期刊文献+
共找到110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南亚热带珍优乡土阔叶树种大径材人工林的培育 被引量:61
1
作者 蔡道雄 贾宏炎 +2 位作者 卢立华 郭文福 张万幸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65-169,共5页
在我国南亚热带地区培育珍优阔叶树种大径材人工林,可以兼顾珍贵用材生产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效益最大化追求、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维持,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近20余年的研究和实践增进了人们对珍优乡土阔叶树种的了解,必须重新评价... 在我国南亚热带地区培育珍优阔叶树种大径材人工林,可以兼顾珍贵用材生产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效益最大化追求、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维持,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近20余年的研究和实践增进了人们对珍优乡土阔叶树种的了解,必须重新评价其林学特性和重要性。经营珍优乡土阔叶树种大径材人工林的关键技术环节在于:依据生境异质性和树种特性细致规划林地,使用良种壮苗,适时调控林分密度,运用多树种混交,通过抹芽修枝培育无节良材,实施择伐和林隙更新保证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本文以红椎为例,对经营珍优乡土阔叶树种的经济效益进行了概算,并提出了珍优阔叶树种大径材培育的未来优先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珍优阔叶树种 大径级阔叶材 人工林林业 生物多样性 经济效益
下载PDF
封山育林对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28
2
作者 蔡道雄 卢立华 +1 位作者 贾宏炎 何日明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19-327,共9页
通过对杉木纯林进行密度调控,并采取封育和非封育管理6 a,结果显示:短期的封山育林对杉木林分的整体状况没有产生明显的影响,但对其林下植被的物种多样性及植被的生长产生了较显著的影响,在封育区林下植物有60科、101属、116种,植被的... 通过对杉木纯林进行密度调控,并采取封育和非封育管理6 a,结果显示:短期的封山育林对杉木林分的整体状况没有产生明显的影响,但对其林下植被的物种多样性及植被的生长产生了较显著的影响,在封育区林下植物有60科、101属、116种,植被的总盖度达85%,而非封育区林下植物只有49科、78属、88种,植被的总盖度仅达60%;封育区与非封育区比,封育区林下植物种数增加了28种,增量为31.82%,植被总盖度增加了25%,且多了1层高度>2 m的木本植被层。主要植物特征值分析显示:封育区林下植物的相对密度、相对盖度及重要值等特征值较高的种数都比非封育区多,所占的比例也高;在封育区,对叶榕的重要值最高,达100.43%,且重要值≥35%的种有16种,占其林下植物总种数的13.79%,而在非封育区,断肠草的重要值最高,仅达34.77%,重要值≥35%的种为零;封育区林下植物的优势度比非封育区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山育林 杉木人工林 林下植被 特征值
下载PDF
灰木莲容器苗培育基质筛选试验 被引量:18
3
作者 蔡道雄 黎明 +2 位作者 郭文福 贾宏炎 吴光枝 《浙江林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36-38,48,共4页
以松皮粉、黄心土、森林表土、火烧土、泥炭5种基质设置6种配比处理开展灰木莲容器苗培育试验,选用苗高、地径、苗木质量指数、容器基质重量等指标进行苗木质量评定,并依据造林效果进行检验。结果表明:不同处理间的苗高、地径和容器基... 以松皮粉、黄心土、森林表土、火烧土、泥炭5种基质设置6种配比处理开展灰木莲容器苗培育试验,选用苗高、地径、苗木质量指数、容器基质重量等指标进行苗木质量评定,并依据造林效果进行检验。结果表明:不同处理间的苗高、地径和容器基质重量均达到极显著差异,苗木质量指数亦差异显著;处理3(黄心土50%+松皮粉25%+表土25%)的苗木质量和造林效果最好,其次是处理5(黄心土60%+松皮粉25%+火烧土15%)和处理4(黄心土50%+松皮粉50%),处理2(黄心土75%+泥炭25%)最差;建议生产上添加25%-50%的松皮粉作为灰木莲容器育苗基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木莲 松皮粉 基质 容器苗
下载PDF
非洲桃花心木轻基质容器苗培育试验 被引量:17
4
作者 蔡道雄 贾宏炎 +2 位作者 黎明 郭文福 张万幸 《林业实用技术》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8-20,共3页
