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重组合扰动对沉积物微界面环境的影响
1
作者 蔡顺智 胡琦 +2 位作者 钱少江 黄振旭 李大鹏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工程技术版)》 CAS 2016年第4期1-6,53,共7页
为了阐明多重组合扰动因素对沉积物微界面环境的影响,以太湖梅梁湾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采用Rhizon采样技术和微电极系统等手段,研究了扰动下微界面溶解氧渗透深度、pH、ORP、铁离子和含水率等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藻类组(ES5)的OPD最大,... 为了阐明多重组合扰动因素对沉积物微界面环境的影响,以太湖梅梁湾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采用Rhizon采样技术和微电极系统等手段,研究了扰动下微界面溶解氧渗透深度、pH、ORP、铁离子和含水率等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藻类组(ES5)的OPD最大,达到了11.5 mm。不同扰动下对照组、摇蚊幼虫组、组合扰动组、河蚬组(或藻类)的p H剖面曲线趋势从左向右平移,而ORP剖面曲线从左往右的顺序分别是ES1、ES2、ES4、ES3、ES5组。河蚬组表层0~6 cm沉积物的平均含水率达到了61.68%,为各组最高。与组合扰动组相比,河蚬的出现降低了沉积物OPD,而藻类的出现进一步增大了沉积物OPD。同时,组合扰动下河蚬或藻类的出现进一步增大了沉积物p H。其次,组合扰动下河蚬的出现降低了沉积物ORP,而藻类的出现进一步增大沉积物ORP。除此之外,河蚬的出现还进一步增大了沉积物含水率和孔隙度,而藻类的出现对其并无显著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 组合扰动 微界面环境 河蚬 铜绿微囊藻
下载PDF
河蚬或藻存在下组合扰动对内源磷迁移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王忍 李勇 +2 位作者 李大鹏 蔡顺智 黄勇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226-1234,共9页
为阐明河蚬(Corbicula fluminea)或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存在下,物理和摇蚊幼虫组合扰动对内源磷再生和迁移转化的影响,以太湖梅梁湾上覆水和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上覆水、间隙水、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磷的变化规律.... 为阐明河蚬(Corbicula fluminea)或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存在下,物理和摇蚊幼虫组合扰动对内源磷再生和迁移转化的影响,以太湖梅梁湾上覆水和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上覆水、间隙水、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磷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与摇蚊幼虫扰动和组合扰动相比,河蚬或藻类的出现都会使得上覆水中不同形态磷(总磷、溶解性总磷、溶解性磷酸盐、颗粒态磷)显著增加.河蚬或藻类均导致间隙水DIP明显降低,并致使DIP峰值区域向更深处迁移(3~4cm变为4~5cm),而对照试验则相反.与对照试验相比,河蚬或藻存在下组合扰动均导致0~4cm沉积物NH_4Cl-P含量及其占总磷百分比降低,Fe/Al-P含量及其占总磷百分比增加,并且河蚬或藻对NH_4Cl-P降低和Fe/Al-P增加的影响基本一致.在多种扰动因素存下,摇蚊幼虫对上覆水中DTP和DIP贡献最大,后者可能源于摇蚊幼虫显著降低了间隙水中DIP含量及沉积物中NH_4Cl-P含量.这暗示了在组合扰动基础上叠加河蚬或者藻类,均进一步促进了内源磷再生和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合扰动 摇蚊幼虫 河蚬 铜绿微囊藻 太湖
下载PDF
酸改性镁剂烟气脱硫废渣除磷性能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朱伟 董延茂 +3 位作者 顾明玉 赵羿博 章启帆 蔡顺智 《无机盐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0-65,73,共7页
以热电厂湿法氧化镁烟气脱硫废渣(MDR)为原料,用硫酸改性的方法制备除磷吸附剂A-MDR。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确定了最佳改性条件,利用扫描电镜-能谱(SEM-EDS)、BET比表面积测定、X射线衍射(XRD)和红外光谱(IR)等方法分析了MDR和A-MD... 以热电厂湿法氧化镁烟气脱硫废渣(MDR)为原料,用硫酸改性的方法制备除磷吸附剂A-MDR。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确定了最佳改性条件,利用扫描电镜-能谱(SEM-EDS)、BET比表面积测定、X射线衍射(XRD)和红外光谱(IR)等方法分析了MDR和A-MDR的成分与结构,并对其除磷性能与机理进行了探究。A-MDR最佳制备条件:硫酸浓度为2.0 mol/L,固液质量比为1∶3.5,改性时间为180 min,水浴温度为65℃。MDR主要成分是硅藻土和镁盐,二氧化硅质量分数为50%~60%,氧化镁、碳酸镁等含镁化合物质量分数约为40%。A-MDR形成了以硫酸镁为主的新表面,比表面积增大了46.6%、孔容积增加了28.0%。A-MDR除磷,在溶液p H为9.0、A-MDR投加量为12 g/L、反应时间为120 min条件下,模拟废水中磷的去除率可达98.2%;且A-MDR具有抗氯离子、硫酸根和硝酸根等共存阴离子影响的能力。A-MDR对磷的吸附遵循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属于化学吸附;其等温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模型,对磷的最大吸附量为27.55 mg/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镁剂脱硫废渣 除磷吸附剂 酸改性
