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压力性损伤合并天疱疮的病例护理及文献复习
1
作者 薛嘉宇 王桂玲 +3 位作者 陈春霞 黄秀玲 谷宇 彭青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 2023年第3期196-198,共3页
目的通过报告1例压力性损伤合并天疱疮患者的治疗和护理经过,复习相关文献,以提高对于压力性损伤合并天疱疮这种复杂病例的护理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压力性损伤合并天疱疮患者的病例报告,结合国内外文献报道的相关病例特征进行护理... 目的通过报告1例压力性损伤合并天疱疮患者的治疗和护理经过,复习相关文献,以提高对于压力性损伤合并天疱疮这种复杂病例的护理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压力性损伤合并天疱疮患者的病例报告,结合国内外文献报道的相关病例特征进行护理经验的总结。结果患者因“全身多处压力性损伤伴感染”入院,经抗生素等药物治疗后并发天疱疮,应用多学科团队协作进行全身干预,伤口专科护士进行局部伤口护理,患者水疱全部愈合,压力性损伤明显好转,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复习文献发现,国内外关于压力性损伤合并天疱疮的病例护理经验不足,且因使用较强的激素治疗,常造成血糖控制不稳,伤口愈合环境稳定性破坏,进而阻碍愈合进程,增加护理难度。结论应用多学科团队协作进行伤口护理和全身干预,对于压力性损伤合并天疱疮患者的病情转归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力性损伤 天疱疮 伤口护理 全身干预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护装备所致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特征分析 被引量:8
2
作者 蒋琪霞 朱冬梅 +7 位作者 王桂玲 李丽 刘玉秀 刘海英 陈爱华 魏巍 薛嘉宇 翁志强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850-854,共5页
目的长时间佩戴防护口罩导致大量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一线医护人员出现不同程度的压力性损伤或面部皮肤破溃。文中旨在分析器械相关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特征及相关因素,为采取对策提供依据。方法线上调查医护人员因穿戴防护装备所致... 目的长时间佩戴防护口罩导致大量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一线医护人员出现不同程度的压力性损伤或面部皮肤破溃。文中旨在分析器械相关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特征及相关因素,为采取对策提供依据。方法线上调查医护人员因穿戴防护装备所致的皮肤损伤情况。对压力性损伤发生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并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压力性损伤发生特征的影响因素。结果研究共获得2901份有效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防护装备引起的压力性损伤发生率为26.34%,主要发生部位为鼻梁(20.41%)、面颊(20.23%)、耳廓(17.82%)和额头(8.86%)。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主要的关联因素中呈现增加风险的有出汗潮湿(OR=12.72,95%CI:8.36~17.30)、佩戴三级防护装备(OR=3.55,95%CI:2.47~5.08)和二级防护装备(OR=3.37,95%CI:2.47~4.60)、佩戴时间(OR=1.29,95%CI:1.05~1.58)以及医师职业(OR=1.57,95%CI:1.00~2.49)。结论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护装备所致的医护人员压力性损伤发生率处于较高水平。其中出汗潮湿、佩戴三级和二级防护装备以及佩戴时间是引起医护人员面部压力性损伤的主要风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个人防护装备 压力性损伤 相关因素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期间防护装备所致医护人员皮肤损伤的发生率及流行特征研究 被引量:20
3
作者 蒋琪霞 刘玉秀 +11 位作者 魏巍 陈爱华 白育瑄 蔡英华 陶莲德 唐永利 江智霞 徐桂娥 李来娟 薛嘉宇 肖健 李校堃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083-1090,共8页
