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机器人与腹腔镜手术治疗肥胖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短期疗效比较 被引量:2
1
作者 李森 薛勇敢 +10 位作者 柯沐 黄埔 邝衍绅 孟庆禹 宁伯彬 王文琛 刘唯正 滕志鹏 李鹏 刘洪一 贾宝庆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24-630,共7页
背景由于腹腔镜器械存在自由度低等固有缺点,其在肥胖中低位直肠癌患者中应用受限。而机器人手术相较于腹腔镜在此类人群中应用是否具有优势仍然未知。目的比较机器人与腹腔镜手术治疗肥胖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的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 背景由于腹腔镜器械存在自由度低等固有缺点,其在肥胖中低位直肠癌患者中应用受限。而机器人手术相较于腹腔镜在此类人群中应用是否具有优势仍然未知。目的比较机器人与腹腔镜手术治疗肥胖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的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2022年8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普通外科五病区收治的肥胖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治疗设备将患者分为机器人组和腹腔镜组,以倾向性评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对两组患者基线资料进行1∶1匹配后比较两组结局指标,评价两种手术方式的短期疗效,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07例患者,其中机器人组108例,腹腔镜组99例。PSM后两组患者各为66例。机器人组的环周切缘阳性率(4.5%vs 15.2%,P=0.041)及术后30 d内并发症发生率(7.6%vs 22.7%,P=0.015)均低于腹腔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使用机器人手术系统有助于降低术后30 d内并发症发生率(OR:0.269,95%CI:0.090~0.804,P=0.019)。结论与腹腔镜手术相比,机器人手术有助于降低肥胖中低位直肠癌患者术后环周切缘阳性率和术后30 d内并发症发生率,在改善短期疗效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人手术 腹腔镜手术 直肠癌 肥胖
下载PDF
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在胃癌根治术后应用效果比较 被引量:71
2
作者 刘洪一 王白石 +3 位作者 张加金 张秉栋 薛勇敢 贾宝庆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8期1166-1169,共4页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后分别实施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的临床效果,为胃癌患者术后提供更好的营养支持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9年2月至2011年2月收治的接受胃癌根治术后行肠内营养及肠外营养患者各70例,其中肠外营养组给予常...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后分别实施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的临床效果,为胃癌患者术后提供更好的营养支持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9年2月至2011年2月收治的接受胃癌根治术后行肠内营养及肠外营养患者各70例,其中肠外营养组给予常规肠外静脉营养治疗,肠内营养组在术后第1~5天给予肠内营养剂,观察患者术后第1天和第7天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水平,及血液中IgA、IgG、IgM和CD4+细胞、NK细胞、B淋巴细胞情况。结果:肠内营养组术后第1天和第7天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水平显著优于肠外营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肠内营养组患者术后第7天与术后第1天及肠外营养组术后第8天比较,IgA、IgG、IgM和CD4+细胞、NK细胞、B淋巴细胞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可有效改善术后营养水平,以及免疫相关指标,具有临床使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肠外营养 肠内营养 临床效果
下载PDF
胃间质瘤的腹腔镜手术治疗及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薛勇敢 张秉栋 +2 位作者 李鹏 张加金 贾宝庆 《临床与病理杂志》 CAS 2015年第2期234-237,共4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胃间质瘤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解放军总医院肿瘤外科2010年3月-2014年9月期间经腹腔镜手术治疗的50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平均手术时间为(105.7±59.0)min,术中出血为(50±5...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胃间质瘤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解放军总医院肿瘤外科2010年3月-2014年9月期间经腹腔镜手术治疗的50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平均手术时间为(105.7±59.0)min,术中出血为(50±53.9)mL;术后进食清流食时间为(4.6±1.8)d,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8.7±6.2)d,无手术死亡病例。肿瘤直径为1.0-16.0 cm,平均直径5.6 cm。CD34阳性者45例(90.0%),CD117阳性者42例(84.0%),S-100阳性者5例(10.0%)。中位随访23.3(1-55)个月,1例术后12个月发现肝转移,无再次手术及死亡病例。结论:对于局部可切除胃间质瘤,腹腔镜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肿瘤大小并不是手术绝对禁忌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间质瘤 腹腔镜 手术治疗
