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2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复发性脑出血的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薛绛宇 徐涛 +4 位作者 田恒力 顾斌贤 胡锦 王韧 王敢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856-857,共2页
关键词 复发性脑出血 CT检查 年龄 病因 诊断
下载PDF
主动脉弓类型及主动脉弓分支变异对神经介入的影响——附340例主动脉弓DSA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薛绛宇 李天晓 +3 位作者 翟水亭 刘建文 王子亮 白卫星 《当代医学》 2010年第11期136-138,共3页
目的分析我科发现的主动脉弓类型与主动脉弓分支变异情况,复习这些解剖学变异对神经介入影响的文献。方法回顾性分析340例主动脉弓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应用Photoshop分别测量颈总动脉内径、头臂干开口至主动脉弓顶垂直距离,进行分型... 目的分析我科发现的主动脉弓类型与主动脉弓分支变异情况,复习这些解剖学变异对神经介入影响的文献。方法回顾性分析340例主动脉弓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应用Photoshop分别测量颈总动脉内径、头臂干开口至主动脉弓顶垂直距离,进行分型。并统计主动脉弓分支变异情况。结果340例患者中,3种主动脉弓类型中:Ⅰ型45.9%(156/340),Ⅱ型26.7%(91/340),Ⅲ型27.4%(93/340)。青年组(≤44岁)90例,Ⅰ型72例,Ⅱ型12例,Ⅲ型6例,其中30岁以下患者16例均为Ⅰ型;中年组(45~59岁)110例,Ⅰ型52例,Ⅱ型34例,Ⅲ型24例;老年组(≥60岁)140例,Ⅰ型32例,Ⅱ型45例,Ⅲ型63例。主动脉弓分支变异16.5%(56/340):LCCA与BCT共干、LCCA发自BCT各占5.3%(18/340);其次为LVA第三支发自弓3.8%(13/340),LSCA发自Kommerell’s憩室2例(0.6%)。结论神经介入医生应高度注意弓上分支变异、迂曲与复杂主动脉弓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弓 类型 分支变异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下载PDF
791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大型宽颈动脉瘤 被引量:4
3
作者 薛绛宇 李天晓 +3 位作者 白卫星 王子亮 李立 李钊硕 《当代医学》 2010年第23期397-402,共6页
目的总结支架配合弹簧圈治疗宽颈大型动脉瘤的经验。方法采用自膨式支架结合弹簧圈,使用使用微导管穿越支架(stent-jacket)"技术,"支架稳定微导管(stent-jailing)"技术,"Y型支架(Y-configuration)"技术,"... 目的总结支架配合弹簧圈治疗宽颈大型动脉瘤的经验。方法采用自膨式支架结合弹簧圈,使用使用微导管穿越支架(stent-jacket)"技术,"支架稳定微导管(stent-jailing)"技术,"Y型支架(Y-configuration)"技术,"冰淇淋(Wafflecone)"技术,对吻支架(Kissingstent)技术等,治疗27例颅内大型、巨大型宽颈动脉瘤。结果 16例致密填塞,11例大部分栓塞。所有患者术前症状不同程度地改善。3~9个月后复查,4例出现弹簧圈压缩、动脉瘤再通,进行第二次栓塞治疗。其余动脉瘤稳定。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可以提高致密栓塞率,降低动脉瘤复发的可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颅内大型宽颈动脉瘤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架辅助技术 颅内宽颈动脉瘤 大型动脉瘤 巨大动脉瘤
下载PDF
72例颅内复杂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 被引量:5
4
作者 薛绛宇 李天晓 +3 位作者 王子亮 白卫星 李立 李钊硕 《当代医学》 2010年第29期512-515,共4页
目的探讨各种栓塞技术在复杂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中的适应证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血管内治疗的72例复杂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采用常规可脱弹簧圈技术、球囊再塑形技术、支架载瘤动脉成形术及载瘤动脉闭塞术治疗复杂... 目的探讨各种栓塞技术在复杂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中的适应证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血管内治疗的72例复杂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采用常规可脱弹簧圈技术、球囊再塑形技术、支架载瘤动脉成形术及载瘤动脉闭塞术治疗复杂颅内动脉瘤72个,完全或近全栓塞率为83.3%,部分栓塞率9.7%,永久性致残率2.8%,死亡率1.4%。20例患者随访2~13个月,平均6.5个月,均无颅内出血或再出血。结论血管内栓塞是治疗复杂颅内动脉瘤的相对安全有效的选择,各种新型栓塞技术、栓塞材料的发展和临床经验的逐步积累将使复杂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迈上新台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复杂 血管内治疗