选用松皮粉、锯末为主要基质原料,与森林表土、杉皮粉等混合配制成6种轻基质配方,开展了该项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基质配方与基质质量、苗高、地径、单株干质量之间达到极显著差异;3号配方(松皮粉70%+锯末20%+森林表土8%+杉皮粉2%)育苗效... 选用松皮粉、锯末为主要基质原料,与森林表土、杉皮粉等混合配制成6种轻基质配方,开展了该项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基质配方与基质质量、苗高、地径、单株干质量之间达到极显著差异;3号配方(松皮粉70%+锯末20%+森林表土8%+杉皮粉2%)育苗效果较好,苗木粗壮,基质质量最轻;6号配方(松皮粉30%+锯末60%+森林表土8%+杉皮粉2%)效果最差。建议生产上在配制非洲桃花心木轻基质时,松皮粉的体积比为40%~70%、锯末为20%~50%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洲桃花心木 轻基质 容器苗
下载PDF
浅谈石漠化治理的对策及造林技术措施 被引量:31
5
作者 蔡道雄 卢立华 《世界林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76-80,共5页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石山岩溶地区石漠化问题已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 ,治理石漠化成为广大石山岩溶地区的头等大事。文中对石漠化概况、概念、成因及岩漠化对社会、经济及环境的影响进行了概述 ,对治理石漠化提出了一些对策 ,并介...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石山岩溶地区石漠化问题已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 ,治理石漠化成为广大石山岩溶地区的头等大事。文中对石漠化概况、概念、成因及岩漠化对社会、经济及环境的影响进行了概述 ,对治理石漠化提出了一些对策 ,并介绍了石山岩溶地区造林绿化的主要技术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漠化 治理对策 造林技术
下载PDF
棕榈藤最大采收牵拽拉力试验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蔡道雄 刁海林 +5 位作者 贾宏炎 白灵海 卢立华 许基煌 袁东 姜忠斌 《木材加工机械》 2009年第3期1-4,共4页
采用牵引测力装置,模拟采藤机械进行棕榈藤实地采收作业试验,测定棕榈藤采收过程中所需的最大拉力Fmax,为采藤机械设计提供设计参数。试验结果表明:在无需人工辅助的情况下,采收黄藤所需绝对最大拉力为:①5m<Lo≤10m时,Fmax=900N;②1... 采用牵引测力装置,模拟采藤机械进行棕榈藤实地采收作业试验,测定棕榈藤采收过程中所需的最大拉力Fmax,为采藤机械设计提供设计参数。试验结果表明:在无需人工辅助的情况下,采收黄藤所需绝对最大拉力为:①5m<Lo≤10m时,Fmax=900N;②10m<Lo≤15m时,Fmax=1600N;③15m<Lo≤20m时,Fmax=2400N。统计最大拉力平均值为:①5m<Lo≤10m时,Fmax平均=686N;②10m<Lo≤15m时,Fmax平均=727N;③15m<Lo≤20m时,Fmax平均=1267N。采收成熟单叶省藤(Lo>25m)所需最大拉力超过4000N,需进行人工辅助方能将藤采下,否则会因拉力超过藤茎的抗拉强度极限而发生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榈藤 黄藤 单叶省藤 采收 最大拉力
下载PDF
西南桦水浸液对红椎、马尾松幼苗生长的影响
7
作者 蔡道雄 曾冀 +4 位作者 郭文福 赵志刚 黎明 曾杰 李贤忠 《林业实用技术》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2-13,共2页
研究了西南桦鲜叶、未分解和半分解枯落叶以及林下表土水浸液对红椎、马尾松幼苗的他感作用。结果表明:仅半分解枯落叶水浸液对红椎地径和苗高以及鲜叶水浸液对马尾松苗高生长具有显著抑制作用,说明西南桦对红椎和马尾松幼苗的他感作用... 研究了西南桦鲜叶、未分解和半分解枯落叶以及林下表土水浸液对红椎、马尾松幼苗的他感作用。结果表明:仅半分解枯落叶水浸液对红椎地径和苗高以及鲜叶水浸液对马尾松苗高生长具有显著抑制作用,说明西南桦对红椎和马尾松幼苗的他感作用并不强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他感作用 西南桦 马尾松 红椎 水浸液
下载PDF
广西凭祥不同年龄红椎林林下植物物种多样性及其环境解释 被引量:62
8
作者 尤业明 徐佳玉 +3 位作者 蔡道雄 刘世荣 朱宏光 温远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64-172,共9页
