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石氏伤科医护患协作模式防治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疗模式初探 被引量:2
1
作者 乔琼 王辉昊 +4 位作者 蔡雨卫 陈元川 杨光月 石瑛 詹红生 《颈腰痛杂志》 2023年第2期286-287,共2页
医护患协作模式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多种疾病的诊疗中,然而中医药医护患协作模式的临床报道尚不多见。本文总结了上海石氏伤科应用医护患全程式一体化协作模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案,分析医护患三方的不同角色和互助形式,强调了护士在... 医护患协作模式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多种疾病的诊疗中,然而中医药医护患协作模式的临床报道尚不多见。本文总结了上海石氏伤科应用医护患全程式一体化协作模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案,分析医护患三方的不同角色和互助形式,强调了护士在整个治疗过程中重要作用以及分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和心理健康宣教的重要性。通过电话随机回访2019年6月~2020年6月期间的120名住院患者,采用该方案后,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未采用该方案的患者(P<0.05)。该方案临床实施方便,具有鲜明的中医特色和优势,临床推广具有一定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护患协作 石氏伤科 护理 腰椎间盘突出症 满意度
下载PDF
多种模式与单种模式神经电生理监测在重度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椎体次全切术中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周琳 张浩 +3 位作者 张磊 冯俊涛 蔡雨卫 匡勇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19年第12期1102-1107,共6页
目的:探讨多种模式神经电生理监测与单种模式神经电生理监护在重度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椎体次全切钛网植骨内固定术中的应用对比。方法:2015年4月至2018年6月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骨科住院治疗的重度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患者32例,其中... 目的:探讨多种模式神经电生理监测与单种模式神经电生理监护在重度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椎体次全切钛网植骨内固定术中的应用对比。方法:2015年4月至2018年6月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骨科住院治疗的重度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患者32例,其中男21例,女11例;年龄45~73岁,中位数59岁;病程6~72个月,中位数39个月。主要表现为四肢麻木疼痛、无力,下肢脚踩棉花感,站立行走不稳,随着症状的逐渐加重出现四肢瘫痪、大小便障碍等,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患者进行多种模式的体感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和肌电图模式监测。结果:术中8例体感诱发电位波幅监测出现异常;其中5例为颈椎前路减压术中出血,放置止血棉过多,导致脊髓受压而出现体感诱发电位波形异常,及时去除止血棉后恢复正常;3例因收缩压下降导致体感诱发电位波形出现异常,由收缩压升高纠正。12例运动诱发电位监测波幅出现异常,9例因术中误触神经根引起,及时调整位置后恢复正常;3例因术中吸入肌松剂干扰引起。11例肌电图波形异常,其中9例经调整手术操作后能恢复正常波形,2例经短暂观察后自行恢复至正常,所有患者术后运动诱发电位波形好转(P<0.05)。术后2例出现脑脊液漏,术后7 d后自行愈合,术后所有患者未出现脊髓神经并发症。结论:在重度颈椎后纵韧带骨化行椎体次全切钛网植骨内固定术中进行多种模式神经电生理监测,可实时了解脊髓和神经功能状态,明显降低术中损伤脊髓、神经的发生率,有效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后纵韧带骨化 神经电生理监测 诱发电位 运动 肌电描记术
下载PDF
腰痛型腰椎间盘突出症200例单穴电针治疗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6
3
作者 黄仕荣 王聪 +3 位作者 陈羽 史萌 蔡雨卫 俞仲翔 《当代医学》 2021年第31期101-105,共5页