下载PDF
稳定塘处理技术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曹栋 戴青松 +2 位作者 徐晓栋 蔡顺智 陈大中 《农业与技术》 2014年第8期19-19,共1页
探讨了稳定塘处理水质的技术,以及稳定塘在净化水质中的机理,研究了分类状况,以及处理不同水质的状况,能够在水质处理技术中得到很广泛的应用,为水质的修复提供依据。
关键词 稳定塘 污水处理 水质修复
下载PDF
环境污染的源头和危害的探讨 被引量:1
5
作者 曹栋 蔡顺智 +2 位作者 刘国梦 徐晓栋 沈裕翔 《科技与企业》 2014年第14期167-167,共1页
环境污染指自然的或人为的向环境中添加某种物质而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而产生危害的行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世界各个国家内都存在着,例如大气环境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具有全球影响性的环境污染问题。环境污染会给生态系统造成直接... 环境污染指自然的或人为的向环境中添加某种物质而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而产生危害的行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世界各个国家内都存在着,例如大气环境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具有全球影响性的环境污染问题。环境污染会给生态系统造成直接的破坏和影响,也会给人类社会造成间接的危害。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为了维护人类自身和子孙后代的健康,必须积极健康防止环境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污染 生态系统破坏 危害人类社会 防止环境污染
下载PDF
多重扰动对湖泊内源磷迁移转化的影响 被引量:8
6
作者 蔡顺智 李大鹏 +4 位作者 王忍 刘焱见 徐垚 于胜楠 黄勇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4203-4211,共9页
为了阐明多重扰动因素对内源磷迁移转化的影响,以太湖梅梁湾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借助Rhizon间隙水采样技术、Unisense微电极系统等技术,研究了扰动下泥水两相间溶解氧、不同形态磷、铁离子等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与对照实验相比,河蚬的出现... 为了阐明多重扰动因素对内源磷迁移转化的影响,以太湖梅梁湾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借助Rhizon间隙水采样技术、Unisense微电极系统等技术,研究了扰动下泥水两相间溶解氧、不同形态磷、铁离子等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与对照实验相比,河蚬的出现致使沉积物内部溶解氧含量降低.扰动致使间隙水中DIP的峰值区域由3~4 cm迁移至4~5 cm,暗示了摇蚊幼虫和河蚬的引入使得DIP再生的"活跃区域"更深入泥层.并且,河蚬和藻类的出现进一步降低了间隙水中DIP的含量,其主要来源于NH4Cl-P的释放,去向为上覆水和形成Fe/Al-P.随着扰动因素的增加,NH4Cl-P转化为Fe/Al-P的比重也逐渐增加(由44%增至5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扰动 内源磷 迁移转化 河蚬 铜绿微囊藻
原文传递
不同扰动下外源磷在形态磷间的分布规律 被引量:3
7
作者 蔡顺智 李大鹏 +3 位作者 唐鑫煜 李浩冉 朱伟 黄勇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4607-4614,共8页
研究了3种扰动方式对外源磷在上覆水、间隙水、底泥中的数量分布的影响,并分析了内源磷形态间的转化过程.结果表明,与对照实验相比,物理扰动能促进上覆水中磷向底泥迁移,并高于生物扰动和组合扰动的促进作用,并且,三者均高于对照实验.... 研究了3种扰动方式对外源磷在上覆水、间隙水、底泥中的数量分布的影响,并分析了内源磷形态间的转化过程.结果表明,与对照实验相比,物理扰动能促进上覆水中磷向底泥迁移,并高于生物扰动和组合扰动的促进作用,并且,三者均高于对照实验.这可归因于溶解氧的渗入.物理扰动能降低间隙水中DIP的平均含量,相比对照实验降低了12.13%(第6 d和第10 d平均值),但降低程度不如生物扰动(38.63%)和组合扰动(50.79%).3种扰动均能促进Fe/Al-P和Ca-P的形成,其中,物理扰动下Fe/Al-P和Ca-P平均形成量最大,物理扰动下AAP含量一直在减小,暗示物理扰动明显促进了AAP向闭蓄态的Fe/Al-P或者Ca-P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源磷 扰动 磷转化 协同作用 分布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