林下植被作为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调控森林群落结构和功能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揭示人工林林下植物物种组成的关键控制因素的目标出发,以不同年龄红椎林灌木层和草本层的植物群落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 林下植被作为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调控森林群落结构和功能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揭示人工林林下植物物种组成的关键控制因素的目标出发,以不同年龄红椎林灌木层和草本层的植物群落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重点探究林下植物物种组成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及其关键控制因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年龄红椎林的林下植物物种组成存在明显差异;RDA结果表明,胸高断面积是影响灌木层物种组成的最主要因子,胸高断面积、坡度和海拔能显著影响影响草本层的物种组成;方差分解结果表明,所调查的生物和非生物因子分别解释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组成变异的63%和47%,微环境和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影响林下植物群落物种变异的最主要因素,而土壤与微环境、土壤与植物两者之间,以及微环境、植物和土壤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对林下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的影响较小,甚至无影响,微环境的独立效应对林下植物物种组成的影响高于植物或土壤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多样性 人工林 年龄 冗余分析(RDA) 方差分解 南亚热带
下载PDF
南亚热带人工马尾松林下植物组成特征及主要木本种群生态位研究 被引量:38
9
作者 康冰 刘世荣 +5 位作者 史作民 温远光 蔡道雄 卢立华 梁宏温 冯常林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786-1790,共5页
This paper studi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atural understory vegetation in the artificial masson pine forest replanted after Chinese fir cut for 13 years.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re were 100 species of unders... This paper studi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atural understory vegetation in the artificial masson pine forest replanted after Chinese fir cut for 13 years.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re were 100 species of understory vegetation,including 74 species of shrub or small arbor,accounting for 74.0% of the total species,belonging to 41 faculties and 63 categories,and 26 herbs belonging to 14 faculties and 23 categories.The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elements were dominant in the vegetation,while the temperate ones were scare.The species diversity and richness were decreased after masson pine regenerated from Chinese fir.The analysis of important value showed that the main species of shrub or small arbor were Tinomiscium tonkinensis,Mycetia longiflora,Evodia lepta,Paederia scandens,Mussaenda pubuscens,Actinodaphne pilosa and Quercus glauca,and those of herb were Cyrtococcum patens,Blechnum orientale,Dicranopteris dichotoma,Adiantum flabellulatum,Adiantum edgeworthii and Pteris semipinnata.The biomass of the vegetation in different slope positions was decreased in order of upside>downside>middle part.There was a significantly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niche breath and