目的探讨腰痛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单穴电针治疗的镇痛效果,总结该病疾病诊断和临床治疗的新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至2020年6月本院骨伤科门诊收治的诊断明确的200例单纯腰痛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总结其临床表现、... 目的探讨腰痛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单穴电针治疗的镇痛效果,总结该病疾病诊断和临床治疗的新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至2020年6月本院骨伤科门诊收治的诊断明确的200例单纯腰痛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总结其临床表现、单穴电针治疗方法及其镇痛效果,评价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疗效,并辅以典型病例的诊治过程。结果200例腰痛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采用单穴电针治疗,6次治疗前后,患者的VAS评分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痊愈94例,显效52例,有效38例,无效16例,治疗总有效率达为92.0%。结论腰痛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突出类型、疼痛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和疾病预后等与典型坐骨神经痛患者均存在较大差异,临床应独立诊断,所推荐的疾病诊断标准对腰痛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诊断具有指导意义,单穴电针治疗对该病同样有效,从而扩大了该疗法的临床适应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痛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单穴电针疗法 针刺镇痛 中医药适宜技术 病例报告
下载PDF
脊髓圆锥损伤大鼠膀胱组织形态学观察和增殖细胞核抗原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被引量:1
4
作者 赵建国 侯春林 +5 位作者 雷德桥 林浩东 蒙德鹏 宗海洋 陈寅生 蔡雨卫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19-322,I0003,共5页
目的建立脊髓圆锥损伤大鼠模型,探讨失去低级中枢神经支配后膀胱组织结构和增殖活性的改变,为经神经途径膀胱功能重建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25只Sprague-Dawley大鼠分入实验组(20只)和对照组(5只)。实验组大鼠破坏脊髓圆锥,分别于术后1、... 目的建立脊髓圆锥损伤大鼠模型,探讨失去低级中枢神经支配后膀胱组织结构和增殖活性的改变,为经神经途径膀胱功能重建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25只Sprague-Dawley大鼠分入实验组(20只)和对照组(5只)。实验组大鼠破坏脊髓圆锥,分别于术后1、4周和3个月处死,每次4只;对照组大鼠行假手术,于术后1周处死。处死的大鼠膀胱取材,行大体形态学观察、湿重测量、H-E和苦味酸-酸性品红(VG)染色,以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脊髓圆锥损伤动物模型构建成功。实验组术后1周时的膀胱湿重与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时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时显著大于对照组和同组术后1、4周时(P值均<0.05)。实验组大鼠术后1周时可见膀胱黏膜坏死脱落,膀胱壁充血水肿,呈急性炎性反应表现;术后4周时可见结石形成,膀胱壁充血水肿,炎性细胞浸润,逼尿肌和胶原纤维增生,呈慢性炎性反应表现;术后3个月时,膀胱进一步肥厚呈巨大囊袋状,逼尿肌萎缩,纤维增生,呈现萎缩表现。实验组术后1、4周的PCNA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且术后4周显著高于术后1周(P<0.05);实验组术后3个月的PCNA阳性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失去中枢神经支配后,膀胱发生炎性反应、坏死、增生等一系列病理性变化,最终因组织结构严重破坏而发生萎缩。防止膀胱组织结构发生不可逆性破坏,最大限度地保护和挽救膀胱功能是膀胱功能重建的关键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圆锥 增殖细胞核抗原 功能重建 组织结构
下载PDF
腰痛穴动留针一针灵对重症急性腰扭伤的即时疗效——基于800例患者的真实世界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黄仕荣 陈羽 +6 位作者 王聪 冯俊涛 史萌 蔡雨卫 房磊 王辉昊 俞仲翔 《当代医学》 2022年第28期48-52,共5页
目的分析腰痛穴动留针强刺激治疗重症急性腰扭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9月至2020年9月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骨伤科门诊确诊急性腰扭伤8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腰痛穴动留针强刺激治疗前后视觉... 目的分析腰痛穴动留针强刺激治疗重症急性腰扭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9月至2020年9月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骨伤科门诊确诊急性腰扭伤8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腰痛穴动留针强刺激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VAS)。结果治疗后,患者VAS评分为(1.6±1.4)分低于治疗前的(8.8±1.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总有效率为96%,其中痊愈536例(67%),显效160例(20%),有效72例(9%),无效32例(4%),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腰痛穴动留针法强刺激治疗可即时解除患者腰部疼痛症状,并随之恢复腰椎活动功能,疗效确切显著,且具有简便可靠、成本低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腰扭伤 重症腰痛 腰痛穴 动留针 强刺激 一针灵 中医药适宜技术 真实世界研究
