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运动分型对帕金森病患者骨质疏松发生的影响
1
作者 许富贵 乙红艳 +5 位作者 欧洲 王丽君 杨秀 魏明 薛刘军 佟强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3-26,43,共5页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患者不同运动亚型对骨质疏松发生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7月至2023年2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PD患者101例,进行统一帕金森评定量表(UPDRS)Ⅲ、PD患者生活质量问卷(PDQ-...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患者不同运动亚型对骨质疏松发生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7月至2023年2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PD患者101例,进行统一帕金森评定量表(UPDRS)Ⅲ、PD患者生活质量问卷(PDQ-39)等评分,依据UPDRSⅢ评分将PD患者分为震颤为主型(tremor-dominant,TD型)和少动-强直为主型(akinetic-rigid dominant,ARD型),比较不同运动亚型PD患者骨质疏松发生情况,探讨其潜在的危险因素。结果(1)少动-强直组的骨质疏松发生率、PDQ39项、HAMA、HAMD-24评分均高于震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骨质疏松组女性比例、少动-强直型比例、UPDRSⅢ评分、PDQ39项、HAMA、HAMD-24高于非骨质疏松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相关分析示PD患者骨质疏松发生与女性(r=0.34,P<0.001)、少动-强直型(r=0.31,P=0.002)、UPDRSⅢ评分(r=0.43,P<0.001)均呈正相关。(4)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3.06,95%CI:1.18~7.94,P=0.022)、少动-强直亚型(OR=4.53,95%CI:1.70~12.09,P=0.003)、UPDRSⅢ评分(OR=1.11,95%CI:1.04~1.19,P=0.001)是PD发生骨质疏松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PD少动-强直亚型与骨质疏松的发生密切相关,严重影响PD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骨质疏松 运动亚型
下载PDF
骨转换标志物PINP和β-CTX在帕金森病患者发生骨质疏松中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
2
作者 许富贵 乙红艳 +5 位作者 欧洲 王丽君 杨秀 魏明 薛刘军 佟强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128-1132,共5页
目的:研究骨转换标志物Ⅰ型胶原氨基端前肽(procollagen typeⅠN-terminal propeptide,PINP)、Ⅰ型胶原羧基端前肽(β-cross-linked ctelopeptide of type I collagen,β-CTX)在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并发骨质疏松中的预测... 目的:研究骨转换标志物Ⅰ型胶原氨基端前肽(procollagen typeⅠN-terminal propeptide,PINP)、Ⅰ型胶原羧基端前肽(β-cross-linked ctelopeptide of type I collagen,β-CTX)在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并发骨质疏松中的预测价值。方法:纳入PD患者105例,根据是否合并骨质疏松分为骨质疏松组和非骨质疏松组,对所有患者检测25(OH)D、甲状旁腺激素、骨钙素、β-CTX、PINP等骨代谢指标,分析各指标与骨质疏松发生之间的关系。结果:①骨质疏松组少动强直型比例、女性比例、PINP、骨钙素、β-CTX水平均高于非骨质疏松组,骨质疏松组25(OH)D水平低于非骨质疏松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②相关分析结果显示PD患者骨质疏松发生与骨钙素(r=0.28,P=0.005)、β-CTX(r=0.36,P=0.001)、PINP(r=0.40,P<0.001)均呈正相关,与25(OH)D(r=-0.30,P=0.002)、PINP/β-CTX(r=-0.56,P<0.001)均呈负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③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25(OH)D(OR=0.95,95%CI:0.84~0.98,P=0.041)、PINP/β-CTX(OR=0.90,95%CI:0.83~0.98,P=0.017)是PD病合并骨质疏松的独立危险因素;④ROC曲线分析示25(OH)D联合PINP/β-CTX时ROC曲线下面积最大,AUC=0.82,灵敏性=0.80,特异性=0.84,P<0.001。结论:血清25(OH)D水平及PINP/β-CTX比值与PD患者骨质疏松发生密切相关,在PD患者骨质疏松的发生中具有重要的预测价值,二者联合检测时诊断价值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骨质疏松 骨转换标志物 运动亚型