the important value of main woody population.The important values of woody population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others,and their niche breadths were also larger,which meant that they were more adaptable to the habitat.The niche overlaps of six population counterparts Tinomiscium tonkinensis-Mycetia longiflora,Tinomiscium tonkinensis-Evodia lepta,Mussaenda pubuscens-Maesa japonica,Quercus glauca-Aphananthe aspera,Actinodaphne pilosa-Saraca chinensis and Evodia lepta-Quercus glaucathese were very large,which could offer information for the restor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in selecting natural vegetation.The large niche overlaps of major woody population counterparts suggested their similar utiliza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亚热带地区 组成特征 林下植物 人工林 马尾松 种群生态位 物种多样性 抗干扰能力 木本
下载PDF
米老排人工林生长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92
10
作者 郭文福 蔡道雄 +2 位作者 贾宏炎 李运兴 卢志芳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85-589,共5页
应用广西大青山2~26年生米老排人工林试验样地数据和树干解析木资料,研究其幼林生长节律及与气候的关系,以及成熟林的生长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米老排幼林生长的季节变化呈双峰曲线,5月和9月生长量最大,月生长量与月均气温相... 应用广西大青山2~26年生米老排人工林试验样地数据和树干解析木资料,研究其幼林生长节律及与气候的关系,以及成熟林的生长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米老排幼林生长的季节变化呈双峰曲线,5月和9月生长量最大,月生长量与月均气温相关性显著;(2)早期速生特性明显,胸径、树高连年生长和年均生长高峰均在3~4年生时出现,且高速生长期持续较长;(3)材积生长伴随树高和胸径的快速生长后,于6年生时出现第1次生长高峰,连年生长量达0.0234m^3;6~15年生材积年生长量最大,15~17年生平均生长量达最高峰,并与连年生长量曲线相交,因此确定此林龄为材积生长的数量成熟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老排 人工林 幼林生长节律 生长过程
下载PDF
南亚热带人工杉木林灌木层物种组成及主要木本种间联结性 被引量:37
11
作者 康冰 刘世荣 +6 位作者 蔡道雄 温远光 史作民 郭文福 朱宏光 张广军 刘磊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2173-2179,共7页
南亚热带杉木人工林经过13a自然更新过程,林下灌木层植物种有71种,灌木层出现小乔木。通过重要值分析,判别了各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用x2统计和r检验研究了该杉木林下灌木层25种主要木本种种间关系,测定它们的种间联结性和相关性... 南亚热带杉木人工林经过13a自然更新过程,林下灌木层植物种有71种,灌木层出现小乔木。通过重要值分析,判别了各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用x2统计和r检验研究了该杉木林下灌木层25种主要木本种种间关系,测定它们的种间联结性和相关性,结果清楚地反映了木本植物种间关系以及它们在资源利用和生态特性上的差异。依据分析结果将灌木层25种主要木本植物分成4个种组:.对叶榕(Ficushispida)+五月茶(Antidesmabunius)+毛桐(Mallotusbarbatus)+耳叶榕(Ficuscunia)+水东哥(Saurauiatristyla)+粗糠柴(Mallotusphilippinensis)+杜茎山(Maesajaponica)+粗叶榕(Ficushirta)+山麻杆(Alchornearugosa)+黄毛榕(Ficusfulva)+白背叶(Mallotusapelta);.拓树(Cudraniatricuspidata)+鸭脚木(Scheffleraoctophylla);.杉木(Cunninghamialanceolata)+大青(Clerodendroncytophyllum)+相思子(Millettiasemicastrata)+山石榴(Randiaspinosa)+山苍子(Litseacubeba)+木姜子(Litseapungens);.