下载PDF
重建膀胱感觉和运动神经支配大鼠模型的建立及鉴定
6
作者 赵建国 雷德桥 +5 位作者 蒙德鹏 侯春林 林浩东 宗海洋 陈寅生 蔡雨卫 《山西医药杂志》 CAS 2015年第10期1091-1094,共4页
目的同时重建SD大鼠膀胱的运动和感觉神经支配,建立和鉴定动物模型,为进一步研究排尿中枢重塑及机制奠定基础。方法 45只雌性SD大鼠分为对照组(10只),神经根切断组(15只)和神经根吻合组(20只)。神经根切断组大鼠,将腰椎(L)4以下双侧脊... 目的同时重建SD大鼠膀胱的运动和感觉神经支配,建立和鉴定动物模型,为进一步研究排尿中枢重塑及机制奠定基础。方法 45只雌性SD大鼠分为对照组(10只),神经根切断组(15只)和神经根吻合组(20只)。神经根切断组大鼠,将腰椎(L)4以下双侧脊神经前后根全部切断;神经根吻合组在切断脊神经根后,将双侧L4神经前后根与骶椎(S)1相应神经根吻合;对照组不做手术处理。术后6个月,取各组大鼠分别行尿流动力学检测、神经根电刺激、神经吻合口甲苯胺蓝染色、盆神经节注射荧光金神经示踪染色和膀胱湿质量测量。结果神经根吻合组大鼠膀胱最大容量、残余尿量及膀胱湿质量均小于神经根切断组而大于对照组;神经根吻合组大鼠最大排尿压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大于神经根切断组(P<0.05)。吻合神经根行电刺激可于膀胱检测到压力变化。神经吻合口甲苯胺蓝染色可见神经通过率达到54%。盆神经节内注射荧光金后,神经根吻合组可见L4脊髓节段双侧灰质荧光金染色,神经根切断组和对照组未在相应脊髓节段检测到荧光金染色。结论从形态和功能角度证明成功建立同时重建膀胱感觉及运动神经支配的大鼠动物模型,为进一步研究排尿中枢重塑及机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Sprague-Dawley 尿流动力学 荧光金 神经吻合 神经重塑 神经示踪 神经根电刺激
下载PDF
膀胱感觉和运动神经支配的大鼠模型的建立及鉴定
7
作者 赵建国 雷德桥 +5 位作者 蒙德鹏 侯春林 林浩东 宗海洋 陈寅生 蔡雨卫 《中国临床医学》 2015年第3期257-261,共5页
目的:建立重建膀胱感觉和运动神经支配的SD大鼠模型并进行鉴定,为进一步研究排尿中枢重塑及其机制奠定基础。方法:45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10)、神经根切断组(n=15)和神经根吻合组(n=20)。神经根切断组大鼠,将L4以下双侧脊神经... 目的:建立重建膀胱感觉和运动神经支配的SD大鼠模型并进行鉴定,为进一步研究排尿中枢重塑及其机制奠定基础。方法:45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10)、神经根切断组(n=15)和神经根吻合组(n=20)。神经根切断组大鼠,将L4以下双侧脊神经前后根全部切断;神经根吻合组在切断脊神经根后,将双侧L4神经前后根与S1相应神经根吻合;对照组不作手术处理。术后6个月,取各组大鼠,分别行尿流动力学检测、神经根电刺激、神经吻合口甲苯胺蓝染色、盆神经节注射荧光金神经示踪染色和膀胱湿质量测量。结果:神经根吻合组大鼠膀胱最大容量、残余尿量、膀胱顺应性及膀胱湿质量均小于神经根切断组而大于对照组(P<0.05);神经根吻合组大鼠最大排尿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大于神经根切断组(P<0.05)。神经根吻合组电刺激神经根后膀胱内压升高,但低于对照组(P<0.05)。神经根吻合组神经吻合口甲苯胺蓝染色可见神经纤维通过率达(53.4±6.7)%。盆神经节内注射荧光金后,神经根吻合组可见L4脊髓节段双侧灰质荧光金染色,神经根切断组和对照组未在相应脊髓节段检测到荧光金染色。结论:成功建立了同时重建膀胱感觉及运动神经支配的大鼠动物模型,为进一步研究排尿中枢重塑及其机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流动力学 神经吻合 神经重塑 神经示踪 神经根电刺激
下载PDF
双排锚钉内固定治疗髌骨下极骨折8例:初始固定可靠 被引量:7
8
作者 陈羽 俞仲翔 +4 位作者 匡勇 王树强 蔡雨卫 房雷 徐盛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3期5341-5344,共4页
背景:髌骨下极骨折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髌骨骨折,由于髌骨下极往往是粉碎性骨折,不能提供足够的把持力,因此髌骨骨折常用的技术并不适用,目前也没有治疗髌骨下极骨折手术方法的金标准。目的:探讨双排锚钉技术在髌骨下骨折治疗中的临床疗效... 背景:髌骨下极骨折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髌骨骨折,由于髌骨下极往往是粉碎性骨折,不能提供足够的把持力,因此髌骨骨折常用的技术并不适用,目前也没有治疗髌骨下极骨折手术方法的金标准。目的:探讨双排锚钉技术在髌骨下骨折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使用双排锚钉固定治疗髌骨下极骨折8例患者的病历资料,所有患者均开展系统膝关节功能锻炼,定期随访并进行关节功能评定;对比患者健侧和术后的关节活动度。