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5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主研发高分辨盆腔专用线圈在3.0 T磁共振设备成像价值的评估
1
作者 王晓 郑福玲 +8 位作者 陆晓平 李娟 张鹏 刘梦超 金川 张宏宇 王天娇 王沄 薛华丹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8-162,178,共6页
目的探讨自主研发的16通道高分辨盆腔专用线圈(16C)在3.0 T盆腔MRI中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前瞻性招募35例行盆腔MRI的患者,分别用16C线圈和32通道的体部线圈(32C)采集相同的轴位和矢状位T2WI序列。比较相同序列图像中第三骶椎、子宫... 目的探讨自主研发的16通道高分辨盆腔专用线圈(16C)在3.0 T盆腔MRI中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前瞻性招募35例行盆腔MRI的患者,分别用16C线圈和32通道的体部线圈(32C)采集相同的轴位和矢状位T2WI序列。比较相同序列图像中第三骶椎、子宫肌层、前列腺外周带、直肠壁和闭孔内肌的信噪比(signal to noise ratio,SNR)及对比噪声比(contrast to noise ratio,CNR)。由两位诊断医师各自对两组图像质量和直肠轴位图像直肠壁分层结构的显示度进行主观评分。结果两组线圈相同序列的T2WI矢状位第三骶椎、子宫肌层、前列腺外周带和轴位闭孔内肌的SNR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矢状位第三骶椎、子宫肌层和轴位直肠壁对肌肉的CNR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6C组高于32C组。两组线圈相同序列的T2WI图像质量主观评价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6C组图像质量更优。在轴位T2WI直肠壁分层结构的显示度评价方面两组图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6C组更优。结论16C线圈在3.0 T磁共振设备上成像质量更好,更有利于盆腔疾病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线圈 信噪比 对比噪声比 图像质量
下载PDF
人工智能在胰腺囊性病变影像领域应用进展
2
作者 邓文祎 谢飞扬 薛华丹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5-280,共6页
胰腺囊性病变(PCL)的检出率逐年升高,人工智能(AI)技术在PCL影像检查工作流程中的应用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包括图像后处理、病灶检出、分割、鉴别和诊断。基于AI的图像后处理技术能够优化医学影像图像质量,AI辅助的病灶检出、分割、... 胰腺囊性病变(PCL)的检出率逐年升高,人工智能(AI)技术在PCL影像检查工作流程中的应用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包括图像后处理、病灶检出、分割、鉴别和诊断。基于AI的图像后处理技术能够优化医学影像图像质量,AI辅助的病灶检出、分割、鉴别和诊断模型可显著提升医生工作效率。本文对目前AI在PCL影像领域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做出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囊性病变 人工智能 图像后处理 检出 分割 诊断 鉴别诊断
下载PDF
DBT辅助引导2D乳腺病灶穿刺定位与传统FFDM引导法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郝学民 孔令燕 +6 位作者 郑福玲 丁宁 王天娇 李娟 王玉红 薛华丹 孙强 《中国医疗设备》 2023年第6期91-96,共6页
目的与全数字乳腺X线摄影(Full-Field Digital Mammography,FFDM)直接引导法对比,探讨数字乳腺断层融合成像(Digital Breast Tomosynthesis,DBT)辅助引导二维(2-Dimention,2D)乳腺病灶穿刺定位的可行性,提高乳腺穿刺定位准确率。方法回... 目的与全数字乳腺X线摄影(Full-Field Digital Mammography,FFDM)直接引导法对比,探讨数字乳腺断层融合成像(Digital Breast Tomosynthesis,DBT)辅助引导二维(2-Dimention,2D)乳腺病灶穿刺定位的可行性,提高乳腺穿刺定位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9年1月至2021年8月由DBT辅助引导和FFDM直接引导下的2D乳腺穿刺定位患者132例,共计132个含有钙化成分的触诊阴性乳腺病灶(Non-Palpable Breast Lesions,NPBL),对两组患者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乳腺压迫厚度、压力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针尖至病灶中心距离、定位总满意度均具有显著差异(P<0.001)。比较病灶一次性切除率结果,DBT辅助高于FFDM(84%vs.68%),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手术切除效能上,DBT辅助引导下的敏感度、特异性、准确度均高于FFDM直接引导下的乳腺病灶穿刺定位。结论DBT辅助引导下的乳腺病灶穿刺定位准确度高于FFDM直接引导下的乳腺病灶穿刺定位,可作为乳腺X线引导下穿刺定位的常规操作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数字乳腺X线摄影术 数字乳腺断层融合成像 乳腺病灶 穿刺定位