背景医疗器械相关性皮肤损伤主要发生于危重患者和矫形患者,一直是全球住院患者安全管理和专科护理的研究热点,但尚缺乏关于医护人员的报道。本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期间,大量医护人员奋战在抗击疫情第一线,长时间穿戴防护装备容... 背景医疗器械相关性皮肤损伤主要发生于危重患者和矫形患者,一直是全球住院患者安全管理和专科护理的研究热点,但尚缺乏关于医护人员的报道。本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期间,大量医护人员奋战在抗击疫情第一线,长时间穿戴防护装备容易引起皮肤损伤,严重危害了医护人员的健康,也增加了其被感染的风险,如何保护医护人员免受伤害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期间防护装备所致医护人员皮肤损伤的发生率及流行特征,为制定有效的防护对策提供依据。方法由本课题组研制调研问卷,主要内容包括医护人员的基本情况、防护装备佩戴情况、皮肤损伤情况、针对皮肤损伤的防护措施及损伤后处理情况。问卷通过“问卷星”网站发布,于2020-02-08至2020-02-15通过微信向抗击疫情一线的医护人员进行推送,采用自愿参与、手机“问卷星”在线填写的方法完成调研。1周内完成调研数据收集,建立数据库,并对医护人员的皮肤损伤发生率、损伤类型及流行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回收有效问卷2901份,来源于我国19个省、3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的145家医院。其中,男214例(7.38%)、女2687例(92.62%),医生147例(5.07%)、护士2754例(94.93%)。825例(28.44%)医护人员因佩戴防护装备发生皮肤损伤,合计皮肤损伤数量为2794处。主要皮肤损伤类型为压力性损伤〔771例(26.58%),人均2.53处〕、潮湿相关性皮肤损伤〔256例(8.83%),人均2.77处〕、皮肤撕裂伤〔42例(1.45%),人均3.12处〕。在发生皮肤损伤的825例医护人员中,存在≥2类皮肤损伤者221例(26.79%)。单因素分析显示:对于防护装备所致皮肤损伤发生率,男性高于女性(P<0.05),31~45岁者高于≤30岁者(P<0.0167),工龄>10年者高于工龄<5年者(P<0.0167),医生高于护士(P<0.05),武汉防疫定点医院高于其他医院(P<0.0033)、其他医院中传染科高于其他科室(P<0.0033),三级防护高于二级防护、二级防护高于一级防护(P<0.0167),而不同连续佩戴时间医护人员皮肤损伤发生率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抗疫防护装备所致医护人员皮肤损伤的发生率较高,并有多种类型、多个部位损伤并存现象,建议采取减压、减轻摩擦力、吸湿、护肤的综合预防措施减少医护人员皮肤损伤,同时关注性别、年龄、工作岗位等人力资源管理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冠状病毒感染 防护装置 医务人员 职业损伤 皮肤损伤 横断面研究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防护装备所致医护人员皮肤损伤的预防处理现况及对策 被引量:5
4
作者 蒋琪霞 徐娟 +11 位作者 魏巍 江智霞 张艳红 王静 唐永利 刘海英 华皎 韩秋英 陈爱华 白育瑄 薛嘉宇 朱冬梅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4-7,共4页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防护装备所致医护人员皮肤损伤的预防处理现况及对策。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一线的医护人员以问卷星形式进行网络在线调查,分析其皮肤损伤发生类型及特点、预防处理措施的实施情况。...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防护装备所致医护人员皮肤损伤的预防处理现况及对策。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一线的医护人员以问卷星形式进行网络在线调查,分析其皮肤损伤发生类型及特点、预防处理措施的实施情况。结果共调查医护人员2901人,其中1069人(2794处)发生皮肤损伤,皮肤损伤发生率为36.8%(95%CI 35.1%~38.6%),压力性损伤发生率26.6%(95%CI 25.0%~28.2%),潮湿相关性皮肤损伤发生率8.8%(95%CI 7.8%~9.8%),皮肤撕裂伤1.5%(95%CI 1.0%~1.9%)。穿戴一、二、三级防护装备者皮肤损伤发生率分别为9.5%、43.1%和8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采取预防措施者仅占13.1%(380人),其中使用泡沫敷料、水胶体敷料和涂抹油剂分别占3.7%(107人)、5.8%(169人)和5.9%(170人)。皮肤损伤发生后,57.0%使用了不同方法处理。结论防护装备引起的皮肤损伤高发于穿戴二、三级防护装备的医护人员,以压力性损伤为主,潮湿相关性皮肤损伤其次,预防和处理措施不足且不规范。建议从组织层面和个人层面加强管理,有效干预,维护一线医护人员的皮肤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 防护装备 皮肤损伤 压力性损伤 潮湿相关性皮肤损伤 皮肤撕裂伤 护理人员 皮肤护理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期间网上伤口门诊实施方法与效果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蒋琪霞 王桂玲 +12 位作者 汤雨佳 彭青 薛嘉宇 黄秀玲 谷宇 李欢 邵嫣然 宋思平 董珊 吴磊 刘晓晴 魏巍 朱冬梅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014-1018,共5页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期间网上伤口门诊的可行性及效果,为今后开展“互联网+”伤口护理服务提供依据。方法:针对疫情防控要求,成立应急小组,通过微信咨询、好大夫网站、伤口课堂微信公众平台三个途径进行网上伤口门诊(简称线...