下载PDF
粪菌移植替代多巴胺能药物治疗帕金森病案例分析 被引量:11
3
作者 薛刘军 欧洲 +4 位作者 王丽君 魏明 杨秀 郑金龙 佟强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19年第5期329-332,共4页
目的观察粪菌移植替代多巴胺能药物治疗帕金森病(PD)的疗效,探讨潜在的机制。方法为1例因服用多巴胺能药物出现幻觉而拒绝服药的PD患者行粪菌移植治疗,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PD问卷(PDQ39)、匹兹堡睡眠... 目的观察粪菌移植替代多巴胺能药物治疗帕金森病(PD)的疗效,探讨潜在的机制。方法为1例因服用多巴胺能药物出现幻觉而拒绝服药的PD患者行粪菌移植治疗,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PD问卷(PDQ39)、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Bristol便秘评分、统一PD评定量表Ⅲ(UPDRSⅢ量表)对患者移植治疗前及移植治疗后4周、8周、12周的相关症状进行评分,同时对患者移植治疗前和移植治疗后4周、12周的粪菌进行16 s rRNA高通量基因测序分析菌群。结果与移植治疗前相比,移植治疗后HAMD、HAMA、PDQ39、PSQI、Bristol便秘评分、UPDRSⅢ量表评分均明显降低,粪菌16 s rRNA高通量测序显示粪菌移植治疗后拟杆菌属丰度下降,而瘤胃、布劳特、普雷沃等菌属丰度增高。结论粪菌移植对PD患者的非运动症状和运动症状均显示出明显效果,其机理可能与重建正常功能的肠道菌群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粪菌移植 帕金森病 基因测序
下载PDF
致炎剂诱发清醒大鼠反复发作头痛及对PAG区c-Fos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薛刘军 周志奎 +4 位作者 叶青 武文卉 刘欣 刘沙 万琪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10期616-619,共4页
目的:采用复方致炎剂(IS)定期刺激大鼠硬脑膜,建立一种清醒状态下大鼠反复发作性头痛模型。方法:在雄性SD大鼠硬脑膜上埋置PE-10管,连续6天给予IS或等量生理盐水。采用von Frey毛测试大鼠眶周的压力疼痛阈值,将左侧硬脑膜行甲苯胺蓝染... 目的:采用复方致炎剂(IS)定期刺激大鼠硬脑膜,建立一种清醒状态下大鼠反复发作性头痛模型。方法:在雄性SD大鼠硬脑膜上埋置PE-10管,连续6天给予IS或等量生理盐水。采用von Frey毛测试大鼠眶周的压力疼痛阈值,将左侧硬脑膜行甲苯胺蓝染色观察肥大细胞脱颗粒比率,通过免疫组化染色技术对六次NS及IS和一次IS给药组大鼠的中脑导水管灰质(PAG)区域c-Fos阳性细胞进行计数观察。结果:随着IS刺激次数的增多大鼠的眶周压力疼痛阈值下降;肥大细胞脱颗粒比率较NS组明显增加(P<0.01);c-Fos阳性细胞数IS两组较NS组有显著差异(P<0.01),IS两组之间无差异(P>0.05)。结论:反复给予复方致炎剂可以成功诱导大鼠反复发作性头痛,为慢性头痛转变机制研究提供了一种较好的实验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致炎剂 上矢状窦 反复发作性头痛 中脑导水管灰质 c-Fos
下载PDF
边缘区卒中后对学习记忆认知功能的影响
5
作者 薛刘军 魏明 郑金龙 《天津医药》 CAS 2017年第10期1033-1035,共3页
目的探讨纹状体边缘区卒中后对学习记忆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纹状体边缘区卒中患者21例为卒中组,对照组为性别、年龄和教育程度与卒中组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21例;采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编制的临床记忆量表行联想学... 目的探讨纹状体边缘区卒中后对学习记忆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纹状体边缘区卒中患者21例为卒中组,对照组为性别、年龄和教育程度与卒中组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21例;采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编制的临床记忆量表行联想学习记忆测试。结果卒中组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17.71±5.59 vs.24.80±5.05);卒中组左侧患者得分明显低于右侧患者(11.78±1.48 vs.22.17±2.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出血性卒中和缺血性卒中得分差异无统计意义(16.50±6.59 vs.18.46±5.01,P>0.05)。结论纹状体边缘区卒中后可引起患者学习记忆认知功能减退,左侧边缘区卒中引起的记忆损害较右侧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认知障碍 记忆障碍 纹状体边缘区
