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北地区青铜时代早期的金属使用--从技术与资源角度探讨
1
作者 蔺诗芮 《文博》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9-72,共14页
西北地区是连接中原与欧亚草原、中亚的关键枢纽。本文系统收集了西北地区青铜时代早期铜器的分析数据,尝试讨论冶金技术面貌和资源利用特征。新疆早期主要接受西西伯利亚地区较为成熟的冶金业影响,从红铜逐渐发展到锡青铜,砷铜制品及... 西北地区是连接中原与欧亚草原、中亚的关键枢纽。本文系统收集了西北地区青铜时代早期铜器的分析数据,尝试讨论冶金技术面貌和资源利用特征。新疆早期主要接受西西伯利亚地区较为成熟的冶金业影响,从红铜逐渐发展到锡青铜,砷铜制品及技术约在公元前1700至1600年从河西走廊向西传播进入新疆东部。河西走廊中部西城驿遗址是西北地区目前发现最早的砷铜生产与使用中心。青海东部与甘肃南部分布齐家文化,多种交叉的外来资源汇聚,符合文化中间地带的身份特征,满足西北地区与中原冶金术交流的必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地区 青铜时代早期 合金技术 铅同位素比值
下载PDF
湖北云梦郑家湖墓地M277出土青铜容器科学分析
2
作者 蔺诗芮 陈建立 +1 位作者 张吉 罗运兵 《考古学报》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8-291,共4页
郑家湖墓地M277出土青铜器年代明确,组合清晰,文化因素鲜明,是探讨秦汉之际铜器制作技术的重要材料。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合作,对该墓出土的六件青铜容器(M277:12鼎、M277:26鼎、M277:17小方壶、M277:78圆壶、M2... 郑家湖墓地M277出土青铜器年代明确,组合清晰,文化因素鲜明,是探讨秦汉之际铜器制作技术的重要材料。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合作,对该墓出土的六件青铜容器(M277:12鼎、M277:26鼎、M277:17小方壶、M277:78圆壶、M277:80圆壶、M277:79釜)进行合金成分分析,并对其中五件铜器进行铅同位素溯源研究,对其中三件青铜器残留泥芯进行材质与微观形貌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北云梦 青铜容器 方壶 科学分析 考古文博 出土青铜器 铅同位素 合金成分
原文传递
随州枣树林墓地三组曾侯墓出土青铜容器的科学分析研究
3
作者 蔺诗芮 郭长江 +2 位作者 项章 张吉 陈建立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9-137,共9页
随州枣树林墓地三组曾侯墓出土青铜器年代相续,背景明确,其中有铭青铜容器来自曾、楚、唐等国,多具有高锡、低铅的合金配比,反映锡物料的充裕。来自南岭山地的锡料大量输入江汉平原,推动南土各国高锡青铜容器的短暂流行。M191楚王媵渔... 随州枣树林墓地三组曾侯墓出土青铜器年代相续,背景明确,其中有铭青铜容器来自曾、楚、唐等国,多具有高锡、低铅的合金配比,反映锡物料的充裕。来自南岭山地的锡料大量输入江汉平原,推动南土各国高锡青铜容器的短暂流行。M191楚王媵渔芈簠泥芯中掺入较多植物质材料,明显受到江淮地区制范技术的影响。部分青铜容器具有淮夷文化因素,并利用皖江地区铅料。上述特征反映了春秋中期江汉地区各国铸铜技术与资源对内互通、对外交流的新格局,有助于探讨春秋时期青铜器的风格演变,认识楚文化对汉淮诸国文化的继承与整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随州枣树林墓地 曾侯墓 春秋中期 青铜容器 科学分析
原文传递
湖北郧西土门出土商代铜瓿研究
4
作者 蔺诗芮 屈盛明 +1 位作者 张吉 陈建立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0-117,共18页
