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干针治疗上斜方肌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效果的Meta分析 被引量:26
1
作者 刘琳 黄强民 +2 位作者 彭金凤 朱传芳 薄成志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69-275,共7页
肌筋膜疼痛触发点(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MTrPs)最早是由美国临床教授Janet Travell在1942年提出的,她发现大多数颈肩腰腿疼痛患者以及肌筋膜炎患者的骨骼肌上都可以找到痛性条索结节,触压时可以引发局部疼痛和远处牵涉痛,这种MT... 肌筋膜疼痛触发点(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MTrPs)最早是由美国临床教授Janet Travell在1942年提出的,她发现大多数颈肩腰腿疼痛患者以及肌筋膜炎患者的骨骼肌上都可以找到痛性条索结节,触压时可以引发局部疼痛和远处牵涉痛,这种MTrPs可分为潜在MTrPs和活化MTrPs[1-2].一般状态下,骨骼肌上会存在一些因慢性损伤而引起的潜在MTrPs,这些MTrPs长期处于隐性状态,并不会引起疼痛或只有轻微局部疼痛.但是它们可以被某些致病因素活化转变成为活化MTrPs,例如:创伤、疲劳、抵抗力下降、反复感冒、某些营养物质缺乏等因素[3].这些MTrPs在骨骼肌上会出现异常的挛缩结节样的病理性肌纤维[4,5],而且活化MTrPs常表现为自发性疼痛,并可激发局部或远处牵涉痛,针刺和触压这些MTrPs时会引发肌肉局部抽搐反应[1,6].针刺可以治疗任何一块骨骼肌MTrPs引起的疼痛[7-10],而且目前在运动员伤痛和疼痛康复方面被广泛应用,尤其以干针疗法较为普遍[4,11-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筋膜疼痛 META分析 触发点 上斜方肌 治疗 疼痛患者 局部疼痛 自发性疼痛
下载PDF
肌筋膜触发点理论及其在运动康复临床实践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2
2
作者 刘琳 黄强民 +1 位作者 刘庆广 薄成志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167-1170,共4页
本文介绍了肌筋膜触发点理论及相关的技术手段在运动康复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如运动员损伤疼痛的治疗、运动功能受限的康复、运动疲劳的消除等常见问题。基于肌筋膜触发点理论采取的临床治疗措施简单、有效、无创,康复治疗周期短,复发率... 本文介绍了肌筋膜触发点理论及相关的技术手段在运动康复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如运动员损伤疼痛的治疗、运动功能受限的康复、运动疲劳的消除等常见问题。基于肌筋膜触发点理论采取的临床治疗措施简单、有效、无创,康复治疗周期短,复发率低。为当前运动损伤的预防、诊断、治疗与康复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与实践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筋膜触发点 运动损伤 诊断 康复 综述
下载PDF
悬吊训练对慢性颈肩痛女性患者疼痛水平和肌电活动的影响 被引量:11
3
作者 彭金凤 刘庆广 +1 位作者 薄成志 黄强民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3-69,共7页
目的:探讨悬吊训练治疗女性颈肩痛的疗效及其对颈肩部肌电活动的影响。方法:将慢性颈肩痛女性患者随机分为常规训练组(CG)和悬吊训练组(TG),均进行6周的治疗性训练。TG组采用自主研发悬吊设备进行前屈、后伸、侧屈、旋转、肩部提拉和前... 目的:探讨悬吊训练治疗女性颈肩痛的疗效及其对颈肩部肌电活动的影响。方法:将慢性颈肩痛女性患者随机分为常规训练组(CG)和悬吊训练组(TG),均进行6周的治疗性训练。TG组采用自主研发悬吊设备进行前屈、后伸、侧屈、旋转、肩部提拉和前推动作训练,CG组进行日常颈肩部保护健康教育和常规颈肩部屈伸、侧屈、旋转训练。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和颈痛量表(NPQ)评估患者颈肩疼痛和不适;采用表面肌电图(s EMG)评估患者在完成30 min持续打字任务时肌肉的激活和疲劳状况。结果:两组训练后的VAS和NPQ评分均下降,但仅TG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训练后,TG组上斜方肌和头夹肌肌电振幅较CG组显著降低(P<0.05),G组中位频率无显著性变化,而TG组中位频率呈上升趋势,并随着打字时间的延长,差异越显著(P<0.05);两组胸锁乳突肌的肌电振幅和中位频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悬吊训练和常规训练均能减缓女性颈肩疼痛,但悬吊训练疗效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吊训练 颈肩疼痛 表面肌电 视觉模拟评分 女性患者
下载PDF
基于H反射通路探究大鼠慢性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发病机制 被引量:9