下载PDF
人血白蛋白对脑出血继发损伤的影响及机制 被引量:15
6
作者 夏磊 程谦涛 +3 位作者 王丽君 薛刘军 李明超 程冠亮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4期3806-3809,共4页
目的观察人血白蛋白对脑出血继发损伤的影响,探讨其对脑出血后继发性脑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选择首次发病且于起病24 h入院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20例,分为对照组、甘油果糖组和白蛋白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一般治疗;甘油果糖组在一般治... 目的观察人血白蛋白对脑出血继发损伤的影响,探讨其对脑出血后继发性脑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选择首次发病且于起病24 h入院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20例,分为对照组、甘油果糖组和白蛋白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一般治疗;甘油果糖组在一般治疗基础上加用甘油果糖250 mL静脉滴注,每12 h 1次,疗程10d;白蛋白组在一般治疗基础上加用人血白蛋白20 g/d治疗10 d,治疗第7、14、28天行头颅CT检查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检测血中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丙二醛(MDA)的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甘油果糖组各指标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甘油果糖组比较,白蛋白组14、28 d血肿体积明显缩小,7、14、28 d血肿周围损伤区体积明显缩小,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改善(P<0.05),血IL-6和TNF-α含量均明显减低,血SOD活性升高和MDA含量降低(P<0.05)。结论脑出血患者采用人血白蛋白治疗,能促进血肿吸收,减轻血肿周围损伤、改善神经功能,其机制可能通过减轻脑出血后炎性反应、抑制氧化应激反应来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人血白蛋白 继发损伤 神经保护
下载PDF
低氧死腔通气与屏气试验对脑血管反应性测试的对比观察 被引量:8
7
作者 居克举 钟玲玲 +3 位作者 倪小宇 夏磊 薛刘军 曹化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02-105,共4页
目的通过低氧死腔通气与屏气试验的对比,探讨低氧死腔通气在血管运动反应性(VMR)测试中的应用前景。方法选择门诊或住院进行TCD检测的患者,先后进行屏气试验及低氧死腔通气,并计算其VMR进行对比分析。记录患者的配合程度、耐受情况及不... 目的通过低氧死腔通气与屏气试验的对比,探讨低氧死腔通气在血管运动反应性(VMR)测试中的应用前景。方法选择门诊或住院进行TCD检测的患者,先后进行屏气试验及低氧死腔通气,并计算其VMR进行对比分析。记录患者的配合程度、耐受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入组35例患者,屏气试验有7例(20%)患者因配合不佳退出研究,而低氧死腔通气仅有2例(5.71%)因配合不佳退出,最终26例患者纳入研究。屏气试验除屏气后代偿性呼吸增快外,基本没有不良反应;低氧死腔通气不良反应主要表现在通气末期呼吸频率加快加深,心率增快,脉氧轻度下降,但停止通气后很快恢复。纳入研究的26例患者在屏气试验前及低氧死腔通气前的平均血流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屏气试验后及低氧死腔通气后平均血流速度均明显升高,且二者相关性良好(P<0.001),低氧死腔通气的VMR值明显高于屏气试验(P<0.001)。屏气试验平均血流速度曲线表现为轻度下降后迅速升高的单向曲线,而低氧死腔通气则表现为短时下降后较缓上升的曲线,有一平台期。结论低氧死腔通气可以有效改善患者不能配合的影响,避免缺氧造成不耐受,所测定的VMR值较屏气试验更加精确,并且能反应血管的最大反应能力,具有更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反应性 低氧死腔通气 屏气试验 TCD
下载PDF
人血白蛋白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脑梗死及其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7
8
作者 蒋苏莉 程谦涛 +4 位作者 薛刘军 夏磊 李明超 郭建一 孙成梅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442-444,共3页