下载PDF
采用磁共振2D-MRCP电影成像无创评估胰腺外分泌功能的可行性研究
4
作者 吴巧玲 王沄 +4 位作者 孙照勇 胡格丽 王一鸣 金征宇 薛华丹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81-85,共5页
目的探讨采用二维磁共振胰胆管成像(two-dimens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2D-MRCP)动态电影成像序列定量检测健康志愿者摄入脂餐后主胰管内生理胰液分泌变化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招募健康志愿者36人,所有志愿... 目的探讨采用二维磁共振胰胆管成像(two-dimens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2D-MRCP)动态电影成像序列定量检测健康志愿者摄入脂餐后主胰管内生理胰液分泌变化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招募健康志愿者36人,所有志愿者均行2D-MRCP电影序列扫描,每个电影序列选择胰头层面,在胰头位置施加宽度为20 mm的空间选择反转脉冲(inversion pulse,IR)饱和带,单层屏气扫描,屏气时长为5 s,屏气间隔为15 s,脂餐前屏气20次采集并测量该志愿者胰液分泌的频率和长度(基础状态的频率和长度),脂餐后屏气60次,观察脂餐后胰液分泌的动态变化。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脂餐前后胰液分泌长度的变化,并比较脂餐后胰液分泌频率较基础频率增加百分比。根据年龄将志愿者分为三组,第一组年龄≤30岁,第二组年龄>30岁并≤60岁,第三组年龄>60岁,采用Kruskal-Wallis法比较脂餐后胰液分泌平均频率、平均长度与年龄之间的关系。结果脂餐前胰液分泌的频率为21.32%±1.20%,脂餐后胰液分泌的频率为29.82%±1.11%,频率增加了8.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脂餐前胰液分泌的长度为(11.06±7.27)mm,脂餐后胰液分泌的长度为(15.34±4.61)mm,长度平均增加了4.28 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一组与第二、三组之间胰液平均频率和长度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第二组与第三组之间胰液平均频率和长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477,P=0.316)。结论2D-MRCP动态电影序列可定量检测脂餐后胰液分泌流量变化,该序列对无创评估生理状态下胰腺外分泌功能具有临床价值。脂餐后胰液分泌功能随着年龄的增长可能呈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 胰腺外分泌功能 胰液频率 胰液长度 脂肪餐 电影序列 磁共振胰胆管成像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酰胺质子转移加权成像在女性生殖系统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刘新宇 何泳蓝 +2 位作者 薛华丹 李源 金征宇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98-202,共5页
酰胺质子转移加权(amide proton transfer-weighted, APTw)成像是化学交换饱和转移(chemical exchange saturation transfer, CEST)成像中的一种,其基于蛋白质和多肽链上的酰胺质子与游离水之间的质子交换来间接反映组织中的pH值和蛋白... 酰胺质子转移加权(amide proton transfer-weighted, APTw)成像是化学交换饱和转移(chemical exchange saturation transfer, CEST)成像中的一种,其基于蛋白质和多肽链上的酰胺质子与游离水之间的质子交换来间接反映组织中的pH值和蛋白质浓度。APTw成像作为一种无创的磁共振分子成像新技术,可以早期监测蛋白质浓度变化反映细胞异常增殖,以更早发现肿瘤,能够在子宫体、宫颈、卵巢病变中提供重要的影像学信息,为临床的诊断、危险分层及预后方面提供帮助,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参考。本文主要阐述APTw成像在女性生殖系统的研究进展、发展前景及尚需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生殖系统 子宫肿瘤 宫颈肿瘤 卵巢肿瘤 酰胺质子转移加权成像 磁共振成像 功能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第二代双源CT双能扫描模式对胰腺癌的影像诊断价值初探 被引量:26
6
作者 薛华丹 刘炜 +6 位作者 孙昊 王萱 陈钰 苏佰燕 孙照勇 陈芳 金征宇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40-644,共5页