结果与结论:①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6-28个月,平均19.5个月;②所有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锚钉松动、膝前痛等并发症发生,所有骨折均在术后3个月复查时骨性愈合;③术后12个月Bostman髌骨骨折功能评分(28.5±1.5)分,膝关节损伤及骨关节炎疗效评分(93.6±4.4)分,优良率为100%;④术后3个月起(3,6,12个月)患侧膝关节主动屈曲角度均与健侧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⑤说明双排锚钉技术可以为髌骨下极骨折提供很好的初始固定强度,具有复位效果好、固定可靠、无需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对软组织干扰少和可早期功能锻炼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髌骨 髌韧带 带线锚钉 髌骨下极骨折 内固定 双排技术
下载PDF
三种固定方法治疗中老年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3
9
作者 王楠 杜国庆 +6 位作者 蔡雨卫 王辉昊 曹贺 郑春伟 胡启龙 陈晶晶 石瑛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21年第8期58-62,共5页
目的观察并比较小夹板固定与石膏固定、手术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3种方法治疗中老年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的临床疗效,并对影响小夹板固定疗效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将135例中老年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夹板组、石膏组、手术组,... 目的观察并比较小夹板固定与石膏固定、手术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3种方法治疗中老年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的临床疗效,并对影响小夹板固定疗效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将135例中老年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夹板组、石膏组、手术组,每组45例。夹板组予小夹板固定,石膏组予石膏固定,手术组予手术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后第1周、第2周、第6周时对患肢进行X线检查并决定是否拆除固定装置,并在治疗后3个月随访。观察比较X线下的掌倾角、尺偏角、桡骨短缩高度以及Cooney腕关节功能评分等级的变化情况,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分析影响夹板组疗效的相关因素。结果(1)试验期间,3组均无病例脱落。(2)治疗前与治疗后6周组内比较,各组掌倾角、尺偏角、桡骨短缩高度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后6周比较,手术组的掌倾角、桡骨短缩高度水平改善优于夹板组、石膏组(P<0.05)。(3)治疗后3个月时,夹板组、石膏组、手术组Cooney腕关节功能优良率分别为91.1%、75.6%、93.3%;组间Cooney腕关节功能优良率比较,夹板组、手术组明显优于石膏组(P<0.05)。(4)治疗前桡骨短缩高度与治疗后3个月时Cooney腕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较为相关(r=-0.584,P=0.002),即治疗前桡骨短缩高度对夹板组患者疗效的影响较大。结论3种固定方法都能较好地恢复桡骨远端骨折的掌倾角、尺偏角和桡骨短缩高度水平。小夹板固定和手术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在恢复腕关节功能方面的疗效相当,且均优于石膏固定。治疗前桡骨短缩高度对应用小夹板固定治疗本病疗效的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夹板固定 石膏固定 手术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 桡骨远端骨折 伸直型 临床疗效 桡骨高度
下载PDF
桡骨远端骨折固定方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5
10
作者 王楠 杜国庆 +1 位作者 蔡雨卫 石瑛 《医学综述》 2020年第6期1131-1136,共6页
桡骨远端骨折是上肢最常见的骨折类型之一,是临床骨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桡骨远端骨折分型主要以AO(arbeitsgemeinschaft für osteosynthesefragen)分型为主,已成为国内外临床医师的共识。目前主要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 桡骨远端骨折是上肢最常见的骨折类型之一,是临床骨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桡骨远端骨折分型主要以AO(arbeitsgemeinschaft für osteosynthesefragen)分型为主,已成为国内外临床医师的共识。目前主要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保守治疗主要包括小夹板固定、石膏托外固定及支具固定;手术治疗包括克氏针固定、外固定支架、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关节镜下辅助复位固定、骨与骨替代物的移植辅助固定、髓内钉固定术以及人工腕关节置换。而针对不同类型、不同严重程度的桡骨远端骨折可选择的固定方法不一,如何选择最有效的固定方法已成为临床医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远端骨折 保守治疗 手术治疗 固定方法