目的探讨人血白蛋白治疗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脑梗死及其预后的影响。方法 192例SAH患者分为人血白蛋白治疗组100例和常规治疗组92例。两组均给予SAH常规治疗,白蛋白治疗组再给予25%人血白蛋白40 ml静脉滴注,每12 ... 目的探讨人血白蛋白治疗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脑梗死及其预后的影响。方法 192例SAH患者分为人血白蛋白治疗组100例和常规治疗组92例。两组均给予SAH常规治疗,白蛋白治疗组再给予25%人血白蛋白40 ml静脉滴注,每12 h 1次,连续7 d。发病2周内,通过临床表现及TCD、DSA诊断CVS,CT或MRI诊断脑梗死;统计发生应激性溃疡、肺部感染、再出血和脑积水的病例。发病3个月后,给患者进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mRS评分0~3分为预后良好,4~6分者为预后不良。对CVS、脑梗死与预后的关系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白蛋白治疗组临床表现、TCD、DSA诊断CVS的比率及脑梗死的发生率(分别为36.0%,52.0%,19.0%,15.0%)均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分别为54.1%,68.5%,31.5%,27.1%)(均P<0.05)。白蛋白治疗组预后良好的比率(74.0%)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58.7%)(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示,临床表现诊断CVS(OR=-2.954,95%CI:0.009~0.288)、DSA诊断CVS(OR=-2.771,95%CI:0.005~0.832)及发生脑梗死(OR=-2.896,95%CI:0.004~0.686)为SAH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P<0.05~0.005)。两组并发应激性溃疡、肺部感染、再出血和脑积水的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静脉人血白蛋白治疗能降低SAH患者CVS及脑梗死的发生率,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人血白蛋白 脑血管痉挛 脑梗死
下载PDF
焦虑抑郁状态对高血压性壳核出血血肿周围水肿的影响 被引量:6
9
作者 陈冰 肖峰 +3 位作者 陈爱年 薛刘军 夏磊 程冠亮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6期76-78,共3页
目的探讨焦虑抑郁状态对高血压性壳核出血血肿周围水肿的影响。方法收集高血压性壳核出血患者200例,入院12 h内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测定,其中存在焦虑和(或)抑郁状态123例(焦虑抑郁组),无焦虑和(或)抑郁状... 目的探讨焦虑抑郁状态对高血压性壳核出血血肿周围水肿的影响。方法收集高血压性壳核出血患者200例,入院12 h内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测定,其中存在焦虑和(或)抑郁状态123例(焦虑抑郁组),无焦虑和(或)抑郁状态77例(无焦虑抑郁组)。两组均给予常规脱水降颅压、调整血压、脑细胞保护等治疗。两组均于入院时、入院24 h及入院第4天时分别进行头部CT检查并取静脉血,计算相对水肿体积指数(REI)、水肿变化指数(AEI),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CRP。结果焦虑抑郁组入院第4天REI、AEI及血清CRP水平均高于无焦虑抑郁组(P均<0.05);焦虑抑郁组入院第4天REI高于入院时及入院24 h(P均<0.05),AEI高于入院24 h(P均<0.05)。结论焦虑抑郁情绪可促进高血压性壳核出血血肿周围水肿的形成,增强炎症反应可能是其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性壳核出血 脑水肿 焦虑抑郁状态 C反应蛋白
下载PDF
美多芭、普拉克索联合治疗帕金森病患者的效果及对血清代谢组学的影响 被引量:30
10
作者 黄晓勇 薛刘军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16年第12期2478-2480,共3页
【目的】探讨美多芭联合普拉克索对帕金森病患者临床疗效及血清代谢组学的影响。【方法】选取116例帕金森痛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8例。对照组仅予以美多芭治疗,观察组予以美多芭联合普拉克索方案。观察比... 【目的】探讨美多芭联合普拉克索对帕金森病患者临床疗效及血清代谢组学的影响。【方法】选取116例帕金森痛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8例。对照组仅予以美多芭治疗,观察组予以美多芭联合普拉克索方案。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帕金森病综合评分(UPDRS)、认知功能评分[蒙特利尔认知量表(MoCA)、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生活质量[帕金森病生活质量问卷(PDQ-39)]及血清代谢指标(乳酸、谷氨酰胺、葡萄糖)的变化情况,记录并比较其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12周后,两组UPDRS、PDQ-39评分结果及血清乳酸、谷氨酰胺含量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MoCA、MMSE等认知功能评分结果及血清葡萄糖含量则较治疗前显著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美多芭联合普拉克索对帕金森病患者的血清代谢组学有良好的调节作用,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疗效及预后质量,且有利于其病情转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巴胺药/治疗应用 帕金森病/药物疗法 治疗结果 多巴胺
