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肠间质瘤术后复发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单中心数据的研究
1
作者 桑江勇 高晓东 +8 位作者 薛安慰 方勇 束平 凌佳倩 侯英勇 沈坤堂 秦净 孙益红 秦新裕 《中国临床医学》 2016年第6期773-775,共3页
目的:探讨影响小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复发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3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67例小肠GIST复发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不同因素对小肠GIST复发时... 目的:探讨影响小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复发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3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67例小肠GIST复发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不同因素对小肠GIST复发时间的影响;采用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法分析小肠GIST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肿瘤直径>10cm、核分裂象≥30个/50HPF(高倍视野)、肿瘤破裂以及R0切除患者的中位复发时间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肿瘤破裂、手术方式是小肠GIST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R0切除、术中避免肿瘤破裂可延长小肠GIST的复发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间质瘤 手术 预后
下载PDF
单侧cN0甲状腺癌病人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特性及其预防性清扫 被引量:5
2
作者 刘威 王聪 +2 位作者 薛安慰 赵骏杰 王正林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21年第2期159-162,共4页
目的:研究术前检查单侧cN0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病人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特点及其预防性清扫。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342例行单侧甲状腺腺叶、峡部切除加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c... 目的:研究术前检查单侧cN0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病人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特点及其预防性清扫。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342例行单侧甲状腺腺叶、峡部切除加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cN0 PTC病人临床病理资料,分析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特点。结果:342例中188例(55.0%)出现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与年龄(P<0.001)、性别(P<0.001)、肿瘤最大径(P=0.001)、包膜侵犯(P=0.046)、多个中央区淋巴结(P<0.001)相关。中央区转移淋巴结密度与性别(P=0.023)、包膜侵犯(P=0.004)相关。全部病人行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后,仅发生1例颈部血肿,需再次手术,2例发生暂时性喉返神经麻痹。结论:单侧cN0 PTC病人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有性别、年龄以及淋巴结密度相关特性。因此单侧cN0 PTC病人行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必要且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癌 中央区淋巴结转移 转移淋巴结密度 BRAF V600E
下载PDF
小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 被引量:11
3
作者 高晓东 薛安慰 +8 位作者 方勇 束平 凌佳倩 胡健卫 侯英勇 沈坤堂 秦净 孙益红 秦新裕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38-341,共4页
目的:探讨小胃肠间质瘤(小GIST,直径小于2 cm)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9年1月至2014年7月经内镜下切除的418例小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利用NIH危险度分级和AFIP分级来评价小GIST的生物学行为... 目的:探讨小胃肠间质瘤(小GIST,直径小于2 cm)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9年1月至2014年7月经内镜下切除的418例小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利用NIH危险度分级和AFIP分级来评价小GIST的生物学行为;根据肿瘤大小和部位进行分组,比较不同因素的核分裂象和核异型;通过随访资料分析内镜切除的有效性。结果418例小GIST患者中,食管14例(3.3%),胃389例(93.1%),十二指肠5例(1.2%),直肠10例(2.4%)。