下载PDF
90例胃肠间质瘤的外科诊治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薛勇敢 张秉栋 +2 位作者 李鹏 刘洪一 贾宝庆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6期525-528,共4页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临床特点、诊疗方法和预后,进一步提升对此类疾病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解放军总医院肿瘤外科2009年9月-2014年9月收治的90例GIST患者的完整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最常见的...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临床特点、诊疗方法和预后,进一步提升对此类疾病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解放军总医院肿瘤外科2009年9月-2014年9月收治的90例GIST患者的完整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腹部胀痛不适、纳差占41.1%(37/90),其次为消化道出血占20.0%(18/90),腹部包块占4.4%(4/90),肠梗阻症状占3.3%(3/90),28例无明显症状占31.1%,为检查时偶然发现。术前诊断主要依靠胃肠镜、超声内镜、CT、MRI等影像学检查。90例均接受手术治疗。免疫组化CD117阳性率90.0%(81/90),CD34阳性率91.1%(82/90),S-100阳性率11.1%(10/90),SMA阳性率33.3%(30/90)。中位随访时间27.4(1~60)个月,8例复发或转移,3例再次手术,2例因肿瘤进展死亡。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P=0.019)及核分裂数目(P=0.002)是影响预后的因素。结论GIST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胃肠镜、超声内镜、CT、MRI等检查有助于该病术前诊断。确诊主要依靠病理学及免疫组化,外科手术是GIST的首选治疗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瘤 外科手术 病理学
下载PDF
机器人手术治疗进展期胃癌的临床价值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薛勇敢 张秉栋 +3 位作者 张加金 李鹏 刘洪一 贾宝庆 《腹部外科》 2016年第1期8-12,共5页
目的探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治疗进展期胃癌的可行性及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至2014年5月手术治疗的70例进展期胃癌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35例病人行机器人远端胃癌根治术,35例病人行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比较两... 目的探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治疗进展期胃癌的可行性及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至2014年5月手术治疗的70例进展期胃癌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35例病人行机器人远端胃癌根治术,35例病人行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比较两组病人手术情况及短期疗效。结果两组间的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机器人组总手术时间为(222.1±37.6)min,长于腹腔镜组的(173.1±21.4)min,P=0.000。机器人组术中出血量为(110.9±110.2)ml,少于腹腔镜组的(167.1±105.9)ml,P=0.033。机器人组的淋巴结清扫数目为(29.8±5.7)枚,多于腹腔镜组的(22.7±10.2)枚,P=0.001。两组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机器人组5例(14.3%)术后出现并发症,腹腔镜组7例(20.0%)术后出现并发症(P=0.687)。两组标本镜下切缘均未见肿瘤组织残存。两组肿瘤大小及TNM分期无明显差异。中位随访24个月(12~40个月),机器人组复发转移4例(11.4%),死亡3例(8.6%);腹腔镜组复发转移5例(14.3%),死亡4例(11.4%)。结论与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相比,机器人胃癌根治术淋巴结清扫更彻底,术中出血量少,安全、可行,且能获得较好的近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人外科 腹腔镜 进展期胃癌
下载PDF
20例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6
6
作者 张秉栋 薛勇敢 +2 位作者 刘洪一 王白石 贾宝庆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5期419-424,共6页
