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单段式橡胶膜密封型煤气柜在高炉煤气系统的应用
1
作者 王世光 张善明 +2 位作者 薛建仓 黄东宁 许朋 《冶金动力》 2024年第1期21-23,共3页
通过对高炉煤气系统的分析,进行气柜柜容计算和活塞运行速率的分析,提出在建设场地有限的情况下,可以建设较小柜容的单段式橡胶膜密封型气柜替代大型稀油密封型气柜,以满足高炉煤气输配的需要。同时对单段式橡胶膜密封型煤气柜安装关键... 通过对高炉煤气系统的分析,进行气柜柜容计算和活塞运行速率的分析,提出在建设场地有限的情况下,可以建设较小柜容的单段式橡胶膜密封型气柜替代大型稀油密封型气柜,以满足高炉煤气输配的需要。同时对单段式橡胶膜密封型煤气柜安装关键控制点和运行控制进行了分析,解决了运行过程中存在的活塞漂移和扭转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段式橡胶膜高炉煤气柜 柜容 活塞速率 活塞漂移和扭转 导轮
下载PDF
水泥行业CO_(2)排放特征及治理技术研究
2
作者 刘含笑 吴黎明 +6 位作者 胡运进 吴洪义 薛建仓 张壬寅 崔盈 单思珂 王乐 《水泥》 CAS 2023年第2期10-15,共6页
本文系统梳理分析了水泥不同种类和各工序的CO_(2)排放特征,其中,工艺、燃料直接CO_(2)排放占比达90%,与物料中碳酸盐的含量正相关,与燃料发热量和利用率负相关,电力间接CO_(2)排放占比约10%,特种水泥由于减少了碳酸盐分解造成的碳排放... 本文系统梳理分析了水泥不同种类和各工序的CO_(2)排放特征,其中,工艺、燃料直接CO_(2)排放占比达90%,与物料中碳酸盐的含量正相关,与燃料发热量和利用率负相关,电力间接CO_(2)排放占比约10%,特种水泥由于减少了碳酸盐分解造成的碳排放,总体碳排放量较低。新型干法水泥生产过程可分为生料制备、熟料煅烧和水泥粉磨三个阶段,工艺和燃料CO_(2)排放主要发生在熟料煅烧阶段,其尾气中CO_(2)浓度一般在11%~29%。研究分析了碳替代/碳捕集等控碳技术、CO_(2)资源化利用技术。水泥厂碳替代主要是原料替代、熟料或水泥替代、燃料替代等,可分别实现减碳10%、25%~50%和30%以上;碳捕集主要有富氧燃烧和烟气CO_(2)捕集,水泥窑富氧燃烧技术有全氧燃烧和分解炉全氧燃烧技术两种。捕集技术主要采用化学吸收法、固体吸附法;在CO_(2)综合利用方面,针对水泥厂的特殊应用场景,矿化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如采用混凝土养护技术,制备高附加值的微纳米碳酸钙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泥行业 CO_(2) 碳达峰碳中和 CCUS 低碳规划
下载PDF
钢铁行业CO_(2)排放特征及治理技术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刘含笑 吴黎明 +6 位作者 赵琳 崔盈 王少权 斯洪良 周亚宁 周号 薛建仓 《烧结球团》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8-47,共10页
针对钢铁行业CO_(2)减排严峻的问题,本文首先系统梳理了长流程炼钢各工序的CO_(2)排放特征,得出石灰窑烟气、烧结烟气、炼焦煤气、高炉煤气、转炉煤气中CO_(2)的体积分数分别为10%~40%、7%~10%、2%~4%、9%~12%、15%~20%;接着研究分析了... 针对钢铁行业CO_(2)减排严峻的问题,本文首先系统梳理了长流程炼钢各工序的CO_(2)排放特征,得出石灰窑烟气、烧结烟气、炼焦煤气、高炉煤气、转炉煤气中CO_(2)的体积分数分别为10%~40%、7%~10%、2%~4%、9%~12%、15%~20%;接着研究分析了碳替代与碳捕获等控碳技术,以及CO_(2)资源化利用技术,得出高炉富氢冶炼和富氢气基竖炉是我国氢冶金发展的两大主要方向,应重点采用化学吸收法进行CO_(2)捕获,在CO_(2)综合利用上,重点考虑针对钢厂特殊工序,CO_(2)作为搅拌、控温、覆盖保护、稀释气等发挥作用;最后结合某4×10^(6) t/a钢卷产能的长流程钢铁企业开展的CO_(2)捕获及综合利用项目分析了相关技术推行的可行性。本文可为国内钢铁行业科学精准有序降碳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铁行业 碳达峰 碳中和 CO_(2) 碳捕获 低碳规划
下载PDF
宁钢燃气锅炉脱硝工艺的选择
4
作者 王世光 秦洋 +1 位作者 薛建仓 傅家亮 《浙江冶金》 2022年第3期1-4,7,共5页
本文介绍了对烟气NO*的成因以及燃气锅炉中燃料成分,并分析比较了不同脱硝技术,确定最适合于宁波钢铁2 x 150t/h燃气锅炉的脱硝工艺。
关键词 脱硝 燃气锅炉 SNCR 超低排放 烟气
下载PDF
固定源烟气CO_(2)工程实测研究
5
作者 刘含笑 吴黎明 +5 位作者 王丁振 李丽丽 吴洪义 薛建仓 周号 周亚宁 《水泥》 CAS 2022年第5期67-69,共3页
对固定源烟气CO_(2)测试方法进行简要分析,涉及非分散红外吸收法、气相色谱法、光谱法、化学吸收法等。对比发现,非分散红外吸收法最适用于固定源的手动测定。分别采用非分散红外吸收法测试仪器MGA5移动式红外气体分析仪(进口仪器)和GYP... 对固定源烟气CO_(2)测试方法进行简要分析,涉及非分散红外吸收法、气相色谱法、光谱法、化学吸收法等。对比发现,非分散红外吸收法最适用于固定源的手动测定。分别采用非分散红外吸收法测试仪器MGA5移动式红外气体分析仪(进口仪器)和GYPG-001便携式烟气分析仪(国产仪器)开展对比测试分析,两种仪器测试结果差异不大,均具有较好的重复性,在相同测试条件下GYPG-001测得CO_(2)浓度略高于MGA5。GYPG-001测得某石灰窑(5号线)预热器进出口烟气中CO_(2)浓度分别为25.63%、12.69%,6号线预热器进出口烟气中CO_(2)浓度分别为26.94%、13.56%。本文为后续进一步摸清水泥窑、石灰窑等回转窑类固定源烟气CO_(2)排放量提供技术和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定源 CO_(2)测试 非分散红外吸收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