紫金牛(Ardisiajaponica)+九节(Psychotriarubra)+山牡荆(Vitexquinata)+风箱树(Cephalanthusoccidentalis)+亮叶围涎树(Pithecellobiumlucidum)+华腺萼木(Mycetiasinensis)。种组划分的生态指示表明:如果杉木群落中灌木层以种组或的种为优势种,则认为该群落是一个不稳定的过渡类型,最终可能会变化为以这些种为优势的稀疏阔叶林;若以种组为优势种,该群落则是在本地区气候条件下的相对稳定的针叶林群落;以种组I为优势的群落则是乔木层从以针叶树为主、针叶林向针阔混交林的过渡类型。种组划分将为该区域同类型人工林生态功能评价以及林分近自然恢复改造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亚热带 人工杉木林 近自然状态 灌木层组成 种间联结 种间相关 生态种组
下载PDF
南亚热带杉木生态系统生物量和碳素积累及其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55
12
作者 康冰 刘世荣 +1 位作者 蔡道雄 卢立华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47-153,共7页
Carbon accumulation and distribution were studied in three plots of a 13 years old Chinese fir (Cunninghamia lanceolata) forest in Daqingshan,Guangxi.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verage carbon concentration in all ... Carbon accumulation and distribution were studied in three plots of a 13 years old Chinese fir (Cunninghamia lanceolata) forest in Daqingshan,Guangxi.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verage carbon concentration in all organs was in the following order: leaf (510.5)>bark (501.8)>wood (485.1)>root (476.5)>branch(462.1) (g·kg -1 ). The carbon concentration of soil (to 60 cm depth) ranged from 11.4 to 21.1 (g·kg -1 ),with an average of 16.6 (g·kg -1 ). Carbon concentration of surface soil (to 20 cm) was higher than the other layer. The average carbon concentrations (g·kg -1 ) in different layers were in the order as: trees (497)> shrub (437.5) >standing litters (437.5)>herb (407.8). The carbon storage of the forest ecosystem was in order of soil layer>vegetation >standing litter. Of total average carbon,23.87% was in vegetation component,74.27% in soil (60 cm depth),and only 1.86% in standing ground litter layer. The tree layer occupied 22.93% of total carbon storage in the ecosystem and 96.07% of carbon storage in the vegetation layer. The carbon storage in different organs was positively related to the biomass of corresponding organs. Trunk accumulated the highest carbon storage,comprising 58.40% of carbon storage in tree layer. Secondly,root made up 20.09% of total tree carbon. The annual net productivity of Chinese fir plantation was 10.10 t·hm -2 a -1 ,stored carbon up to 4.67 t·hm -2 a -1 ,equal to 17.13 t·hm -2 a -1 of CO2. Chinese fir plantation was an important sink of atmospheric CO2. But its capacity of C sequestration decreased gradually in this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量 碳贮存 空间分布 杉木人工林 极限分布区 南亚热带