目的初步研究双源CT双能扫描多种衍生序列对胰腺癌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确诊胰腺癌患者的双源CT双能扫描图像(胰腺实质期,100kVp/230mAs和Sn140kVp/178mAs),经后处理得到单能谱60kev图像、单能谱80kev图像、单能谱100kev图像... 目的初步研究双源CT双能扫描多种衍生序列对胰腺癌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确诊胰腺癌患者的双源CT双能扫描图像(胰腺实质期,100kVp/230mAs和Sn140kVp/178mAs),经后处理得到单能谱60kev图像、单能谱80kev图像、单能谱100kev图像、单能谱120kev图像、线性融合图像、非线性融合图像及碘图图像。测量并计算上述图像及100kVp原始图像中的胰腺实质肿瘤CT差值、肿瘤/胰腺实质强化比值及胰腺实质-肿瘤对比噪声比,评价多种双能扫描后处理技术得到的系列图像对胰腺癌组织的分辨能力及其诊断价值。结果 8组图像间的胰腺实质肿瘤CT差值、肿瘤/胰腺实质强化比值及胰腺实质-肿瘤对比噪声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胰腺实质肿瘤CT差值最大的序列是单能谱60kev,为(77.53±23.42)HU,肿瘤/胰腺实质强化比值最小的序列是碘图,为0.39±0.12,胰腺实质-肿瘤对比噪声比最大的序列是碘图,为4.08±1.46。结论双源CT的双能扫描模式能够经多种后处理方法获得多种衍生序列,这些序列的综合应用能够进一步提高多层螺旋CT对诊断胰腺癌灶的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线计算机 体层摄影术 双能量 胰腺癌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对胰腺癌转移淋巴结的诊断能力初步分析 被引量:13
7
作者 薛华丹 刘炜 +2 位作者 王沄 金征宇 赵文敏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8年第12期1399-1402,共4页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对胰腺癌转移淋巴结的诊断能力。方法:自2005年11月~2007年3月对87例临床疑诊为胰腺肿瘤的患者行多层螺旋CT薄层扫描,根据三维重建影像学结果确定腹部淋巴结肿大情况;17例行胰腺肿瘤根治手术,其中13例确诊为胰腺腺...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对胰腺癌转移淋巴结的诊断能力。方法:自2005年11月~2007年3月对87例临床疑诊为胰腺肿瘤的患者行多层螺旋CT薄层扫描,根据三维重建影像学结果确定腹部淋巴结肿大情况;17例行胰腺肿瘤根治手术,其中13例确诊为胰腺腺癌;切除标本由病理科医师确定淋巴结位置及是否转移,将影像学数据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按照外形特征及淋巴结位置,CT图像中共有41枚淋巴结可与病理结果对应,其中16枚(39.0%)转移阳性,短轴直径与非转移组淋巴结比较无统计意义(P=0.27)。分别以淋巴结短轴直径大于3mm、10mm及淋巴结长短轴直径比小于2为淋巴结转移阳性诊断标准,敏感度分别为93.8%、18.8%及50%,特异度分别为40%、88%及72%,阳性预测值分别为38.5%、50%及53.3%,阴性预测值分别为50%、62.9%及69.2%,准确度分别为39%、61%及63.4%。结论:使用多层螺旋CT以适当标准判断胰腺癌淋巴结有无转移,可以获得较高的敏感度或特异度,为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癌 淋巴结 转移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正常胰腺及胰岛细胞瘤的多层螺旋CT灌注参数特征 被引量:14
8
作者 薛华丹 金征宇 +2 位作者 刘炜 王沄 赵文敏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8-70,i0012,共4页
目的研究正常胰腺及胰岛细胞瘤的多层螺旋CT灌注参数特征。方法采用16层螺旋CT,对22例临床怀疑胰岛细胞瘤患者行腹部普通增强扫描+腹部灌注检查,测定其正常胰腺实质及胰岛细胞瘤部位的CT灌注参数:血流量(BF)、patlak血容量(pBV)、达峰时... 目的研究正常胰腺及胰岛细胞瘤的多层螺旋CT灌注参数特征。方法采用16层螺旋CT,对22例临床怀疑胰岛细胞瘤患者行腹部普通增强扫描+腹部灌注检查,测定其正常胰腺实质及胰岛细胞瘤部位的CT灌注参数:血流量(BF)、patlak血容量(pBV)、达峰时间(TTP)、渗透性(permeability)及峰值(PE),并与手术及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22例患者中,1例CT结果为阳性,但手术探查未发现病灶;21例患者CT结果与临床病理结果相符,其中12例为胰岛细胞瘤患者,2例患者(2/21,9.5%)灌注扫描失败。正常胰腺实质(n=19)的灌注参数测量结果为:BF(p)=104.9±28.9、pBV(p)=166.4±41.8、TTP(p)=133.3±24.4、Permeability(p)=81.3±24.4、PE(p)=121.3±31.1;胰岛细胞瘤(n=11)的组织灌注参数测量结果为:BF(i)=206.5±42.2、pBV(i)=315.9±79.0、TTP(i)=123.2±18.8、Permeability(i)=102.5±54.8、PE(i)=221.3±48.5。其中,两组在血流量、血容量及峰值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达峰时间及渗透性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胰岛细胞瘤显示了高血流量、高血容量的灌注特征,但其达峰时间与正常胰腺实质一致且具有正常的渗透性。采用多层螺旋CT灌注检查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正常胰腺及胰岛细胞瘤的血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细胞瘤 体层摄影术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冠脉造影的标准体位 被引量:10