下载PDF
手术治疗单下肢全长骨纤维异常增殖症1例报道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楠 杜国庆 +2 位作者 汤辰明 杨华 蔡雨卫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21年第1期61-64,共4页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fibrous dysplasia of bones,FDB)又称骨纤维结构不良或骨纤维瘤,是一种先天性、非遗传性,以骨局限性突出、正常骨松质被增殖的异常骨纤维所替代为特征的良性骨病。本病最早在1922年被Wiel报道发现,其后在1937年及1938...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fibrous dysplasia of bones,FDB)又称骨纤维结构不良或骨纤维瘤,是一种先天性、非遗传性,以骨局限性突出、正常骨松质被增殖的异常骨纤维所替代为特征的良性骨病。本病最早在1922年被Wiel报道发现,其后在1937年及1938年Albright连续报道了7例相似病例。1942年,Lichten-stein和Jaffe[1]首次将该病命名为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术治疗 单下肢全长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下载PDF
尖顶距与股距尖顶距对亚洲型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并发症的预测价值比较 被引量:10
12
作者 蔡雨卫 冯俊涛 +5 位作者 陈羽 史萌 俞仲翔 房雷 周琳 徐盛明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359-1363,共5页
目的通过比较亚洲型股骨近端髓内钉(Asian type proximal femoral nail,APFN)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时,不同尖顶距(tip-apex distance,TAD)和股距尖顶距(calcar referenced tip-apex distance,Cal-TAD)患者间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探讨上述... 目的通过比较亚洲型股骨近端髓内钉(Asian type proximal femoral nail,APFN)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时,不同尖顶距(tip-apex distance,TAD)和股距尖顶距(calcar referenced tip-apex distance,Cal-TAD)患者间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探讨上述两种概念对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并发症的预测价值。方法以2014年1月—2018年12月采用APFN治疗且符合选择标准的188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于术后即刻X线片测量TAD和Cal-TAD,并根据测量结果将其分别分为<25 mm及≥25 mm两组。记录患者性别、年龄、骨折侧别及AO分型;患者术后12个月内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螺旋刀片轴向移动、股骨颈内翻塌陷或螺旋刀片向上切出、内固定物松动或断裂;然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88例患者中TAD<25 mm 119例、≥25 mm 69例,Cal-TAD<25 mm 142例、≥25 mm 46例。TAD<25 mm、≥25 mm组间以及Cal-TAD<25 mm、≥25 mm组间患者性别、年龄、骨折侧别及AO分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TAD<25 mm组6例(5.04%)、≥25 mm组10例(14.49%)发生并发症,Cal-TAD<25 mm组1例(0.70%)、≥25 mm组15例(32.61%)发生并发症;不同TAD患者间、不同Cal-TAD患者间,以及TAD<25 mm与Cal-TAD<25 mm患者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PFN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术中,TAD或Cal-TAD控制在25 mm以内均可明显减少手术并发症,Cal-TAD对于术后并发症的预测价值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间骨折 亚洲型股骨近端髓内钉 尖顶距 股距尖顶距 内固定 并发症
原文传递