下载PDF
马尾松与红椎等3种阔叶树种营造混交林的生长效果 被引量:40
13
作者 郭文福 蔡道雄 +1 位作者 贾宏炎 温恒辉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839-844,共6页
对马尾松分别与红椎等3种阔叶树种及与杉木混交试验林的6年生和11年生林分生长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6年生林分,混交小区及纯林小区中马尾松的平均树高为4.6 4.9 m,平均胸径为6.0 7.4 cm,不同混交组合间差异不显著,但在马尾松... 对马尾松分别与红椎等3种阔叶树种及与杉木混交试验林的6年生和11年生林分生长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6年生林分,混交小区及纯林小区中马尾松的平均树高为4.6 4.9 m,平均胸径为6.0 7.4 cm,不同混交组合间差异不显著,但在马尾松×米老排混交组合中马尾松生长不良;11年生林分,不同处理对马尾松平均胸径和蓄积量均有显著影响,其中,对照(马尾松纯林)的平均胸径和蓄积量最大,分别为12.6 cm和121.05 m3.hm-2;马尾松×米老排混交组合中马尾松的平均胸径和蓄积量最小,分别为8.7 cm和43.18 m3.hm-2。(2)11年生林分各树种平均树高顺次为:米老排(14.3 m)>红椎(10.2 m)>火力楠(9.9 m)>杉木(9.1 m)>马尾松(8.1m);马尾松×米老排组合中的马尾松和马尾松×红椎组合中的红椎,因林木生长竞争剧烈,需要及时间伐。(3)适合培育阔叶树种大径材的松阔混交组合有2种,分别为马尾松×红椎和马尾松×火力楠,而米老排以人工纯林方式造林效果好,初植密度建议为1 000 1 600株.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红椎 火力楠 米老排 混交林 生长 径级分布
下载PDF
南亚热带红锥、杉木纯林与混交林碳贮量比较 被引量:27
14
作者 明安刚 刘世荣 +5 位作者 莫慧华 蔡道雄 农友 曾冀 李华 陶怡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44-251,共8页
造林再造林作为新增碳汇的一种有效途径,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如何通过改变林分树种组成,优化造林模式提高人工林生态系统碳贮量已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重点。通过样方调查和生物量实测相结合的方法,对南亚热带26年生红锥纯林(PCH)... 造林再造林作为新增碳汇的一种有效途径,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如何通过改变林分树种组成,优化造林模式提高人工林生态系统碳贮量已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重点。通过样方调查和生物量实测相结合的方法,对南亚热带26年生红锥纯林(PCH)、杉木纯林(PCL)及红锥×杉木混交林(MCC)生态系统各组分碳含量、碳贮量及其分配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杉木、红锥各器官平均碳含量分别为492.1—545.7 g/kg和486.7—524.1 g/kg。相同树种不同器官以及不同树种的相同器官间碳含量差异显著(P<0.05)。红锥各器官碳含量的平均值(521.3 g/kg)高于杉木(504.7 g/kg)。不同林分间地被物碳含量大小顺序为PCH>MCC>PCL;不同树种之间的土壤碳含量差异显著(P<0.05),0—100 cm土壤平均碳含量为PCL>MCC>PCH。生态系统碳贮量大小顺序为PCL(169.49 t/hm2)>MCC(141.18 t/hm2)>PCL(129.20 t/hm2),相同组分不同林分以及相同林分的不同组分碳贮量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造林模式对人工林碳贮量及其分配规律有显著影响,营建混交林有利于红锥生物量和土壤碳的累积,而营建纯林有利于杉木人工林生物量碳的吸收,也有利于土壤碳的固定。因而,混交林的固碳功能未必高于纯林,在选择碳汇林的造林模式时,应以充分考虑不同树种的固碳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亚热带 红锥 杉木 纯林 混交林 碳贮量
下载PDF
南亚热带3种阔叶树种人工幼龄纯林及其混交林碳贮量比较 被引量:25
15
作者 明安刚 刘世荣 +5 位作者 农友 蔡道雄 贾宏炎 黄德卫 王群能 农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80-188,共9页