9
作者 薛华丹 张竹花 +4 位作者 金征宇 林松柏 赵文敏 张立仁 张抒扬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5期324-327,共4页
目的 :探讨建立多层螺旋CT冠脉造影标准体位。材料和方法 :对 12 0例临床怀疑冠心病患者进行 16层螺旋CT心电门控平扫及增强扫描。所有患者用舒张期增强扫描重建像行最大密度投影 (MIP)重建及容积漫游技术 (VRT)重建 ,其中 3 0例与常规... 目的 :探讨建立多层螺旋CT冠脉造影标准体位。材料和方法 :对 12 0例临床怀疑冠心病患者进行 16层螺旋CT心电门控平扫及增强扫描。所有患者用舒张期增强扫描重建像行最大密度投影 (MIP)重建及容积漫游技术 (VRT)重建 ,其中 3 0例与常规冠状动脉造影对照。总结 16层螺旋CT心脏冠状动脉造影不同体位的显示情况 ,得出CT冠状动脉造影统一体位。结果 :分别定义了 6个MIP重建体位和 9个VRT重建体位。结论 :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是一种无创、简便、优良的冠状动脉造影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 冠脉造影 标准体位 冠状动脉疾病 冠心病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与内镜超声对胰岛素瘤术前定位诊断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3
10
作者 薛华丹 刘炜 +5 位作者 孙昊 王萱 陈钰 金征宇 杨爱明 周炜洵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69-272,共4页
目的:比较多层螺旋CT与内镜超声对于胰岛素瘤术前定位诊断的临床价值。材料和方法:15个月内低血糖症患者共35名(男:女=19:16,平均年龄46.9岁),在2~7天内先后接受多层螺旋CT及内镜超声检查。两名放射科医师共同阅片做出CT诊断,两名消化... 目的:比较多层螺旋CT与内镜超声对于胰岛素瘤术前定位诊断的临床价值。材料和方法:15个月内低血糖症患者共35名(男:女=19:16,平均年龄46.9岁),在2~7天内先后接受多层螺旋CT及内镜超声检查。两名放射科医师共同阅片做出CT诊断,两名消化内科医师共同做出内镜超声诊断。符合手术适应症的患者最终接受手术治疗并获得病理结果。将多层螺旋CT及内镜超声的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35名患者中共25名患者经术前评估行手术切除治疗,24名患者经病理确诊为胰岛素瘤(胰头钩突部8处,颈体部7处,尾部9处);术前多层螺旋CT检查共发现肿瘤24处(胰头钩突部9处,颈体部6处,尾部9处),术前内镜超声共发现肿瘤30处(胰头钩突部12处,颈体部9处,尾部9处)。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部位为统计单位,多层螺旋CT术前诊断胰岛素瘤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度分别为95.8%(23/24)、100%(51/51)、100%(23/23)、98.1%(51/52)及98.7%(74/75),内镜超声的上述数值分别是79.2%(19/24)、86.3%(44/51)、73.1%(19/26)、89.8%(44/49)及84.0%(63/75);以临床诊断为金标准、病灶为统计单位,多层螺旋CT术前诊断胰岛素瘤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度分别为95.8%(23/24)、98.8%(80/81)、95.8%(23/24)、98.8%(80/81)及98.1%(103/105),内镜超声分别是79.2%(19/24)、86.4%(70/81)、63.3%(19/30)、93.3%(70/75)及84.8%(89/105)。结论:与内镜超声相比,多层螺旋CT有着更好的胰岛素瘤术前定位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素瘤 多层螺旋CT 内镜超声
下载PDF
北京市放射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Ⅰ阶段考试中考官对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应用反馈 被引量:8
11
作者 薛华丹 张大明 +2 位作者 孙昊 宋兰 金征宇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2018年第11期1669-1672,共4页
