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皮气管切开术对重型脑外伤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
1
作者 薛盛东 季善汉 +1 位作者 李可 梁艳 《浙江创伤外科》 2021年第3期533-535,共3页
目的研究分析经皮气管切开术对重型脑外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本院收治的重型脑外伤患者共70例,按照数字表法将70例患者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35例,行经皮气管切开术治疗;对照组35例,行气管插管术治疗。观察两... 目的研究分析经皮气管切开术对重型脑外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本院收治的重型脑外伤患者共70例,按照数字表法将70例患者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35例,行经皮气管切开术治疗;对照组35例,行气管插管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呼吸机应用时间、带管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情况;在术前、术后对两组患者进行Glasgow评分评估。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呼吸机应用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P<0.05),但观察组患者的带管时间、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患者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患者治疗后死亡率无明显差(P>0.05);术后观察组的Glasgow评分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重型脑外伤患者行经皮气管切开术治疗可以获得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呼吸机应用时间相对较短,可有效恢复患者自主呼吸以及改善意识功能障碍,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 脑外伤 经皮气管切开术 插管术 治疗效果 意识功能
下载PDF
红细胞压积与血清白蛋白浓度差值对评估感染性休克严重程度及预后的探讨 被引量:1
2
作者 庄载受 梁艳 +2 位作者 薛盛东 陈贤源 王晓娜 《浙江临床医学》 2014年第1期77-78,共2页
感染性休克在重症患者中占有相当大的比率,也是重症病房主要死亡的原因。因此感染性休克是重症医学研究的焦点和难点。临床工作中发现,感染性休克患者常伴有红细胞压积(hematocrit Hct)升高,血清白蛋白浓度(Serum albumin Alb)... 感染性休克在重症患者中占有相当大的比率,也是重症病房主要死亡的原因。因此感染性休克是重症医学研究的焦点和难点。临床工作中发现,感染性休克患者常伴有红细胞压积(hematocrit Hct)升高,血清白蛋白浓度(Serum albumin Alb)降低,作者试图用二者之间的差值与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II APACHE II)及病死率进行相关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白蛋白浓度 感染性休克 红细胞压积 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 差值 ALBUMIN 预后 评估
下载PDF
铜绿假单胞菌Ⅰ类整合子遗传标记及耐药基因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张霖 薛盛东 +5 位作者 周宗爱 梁艳 谢玉程 许燕斌 丁文涛 曾松芳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96-498,共3页
目的了解分离自重症监护病房(ICU)铜绿假单胞菌(PAE)中,Ⅰ类整合子及抗菌药物耐药相关基因存在状况。方法对ICU分离33株PAE,采用PCR方法检测Ⅰ类整合子遗传标记(intⅠ1和qacE△1-sul1基因)及22种抗菌药物耐药相关基因。结果33株PAE中,o... 目的了解分离自重症监护病房(ICU)铜绿假单胞菌(PAE)中,Ⅰ类整合子及抗菌药物耐药相关基因存在状况。方法对ICU分离33株PAE,采用PCR方法检测Ⅰ类整合子遗传标记(intⅠ1和qacE△1-sul1基因)及22种抗菌药物耐药相关基因。结果33株PAE中,oprD基因均存在缺失突变,其他23种基因intⅠ1、qacE△1-sul1、blaIMP、blaVIM、blaTEM、blaSHV、blaOXA-10群、blaCARB、blaPER、blaVEB、blaGES、blaDHA、blaOXA-1群、blaOXA-2群、blaBEL-1、blaCTX-M-1群、aac(3)-Ⅱ、aac(6′)-Ⅰ、aac(6′)-Ⅱ、ant(3″)-Ⅰ、ant(2″)-Ⅰ、catB和cml1均阴性。结论临床分离的PAE中不存在Ⅰ类整合子、oprD基因缺失突变率很高,oprD基因缺失突变是其对亚胺培南耐药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假单胞菌 整合子 整合酶 遗传标记 耐药基因
下载PDF
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血清总皮质醇检测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4
4
作者 周宗爱 张霖 +3 位作者 周昌盛 梁艳 薛盛东 蔡跃林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CAS 2010年第2期193-195,共3页
目的探讨血清总皮质醇检测对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对78例确诊的CAP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根据Fine危险分层将CAP患者分成两组:普通CAP组(n=48)和重症CAP组(n=30)。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法测定血清总皮... 目的探讨血清总皮质醇检测对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对78例确诊的CAP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根据Fine危险分层将CAP患者分成两组:普通CAP组(n=48)和重症CAP组(n=30)。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法测定血清总皮质醇水平。统计分析各组血清总皮质醇水平的差异,血清总皮质醇与肺炎严重度指数(PSI)的相关性,以及PSI评分、血清总皮质醇、C反应蛋白(CRP)及白细胞总数的预后评估价值,进行ROC曲线分析。结果血清总皮质醇水平与PSI之间存在较强的正相关(r=0.742,P<0.001)。重症CAP组与普通CAP组比较[(306.86±79.32)μg/L比(164.61±73.25)μg/L],治疗失败患者与治疗成功患者比较[(341.19±100.90)比(211.62±97.91)μg/L],血清总皮质醇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血清总皮质醇的预测准确度同PSI评分较接近,优于CRP及白细胞总数。结论血清总皮质醇检测能较好预测轻、重CAP患者,血清总皮质醇越高,病情越严重,预后越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获得性肺炎 总皮质醇 肺炎严重度指数 预后因素