下载PDF
自身免疫性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星形细胞病两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丽君 欧洲 +7 位作者 魏明 杨秀 黄悦 翟志远 许富贵 佟强 郑金龙 薛刘军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32-334,共3页
自身免疫性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星形细胞病是一组累及脑膜、脑、脊髓及视神经的综合征,其影像学特点为侧脑室旁放射状线样强化病灶[1-2],该病于2016年由梅奥诊所首先报道并命名[3]。近年来,该疾病... 自身免疫性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星形细胞病是一组累及脑膜、脑、脊髓及视神经的综合征,其影像学特点为侧脑室旁放射状线样强化病灶[1-2],该病于2016年由梅奥诊所首先报道并命名[3]。近年来,该疾病的报道日益增多。现对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诊断的两例自身免疫性GFAP星形细胞病的临床资料总结并结合文献复习,以提高神经科医师对该病的认识。1病例报告患者1男,50岁,因“发热伴头痛10 d”于2020-08-15入作者医院。10 d前受凉后出现发热,每次持续数小时,发热时间不固定,无规律性,热峰39.1℃,予退热药物后体温可降至正常,药效减退后仍间断发热,伴头痛,恶心、呕吐,头痛特点为满头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身免疫性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星形细胞病
下载PDF
桥本脑病临床诊断思路初探 被引量:1
12
作者 郑金龙 薛刘军 郭永涛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年第23期96-97,共2页
目的分析桥本脑病临床特点并探讨其临床诊断思路。方法对文献及2例桥本脑病临床资料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桥本脑病临床症状复杂,既有弥漫性皮质或皮质下功能异常表现,亦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患者抗甲状腺自身抗体基本上显阳性;大多... 目的分析桥本脑病临床特点并探讨其临床诊断思路。方法对文献及2例桥本脑病临床资料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桥本脑病临床症状复杂,既有弥漫性皮质或皮质下功能异常表现,亦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患者抗甲状腺自身抗体基本上显阳性;大多数患者脑电图、头颅影像学有非特异性改变;激素治疗疗效显著。结论难以解释的脑病症状和抗甲状腺自身抗体阳性(尤其是TPO-Ab)是诊断桥本脑病必备条件,激素治疗的有效性是支持诊断的强有力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本脑病 临床特征 诊断
下载PDF
不同致炎剂诱导大鼠硬脑膜神经源性炎症 被引量:7
13
作者 徐花 薛刘军 +3 位作者 燕兰云 刘欣 杨君 万琪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932-935,共4页
目的观察不同致炎剂刺激大鼠硬脑膜的神经源性炎性反应,为建立慢性偏头痛模型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4组,生理盐水组、致炎剂组、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组、致炎剂+CGRP组,每组6只。使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检测刺激... 目的观察不同致炎剂刺激大鼠硬脑膜的神经源性炎性反应,为建立慢性偏头痛模型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4组,生理盐水组、致炎剂组、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组、致炎剂+CGRP组,每组6只。使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检测刺激前后各组硬脑膜动脉血流量,甲苯胺蓝染色观察肥大细胞脱颗粒数及脱颗粒比例,伊文思蓝荧光法观察大鼠硬脑膜血管渗出情况。结果与刺激前比较,致炎剂组、CGRP组、致炎剂+CGRP组大鼠刺激后脑血流明显增多。致炎剂+CGRP组大鼠脑血流量较生理盐水组、致炎剂组、CGRP组明显增多;致炎剂组、CGRP组、致炎剂+CGRP组大鼠硬脑膜肥大细胞脱颗粒比例较生理盐水组明显增加。致炎剂+CGRP组大鼠硬脑膜肥大细胞脱颗粒比例较致炎剂组及CGRP组明显增加。致炎剂组、CGRP组、致炎剂+CGRP组大鼠硬脑膜荧光红斑明显多于生理盐水组。结论致炎剂+CGRP较常规致炎剂、CGRP刺激大鼠硬脑膜可以引起脑血流显著增加,肥大细胞脱颗粒及血管渗出,从而发生神经源性炎性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原性感染 硬膜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肥大细胞 细胞脱颗粒 偏头痛