目的本研究对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考官在北京市放射科住院医师规培Ⅰ阶段考试中的反馈进行了评估。方法研究对象为参加2018年北京市放射科住院医师规培Ⅰ阶段考试的30位考官,对考官组成及考点分布、考前培训满意度、考官对考试的... 目的本研究对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考官在北京市放射科住院医师规培Ⅰ阶段考试中的反馈进行了评估。方法研究对象为参加2018年北京市放射科住院医师规培Ⅰ阶段考试的30位考官,对考官组成及考点分布、考前培训满意度、考官对考试的调查问卷反馈进行了评价。结果在参与调查的29位考官中,考官年龄主要集中在35~45岁,职称以副主任医师为主; 75. 86%考官对考前培训非常满意,24. 14%对考前培训满意,无不满意者;通过调查问卷反映出OSCE这一概念在考官中普及率较高,考官普遍认同OSCE考试可以很好地反应考生专业和技术水平及自身不足,同时可以很好地反应考生多项胜任力,非常值得在今后放射科住院医师考核中推广。结论建立标准化的考官培训制度有助于培养合格考官,进而为全国范围内推广适合放射科住院医师规培Ⅰ阶段考试的考官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 放射学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考官反馈
下载PDF
优化CT扫描方案在胰岛素瘤术前定位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1
12
作者 薛华丹 刘炜 +3 位作者 金征宇 赵玉沛 廖泉 张太平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108-1111,共4页
目的:分析优化CT扫描方案对于胰岛素瘤术前定位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90名低血糖症患者接受多层螺旋CT胰腺增强扫描,CT扫描后7天内81名患者接受手术治疗。术前随机选择45名患者接受常规组CT扫描方案检查,另45名患者接受改良组扫描方案... 目的:分析优化CT扫描方案对于胰岛素瘤术前定位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90名低血糖症患者接受多层螺旋CT胰腺增强扫描,CT扫描后7天内81名患者接受手术治疗。术前随机选择45名患者接受常规组CT扫描方案检查,另45名患者接受改良组扫描方案检查。根据病理结果,将CT诊断结果包括影像学诊断为真阳性的肿瘤大小及肿瘤-胰腺CT值差进行组间比较,并评价两种不同扫描方案的定位诊断准确率、敏感度及特异度。结果:常规组(男/女为16/29,平均年龄40.2岁)中40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34例经病理诊断为胰岛素瘤。后者中共16例术前经CT增强检查准确定位。常规组图像的医师间一致性kappa值为0.57),肿瘤直径(18.6±6.5)mm,动脉期肿瘤/胰腺CT值差(52.5±26.2)HU。常规CT术前定位诊断胰岛素瘤的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率及阴性预测率分别为50%(20/40)、47.1%(16/34)、66.7%(4/6)、88.9%(16/18)、18.2%(4/22)。改良组(男/女为18/27,平均年龄47.3岁)中41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36例经病理诊断为胰岛素瘤。34例经术前CT增强检查正确诊断为胰岛素瘤。改良组图像的医师诊断一致性kappa值为0.77,肿瘤直径为(12.6±4.6)mm,两组间肿瘤大小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动脉期肿瘤/胰腺实质CT值差异为(74.5±28.2)HU,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改良组定位诊断的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率及阴性预测率分别为95.1%(39/41)、94.4%(34/36)、100%(5/5)、100%(34/34)、71.4%(5/7)。结论:改良后的多层螺旋扫描方案可以帮助更准确及敏感的进行胰岛素瘤定位诊断,对于胰岛素瘤的手术治疗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素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诊断
下载PDF
基于网络的培训方式在北京市放射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3
作者 薛华丹 李娟 +4 位作者 张大明 孙昊 宋兰 李琦 金征宇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2020年第4期574-577,共4页