下载PDF
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Ⅰ类整合子遗传标记及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相关基因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张霖 周宗爱 +5 位作者 梁艳 谢玉程 薛盛东 曾松芳 许燕斌 丁文涛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2期170-172,176,共4页
目的了解分离自ICU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IRPa)中Ⅰ类整合子及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相关基因存在状况。方法自临床分离12株IRPa,采用PCR方法检测Ⅰ类整合子遗传标记(intI1和qacE△1-sul1基因)及15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相关基因。... 目的了解分离自ICU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IRPa)中Ⅰ类整合子及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相关基因存在状况。方法自临床分离12株IRPa,采用PCR方法检测Ⅰ类整合子遗传标记(intI1和qacE△1-sul1基因)及15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相关基因。结果12株IRPa中,所检测的17种基因intI1、qacE△1-sul1、oprD、blaIMP、blaVIM、blaTEM、blaSHV、blaOXA-10群、blaCARB、blaPER、blaVEB、blaGES、blaDHA、blaOXA-1群、blaOXA-2群、blaBEL-1和blaCTX-M-1群均阴性。结论临床分离的IRPa中不存在Ⅰ类整合子,oprD基因缺失突变是其对亚胺培南耐药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 整合子 整合酶 遗传标记 Β-内酰胺酶类 耐药基因
下载PDF
导丝“J”形弯头钩端不同朝向对锁骨下静脉置管异位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庄载受 梁艳 +3 位作者 薛盛东 陈贤源 王晓娜 李可 《肠外与肠内营养》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07-307,311,共2页
在临床工作中,为了给病人行肠外营养(PN)、测量中心静脉压、扩容补液和输注血管活性药物等,常需要给病人留置腔静脉导管,而锁骨下静脉置管因其感染率低、护理方便,便于病人活动以及舒适度好,是腔静脉置管中首选的方法。
关键词 导丝“J”形弯头 锁骨下静脉置管 导管异位
下载PDF
侧卧位肺复张治疗重症肺炎效果观察 被引量:2
7
作者 梁艳 庄载受 +1 位作者 薛盛东 陈贤源 《中国乡村医药》 2016年第20期3-5,共3页
目的探讨侧卧位肺复张治疗重症肺炎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1月至2015年10月该院ICU收治的30例重症肺炎患者,随机分为侧卧位组和仰卧位组各1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亚胺培南,比较两种体位下肺复张的效果。结果血流动力学指标:两组患者复张... 目的探讨侧卧位肺复张治疗重症肺炎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1月至2015年10月该院ICU收治的30例重症肺炎患者,随机分为侧卧位组和仰卧位组各1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亚胺培南,比较两种体位下肺复张的效果。结果血流动力学指标:两组患者复张前HR、平均动脉压(MAP)、心脏指数(CI)、中心静脉压(CVP)、每博指数(SVI)水平接近,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复张5分钟后CI、CVP、SVI水平较复张前有明显降低,复张1小时后逐步恢复至复张前水平;侧卧位组患者复张5分钟后CI值明显高于仰卧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气指标:两组患者复张前氧合指数(Pa O2/Fi O2)、血氧饱和度(Sp O2)水平接近,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复张5分钟、1小时后P a O2/Fi O2、Sp O2水平较复张前有明显提高,侧卧位组患者复张5分钟、1小时后Pa O2/Fi O2、Sp O2均明显高于仰卧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14天后,侧卧位组治疗有效者略多于仰卧位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侧卧位肺复张治疗重症肺炎效果良好,可有效改善血气指标,但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善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卧位 肺复张 亚胺培南 重症肺炎
下载PDF
重症肺炎患者侧卧位联合肺复张的疗效观察
8
作者 梁艳 庄载受 +1 位作者 薛盛东 杨邦好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6年第8期135-136,共2页
目的:研究重症肺炎患者侧卧位联合肺复张的疗效观察。方法:选择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来我院就诊的98例重症肺炎患者进行研究,按其治疗方案的差异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49例)重症肺炎患者采用仰卧位联合肺复张的方法治疗;观察组患者(49... 目的:研究重症肺炎患者侧卧位联合肺复张的疗效观察。方法:选择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来我院就诊的98例重症肺炎患者进行研究,按其治疗方案的差异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49例)重症肺炎患者采用仰卧位联合肺复张的方法治疗;观察组患者(49例)采用侧卧位联合肺复张的方法进行治疗。观察记录两组患者肺复张前、肺复张1h后的氧合参数及对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肺复张前、肺复张后1h HR、MAP、CVP及CI无显著性差异(P>0.05);组内对比时,两组患者Pa O2/Fi O2在肺复张后1h明显高于肺复张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对比时,观察组患者Pa O2/Fi O2在肺复张1h的参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结论:侧卧位联合肺复张治疗重症肺炎患者能有效的改善患者的氧合参数及肺功能容积,增强患者呼吸功能,值得患者临床采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肺炎患者 侧卧位 肺复张
下载PDF