下载PDF
不同年龄后循环急性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25
14
作者 杨秀 欧洲 +1 位作者 薛刘军 夏磊 《中国医药》 2021年第1期67-70,共4页
目的探究不同年龄后循环急性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20年3月在江苏省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150例后循环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年龄分为A组(年龄<65岁)、B组(年龄65~8... 目的探究不同年龄后循环急性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20年3月在江苏省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150例后循环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年龄分为A组(年龄<65岁)、B组(年龄65~80岁)、C组(年龄>80岁),各50例。比较3组患者治疗效果、疗效维持时间、治疗后不同时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mRS)评分、死亡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14 d,3组患者有效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平均疗效维持时间长于A、B组[(8.3±2.4)d比(6.5±1.7)、(6.8±1.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治疗后1、7 d的NIHSS评分高于A、B组[(7.5±2.1)分比(6.1±1.7)、(6.3±1.8)分;(6.2±1.7)分比(5.2±1.4)、(5.1±1.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治疗后14、30 d的NIHSS和mR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14、30 d,3组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26)。结论阿替普酶在>80岁的后循环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较高,疗效维持时间长于年龄≤80岁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循环急性脑梗死 阿替普酶 年龄 疗效维持时间
下载PDF
电刺激硬脑膜对三叉神经节连接蛋白40表达和痛阈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周志奎 薛刘军 +4 位作者 叶青 刘沙 刘欣 武文卉 万琪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9期558-562,共5页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节中连接蛋白40在偏头痛发作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将健康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实验0h组、实验12h组、实验24h组、实验48h组,采用电刺激大鼠上矢状窦区硬脑膜模型。应用免疫荧光和Westem blot技术观察...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节中连接蛋白40在偏头痛发作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将健康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实验0h组、实验12h组、实验24h组、实验48h组,采用电刺激大鼠上矢状窦区硬脑膜模型。应用免疫荧光和Westem blot技术观察各组三叉神经节连接蛋白40表达,应用von frey纤维丝测定大鼠眼周皮肤的痛觉阈值。结果:免疫荧光显示实验0h组、实验12h组、实验24h组连接蛋白40的表达均高于假手术组、对照组和实验48h组,于1 2h达表达高峰(P<0.05)。各组左右侧无统计学差异(P>0.05)。Western blot显示实验0h组、实验12h组、实验24h组连接蛋白40的表达均高于假手术组、对照组及实验48h组(P<0.05)。各组左右侧无统计学差异(P>0.05),于12h达表达高峰。Von Frey纤维丝测定显示实验组大鼠实验前1h、实验刺激后2h、12h、24h、48h左、右眼周皮肤的痛觉阈值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于12h达低点,48h基本恢复正常。结论:电刺激大鼠上矢状窦区硬脑膜可上调三叉神经节连接蛋白40的表达,降低大鼠面部的痛觉阈值,增强面部的痛觉敏化,表明连接蛋白40在偏头痛的发生及发展中可能起到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头痛 缝隙连接 连接蛋白40 感觉敏化