下载PDF
颈内动脉分叉处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特点 被引量:2
5
作者 薛绛宇 白卫星 +6 位作者 王子亮 李钊硕 李立 曹广劭 曹会存 翟水亭 李天晓 《当代医学》 2010年第5期12-15,共4页
目的动脉分叉处承受更大的血流动力学压迫,容易形成脑动脉瘤,但是我们发现颈内动脉分叉处(ICBi)的动脉瘤通常不生长在ICB的顶点,而是位于大脑前动脉弯曲的顶点。本文回顾研究了ICBi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特点。方法回顾研究了18个ICBi动脉... 目的动脉分叉处承受更大的血流动力学压迫,容易形成脑动脉瘤,但是我们发现颈内动脉分叉处(ICBi)的动脉瘤通常不生长在ICB的顶点,而是位于大脑前动脉弯曲的顶点。本文回顾研究了ICBi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特点。方法回顾研究了18个ICBi动脉瘤患者,测量了动脉瘤的瘤体直径、瘤颈宽度,大脑前动脉水平段(A1段)和大脑中动脉水平段(M1段)的管径,瘤颈中点距离颈内动脉顶点的长度,对比了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分别由颈内动脉发出后形成的弯曲度,注意了动脉瘤的生长方向。结果16例动脉瘤生长在大脑前动脉弯曲的顶点。动脉瘤体的最大直径为2.45~15.05(平均5.74±2.91)mm,瘤颈宽度1.46~6.21(平均2.51±1.07)mm。动脉瘤颈中心距离颈内动脉分叉顶点0~2.91(平均1.72±0.79)mm。大脑前动脉水平段管径1.77~3.08(平均2.22±0.37)mm,大脑中动脉水平段管径2.32~3.64(平均2.93±0.51)mm。动脉瘤向前或向上生长的4例,向后上、后、或后下生长的14例。17例患者的大脑前动脉由颈内动脉发出后形成的弯曲明显大于大脑中动脉的弯曲度。结论ICBi动脉瘤规律性地从大脑前动脉起始段的弯曲顶点出生长。与血管弯曲的方向一致,动脉瘤通常突向后方。血流剪切力在弯曲顶点的局部血管壁的作用是动脉瘤形成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造影 分叉 脑动脉瘤 颈内动脉 血流动力学 剪切力
下载PDF
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球囊封堵术140例 被引量:2
6
作者 薛绛宇 李天晓 +3 位作者 王子亮 白卫星 李立 李钊硕 《当代医学》 2010年第23期384-387,共4页
目的观察球囊栓塞治疗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临床效果。方法经股动脉穿刺入路,将造影导管送入颈动脉进行血管造影明确诊断后,再将同轴微导管超选入瘘口内,将可脱球囊充盈脱下栓塞瘘口,达到治愈目的。结果本组140例病人中有126例治疗... 目的观察球囊栓塞治疗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临床效果。方法经股动脉穿刺入路,将造影导管送入颈动脉进行血管造影明确诊断后,再将同轴微导管超选入瘘口内,将可脱球囊充盈脱下栓塞瘘口,达到治愈目的。结果本组140例病人中有126例治疗后痊愈,14例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未出现永久性严重并发症,随访3个月~3年,15例病人复发。结论经导管介入栓塞瘘口是治疗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一种行之有效方法,其具有创伤小、疗效好、并发症少等优点,为治疗该病首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瘘口 可脱性球囊 栓塞
下载PDF
可脱性球囊治疗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44例
7
作者 薛绛宇 翟水亭 +2 位作者 曹会存 顾斌贤 李明华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04年第5期360-361,共2页
目的 对可脱性球囊栓塞治疗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经验进行总结。方法 采用Seldinger法全脑血管造影 ,可脱球囊堵塞瘘口 ;如球囊不能进入瘘口 ,选择颈内动脉闭塞术。 结果 所有患者颅内杂音消失 ,突眼回复。 4 4例 (45侧 )瘘口共... 目的 对可脱性球囊栓塞治疗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经验进行总结。方法 采用Seldinger法全脑血管造影 ,可脱球囊堵塞瘘口 ;如球囊不能进入瘘口 ,选择颈内动脉闭塞术。 结果 所有患者颅内杂音消失 ,突眼回复。 4 4例 (45侧 )瘘口共栓塞 5 3次 ,34例 (35侧 )颈内动脉保持通畅 ,10例行颈内动脉闭塞术。颈内动脉通畅率为 77.8% (35侧 ) ,1次手术治愈率 82 .2 %(侧 ) ,最终治愈率 10 0 %。结论 可脱性球囊栓塞治疗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疗效可靠 ,是该病目前的首选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脱性球囊 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颈内动脉闭塞 临时颈内动脉阻断试验