序贯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所致严重呼吸衰竭临床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周宗爱 张霖 +2 位作者 薛盛东 梁艳 周昌盛 《国际呼吸杂志》 2009年第19期1160-1162,共3页
目的探讨早期拔管行无创机械通气策略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接受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病例16例,设为序贯组,行机械通气,待肺部感染控制窗出现,拔除气管导管,... 目的探讨早期拔管行无创机械通气策略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接受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病例16例,设为序贯组,行机械通气,待肺部感染控制窗出现,拔除气管导管,改用无创正压通气(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NIPPV),以后渐减支持水平直至脱离呼吸机;选择同样病情病例16例作为对照组,在肺部感染控制窗出现后继续按常规行有创机械通气,以压力支持方式撤机。动态观察两组病例的感染、通气及氧合指标,记录有创和总机械通气时间、住重症监护病房天数及复插和院内死亡的情况。结果序贯组与对照组的治疗前各指标相仿(P〉0.05);序贯组的有创机械通气时间、复插率和院内死亡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对因肺部感染致COPD急性加重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病例,以肺部感染控制窗为时机早期拔管,改无创通气可以显著改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通气 序贯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呼吸衰竭
原文传递
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模式在心肺复苏中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8
10
作者 庄载受 梁艳 +2 位作者 薛盛东 方春 李友军 《中华重症医学电子杂志》 2017年第1期55-59,共5页
目的观察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PRVC)模式在心肺复苏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苍南医院就诊的各种心源性原因引起心脏骤停的成年患者35例,采用PRVC模式通气(PRVC组),同时回顾分析前期研究同类患... 目的观察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PRVC)模式在心肺复苏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苍南医院就诊的各种心源性原因引起心脏骤停的成年患者35例,采用PRVC模式通气(PRVC组),同时回顾分析前期研究同类患者70例,其中,采用压力控制通气(PCV)模式通气35例(PCV组),采用容量控制通气(VCV)模式通气35例(VCV组)。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3组自主循环恢复(ROSC)成功后动脉血氧分压(PaO_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_2)、氧合指数(OI)、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气道峰压(PIP),有统计学意义组间行SNK法多重比较;ROSC例数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1)PRVC组ROSC例数高于PCV、VC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33,P<0.05)。(2)PRVC组的PaO_2、OI高于PCV、VCV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9.601、31.562,P均<0.05),而CVP、PIP低于PCV、VCV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2.045、8.340,P均<0.05),PaCO_2、HR、MAP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PRVC模式在心肺复苏中ROSC较高,ROSC成功后对患者有较好的呼吸支持作用,能较好改善呼吸功能,对血液动力学影响小,有利于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复苏 机械通气 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
原文传递
移动医疗技术在抗凝门诊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被引量:2
11
作者 薛盛龙 薛盛东 +3 位作者 陈绍奉 颜永乐 伍晓莹 缪克强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18年第7期32-35,共4页
目的:探讨移动医疗技术在抗凝门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7年3月医院抗凝门诊患者52例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在医院心血管内科接受抗凝治疗的51例患者为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随访管理措施,观察组采用基于移动医疗技术的抗... 目的:探讨移动医疗技术在抗凝门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7年3月医院抗凝门诊患者52例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在医院心血管内科接受抗凝治疗的51例患者为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随访管理措施,观察组采用基于移动医疗技术的抗凝门诊管理。6个月后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统计比较两组治疗依从性、健康知识掌握情况、干预6个月后INR达标率、统计并比较两组随访期间终点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每日摄取维生素K、定时进行INR监测、遵从医嘱规范用药得分均较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饮食要求、影响华法林抗凝治疗药物及食物、抗凝过量危险信号、INR控制范围得分较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INR达标率比对照组高(P<0.05);随访期间观察组终点事件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抗凝门诊应用移动医疗技术效果显著,可提高患者对抗凝治疗健康知识掌握情况,提高治疗依从性,提高INR达标率,降低终点事件发生风险,对改善预后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医疗技术 抗凝门诊 应用效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