下载PDF
药物与心理疗法治疗血管性抑郁症40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2
16
作者 魏明 薛刘军 +3 位作者 陈冰 夏磊 徐长松 李娟利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17年第12期2404-2405,共2页
【目的】探讨药物与心理疗法治疗血管性抑郁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2016年本院收治的80例血管性抑郁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心... 【目的】探讨药物与心理疗法治疗血管性抑郁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2016年本院收治的80例血管性抑郁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心理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抑郁症症状改善情况、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12周、6个月后HAMD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经治疗躯体功能、心理功能与社会功能均高于治疗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与社会功能均高于治疗前且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5%(31/40)低于观察组的92.5%(37/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9.03,P=0.003〈0.05)。【结论】应用药物联合心理疗法对血管性抑郁症患者的治疗效果较好,能够缓解其抑郁症状,提高其躯体功能、心理功能与社会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药物疗法 脑血管障碍/药物疗法 心理疗法 回顾性研究
下载PDF
帕金森病嗅觉障碍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7
作者 黄悦 翟志远 +1 位作者 郑金龙 薛刘军 《浙江医学》 CAS 2022年第5期543-547,551,共6页
帕金森病是中老年患者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嗅觉障碍、神经精神症状、睡眠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非运动症状是帕金森病除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姿势平衡障碍等临床表现之外的另一组显著特征。其中嗅觉障碍可能是帕金... 帕金森病是中老年患者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嗅觉障碍、神经精神症状、睡眠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非运动症状是帕金森病除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姿势平衡障碍等临床表现之外的另一组显著特征。其中嗅觉障碍可能是帕金森病最早出现和最常见的非运动症状之一。嗅觉检测可为帕金森病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本文从帕金森病嗅觉障碍的病理生理机制、嗅觉检测方法、嗅觉检测在帕金森病鉴别诊断中的应用等方面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嗅觉障碍 嗅觉检测
下载PDF
帕金森病嗅觉识别障碍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
18
作者 黄悦 翟志远 +1 位作者 郑金龙 薛刘军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2年第1期33-38,共6页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嗅觉识别障碍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原发性PD患者54例,另同期健康检查的20名志愿者为对照组。采用PD嗅觉障碍(OD)辅助诊断卡对2组进行嗅觉识别功能评估,对比组间人口学资料、嗅...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嗅觉识别障碍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原发性PD患者54例,另同期健康检查的20名志愿者为对照组。采用PD嗅觉障碍(OD)辅助诊断卡对2组进行嗅觉识别功能评估,对比组间人口学资料、嗅觉得分及各气味选项正确率。根据嗅觉识别评分将PD患者分为PD伴OD(PD-OD)组和PD不伴OD(PD-NOD)组,对2组人口学资料、疾病分型及分期、非运动症状等临床资料进行比较,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PD并发嗅觉识别障碍的危险因素。