如何通过优化造林模式来提高人工林生态系统碳贮量已受到广泛关注。以南亚热带8年生格木(Erythrophleum fordii)纯林(PE)、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纯林(PC)、米老排(Mytilaria laosensis)纯林(PM)及格木×红锥×米老排混交林... 如何通过优化造林模式来提高人工林生态系统碳贮量已受到广泛关注。以南亚热带8年生格木(Erythrophleum fordii)纯林(PE)、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纯林(PC)、米老排(Mytilaria laosensis)纯林(PM)及格木×红锥×米老排混交林(MECM)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对其碳贮量及其分配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格木、红锥和米老排不同器官平均碳含量分别为512.4—561.7 g/kg,474.2—553.4 g/kg和512.8—556.3 g/kg。相同树种不同器官之间碳含量差异显著(P<0.05)。各器官碳含量的平均值大小顺序为格木(539.3 g/kg)>米老排(532.7 g/kg)>红锥(515.3 g/kg)。不同林分间,灌木层、草本层和凋落物层碳含量均以米老排纯林最高,混交林(MECM)居次,红锥纯林和格木纯林最低;不同林分之间的土壤碳含量差异显著(P<0.05),0—10cm,10—30cm,30—50cm和50—100cm土壤碳含量均以米老排纯林最高,红锥纯林居次,格木纯林和混交林(MECM)土壤碳含量最低。生态系统碳贮量大小顺序为米老排(308.0 t/hm2)>混交林(182.8 t/hm2)>红锥纯林(180.2 t/hm2)>格木纯林(135.2 t/hm2),相同组分不同林分间以及相同林分的不同组分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混交林与红锥纯林间碳贮量总量无显著差异(P>0.05)。造林模式对人工林碳贮量及其分配有显著影响,营建混交林有利于红锥和格木地上碳的累积,不利于土壤碳的固定,而营建纯林既有利于米老排生物量碳的吸收,也有利于土壤碳的固定。因而,对碳汇林造林模式的选择,应根据树种固碳特性而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木 红锥 米老排 人工幼林 造林模式 碳贮量
下载PDF
南亚热带珍稀濒危树种格木生长规律研究 被引量:20
16
作者 唐继新 麻静 +4 位作者 贾宏炎 曾冀 雷渊才 蔡道雄 郝建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37-44,共8页
应用30年生格木人工林树干解析资料,对珍稀濒危树种格木人工林的生长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林分中等木胸径生长量的速生期在7~25年,连年生长量最高峰值在第15年,连年生长量与平均生长量曲线在20~26年相交;林分优势木径向... 应用30年生格木人工林树干解析资料,对珍稀濒危树种格木人工林的生长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林分中等木胸径生长量的速生期在7~25年,连年生长量最高峰值在第15年,连年生长量与平均生长量曲线在20~26年相交;林分优势木径向生长的速生期在5~28年,连年生长量的最高峰值在第11年,平均生长量的峰值在18~19年。(2)林分中等木树高生长的速生期在第4~21年,连年生长量的最高峰值在第7年,平均生长量的峰值在第8年,平均生长量与连年生长量曲线在8~21年多次相交;林分优势木树高生长的速生期在4~20年,连年生长量的最高峰值在第4年,平均生长量的峰值在第9年,平均生长量与连年生长量在9~16年多次相交。(3)中等木与优势木的材积速生期持续时间长,生长潜力大,直至第30年时仍未达数量成熟。(4)心材形成的起始树龄和起始树干去皮直径分别为12.2年、7.73cm。(5)林分中等木胸径、树高和材积的最优拟合方程分别为Gompertz、Richards、Richards方程,其调整后的拟合优度均≥0.978691,拟合效果显著;林分优势木胸径、树高、材积的最优拟合模型分别为Schumacher、Richards、Richards方程。(6)利用Adobe Acrobat软件距离工具进行树干解析测定,具有测量结果精准、效率高、成本低及复测易于实现等优点,相对于传统手工测量方式是一种较好的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木 树干解析 心材 生长规律 Adobe ACROBAT软件 测量工具
下载PDF
马尾松幼林施肥效应综合分析 被引量:37
17
作者 卢立华 蔡道雄 何日明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99-105,共7页
1991- 2 0 0 2年在广西凭祥市热林中心伏波实验场花岗岩发育的山地红壤上 ,对马尾松幼林进行了不同施肥配比和不同施肥时间试验 ,结果表明 :施肥对马尾松的造林成活率影响十分明显 ,方差分析显示 ,处理之间达到了极显著的差异 ,经多重比... 1991- 2 0 0 2年在广西凭祥市热林中心伏波实验场花岗岩发育的山地红壤上 ,对马尾松幼林进行了不同施肥配比和不同施肥时间试验 ,结果表明 :施肥对马尾松的造林成活率影响十分明显 ,方差分析显示 ,处理之间达到了极显著的差异 ,经多重比较 ,施NP、PK、NPK等复混肥做基肥的处理 ,其造林成活率都很低 ,与CK比都达到了极显著差异。对试验林进行连续 12a的生长量观测 ,从其生长曲线图可以看出 ,施肥对马尾松幼林生长的影响是长期的 ,初期肥效优的处理能连续保持其优势 ,反之亦然。对两试验第 11年生的生长量进行方差分析 ,除不同时间施肥试验处理之间的蓄积量达到显著差异外 ,其余项目差异都不显著 ,但对生长的影响有所不同。在配比试验中对马尾松幼林生长最好的处理为P2 (P2 O5用量 10 0kg·hm- 2 ) ,其树高、胸径、蓄积量与CK比分别增加了 3 75 %、14 17%、33 6 0 % ;在不同时间施肥试验中以Pe处理为最优 ,马尾松幼林的树高、胸径、蓄积量与CK比分别增加了3 98%、2 7.5 7%、4 5 .76 % ,多重比较还表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幼林 肥效 综合分析 配方施肥 造林成活率