胫神经近端肌支移位修复高位腓深神经损伤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陈汇浩 宗海洋 +3 位作者 蒙德鹏 蔡雨卫 侯春林 林浩东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7-61,共5页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比较胫神经近端不同肌支移位修复腓深神经的疗效。筛选出最优的供体神经支。方法从2016年6月至2016年8月,64只成年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6只),外侧头肌支组:腓肠肌外侧头肌支移位修复腓深神经;内侧头肌支...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比较胫神经近端不同肌支移位修复腓深神经的疗效。筛选出最优的供体神经支。方法从2016年6月至2016年8月,64只成年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6只),外侧头肌支组:腓肠肌外侧头肌支移位修复腓深神经;内侧头肌支组:腓肠肌内侧头肌支移位修复腓深神经:比目鱼肌支组:比目鱼肌支移位修复腓深神经;空白组。术后4周和8周进行行为学、电生理、肌张力、肌肉湿重、组织学检测,评价各组腓深神经支配的肌肉功能恢复情况,并比较胫神经不同肌支修复腓深神经的效果。结果术后8周:外侧头肌支组、内侧头肌支组、比目鱼肌支组大鼠右足能背伸,足趾能完全张开:空白组跛行步态,右足不能背伸,右足趾不能张开,肌肉萎缩明显。术后4周:刺激坐骨神经,外侧头肌支组、内侧头肌支组、比目鱼肌支组胫骨前肌可引出CMAP,其波幅恢复率分别为(33.60±2.22)%、(33.07±2.38)%、(35.91±2.02)%,术后8周分别为(67.16±5.74)%、(66.56±3.18)%、(73.17±5.33)%,优于空白组[分别为(7.71±1.05)%、(7.84±0.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8周时外侧头肌支组、内侧头肌支组、比目鱼肌支组胫骨前肌强直收缩力恢复率、胫骨前肌肌细胞截面积恢复率优于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目鱼肌支组各项指标优于外侧头肌支组及内侧头肌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胫神经近端不同肌支均可用于修复腓深神经.其中比目鱼肌支可能为首选供体神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转位 腓总神经损伤 胫神经 下肢功能重建 大鼠
原文传递
3D打印辅助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术治疗不同类型胫骨骨折抗胫骨旋转不良差异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蔡雨卫 段敬瑞 +2 位作者 房雷 徐盛明 张磊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510-1515,共6页
目的通过与传统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术(minimally invasive plate osteosynthesis,MIPO)比较,探讨3D打印辅助MIPO治疗不同类型胫骨骨折其抗胫骨旋转不良的差异。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将2016年1月-2018年10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12... 目的通过与传统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术(minimally invasive plate osteosynthesis,MIPO)比较,探讨3D打印辅助MIPO治疗不同类型胫骨骨折其抗胫骨旋转不良的差异。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将2016年1月-2018年10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120例单侧胫骨骨折患者(AO分型A、B、C型各40例),同类型骨折患者以1∶1比例随机分为研究组(20例,3D打印辅助MIPO)与对照组(20例,传统MIPO)。相同骨折分型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性别、年龄、骨折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内行CT扫描并测量双侧胫骨旋转角,计算患侧与健侧的差值,以差值绝对值超过10°者定义为胫骨旋转不良。比较各型胫骨骨折患者经两种技术治疗后胫骨旋转程度和胫骨旋转不良发生率。结果术后1例发生感染,经换药抗炎治疗后好转;均未出现内固定物松动、移位等并发症。术后A型患者双侧胫骨旋转角差值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59,P=0.580),B、C型患者对照组双侧胫骨旋转角差值均显著大于研究组(P<0.05)。相同类型骨折患者中两组胫骨旋转类型分布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型患者两组均无胫骨旋转不良发生,B型患者胫骨旋转不良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C型患者对照组胫骨旋转不良发生率显著高于研究组(P=0.044)。结论对于A型胫骨骨折,3D打印辅助MIPO与传统MIPO抗胫骨旋转不良效果相当;对于B、C型胫骨骨折,3D打印辅助MIPO抗胫骨旋转不良效果明显优于传统MIPO,且骨折类型越复杂,优势越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技术 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术 胫骨骨折 胫骨旋转不良 骨折分型
原文传递
胫神经近端肌支转位修复腓深神经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蔡雨卫 侯春林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8-62,共5页
