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对从混合培养的海洋软珊瑚共附生真菌中获得的结构新颖、活性良好的杂萜类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大米培养基对2株软珊瑚共附生曲霉属真菌EGF7-0-1和EGF15-0-3进行共培养;根据杂萜类化合物的结构特征,在基于质谱的分子网络(GNPS)...目的 对从混合培养的海洋软珊瑚共附生真菌中获得的结构新颖、活性良好的杂萜类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大米培养基对2株软珊瑚共附生曲霉属真菌EGF7-0-1和EGF15-0-3进行共培养;根据杂萜类化合物的结构特征,在基于质谱的分子网络(GNPS)和薄层色谱(TLC)的共同指导下,运用多种柱色谱及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方法对其杂萜类成分进行目标导向分离;通过核磁共振(NMR)、高分辨质谱(HRMS)和旋光(ORD)等技术及物理常数对照等手段对单体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n))和GNPS技术分析比较获得的杂萜类成分在2株真菌共培养及EGF7-0-1单培养中的含量。结果 从2株海洋真菌Aspergillus sp. EGF7-0-1和EGF15-0-3共培养的大米培养基中共分离得到7个杂萜类化合物,结构分别为terretonin (1)、terretonin A (2)、terretonin D1 (3)、terretonin H (4)、terreustoxin E (5)、aperterpene N (6)和asperterpene J (7)。LC-MSn和GNPS分析结果表明共培养条件下杂萜类化合物更为丰富。结论 化合物1~7均为具6/6/6骈并骨架的3,5-二甲基苔色酸(DMOA)途径衍生而成的杂萜。与菌株EGF7-0-1单培养相比,2株真菌共培养可以诱导产生丰富的杂萜,为进一步新颖杂萜类化合物的挖掘提供支持数据。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 对从混合培养的海洋软珊瑚共附生真菌中获得的结构新颖、活性良好的杂萜类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大米培养基对2株软珊瑚共附生曲霉属真菌EGF7-0-1和EGF15-0-3进行共培养;根据杂萜类化合物的结构特征,在基于质谱的分子网络(GNPS)和薄层色谱(TLC)的共同指导下,运用多种柱色谱及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方法对其杂萜类成分进行目标导向分离;通过核磁共振(NMR)、高分辨质谱(HRMS)和旋光(ORD)等技术及物理常数对照等手段对单体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n))和GNPS技术分析比较获得的杂萜类成分在2株真菌共培养及EGF7-0-1单培养中的含量。结果 从2株海洋真菌Aspergillus sp. EGF7-0-1和EGF15-0-3共培养的大米培养基中共分离得到7个杂萜类化合物,结构分别为terretonin (1)、terretonin A (2)、terretonin D1 (3)、terretonin H (4)、terreustoxin E (5)、aperterpene N (6)和asperterpene J (7)。LC-MSn和GNPS分析结果表明共培养条件下杂萜类化合物更为丰富。结论 化合物1~7均为具6/6/6骈并骨架的3,5-二甲基苔色酸(DMOA)途径衍生而成的杂萜。与菌株EGF7-0-1单培养相比,2株真菌共培养可以诱导产生丰富的杂萜,为进一步新颖杂萜类化合物的挖掘提供支持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