4
作者 刘琳 刘庆广 +1 位作者 薄成志 黄强民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7年第11期818-823,共6页
目的:基于H反射探究大鼠慢性肌筋膜疼痛触发点(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MTrPs)的发病机制。方法:16只7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取对腓肠肌定点钝性打击结合离心运动的模式进行连续8周造模。造模结束后两组均... 目的:基于H反射探究大鼠慢性肌筋膜疼痛触发点(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MTrPs)的发病机制。方法:16只7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取对腓肠肌定点钝性打击结合离心运动的模式进行连续8周造模。造模结束后两组均正常饲养4周。12周结束后,检测MTrPs造模成功指标(即紧张带、局部抽搐反应和自发肌电活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H反射的诱发实验,采集引发H波的阈值、Mmax、Hmax、M波和H波潜伏期、Hmax/Mmax等。结果:与非MTrPs相比,MTrPs处诱发的H反射Mmax(4.28±1.27 mV)较低,Hmax(1.01±0.34 mV)较高,H波潜伏期(4.60±0.89 ms)较短,Hmax/Mmax比值(0.21±0.19)较大(P<0.05)。结论:H反射与慢性MTrPs形成的病理生理机制有关,MTrPs大鼠脊髓中枢可能存在高度致敏,Iα类传入神经兴奋性较高,肌梭敏感性可能也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筋膜疼痛触发点 肌肉疼痛 H反射 病理生理 运动损伤
下载PDF
基于电刺激的大鼠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发生机制 被引量:2
5
作者 薄成志 赵佳敏 +3 位作者 李丽辉 刘庆广 黄强民 刘琳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268-1272,1278,共6页
目的:探究电刺激下肌筋膜疼痛触发点肌纤维的兴奋性和耐疲劳表现。方法:将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G1、CG2、CG3)和触发点组(TG1、TG2、TG3)。CG1和TG1测试刺激阈值强度和最大收缩力量(MCF)以及其最适刺激强度;CG2和TG2测试不同... 目的:探究电刺激下肌筋膜疼痛触发点肌纤维的兴奋性和耐疲劳表现。方法:将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G1、CG2、CG3)和触发点组(TG1、TG2、TG3)。CG1和TG1测试刺激阈值强度和最大收缩力量(MCF)以及其最适刺激强度;CG2和TG2测试不同刺激强度下MCF的变化;CG3和TG3测试不同刺激频率下MCF的变化。钝性打击结合离心运动造模8周,恢复4周后将大鼠接入生物机能测试系统,给予肌纤维一系列电刺激,测量比较各组引起肌肉收缩的阈值强度、MCF、刺激强度和频率诱导的肌肉疲劳等指标。结果:TG1组引起肌肉开始收缩的阈值强度和最大收缩力量(MCF)的最适刺激强度比CG1组低,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TG1组与CG1组的MCF无显著性差异(P>0.05)。TG2组电刺激引起的MCF第15、20次增量电刺激低于第1、5、10次增量,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TG2组电刺激引起的MCF第10、15、20次增量CG2组,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TG2组电刺激引起的MCF第1、5、10次增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TG2组电刺激引起的MCF第1、5次增量与CG2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TG3组电刺激引起MCF所需的刺激频率比CG3组低,呈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TG3组电刺激引起的MCF比CG3组低,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与正常肌纤维相比,触发点肌纤维对电刺激反应更敏感,受到连续电刺激时更易疲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筋膜疼痛触发点 肌肉疲劳 电刺激 肌肉收缩力量
下载PDF
PGF2α对大鼠肌筋膜疼痛触发点自发肌电活动的影响 被引量:10
6
作者 李丽辉 薄成志 +4 位作者 黄强民 刘庆广 刘琳 马彦韬 赵佳敏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399-1404,共6页