目的探讨胫神经近端肌支转位修复腓深神经的可行性,为手术治疗高位腓总神经损伤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取8具新鲜冷冻尸体双下肢标本以及由3例高位截肢术患者自愿捐赠的新鲜下肢标本(左侧2具、右侧1具),解剖腘窝部各神经,测量胫神经3条运... 目的探讨胫神经近端肌支转位修复腓深神经的可行性,为手术治疗高位腓总神经损伤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取8具新鲜冷冻尸体双下肢标本以及由3例高位截肢术患者自愿捐赠的新鲜下肢标本(左侧2具、右侧1具),解剖腘窝部各神经,测量胫神经3条运动分支(比目鱼肌支和腓肠肌内、外侧头肌支)长度、直径及其发出点至腓总神经分支点的距离,腓深神经无损伤分离束长度及直径,评价各条运动支与腓深神经束行无张力吻合的可行性。切取以上神经分支行HE及乙酰胆碱酯酶染色观察,计数神经纤维。结果大体解剖观察示,腓肠肌内、外侧头肌支及比目鱼肌支发出点至腓总神经分支点之间的距离分别为:(71.44±2.76)、(75.66±3.20)、(67.50±3.22)mm;以上各分支以及腓深神经无损伤分离束长度分别为(31.09±2.01)、(38.44±2.38)、(59.18±2.72)、(66.44±2.85)mm,直径分别为(1.72±0.08)、(1.88±0.08)、(2.10±0.10)、(2.14±0.12)mm。组织学观察示腓肠肌内、外侧头肌支、比目鱼肌支、腓深神经无损伤分离束运动神经纤维数分别为(2 032±58)、(2 186±24)、(3 102±85)、(3 512±112)根。比目鱼肌支直径以及运动神经纤维数与腓深神经无损伤分离束相似(P>0.05),腓肠肌内、外侧头肌支以上指标均显著低于腓深神经无损伤分离束(P<0.05)。结论胫神经腘窝部3条运动神经分支均可直接转位吻合腓深神经无损伤分离束修复高位腓总神经束损伤,其中比目鱼肌支为首选供体神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转位 腓总神经损伤 胫神经分支 下肢神经功能重建
原文传递
肺癌转移至手部软组织一例
16
作者 蔡雨卫 温镕博 +1 位作者 林浩东 侯春林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529-1529,共1页
1病例介绍患者男,63岁。于2008年11月于外院体检发现右下肺占位,胸部X线片示右下肺一4 cm×5 cm致密团块,考虑右下肺癌,行右肺下叶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提示:右下肺低分化鳞癌,伴坏死,支气管残端未见肿瘤,肺门淋巴结未见癌转移,汇... 1病例介绍患者男,63岁。于2008年11月于外院体检发现右下肺占位,胸部X线片示右下肺一4 cm×5 cm致密团块,考虑右下肺癌,行右肺下叶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提示:右下肺低分化鳞癌,伴坏死,支气管残端未见肿瘤,肺门淋巴结未见癌转移,汇总区淋巴结未见癌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转移 手部 肢体 软组织肿瘤
原文传递
二磷酸盐联合活性维生素D治疗膝骨关节炎合并骨质疏松的临床研究
17
作者 段敬瑞 蔡雨卫 +4 位作者 薛艳 张健 顾新丰 曹月龙 郑昱新 《世界临床药物》 CAS 2022年第9期1138-1142,共5页
目的 观察二磷酸盐联合活性维生素D治疗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合并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3月至2017年2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骨关节科门诊患KOA合并OP患者9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及... 目的 观察二磷酸盐联合活性维生素D治疗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合并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3月至2017年2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骨关节科门诊患KOA合并OP患者9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9例。观察组采用二磷酸盐联合活性维生素D口服治疗,对照组采用硫酸氨基葡萄糖胶囊联合活性维生素D口服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测定入组患者右侧股骨颈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y of orthopedic index,WOMAC),评价治疗前后OP和膝关节疼痛程度。结果 治疗3个月后,两组BMD均升高,且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2个月后,两组组间VAS评分、WOMAC降低,WOMAC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膝关节VAS评分和WOMAC较治疗前均降低,且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二磷酸盐联合活性维生素D对于改善KOA合并OP疗效良好,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磷酸盐 活性维生素D 膝骨关节炎 骨质疏松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