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期间网上伤口门诊的可行性及效果,为今后开展“互联网+”伤口护理服务提供依据。方法:针对疫情防控要求,成立应急小组,通过微信咨询、好大夫网站、伤口课堂微信公众平台三个途径进行网上伤口门诊(简称线上门诊)。采取责任护士、中级和高级职称国际造口治疗师三级质量管理模式确保专业护理质量,专人收集数据、及时答复患者提问。4周后,按就诊人数10%随机匿名在线测评满意度。结果:线上服务29天共计200人,560人次,伤口治愈有效率为79.50%、慢性伤口维持率为10.00%、脱落率为10.50%,与2019年2月线下门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线上门诊的患者来源更广(P<0.001),线上门诊满意度为100%。结论:线上门诊可行、有效,为今后开展“互联网+”伤口护理服务进行了有益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计算机 诊疗模式 伤口感染 家庭护理
下载PDF
创伤性伤口患者皮肤清洗现况及原因的多中心横断面研究 被引量:10
6
作者 蒋琪霞 徐娟 +8 位作者 刘晓晴 李来娟 白育瑄 薛嘉宇 彭青 黄秀玲 谷宇 朱守林 谭挺 《创伤外科杂志》 2020年第9期646-650,654,共6页
目的分析创伤性伤口患者皮肤清洗现况和存在的问题,为制定皮肤清洗方案、促进创伤愈合提供依据。方法前瞻性设计横断面描述性研究及问卷,调查2020年1月18日—2月18日东部战区总医院门诊部、宿迁市人民医院骨科、连云港第一人民医院伤口... 目的分析创伤性伤口患者皮肤清洗现况和存在的问题,为制定皮肤清洗方案、促进创伤愈合提供依据。方法前瞻性设计横断面描述性研究及问卷,调查2020年1月18日—2月18日东部战区总医院门诊部、宿迁市人民医院骨科、连云港第一人民医院伤口门诊和外科病房的各类创伤性伤口患者,入选者经知情同意后自愿参与,通过手机“问卷星”调研问卷链接或二维码扫码完成在线问卷的调研及提交,内容包括人口学资料、居住情况、致伤原因、伤口气味和疼痛、活动能力、伤后皮肤清洁方法、每周清洗频率和每次清洗时间及不清洗的原因等。使用Epidata 3.0软件双人录入,核对建立数据库,SPSS软件分析患者的基本情况、伤口皮肤清洗现况及存在的问题。结果剔除2份无效问卷,共收到391例有效数据问卷,男性、女性各占47.83%(187例)和52.17%(204例),年龄18~100岁,平均52.7岁。伤口持续时间<30d和≥30d者各占48.85%(191例)和51.15%(200例)。致伤原因:手术切口感染和物理性创伤各占55.50%(217例)和44.50%(174例)。活动能力:自主活动、轮椅活动和卧床分别占73.15%(286例)、9.97%(39例)和16.88%例(66例)。伤后清洗现况:伤后皮肤清洗率仅20.72%(81例,95%CI 16.70%~24.80%),清洗方法以包裹伤口淋浴和局部擦浴为主,分别占45.68%(37例)、44.44%(36例);清洗频次每周1~2次,每次清洗时间10~15min;皮肤和伤口不洁有异味者占33.50%(131例),其中不清洗者皮肤和伤口不洁有异味率明显高于清洗组(40.65%vs.6.17%,P<0.05);清洗率女性高于男性(P<0.05),年龄<65岁者≥65岁者活动自如者高于活动不便者(P<0.05)。310例不清洗原因主要为:听从医嘱39.67%(123例),担心感染56.13%(174例),失去自理能力4.20%(13例)。所有患者表示既担心皮肤清洗增加伤口感染风险,又担心不清洗局部污秽增加感染机会。结论创伤性伤口患者皮肤清洗率总体较低,导致皮肤和伤口不洁发生率较高,需要根据年龄、性别和活动能力制定适宜的清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创伤 伤口清洗 伤口愈合 横断面调查
下载PDF
132例手术切口感染患者临床特征及干预效果分析 被引量:17
7
作者 蒋琪霞 周济宏 +5 位作者 程东瑞 钱红波 彭青 黄秀玲 谷宇 薛嘉宇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78-183,共6页
目的手术切口感染是一类常见的医院获得性伤口,文章旨在了解其临床特征与干预效果,为采取针对措施提供依据。方法纳入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东部战区总医院门诊部伤口护理中心就诊并符合手术切口感染诊断标准的伤口患者132例,局部采... 目的手术切口感染是一类常见的医院获得性伤口,文章旨在了解其临床特征与干预效果,为采取针对措施提供依据。方法纳入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东部战区总医院门诊部伤口护理中心就诊并符合手术切口感染诊断标准的伤口患者132例,局部采用纳米银敷料并结合红光和红外线辅助治疗,全身给予个体化营养食谱和活动处方及淋浴清洗全身皮肤,隔日1次至愈合或2个月。观察指标:人口学资料和伤口特征资料;干预后14 d面积、深度变化;干预前后细菌阳性率及2个月的治愈率和愈合时间,进行分类分析、比较。结果 132例切口感染患者中符合浅层和深层手术切口感染标准者分别占52.27%和47.73%,平均年龄(48.33±16.90)岁,浅层和深层手术切口感染组性别、平均年龄相近(P>0.05)。所有患者切口周围皮肤污秽。切口感染发生时间(19.82±5.64)d,中位发生时间20 d,深层切口感染的发生时间与持续时间均长于浅层(P<0.05)。伤口面积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伤口深度深层均大于浅层SSI(P<0.05),细菌培养阳性率高于浅层SSI组(79.31%vs 59.46%,P<0.05)。治疗后14 d两者面积、深度均有明显缩小(P<0.05),细菌阳性率明显下降(P<0.05),干预2个月的浅层SSI组治愈率高于深层SSI组(84.06%vs 66.67%,P<0.05),愈合时间较深层切口感染组明显缩短[(35.46±11.12)d vs(41.08±11.33)d,P<0.05]。Logistic回归分析与愈合相关的因素,发现初诊细菌培养阴性能提高愈合概率(OR=0.190),长期使用抗生素并不能促进愈合(OR=0.343)。结论浅层和深层切口感染是切口感染的常见类型,性别、年龄相仿,伤口周围皮肤污秽有可能对SSI发生发展发挥作用,需要关注。局部结合全身干预措施能有效提高浅层和深层切口感染的愈合效果。细菌培养阴性和适当使用抗生素能提高伤口愈合的概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术切口感染 临床特征 伤口护理 伤口愈合