目的:观察肌筋膜疼痛触发点(MTrPs)模型大鼠外周血中前列腺素F2α(PGF2α)浓度变化情况,并通过体外注射PGF2α观察其对触发点肌电活动的影响,探究PGF2α与触发点的关系。方法:4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G组)、造模组(MG组)、生理... 目的:观察肌筋膜疼痛触发点(MTrPs)模型大鼠外周血中前列腺素F2α(PGF2α)浓度变化情况,并通过体外注射PGF2α观察其对触发点肌电活动的影响,探究PGF2α与触发点的关系。方法:4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G组)、造模组(MG组)、生理盐水组(SG组)和PGF2α组(PG组),每组10只。除CG组外,其余三组采取打击结合离心运动进行干预8周,恢复4周,检测受累肌结节、紧绷带、局部抽搐反应和自发性电位;CG组正常饲养12周。12周后ELISA法测量各组大鼠血清PGF2α浓度。之后分别对SG组局部肌肉注射生理盐水,PG组局部肌肉注射PGF2α,CG组和MG组分别作为空白对照和模型对照不注射任何物质。干预后即刻记录各组静息状态下的自发性电活动。结果:与CG组相比,其余三组大鼠血清PGF2α浓度均显著性增加(P<0.05)。给药后即刻,MG组、SG组和PG组大鼠均能记录到异常的自发电位,对照组大鼠基本无电活动,肌电波形形似一条直线。与CG组相比,MG组、SG组和PG组的肌电波频、波幅以及波长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PG组显著高于MG组和SG组(P<0.05)。MG组和SG组之间相比各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PGF2α能增加触发点肌纤维的肌电活动,促使触发点活性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筋膜疼痛触发点 前列腺素F2Α 肌电图 原发性痛经
下载PDF
重庆市专业运动员躯体疼痛以及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7
作者 徐安乐 陈猛进 +4 位作者 黄强民 嵇丽娟 荣积峰 庞博 薄成志 《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1年第2期24-29,共6页
目的对重庆市体育局直管8个运动项目的运动员进行疼痛的相关调查与分析,为专业运动员运动损伤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将重庆市体育局直管包括田径、武术、跳水、跆拳道、柔道、举重、拳击以及古典摔跤在内的8个运动项目的161名专业... 目的对重庆市体育局直管8个运动项目的运动员进行疼痛的相关调查与分析,为专业运动员运动损伤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将重庆市体育局直管包括田径、武术、跳水、跆拳道、柔道、举重、拳击以及古典摔跤在内的8个运动项目的161名专业运动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自制问卷、触诊等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躯体疼痛及肌筋膜触发点调查,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不同运动项目研究对象的疼痛发生率均无显著性别差异(P>0.05)。年龄<18岁的研究对象疼痛发生率为90.91%,年龄≥18岁的研究对象疼痛发生率为91.67%(P>0.05)。运动年限<5年和运动年限≥5年的研究对象疼痛发生率分别为88.24%和94.74%(P>0.05)。随着运动等级的提升,研究对象疼痛发生率及中重度疼痛发生率也随之升高,线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对象的运动等级与其疼痛、中重度疼痛发生率存在线性相关(P<0.05)。在所有运动项目中,存在腰腹部、膝关节疼痛人数在总疼痛人数中占比较高。且在纳入的所有运动项目中,研究对象腰腹部肌肉和股四头肌都存在高的触发点发生率。结论运动员发生运动损伤的概率随着运动等级的提高而增加,而不同性别、年龄以及运动年限的运动员疼痛发生率差异并不显著。运动员疼痛部位与运动专项有着密切关系,同时腰腹部、膝关节疼痛发生率在各运动项目的运动员中都较高。肌筋膜触发点的位置与运动员运动损伤部位存在关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损伤 疼痛 肌筋膜疼痛触发点 流行病学调查 专业运动员
下载PDF
慢性颈肩痛的发病机理及运动疗法研究现状 被引量:3
8
作者 彭金凤 黄强民 +1 位作者 朱传芳 薄成志 《实用疼痛学杂志》 2014年第4期297-304,共8页
近年来,随着慢性颈肩痛患病率的逐年升高和对该疾病认识的逐步加深,关于其发病机理和治疗方法疗效的研究已成为现代社会的热点问题.运动疗法作为一种重要的康复手段,其康复作用逐渐受到康复医学界和体育界的广泛重视.因此,本文将结合国... 近年来,随着慢性颈肩痛患病率的逐年升高和对该疾病认识的逐步加深,关于其发病机理和治疗方法疗效的研究已成为现代社会的热点问题.运动疗法作为一种重要的康复手段,其康复作用逐渐受到康复医学界和体育界的广泛重视.因此,本文将结合国内外最新相关文献,对慢性颈肩痛的发病机理及运动疗法治疗慢性颈肩痛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为临床康复预防和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痛 肩痛 慢性病 运动疗法 康复 骨骼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