梭形细胞为主者412例(98.6%),未见核分裂象者320例(76.5%);389例胃小GIST中,肿瘤位于胃底部者245例(58.6%)。按肿瘤大小分组后,发现肿瘤越大核分裂象越多;1.5~1.9 cm组肿瘤的异型性显著增加;按部位分组后发现,肿瘤部位与核分裂象无关,胃小GIST的细胞异型性显著高于食管(P=0.004),直肠小GIST的细胞异型性显著高于其他部位来源的小GIST。本组患者随访中位时间为32(4~69)月,1例(0.2%,直径大于或等于1.5 cm 胃底的肿瘤)在术后23月出现局部复发并进行了再次腹腔镜手术切除,其余均未发现复发转移。结论直径小于或等于0.4 cm的小GIST多属良性,可长期随访。直径大于或等于0.5 cm、特别是大于或等于1.5 cm的小GIST以及直肠小GIST(小于或等于0.4 cm除外)的生物学行为较差,存在高危险度或恶性的可能,应进行手术切除。内镜治疗小GIST是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间质瘤 生物学行为 内镜治疗 预后
原文传递
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胃胃肠间质瘤的疗效对比研究 被引量:18
4
作者 薛安慰 符永斌 +8 位作者 高晓东 方勇 束平 凌佳倩 侯英勇 沈坤堂 秦净 孙益红 秦新裕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119-1123,共5页
目的比较原发局限性胃胃肠间质瘤(GIST)行腹腔镜手术与丌腹手术的疗效,探讨腹腔镜技术应用于胃GIST手术中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3年12月间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67例原发局限性胃GIST患者的临床病... 目的比较原发局限性胃胃肠间质瘤(GIST)行腹腔镜手术与丌腹手术的疗效,探讨腹腔镜技术应用于胃GIST手术中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3年12月间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67例原发局限性胃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55例施行腹腔镜手术(腹腔镜组),112例接受开腹手术(开腹组);比较不同肿瘤大小及不同部位胃GIST行腹腔镜手术和开腹手术的疗效。结果腹腔镜组55例患者无一例中转开腹。对于直径小于5cm或位丁胃前壁、大弯侧和小弯侧的胃GIST,两组手术时间相近(P〉0.05),而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或术后排气时间腹腔镜组明显优于开腹组(P〈0.05);对于位于胃后壁的GIST,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直径大于或等于5cm的胃GIST,腹腔镜组手术时间较开腹组有所延长(P〈=0.05),但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问和术后排气时问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和开腹组术后出现并发症分别为2例(3.6%,均为胃瘫)和5例(4.5%。2例胃瘫、2例肺部感染和1例切口愈合不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对症保守治疗痊愈。术后腹腔镜组随访7~64(中位数25)月,未发现复发转移者,开腹组随访7~84(中位数47)月,有3例(2.7%)发生肝脏转移,两组患者无复发生存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胃GIST安全有效,特别对于直径小于5cm或位于胃前壁及大、小弯侧的GIST,其短期疗效优于开腹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间质瘤 腹腔镜 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靶向药物联合手术治疗复发转移胃肠间质瘤患者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高晓东 薛安慰 +9 位作者 方勇 束平 李鹤 凌佳倩 王力 侯英勇 沈坤堂 秦净 孙益红 秦新裕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282-1285,共4页
目的探讨靶向联合手术治疗复发转移胃肠间质瘤(GIST)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5年12月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318例复发转移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单纯手术组(接受单纯手术治疗,44... 目的探讨靶向联合手术治疗复发转移胃肠间质瘤(GIST)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5年12月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318例复发转移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单纯手术组(接受单纯手术治疗,44例)、靶向治疗组(单纯接受靶向药物治疗,108例)、靶向联合手术组(同时接受手术和伊马替尼靶向药物治疗,139例)及其他治疗组(接受化疗及中药等其他治疗,27例),比较不同治疗组患者无进展生存时间(PFS)和总体生存时间(OS)。结果4组患者之间年龄、性别及原发部位等基线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但4组间复发转移部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单纯手术组患者的中位PFS为16(95%CI:4.9-27.0)月,靶向治疗组为44(95%CI:30.9~57.1)月,靶向联合手术组为35(95%CI:26.5-43.5)月;靶向治疗组和靶向联合手术组较单纯手术组PFS明显延长(P=0.000)。靶向联合手术组与靶向治疗组PFS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1)。单纯手术组患者的中位OS为24(95%CI:9.0~39.0)月。靶向治疗组为69(95%CI:40.8—97.2)月,靶向联合手术组为92(95%CI:78.0—106.0)月,其他治疗组为12(95%CI:9.5~14.5)月,靶向治疗组和靶向联合手术组较单纯手术组和其他治疗组OS明显延长(P=0.000);且靶向联合手术组的中位OS明显长于靶向治疗组(P=0.028)。结论靶向治疗联合手术能显著延长复发转移GIST患者的生存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间质瘤 伊马替尼 外科手术 复发 转移 预后