下载PDF
1例全身多处犬咬伤继发感染的临床报告 被引量:2
8
作者 黄秀玲 彭青 +2 位作者 谷宇 薛嘉宇 蒋琪霞 《创伤外科杂志》 2022年第2期144-146,共3页
犬咬伤是指犬齿切割人体组织、咬合导致的皮肤破损、组织撕裂、出血和感染等损伤。犬咬伤是目前最常见的动物咬伤类型,在急诊外科中占1%[1]。犬咬伤伤口可见于全身各个部位,成人多见于四肢,其中上肢、手部最常见,咬伤位于四肢54%~85%(... 犬咬伤是指犬齿切割人体组织、咬合导致的皮肤破损、组织撕裂、出血和感染等损伤。犬咬伤是目前最常见的动物咬伤类型,在急诊外科中占1%[1]。犬咬伤伤口可见于全身各个部位,成人多见于四肢,其中上肢、手部最常见,咬伤位于四肢54%~85%(其中手部18%~68%),其次头颈部15%~27%。随着饲养宠物的人数不断增加,被咬伤的可能性越来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犬咬伤 感染 多学科诊疗
下载PDF
中药如意金黄散早期湿敷在药物外渗性皮肤损伤中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14
9
作者 李来娟 蒋琪霞 +3 位作者 谷宇 彭青 黄秀玲 薛嘉宇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20年第13期1783-1788,共6页
目的探讨中药如意金黄散早期湿敷在药物外渗性皮肤损伤中的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17年1月—2019年12月东部战区总医院和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2所医院不同药物外渗引起皮肤损伤的21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红肿面积调制如意金黄... 目的探讨中药如意金黄散早期湿敷在药物外渗性皮肤损伤中的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17年1月—2019年12月东部战区总医院和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2所医院不同药物外渗引起皮肤损伤的21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红肿面积调制如意金黄散局部湿敷,每日更换1次,直至疼痛、红肿缓解,损伤愈合。出现不可逆组织坏死者按照伤口护理原则给予清创、抗感染、负压治疗或湿性疗法至伤口愈合。分别比较湿敷前后、上下肢、24 h内湿敷和24 h后湿敷以及不同药物外渗的患者的疼痛计分、红肿面积及愈合时间、愈合效果。结果经过调制如意金黄散湿敷2~13 d后,18例外渗后2~24 h接受湿敷者皮肤损伤全部愈合,愈合时间为(6.44±2.99)d;3例形成伤口,经过局部清创、抗感染、湿性疗法和负压治疗等全部愈合,愈合时间为67(28,154)d。湿敷前分别与湿敷后第1~7天的疼痛计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敷前分别与湿敷后第1~5天的红肿面积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6天与第7天的红肿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湿敷前上下肢外渗后的疼痛计分和红肿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湿敷后3 d,上肢疼痛计分小于下肢,上下肢疼痛计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下肢和上肢红肿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湿敷时间组湿敷前的疼痛计分和红肿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湿敷后3 d,24 h内湿敷患者疼痛计分低于24 h后湿敷患者,两组患者红肿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 h内湿敷患者的愈合时间短于24 h后湿敷患者,两组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药物外渗患者湿敷前的疼痛计分和红肿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湿敷后3 d,抗生素外渗组疼痛计分和红肿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调制如意金黄散早期湿敷药物外渗性皮肤损伤安全、有效,药物外渗后越早湿敷效果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外渗 皮肤损伤 中医中药 湿性疗法 愈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