湖北省郧西县土门镇关帝庙村出土商代铜瓿据肩腹部形制、乳钉雷纹等纹饰特征可判断为殷墟二期器物,并使用本阶段常见的高放射性成因铅。乳钉雷纹瓿主要发现于中原、晋陕高原及汉水上游,但郧西瓿特殊的涡纹条带以及相对立体的浑铸兽首又... 湖北省郧西县土门镇关帝庙村出土商代铜瓿据肩腹部形制、乳钉雷纹等纹饰特征可判断为殷墟二期器物,并使用本阶段常见的高放射性成因铅。乳钉雷纹瓿主要发现于中原、晋陕高原及汉水上游,但郧西瓿特殊的涡纹条带以及相对立体的浑铸兽首又体现出诸多与南方地区有关的装饰要素,总体呈现中原与南方杂糅的特征。泥芯与郧阳本地、邻近的南襄盆地、江汉平原地区具有明显差异,尽管目前无法细化具体产地,检测结果指示需要关注北方黄土地区及汉水上游地区的可能性。郧西瓿的综合研究结果充分体现出晚商时期南北过渡地带间铜器存在复杂的融合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郧西县 商代 铜瓿 铅同位素比值 泥芯
原文传递
湖北武汉黄陂郭元咀遗址商代灰坑(H60)发掘简报
5
作者 胡刚(领队/执笔/摄影) 程小锋 +2 位作者 蔺诗芮 余乐(摄影) 魏付丽(绘图) 《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20,1,共18页
郭元咀遗址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前川街道二程书院北部,坐落于鲁台山北麓、水东岸的台地上。遗址南北长300、东西宽100米,因受城市建设影响,现存面积不足3000平方米(图一)。2019~2020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 郭元咀遗址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前川街道二程书院北部,坐落于鲁台山北麓、水东岸的台地上。遗址南北长300、东西宽100米,因受城市建设影响,现存面积不足3000平方米(图一)。2019~2020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武汉市黄陂区文物管理所在遗址西北部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1200余平方米,揭露一处用于铸铜的大型台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掘面积 灰坑 文物管理所 郭元 考古文博 发掘简报 武汉市黄陂区 商代
原文传递
湖北黄梅刘岳墓地M1出土青铜器的科学分析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张吉 凡国栋 +3 位作者 蔺诗芮 刘延常 帅旭东 陈建立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26-133,80,共9页
黄梅刘岳墓地M1出土楚、越式青铜容器具有不同的材质特征。越式青铜容器包括七件越式鼎及盉,采用了高锡的合金配比,锡含量均高于18%。楚式青铜容器组合完整,锡含量在10~17%之间,显著低于越式器物;其中盒形敦及盘、匜为锻制成型,铅含量... 黄梅刘岳墓地M1出土楚、越式青铜容器具有不同的材质特征。越式青铜容器包括七件越式鼎及盉,采用了高锡的合金配比,锡含量均高于18%。楚式青铜容器组合完整,锡含量在10~17%之间,显著低于越式器物;其中盒形敦及盘、匜为锻制成型,铅含量较低。越式鼎的铅同位素比值与湖南地区部分东周青铜器较为接近,可能来自长江中游地区。刘岳墓地M1出土楚、越式青铜容器在合金技术上具有清晰差异,而在铅料来源上又具有密切关联,对研究战国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青铜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梅 刘岳墓地M1 战国 青铜器 科学分析
原文传递
武汉市黄陂区鲁台山郭元咀遗址商代遗存 被引量:10
7
作者 胡刚 程小锋 +1 位作者 谢育武 蔺诗芮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49-77,F0002,共30页
2019~2020年对郭元咀遗址的发掘,商代铸铜区遗迹主要有建筑类遗迹、灰沟、红烧土堆积坑、熔铸坑、陶范坑和垫土坑等,遗物有青铜器、与铸铜有关遗物、陶器、印纹硬陶器和石器。遗址商代铸铜遗存的主体年代相当于洹北花园庄期至殷墟第一... 2019~2020年对郭元咀遗址的发掘,商代铸铜区遗迹主要有建筑类遗迹、灰沟、红烧土堆积坑、熔铸坑、陶范坑和垫土坑等,遗物有青铜器、与铸铜有关遗物、陶器、印纹硬陶器和石器。遗址商代铸铜遗存的主体年代相当于洹北花园庄期至殷墟第一期。遗址的发掘,对探讨这一时期商王朝对南方地区的经略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汉市黄陂区 郭元咀遗址 铸铜 商代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