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头孢菌素相关性尿路可逆性结石的CT表现 被引量:5
1
作者 郑国良 周雁玲 +3 位作者 蓝海龙 蔡锦杏 叶宁 张劲勍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15年第3期179-184,共6页
目的探讨头孢菌素相关性尿路可逆性结石的CT影像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7例近期使用头孢菌素后尿路出现可逆性结石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患者均有静脉注射头孢菌素用药史,疗程1-3 d,用药后1-6 d全腹部CT平扫显示尿路多发高密度可逆性... 目的探讨头孢菌素相关性尿路可逆性结石的CT影像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7例近期使用头孢菌素后尿路出现可逆性结石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患者均有静脉注射头孢菌素用药史,疗程1-3 d,用药后1-6 d全腹部CT平扫显示尿路多发高密度可逆性结石影,6例停药后7-16 d腹部CT随诊显示尿路可逆性结石消失(4例)或明显减少(2例),1例行手术治疗。在CT图像上,观察可逆性结石的部位、数量、形态、密度和伴随征象,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7例患者中,肾结石7例,双侧发生5例,单侧2例,结石均为多发,呈结节状或泥沙状;输尿管结石6例,双侧发生1例,单侧5例,其中5条输尿管各发生2枚,2条单发,结石共12枚,2枚呈结节状,10枚呈圆柱状或条状;膀胱结石3例,单发2例,呈小结节状,多发1例,呈泥沙状;2枚结石密度不均匀,其他结石密度较均匀,各个结石之间密度不甚一致,全部结石CT值范围为47-667 HU;6例患者共7条输尿管发生梗阻性尿路轻度或中度积水。结论头孢菌素相关尿路可逆性结石由于其形成时间短,结构松散,在尿路中容易铸型,CT表现具有一定特点。在怀疑头孢菌素相关尿路可逆性结石时,应注意询问用药史并应在短期内影像学复查,以便明确诊断,避免不必要的治疗并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结石 假性结石 尿路结石 头孢菌素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颅内微小动脉瘤256层3D-CTA与3D-DSA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周林锋 王建俭 +1 位作者 蔡锦杏 梁海毛 《临床医药实践》 2015年第8期566-570,共5页
目的:探讨256层3D CT血管成像(3D-CTA)对颅内微小动脉瘤(IMA)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3D-CTA及3D-DSA诊断的38例(40个)颅内微小动脉瘤,以3D-DSA为标准,比较两种检查对动脉瘤数目、位置、大小、形态、瘤颈、子瘤显示的差异。结果:3D-... 目的:探讨256层3D CT血管成像(3D-CTA)对颅内微小动脉瘤(IMA)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3D-CTA及3D-DSA诊断的38例(40个)颅内微小动脉瘤,以3D-DSA为标准,比较两种检查对动脉瘤数目、位置、大小、形态、瘤颈、子瘤显示的差异。结果:3D-CTA显示38个微小动脉瘤,漏诊2例2个,2例3D-CTA显示单个动脉瘤,3D-DSA证实为2个动脉瘤。3D-CTA显示2例假阳性。颈内动脉7个,基底动脉环18个,大脑前动脉8个,大脑中动脉7个。CTA与DSA两者均能清楚显示IMA特征性征象情况。结论:256层3D-CTA对颅内微小动脉瘤显示清晰,与3D-DSA检出无明显差异。256层3D-CTA可以作为诊断颅内微小动脉瘤的首选影像学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微小动脉瘤 CT血管成像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下载PDF
三维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CTA诊断肠系膜上动脉多发动脉瘤1例 被引量:2
3
作者 蔡锦杏 王贤明 郑国良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30-631,共2页
患者男,67岁,因“间断性反复发作慢性腹痛5年”就诊;高血压病史30年,肝肾功能、血常规等均未见异常。超声检查:肠系膜上动脉近段2处管腔局限性梭形扩张,内径约14 mm、11 mm,近心端病变内见絮状低回声附着(图1A);CDFI示肠系膜上动脉扩张... 患者男,67岁,因“间断性反复发作慢性腹痛5年”就诊;高血压病史30年,肝肾功能、血常规等均未见异常。超声检查:肠系膜上动脉近段2处管腔局限性梭形扩张,内径约14 mm、11 mm,近心端病变内见絮状低回声附着(图1A);CDFI示肠系膜上动脉扩张处血流呈漩涡状红蓝交替改变,近心端病变内见充盈缺损(图1B);三维彩色多普勒示肠系膜上动脉2处局限性瘤样扩张(图1C)。超声提示:肠系膜上动脉多发动脉瘤并血栓形成,建议进一步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系膜上动脉 动脉瘤 超声检查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分析磁共振3D-ASL脑灌注成像技术联合DWI在急性脑卒中的应用 被引量:2
4
作者 黄丙军 周雁玲 蔡锦杏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年第6期176-177,共2页
目的:评估在急性脑卒中的诊断中使用磁共振3D-A S L脑灌注成像技术联合D W I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8月—2020年10月就诊的急性脑卒中患者80例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时期我院健康体检者80名作为对照组,两组均基于磁共振3D-A S L脑灌注... 目的:评估在急性脑卒中的诊断中使用磁共振3D-A S L脑灌注成像技术联合D W I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8月—2020年10月就诊的急性脑卒中患者80例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时期我院健康体检者80名作为对照组,两组均基于磁共振3D-A S L脑灌注成像技术联合DWI检测,将两组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1)CBF分布:对照组左侧CBF绝对值(49.56±5.21)与右侧(50.33±5.82)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左侧C B F绝对值中,右侧高信号(32.76±3.52)高于左侧高信号(18.63±2.11),P<0.05;观察组右侧C B F绝对值中,左侧高信号(40.58±5.28)高于主右侧高信号(15.39±1.58),P<0.05。(2)rCBF、FIM评分:观察组治疗后的rCBF(72.55±6.95)%、FIM评分(56.48±6.17)分均高于治疗前(51.08±6.52)%、(36.53±4.21)分,P<0.05。结论:磁共振3D-ASL脑灌注成像技术联合DWI在急性脑卒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为急性脑卒中患者的诊断提供有效数据,值得在临床上进行使用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 3D-ASL 脑灌注成像技术 DWI 急性脑卒中 应用