目的探讨网络培训平台在北京市放射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北京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Ⅰ阶段考试前约1年的时间针对全体北京市放射科住院医师进行网络培训,对网络培训平台访问量、访问人数、观看时长及受众情况进行分... 目的探讨网络培训平台在北京市放射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北京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Ⅰ阶段考试前约1年的时间针对全体北京市放射科住院医师进行网络培训,对网络培训平台访问量、访问人数、观看时长及受众情况进行分析和整理,并对考生培训平台的使用情况调查问卷结果进行分析,问题包含考生是否喜欢网络培训方式及网络培训平台是否可补充日常工作的病例病种等。结果对视频课程及PPT课程,课程访问量明显多于访问人数(P<0.001),课程时长与平均实际观看时长相比,无差异。几乎所有的课程均可看到放射科以外的其他科室成员访问。学生普遍喜欢网络培训平台这一授课方式,认为培训平台提高了学习效率,对一阶段考试有所帮助。2018年北京市放射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Ⅰ阶段考试成绩为平均分86分、通过率为87.8%,高于2017年考试成绩84.5分及通过率85.3%(p=0.380)。结论网络培训平台在放射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认可度较高,对考生通过Ⅰ阶段考试有所帮助,在今后的放射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可进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培训平台 放射学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灌注技术在胰腺肿瘤术前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8
14
作者 薛华丹 刘炜 +5 位作者 孙昊 王萱 陈钰 苏佰燕 盛敏 金征宇 《癌症进展》 2010年第5期415-419,共5页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灌注技术各常见参数对胰腺肿块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行多层螺旋胰腺灌注检查的患者47例,其中15例为无胰腺疾病的正常患者,16例病理诊断为胰腺癌,16例病理或临床诊断为胰岛细胞瘤。分别采用最大斜率法及去卷积法...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灌注技术各常见参数对胰腺肿块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行多层螺旋胰腺灌注检查的患者47例,其中15例为无胰腺疾病的正常患者,16例病理诊断为胰腺癌,16例病理或临床诊断为胰岛细胞瘤。分别采用最大斜率法及去卷积法测量得到正常胰腺、胰腺癌和胰岛细胞瘤的灌注参数值血流量、血容量、达峰时间、渗透性及平均通过时间。比较胰腺癌组与正常胰腺组及胰岛细胞瘤组各灌注参数值的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最大斜率法示胰腺癌组的BF、BV均明显低于正常胰腺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胰腺癌组的TTP大于正常胰腺组,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5);PM在胰腺癌组和正常胰腺组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胰腺癌组的BF、BV明显小于胰岛细胞瘤组,差异非常显著;胰腺癌组的TTP大于胰岛细胞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M在胰腺癌组和胰岛细胞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去卷积法:胰腺癌组的BF、BV均明显低于正常胰腺组,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5);胰腺癌组的TTP大于正常胰腺组,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5);MTT在两组样本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胰腺癌组的BF、BV明显小于胰岛细胞瘤组,差异非常显著;胰腺癌组的MTT、TTP大于胰岛细胞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CT灌注算法的部分参数均能够帮助对胰腺癌与正常胰腺、胰岛细胞瘤进行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癌 多层螺旋CT灌注 最大斜率法 去卷积法
下载PDF
超顺磁性纳米氧化铁颗粒淋巴结成像及其与病理超微结构的比较 被引量:2
15
作者 薛华丹 雷晶 +4 位作者 李琢 王德田 周炜洵 戴威 金征宇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39-145,I0003,共8页
目的研究不同性质淋巴结超顺磁性纳米氧化铁颗粒(USPIO)的增强磁共振特征,探讨其与淋巴结超微结构的关系。方法36只健康新西兰兔随机分为炎症组及肿瘤转移组,兔足垫注射完全弗氏佐剂,用于建立腘窝淋巴结的炎性增生模型;兔后小腿肌肉接种... 目的研究不同性质淋巴结超顺磁性纳米氧化铁颗粒(USPIO)的增强磁共振特征,探讨其与淋巴结超微结构的关系。方法36只健康新西兰兔随机分为炎症组及肿瘤转移组,兔足垫注射完全弗氏佐剂,用于建立腘窝淋巴结的炎性增生模型;兔后小腿肌肉接种VX2瘤株,用于建立腘窝肿瘤淋巴结转移模型。两组建模后动物均经静脉注射90μmolFe/kg的USPIO,于注射前及注射后24h分别行磁共振成像(MRI)扫描观察淋巴结信号强度及T2值变化并计算强化率,扫描后取出腘窝淋巴结行HE染色、普鲁士蓝染色及电镜切片,观察淋巴结超微结构的变化、铁颗粒在淋巴结内的分布特征,分析病理显微结构与淋巴结强化的关系。