原文传递
十二指肠胃肠间质瘤80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6
6
作者 方勇 沈坤堂 +8 位作者 薛安慰 凌佳倩 高晓东 束平 李鹤 侯英勇 秦净 孙益红 秦新裕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6-29,共4页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对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0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80例十二指肠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0例十二指肠GIST患者中,...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对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0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80例十二指肠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0例十二指肠GIST患者中,男38例,女42例,中位年龄54岁;临床以腹痛[30例(37.5%)]和出血[29例(36.3%)]为主要症状。所有患者术前均未行靶向药物治疗,39例行十二指肠局部切除,18例行十二指肠肠段切除,23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手术均为R0切除。有30例患者术后服用伊马替尼,其中11例患者为术后转移复发者。中位随访时间为52.5(9~166)月,1、3和5年总生存率(OS)分别为100%、98.3%和96.1%;无复发生存率(RFS)分别为96.2%、90.6%和78.6%。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最大直径大于5 cm、核分裂像大于5/50 HPF以及NIH危险度分级为中危和高危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不同手术方式的RFS和OS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十二指肠GIST仍以外科治疗为主。应根据肿瘤的大小和位置选择最佳的手术方式,必要时辅以靶向药物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间质瘤 十二指肠 外科手术 预后
原文传递
介入栓塞术治疗腹部手术后继发内脏假性动脉瘤16例 被引量:6
7
作者 方勇 高晓东 +7 位作者 束平 薛安慰 凌佳倩 李鹤 沈坤堂 秦净 孙益红 秦新裕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816-818,共3页
目的探讨介入栓塞术治疗腹部手术后继发内脏假性动脉瘤(VAPA)的疗效。方法2005年1月至2016年1月,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普通外科对16例经血管造影证实为腹部手术后继发VAPA患者采用介入栓塞术治疗。采用Seldinger血管穿刺技术经... 目的探讨介入栓塞术治疗腹部手术后继发内脏假性动脉瘤(VAPA)的疗效。方法2005年1月至2016年1月,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普通外科对16例经血管造影证实为腹部手术后继发VAPA患者采用介入栓塞术治疗。采用Seldinger血管穿刺技术经皮穿刺股动脉,分别行腹腔干及肠系膜上动脉造影以明确靶动脉,若未找到靶动脉,则行超选择性腹腔干及肠系膜上分支动脉造影,明确假性动脉瘤载瘤动脉、瘤体大小及侧支情况,再采用弹簧圈或明胶海绵颗粒行经导管动脉栓塞术。总结这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全组16例患者。既往行胃癌根治术2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5例,胆道手术7例。脾脏切除术1例及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1例;VAPA位于肝动脉10例,脾动脉2例,胃十二指肠动脉3例,胃右动脉l例。行介入治疗后15例一次栓塞止血成功.另1例肝固有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行单纯弹簧圈瘤体栓塞后7d再次出现消化道出血,二次行载瘤动脉瘤体远近端介入栓塞术治疗并成功止血;行脾动脉栓塞术治疗的1例术后出现脾脓肿。行穿刺引流术后康复;术后30d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6.3%);余15例患者均于介入栓塞术后4-113d痊愈出院。中位随访时间26(1~123)月,期间6例患者死亡,死亡原因均与VAPA无关。结论介入栓塞术治疗腹部手术后VAPA成功率和安全性均较高,可作为VAPA的首选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脏假性动脉瘤 术后出血 介入栓塞术
原文传递
中度复发风险胃胃肠间质瘤预后因素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王力 高晓东 +9 位作者 方勇 薛安慰 侯英勇 李鹤 凌佳倩 束平 沈坤堂 秦净 孙益红 秦新裕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5-78,共4页