下载PDF
DWI在宫颈癌诊断及治疗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朱峰正 朱林 +2 位作者 黄阳光 梁玲俐 蔡锦杏 《四川医学》 CAS 2017年第12期1447-1450,共4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技术应用于宫颈癌的诊断及治疗效果评估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宫颈癌患者60例(病例组),收集时间2015年6月至2017年1月,同期宫颈检查正常的妇女30例(对照组),采用DWI技术检测两组妇女并比较ADC值...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技术应用于宫颈癌的诊断及治疗效果评估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宫颈癌患者60例(病例组),收集时间2015年6月至2017年1月,同期宫颈检查正常的妇女30例(对照组),采用DWI技术检测两组妇女并比较ADC值,并根据病理学检查结果分层分析不同宫颈癌特征患者的ADC值,对比治疗前后不同临床疗效患者的ADC值。结果病例组宫颈组织的ADC值显著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鳞癌与腺癌患者的ADC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IGO分期为Ⅰ期、Ⅱ期的宫颈癌患者与Ⅲ期、Ⅳ期的宫颈癌患者的ADC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分化程度的宫颈癌患者ADC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分化程度的降低,ADC值越来越小;经过治疗,共获得CR患者14例、PR患者28例、SD患者15例、PD患者3例;治疗后,CR+PR患者的ADC值显著的高于SD+PD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WI技术应用于宫颈癌的诊断及治疗效果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宫颈癌 治疗效果 诊断
下载PDF
双能量CT在肺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进展
6
作者 麦俊杰 周雁玲 蔡锦杏 《医学综述》 CAS 2023年第11期2246-2250,共5页
肺部疾病是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包括肺癌、肺栓塞、肺尘埃沉着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改善肺部疾病患者预后有深远影响。双能量CT(DECT)是近年兴起的一项新型CT技术,能够提供单能量图像、有效原子序数、物质... 肺部疾病是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包括肺癌、肺栓塞、肺尘埃沉着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改善肺部疾病患者预后有深远影响。双能量CT(DECT)是近年兴起的一项新型CT技术,能够提供单能量图像、有效原子序数、物质分离、能谱衰减曲线等参数图像,并可定量、定性分析被检组织情况,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近年来,DECT广泛用于肺部疾病的检查,可对肺部疾病进行定性、定量评估,这为临床诊断及科研提供了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部疾病 双能量CT 肺癌 肺栓塞 肺尘埃沉着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下载PDF
宫颈癌患者磁共振成像特征及扩散加权成像参数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被引量:7
7
作者 朱峰正 黄阳光 +2 位作者 梁玲俐 朱林 蔡锦杏 《中国妇幼保健》 CAS 2018年第8期1858-1861,共4页
目的研究宫颈癌患者磁共振成像特征及扩散加权成像(DWI)参数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2017年6月该院收治的100例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磁共振平扫以及DWI检查,并分析宫颈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与... 目的研究宫颈癌患者磁共振成像特征及扩散加权成像(DWI)参数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2017年6月该院收治的100例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磁共振平扫以及DWI检查,并分析宫颈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与磁共振成像特征及DWI参数的相关性。结果病变部位以宫颈为中心,信号特征为T_1WI呈等信号,T_2WI呈高信号,T_2脂肪抑制序列(T_2FS)呈显著高信号,DWI呈高信号。宫颈癌分化程度为中或高、无淋巴结转移以及肿瘤细胞间质占比<70%患者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分别高于分化程度为低分化、有淋巴结转移以及肿瘤细胞间质占比≥70%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宫颈癌病理分期为Ⅰ~Ⅱ期和Ⅲ~Ⅳ期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可得:宫颈癌患者临床病理分期与ADC值无关,肿瘤分化程度与ADC值呈正相关(r=0.523,P=0.000),淋巴结转移以及肿瘤细胞间质占比与ADC值均呈负相关(r=-0.565,P=0.000;r=-0.572,P=0.000)。结论磁共振成像特征以及DWI参数均与宫颈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可为临床上宫颈癌治疗、预后评估提供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磁共振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参数 临床病理特征 表观弥散系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