下载PDF
广西大青山米老排人工林经济效益分析 被引量:18
18
作者 白灵海 唐继新 +1 位作者 明安刚 蔡道雄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84-787,共4页
米老排(Mytilaria laosensis Lecomte)又名壳菜果、三角枫,为金缕梅科常绿乔木树种,天然分布于我国广东、广西和云南省区以及越南和老挝等地,具有速生、干形通直圆满、材质优良,兼具改良土壤、保持水土等优点,是建筑、家具、造纸和人... 米老排(Mytilaria laosensis Lecomte)又名壳菜果、三角枫,为金缕梅科常绿乔木树种,天然分布于我国广东、广西和云南省区以及越南和老挝等地,具有速生、干形通直圆满、材质优良,兼具改良土壤、保持水土等优点,是建筑、家具、造纸和人造板的优质原料。鉴于该树种的优良特性及广泛用途,已有学者对其进行了育种、栽培、木材材性及利用开发等基础应用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老排 经济效益 树干解析 净现值 内部收益率
下载PDF
多功能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关键技术及辅助系统研究 被引量:25
19
作者 谢阳生 陆元昌 +4 位作者 雷相东 刘宪钊 王晓明 蔡道雄 国红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9,共9页
随着我国森林经营逐步进入多功能森林经营阶段,多功能森林经营方案的编制任务日渐紧迫,多功能森林经营方案编制技术作为多功能森林经营方案制定的基础和关键,目前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本研究从多功能森林经营方案编制技术体系入手,... 随着我国森林经营逐步进入多功能森林经营阶段,多功能森林经营方案的编制任务日渐紧迫,多功能森林经营方案编制技术作为多功能森林经营方案制定的基础和关键,目前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本研究从多功能森林经营方案编制技术体系入手,研究多功能可持续森林经营方案编制的理论和关键技术,包括多功能森林经营区划、森林作业法设计、可持续采伐量计算、多功能森林经营的投入产出等关键技术。将"功能区划-作业法设计–效益分析评价"这个支撑森林经营方案的底层结构和算法模式串联起来,提出与经营目标和作业方法一致的结构化整体进程模型,并集成到软件系统中,形成多功能森林经营方案辅助设计系统。提出了多功能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关键技术,梳理了技术体系,完成了辅助设计系统。研究的结果为多功能森林经营方案编制提供了技术规范及辅助工具,是多功能森林经营方案编制技术集成的有益尝试。同时对支持森林生态系统可持续经营管理、推进森林经营方案的编制和实施、确保编制成果的科学性和实用性都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功能森林经营 森林经营方案编制技术 多功能森林经营区划 多功能森林作业法设计
下载PDF
南亚热带不同树种人工林生物量及其分配格局 被引量:14
20
作者 郑路 蔡道雄 +3 位作者 卢立华 明安刚 于浩龙 李忠国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54-458,共5页
通过收获法和建立的单木相对生长方程研究了南亚热带5种树种人工林乔、灌、草不同组分的生物量及其分配。结果表明:在立地条件相似,林龄和经营管理措施相同的情况下,不同树种人工林生物量有较大差异,表现为米老排林(404.95 t·hm-2)... 通过收获法和建立的单木相对生长方程研究了南亚热带5种树种人工林乔、灌、草不同组分的生物量及其分配。结果表明:在立地条件相似,林龄和经营管理措施相同的情况下,不同树种人工林生物量有较大差异,表现为米老排林(404.95 t·hm-2)>火力楠林(376.61 t·hm-2)>马尾松林(239.94 t·hm-2)>红椎林(231.01 t·hm-2)>铁力木林(181.06 t·hm-2)。林分生物量空间分布格局以乔木层为主,占总生物量的87.71%97.86%;其次为地表凋落物层,占1.96%10.90%;灌木层和草本层最低,仅占0.02%1.09%。林分乔木层各器官的生物量分配格局总体呈树干生物量所占比例最大,根或枝所占比例次之,再其次是干皮,叶生物量最低。林下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表凋落物层生物量在不同林分间的差异均较大,其中,灌木层生物量以红椎林和马尾松林较高,火力楠林和米老排林较低,铁力木林最低;草本层和地表凋落物层表现出相似的规律,即马尾松林最高,红椎林其次,米老排林、火力楠林和铁力木林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亚热带 人工林 生物量 空间分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