目的探讨中度复发风险胃胃肠间质瘤的临床和病理学特点,研究甲磺酸伊马替尼(格列卫)术后辅助治疗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手术并经病理学检查诊断为中度复发风险胃胃肠间质瘤的123... 目的探讨中度复发风险胃胃肠间质瘤的临床和病理学特点,研究甲磺酸伊马替尼(格列卫)术后辅助治疗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手术并经病理学检查诊断为中度复发风险胃胃肠间质瘤的123例病人临床和随访资料。结果 123例中,男64例,女59例。中位年龄58岁。部分(39.0%,48例)病人在体检时发现,无明显症状,出现症状者以腹痛、腹胀为主(30.1%,37例),其次为出血、贫血。中位随访58(24~150)个月,27例术后行甲磺酸伊马替尼辅助治疗者,1例出现肝转移;96例未服用甲磺酸伊马替尼者,5例出现复发或转移。6例复发转移病人,按照"WHO良恶性评估"标准,3例属恶性,3例属良性;按照"形态学良恶性评估"标准,5例属恶性,1例属交界性。服用甲磺酸伊马替尼组1、3、5年的无病生存(DFS)率分别为100.0%,95.8%,95.8%,未服用甲磺酸伊马替尼组1、3、5年的DFS分别为98.9%,97.9%,94.4%,两组DF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60)。"WHO良恶性评估",82例良性GIST与41例恶性GIST间DF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50)。"形态学良恶性评估",42例恶性间质瘤与81例非恶性间质瘤间DF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7)。结论中度复发风险胃GIST经手术R0切除后,术后复发率较低,甲磺酸伊马替尼的辅助治疗对DFS未见明显影响,当然这需要大样本量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进行证实;形态学指标在临床决策上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间质瘤 中度复发风险 甲磺酸伊马替尼 无病存活率
原文传递
59例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突变型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孙祥飞 高晓东 +11 位作者 袁伟 孙建益 傅敏 薛安慰 李鹤 束平 方勇 侯英勇 沈坤堂 孙益红 秦净 秦新裕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880-887,共8页
目的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PDGFRA)突变的胃肠间质瘤(GIST)是一种发病率较低的GIST,有关其临床病理特点以及预后的研究很少。本文探讨PDGFRA突变型GIST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因素,以期为治疗提供更多数据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 目的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PDGFRA)突变的胃肠间质瘤(GIST)是一种发病率较低的GIST,有关其临床病理特点以及预后的研究很少。本文探讨PDGFRA突变型GIST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因素,以期为治疗提供更多数据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8月期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进行手术切除并经术后病理诊断证实为GIST的患者病历资料,筛选出基因检测为PDGFRA突变型、并排除PDGFRA同义突变、非肿瘤相关死亡和临床病理资料缺失的患者。收集患者临床病理特征资料,并分析影响PDGFRA突变型GIST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纳入的59例PDGFRA突变型GIST患者中,男性41例(69.5%),女性18例(30.5%),60岁以下患者31例(52.5%);肿瘤均来源于胃,肿瘤≤5 cm者33例(55.9%),>5 cm者26例(44.1%);核分裂象计数≤5个/50高倍镜视野(HPF)者49例(83.0%);改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危险度分级标准:极低危8例(13.6%),低危25例(42.4%),中危14例(23.7%),高危12例(20.3%);7例PDGFRA第12外显子突变,52例第18外显子突变,其中D842V突变36例。D842V组与非D842V组的临床病理特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中位随访21(0~59)个月,全组患者的1年和3年无复发生存率(RFS)分别为96.6%和91.5%,8例出现复发,3例死亡;6例D842V突变的GIST患者术后发生了肿瘤的复发,其中4例服用dasatinib或avapritinib后获得不同程度的肿瘤缓解。log-rank分析显示,与女性相比,男性拥有较好的总生存率(OS)(100%比83.3%,P=0.046);D842V与非D842V、第12外显子与第18外显子突变患者的RFS和OS均相近(均P>0.05)。单因素Cox分析显示,RFS与性别(P=0.010)、肿瘤大小(P=0.042)、核分裂象计数(P=0.003)及NIH危险度分级(P=0.042)有关;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较高的危险度分级是导致PDGFRA突变型GIST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HR=12.796,95%CI:1.326~123.501,P=0.028),男性的复发风险低于女性(HR=0.154,95%CI:0.028~0.841,P=0.031)。结论性别和改良NIH危险度分级是影响PDGFRA突变型GIST复发的独立因素,而D842V与非D842V,第12外显子与第18外显子突变患者的复发与死亡风险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间质瘤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 预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