目的分析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1993年6月-2013年6月解放军总医院收治的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20例,分析其临床表现、诊断经过、治疗方案及预后。按疾病分期及是否接受手术分组,分析不同病理类型患者... 目的分析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1993年6月-2013年6月解放军总医院收治的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20例,分析其临床表现、诊断经过、治疗方案及预后。按疾病分期及是否接受手术分组,分析不同病理类型患者的生存情况。结果 1例入院当天因窒息死亡未做治疗,5例通过超声引导穿刺活检明确诊断后接受化疗或化疗+放疗,14例接受单纯手术、手术+化疗或手术+化疗+放疗。中位随访期为41(0~131)个月,随访仍未到达终点。3例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mucosa-associated lymphoma tissue,MALT)患者长期存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ⅠE期2年、5年生存率均为100%(5例),ⅡE期2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72.9%(6例)和58.3%(5例),ⅠE期DLBCL患者预后优于ⅡE期患者(P=0.048)。DLBCL中接受手术患者2年、5年生存率均为74.1%(7例),未接受手术患者(不包括未治疗患者1例)2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4例)和75.0%(3例)。是否接受手术对DLBCL患者预后无显著影响(P=0.804)。结论 MALT患者经过治疗可长期存活,ⅠE期DLBCL患者预后优于ⅡE期。手术对DLBCL患者预后无显著影响,外科手术的干预应慎重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淋巴瘤 外科手术
下载PDF
兼具可打印性及生物相容性的水凝胶用于无残留打印高通量的患者来源类器官生物芯片
7
作者 谢岱希 陈炳达 +6 位作者 薛勇敢 孙志远 宁伯彬 张泽英 迟基梅 苏萌 宋延林 《Science China Materials》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8期2505-2514,共10页
类器官生物芯片可以模拟真实人体器官的微环境和功能特征,为疾病建模和药物筛选提供了新的平台.但传统手工培养类器官及构建生物芯片的方法通常过程复杂、成本高且耗时(至少一个月),极大地阻碍了其实际应用.本研究介绍了一种基于微针的... 类器官生物芯片可以模拟真实人体器官的微环境和功能特征,为疾病建模和药物筛选提供了新的平台.但传统手工培养类器官及构建生物芯片的方法通常过程复杂、成本高且耗时(至少一个月),极大地阻碍了其实际应用.本研究介绍了一种基于微针的气动打印策略,可以实现高效无残留的患者来源类器官生物芯片构建.通过开发可打印的仿生水凝胶,肿瘤活检样本可以被高效地处理成生物墨水,培养过程中细胞存活率高达92%.使用微针进行打印,生物墨水利用率超过90%,可以高效地构建类器官生物芯片并用于药物测试,在一周内给出个性化的药物筛选信息.通过微打印策略和仿生水凝胶,细胞的利用率和类器官芯片的构建效率可以有效提高,为精准医学提供了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芯片 类器官 药物筛选 人体器官 水凝胶 精准医学 生物相容性 高通量
原文传递
达芬奇机器人胃癌根治术临床疗效评价 被引量:12
8
作者 薛勇敢 张秉栋 +2 位作者 李鹏 刘洪一 贾宝庆 《中华腔镜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4年第6期6-9,共4页
目的探讨达芬奇机器人胃癌根治术的可行性及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2年2月-2014年5月手术治疗的114例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50例患者行机器人远端胃癌根治术,64例患者行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及... 目的探讨达芬奇机器人胃癌根治术的可行性及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2年2月-2014年5月手术治疗的114例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50例患者行机器人远端胃癌根治术,64例患者行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及短期疗效。结果与腹腔镜组相比,机器人组患者术中失血量少、淋巴结清扫数目多、手术时间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位随访16.1(3~30)个月,机器人组复发转移5例,死亡4例;腹腔镜组复发转移10例,死亡8例。结论对比腹腔镜胃切除术,达芬奇机器人胃癌根治术能获得较大的淋巴结清扫范围,且出血量少、安全、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人手术 腹腔镜 胃癌根治术
原文传递
SW620细胞RACK1稳定RNA干扰细胞系的构建与鉴定 被引量:1
9
作者 张秉栋 薛勇敢 +3 位作者 田博 王白石 张加金 贾宝庆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5年第19期3651-3656,共6页
目的:为研究RACK1在结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构建结肠癌RACK1基因稳定RNA干扰(RNAi)细胞系。方法:根据人Gnb211 c DNA序列,运用干扰原则选择5个干扰位点并合成相应干扰片段,定向克隆入p Lentilox3.7干扰载体鼠U6启动子后并测序验证。用... 目的:为研究RACK1在结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构建结肠癌RACK1基因稳定RNA干扰(RNAi)细胞系。方法:根据人Gnb211 c DNA序列,运用干扰原则选择5个干扰位点并合成相应干扰片段,定向克隆入p Lentilox3.7干扰载体鼠U6启动子后并测序验证。用干扰及对照质粒分别转染HEK293T细胞48小时后,RT-PCR鉴定干扰效率,选出干扰效率较高的质粒包装慢病毒感染人结肠癌细胞SW620,流式无菌分选出荧光阳性的细胞扩增培养,RT-PCR及Western blotting鉴定慢病毒干扰效率。使用慢病毒构建的SW620 RACK1稳定RNAi细胞系及对照组进行MTT实验初步研究RACK1对SW620增殖的影响。结果:酶切和测序证实RACK1sh RNA质粒构建正确,产生能同时表达绿色荧光蛋白(EGFP)和RACK1 sh RNA的慢病毒载体质粒。慢病毒转导SW620并流式无菌分选扩增培养后,与空载体组相比,2个RNAi组均不同程度抑制RACK1表达,RACK1sh RNA5抑制作用最明显,RACK1干扰组细胞增殖得到了抑制。结论:SW620细胞RACK1稳定RNAi细胞系构建成功,为深入研究RACK1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病毒 结肠癌 RNA干扰 Gnb211基因 SW620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