结果PD组嗅觉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5.0(4.0,8.0)分vs 9.0(8.0,9.0)分,P<0.05]。PD组苹果(25.9%vs 85.0%,P<0.05)、玫瑰(24.1%vs 80.0%,P<0.05)、木头(44.4%vs 85.0%,P<0.05)、薄荷(29.6%vs 80.0%,P<0.05)气味选项的正确率较对照组降低。PD-OD组较PD-NOD组焦虑[(8.1±3.7)分vs(5.9±2.8)分,P<0.05]、抑郁[(7.6±3.6)分vs(5.4±3.0)分,P<0.05]、RBD[(5.6±2.7)分vs(3.9±2.1)分,P<0.05]、便秘评分[6.0(4.0,7.8)分vs 3.0(2.0,6.3)分,P<0.05]及PIGD亚型占比增高(45%vs 21.4%,P<0.05),PD-OD组较PD-NOD组焦虑(50%vs 14.3%,P<0.05)、便秘(70%vs 35.7%,P<0.05)、RBD(52.5%vs 21.4%,P<0.05)的发生率升高。Logistic回归显示疾病亚型、便秘及RBD是PD伴发嗅觉识别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苹果、玫瑰、木头、薄荷气味用于评估PD嗅觉识别障碍具有优势,伴OD的PD患者更易出现便秘、焦虑、抑郁、RBD等非运动症状,便秘、疾病亚型、RBD是PD-OD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嗅觉障碍 嗅觉功能检查 非运动症状 焦虑 便秘 快速眼动期睡眠行为障碍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同型半胱氨酸、叶酸和维生素B12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6
19
作者 张曼莉 夏磊 薛刘军 《中南医学科学杂志》 CAS 2019年第5期520-523,共4页
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叶酸(FA)和维生素B12(Vit B12)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价值。选取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26例,分为认知功能障碍组(64例)和认知功能正常组(62例),同时选取同时期健康体检的老年人群为健康对照组(60例)... 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叶酸(FA)和维生素B12(Vit B12)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价值。选取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26例,分为认知功能障碍组(64例)和认知功能正常组(62例),同时选取同时期健康体检的老年人群为健康对照组(60例),分析各组HCY、FA和Vit B12水平差异。结果显示,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认知功能障碍组患者血清HCY水平升高,血清FA和Vit B12水平降低,血清HCY水平与MoCA总分呈负相关,FA以及Vit B12水平与MoCA总分呈正相关。故本研究认为HCY、FA和Vit B12检测可能对认知功能障碍预测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认知障碍 同型半胱氨酸 叶酸 维生素B12
下载PDF
粪菌移植对帕金森病便秘患者心境障碍及睡眠障碍的临床影响
20
作者 戴苏秀 黄悦 +4 位作者 薛刘军 王宏刚 田向阳 佟强 郑金龙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22年第6期401-404,共4页
目的 观察粪菌移植对帕金森病便秘患者心境及睡眠障碍的临床影响。方法 筛选2017年9月至2019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6例存在便秘、焦虑、抑郁和睡眠障碍的帕金森病患者,行粪菌移植治疗并随访12周,记录粪菌... 目的 观察粪菌移植对帕金森病便秘患者心境及睡眠障碍的临床影响。方法 筛选2017年9月至2019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6例存在便秘、焦虑、抑郁和睡眠障碍的帕金森病患者,行粪菌移植治疗并随访12周,记录粪菌移植前后患者Wexner便秘评分量表(Wexner)、便秘患者生活质量量表(PAC-QOL)、匹斯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帕金森病生活质量问卷(PDQ-39)评分并进行比较。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粪菌移植治疗后患者第4、8、12周的Wexner、 PAC-QOL、 PSQI、HAMD、HAMA和PDQ-39评分均明显下降(均P<0.01)。结论 粪菌移植治疗可以显著改善帕金森病便秘患者的心境和睡眠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粪菌移植 便秘 帕金森病 焦虑 抑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