结果炎症组36枚淋巴结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反应性增生,肿瘤转移组共26枚淋巴结为肿瘤转移性。平扫时炎性增生的淋巴结和肿瘤转移性淋巴结的T2信号强度差异无显著性,USPIO强化后,炎性增生淋巴结中心T2信号强度明显降低,肿瘤转移淋巴结则表现为均匀而不明显的T2信号下降,二者淋巴结强化率分别为57.39%和29.45%,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HE染色、普鲁士蓝染色及电镜切片显示淋巴结内的USPIO铁颗粒主要分布于淋巴结髓索结构内,副皮质区及皮质区巨噬细胞相对较少,与MRI图像相对应;电镜检查显示USPIO颗粒均存在于巨噬细胞的胞饮泡内。肿瘤转移淋巴结中,4枚正常淋巴结结构丧失,19枚仍存在部分淋巴结结构但其内含USPIO铁颗粒的巨噬细胞减少且巨噬细胞内铁颗粒数目减少,3枚仅见小片状包膜下转移灶。结论良恶性淋巴结USPIO强化特征与淋巴结的超微结构特别是巨噬细胞在结内的分布及其功能状态有较密切关系,可能影响USPIO对淋巴结性质的诊断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顺磁性纳米氧化铁颗粒 淋巴结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无胆道造影剂胰胆管成像 被引量:2
16
作者 薛华丹 金征宇 +2 位作者 廖泉 王沄 赵文敏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68-273,共6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无胆道造影剂胰胆管成像的可行性。方法10例无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及24例怀疑胰腺癌患者,行多层螺旋CT腹部多期增强扫描检查。利用曲面重建穴CR雪方法对无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及胰腺癌患者的胰管、胆总管及壶腹部结构进行...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无胆道造影剂胰胆管成像的可行性。方法10例无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及24例怀疑胰腺癌患者,行多层螺旋CT腹部多期增强扫描检查。利用曲面重建穴CR雪方法对无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及胰腺癌患者的胰管、胆总管及壶腹部结构进行曲面重建。使用容积显示技术(VRT)、最小密度投影穴MinIP雪及间接最小密度投影法穴IMinIP雪分别对胰腺癌患者的胰胆管系统进行重建。分析无消化系统疾病患者曲面成像中胰管、胆总管及壶腹部成像情况,并统计其对正常胰管、胆总管、壶腹部的显示率。对怀疑胰腺癌患者的曲面重建、容积显示技术、最小密度投影法、间接最小密度投影重建得到的胰胆管图像对病变的显示情况进行评价和比较。结果无消化系统疾病患者曲面重建图像中胰管显示率为90.0(9/10),平均直径(2.63±0.51)mm,其中88.9%(8/9)可见副胰管;胆总管显示率为100%穴10/10雪,平均直径(7.45±1.12)mm;壶腹部显示率为60.0(6/10)。胰腺癌患者使用曲面重建法、容积显示技术、最小密度投影法及间接最小密度投影法4种技术行胰胆管成像可得到胰管及胆总管全长及胆总管下端梗阻处的形态;其中间接最小密度投影法对各结构的显示率最高(98.6%),容积显示技术最低(68.1%)。结论多层螺旋CT无胆道造影剂胰胆管造影简单无创,在显示胰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胆管成像 胰腺肿瘤 体层摄影术
下载PDF
磁共振分子成像技术:锋芒初露的解读生命科学利器 被引量:3
17
作者 薛华丹 金征宇 《磁共振成像》 CAS 2011年第5期321-324,共4页
磁共振分子成像技术是分子影像学的重要研究手段之一,可在细胞分子水平上无创性监测及早期诊断疾病。近年来关于磁共振分子成像的研究日益增多,主要应用于细胞示踪、血管生成、细胞凋亡及活体组织基因显像等。尽管该技术目前还存在一些... 磁共振分子成像技术是分子影像学的重要研究手段之一,可在细胞分子水平上无创性监测及早期诊断疾病。近年来关于磁共振分子成像的研究日益增多,主要应用于细胞示踪、血管生成、细胞凋亡及活体组织基因显像等。尽管该技术目前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但它独特的技术优势使其在临床医学和基础研究中的应用前景值得期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分子成像 分子影像学 分子探针 临床应用
下载PDF
全身肿瘤扫描:MRI弥散加权成像和PET技术的比较 被引量:3
18
作者 薛华丹 李烁 +1 位作者 金征宇 孙非 《现代仪器》 2009年第2期18-21,共4页
继正电子放射断层(PET)技术之后,磁共振(MRI)全身弥散加权成像(WB-DWI)正逐渐成为临床上又一项重要的评估全身肿瘤的影像技术。本文将WB-DWI与较为成熟的PET全身扫描技术进行比较,综述WB-DWI在肿瘤学中的初步应用,特别是在肿瘤的诊断、... 继正电子放射断层(PET)技术之后,磁共振(MRI)全身弥散加权成像(WB-DWI)正逐渐成为临床上又一项重要的评估全身肿瘤的影像技术。本文将WB-DWI与较为成熟的PET全身扫描技术进行比较,综述WB-DWI在肿瘤学中的初步应用,特别是在肿瘤的诊断、鉴别诊断、分期、预后、疗效监测及筛查等方面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 正电子发射断层 弥散加权成像
下载PDF
冠状动脉多层螺旋CT成像与常规冠脉造影对照研究 被引量:41
19
作者 张竹花 金征宇 +16 位作者 李冬晶 林松柏 孔令燕 王怡宁 薛华丹 王云 王林辉 赵文敏 牟文斌 张立仁 朱文玲 张抒扬 倪超 任华 于洪泉 苗齐 方圻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772-776,共5页
目的 探讨 16层螺旋CT用于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冠心病 )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 2 30例临床可疑冠心病患者进行 16层螺旋CT心电门控平扫及增强扫描。用平扫图像行钙化积分测定 ,用增强图像行二维及三维重建 ,其中 4 0例患... 目的 探讨 16层螺旋CT用于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冠心病 )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 2 30例临床可疑冠心病患者进行 16层螺旋CT心电门控平扫及增强扫描。用平扫图像行钙化积分测定 ,用增强图像行二维及三维重建 ,其中 4 0例患者有常规冠状动脉造影作对照。以常规造影为“金标准” ,得出 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 (CTA)诊断各类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结果  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CTA用于诊断冠状动脉轻度狭窄的敏感性为 95 .2 % ,特异性为 90 .2 % ;诊断中度以上狭窄的敏感性为 10 0 % ,特异性为97.3%。结论  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CTA是一种无创、简便、优良的冠状动脉成像方法 ,高质量的CTA图像可作为一种诊断冠心病的可靠手段用于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诊断 16层螺旋CT 冠状动脉 CTA 平扫 狭窄 多层螺旋CT 钙化积分 可靠 高质量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对周围肺动脉显示能力的研究 被引量:28
20
作者 张燕 金征宇 +6 位作者 张竹花 赵文敏 王沄 朱海峰 梁继祥 陆菁菁 薛华丹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879-884,共6页
目的比较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不同层厚重建对周围肺动脉的显示能力。资料与方法21例无肺部疾患和血栓病史的患者行CT肺动脉造影检查,均用0.75 mm准直扫描,分别用0.75 mm/0.5 mm(层厚/层间距)(A组)、1.0 mm/0.6 mm(B组)1、.5 mm/1.0 mm(... 目的比较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不同层厚重建对周围肺动脉的显示能力。资料与方法21例无肺部疾患和血栓病史的患者行CT肺动脉造影检查,均用0.75 mm准直扫描,分别用0.75 mm/0.5 mm(层厚/层间距)(A组)、1.0 mm/0.6 mm(B组)1、.5 mm/1.0 mm(C组)重建,记录每例患者3种不同重建层厚对段肺动脉、亚段肺动脉5、级和6级肺动脉的显示情况及血管不能显示的原因。结果3组人均肺段动脉的显示率均为96.45%(19.29/20);人均亚段动脉显示率分别为94.42%、93.44%、91.13%,3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A、B、C组对第5级肺动脉的人均显示率分别为80.44%、73.47%、59.02%,A组与C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B组与C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6级肺动脉3组人均显示率分别为33.75%、31.69%、23.56%,A组与C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段肺动脉不能分析的主要原因是解剖变异(53.33%)和心脏搏动伪影(40%);A、B组亚段肺动脉不能分析的主要原因是解剖变异和心脏搏动伪影,C组的主要原因是部分容积效应(43.84%)与A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10.87%)(P=0.015);3组对5级和6级肺动脉不能分析的主要原因均为部分容积效应。结论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0.75 mm1、.0 mm1、.5 mm重建层厚对段肺动脉和亚段肺动脉均有很好的显示率,A、B组对5级肺动脉的显示率也较好。影响亚段肺动脉显示的主要原因是解剖变异和心脏搏动伪影。1.0 mm重建层厚可满足肺动脉的观察和图像处理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 肺动脉 肺栓塞 肺解剖 比较研究 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 显示率 能力 周围 显著性差异 心脏搏动伪影 动脉造影检查 部分容积效应 解剖变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