下载PDF
治疗性一侧颈内动脉闭塞在脑血管病的应用
8
作者 薛绛宇 翟水亭 +3 位作者 曹会存 赵德政 顾斌贤 李明华 《医药论坛杂志》 2004年第9期41-42,44,共3页
目的 总结治疗性闭塞一侧颈内动脉在部分脑血管治疗中的经验和体会。方法 共 1 4病例 ,其中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9例 ,颈内动脉动脉瘤 5例 ,在X线电视屏幕监视下 ,经股动脉插管 ,1 3例用Magic -BD球囊导管及乳胶球囊和 1例用TRACKER微导... 目的 总结治疗性闭塞一侧颈内动脉在部分脑血管治疗中的经验和体会。方法 共 1 4病例 ,其中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9例 ,颈内动脉动脉瘤 5例 ,在X线电视屏幕监视下 ,经股动脉插管 ,1 3例用Magic -BD球囊导管及乳胶球囊和 1例用TRACKER微导管及GDC闭塞一侧颈内动脉。结果  1 4例全部治愈 ,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某些脑血管病可以用闭塞一侧项内动脉来进行治疗 ,但一定要在侧枝循环好、闭塞试验能耐受的情况下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治疗 颈内动脉 脑血管疾病
下载PDF
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9
作者 薛绛宇 翟水亭 +1 位作者 曹会存 李天晓 《医药论坛杂志》 2004年第18期13-14,共2页
目的 分析颈动脉支架成行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效果。方法  15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 ,在血栓保护伞保护下 ,置入颈动脉支架 ,并以球囊扩张狭窄部位。结果 所有患者成功置入支架 ,术后出现同侧脑梗塞 1例 ,穿刺点皮下血肿 3... 目的 分析颈动脉支架成行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效果。方法  15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 ,在血栓保护伞保护下 ,置入颈动脉支架 ,并以球囊扩张狭窄部位。结果 所有患者成功置入支架 ,术后出现同侧脑梗塞 1例 ,穿刺点皮下血肿 3例 ,颈动脉夹层 1例 ,血管痉挛 2例 ,分别通过手术或药物治愈。随访 3~ 15月 ,TIA减少 3例 ,对侧脑梗塞 1例 ,其余患者TIA消失 ,语言及肢体活动改善。结论 血管内支架成行术治疗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配合血栓保护伞使用 ,操作安全 ,效果明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颈动脉支架成行术 血栓保护伞 并发症
下载PDF
枕下入路开颅术后皮下积液的原因及防治 被引量:12
10
作者 梁庆华 张永福 +3 位作者 步星耀 李太平 薛绛宇 王勇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6期56-57,共2页
枕下入路开颅术后皮下积液较少发生,然而一旦出现,其处理非常麻烦.1998年9月至2003年12月,我院收治此类患者15例,现结合其临床资料,分析该病的发生原因,并探讨防治措施.
关键词 开颅术后 枕下入路 皮下积液 患者 临床资料 原因 处理
下载PDF
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后胆管大出血的介入治疗 被引量:12
11
作者 曹会存 刘健 +6 位作者 李天晓 许岗勤 翟水亭 薛绛宇 王子亮 史帅涛 白卫星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11年第6期459-462,共4页
目的探讨介入疗法治疗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PTCD)后胆管大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9例PTCD术后胆管大出血患者进行选择性血管造影和引流管造影,证实责任血管后进行介入治疗。结果对2例动脉胆管瘘患者行超选择性责任血管出血点近端... 目的探讨介入疗法治疗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PTCD)后胆管大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9例PTCD术后胆管大出血患者进行选择性血管造影和引流管造影,证实责任血管后进行介入治疗。结果对2例动脉胆管瘘患者行超选择性责任血管出血点近端和远端栓塞,6例假性动脉瘤患者行超选择性动脉瘤远端、假性动脉瘤及近端栓塞,对1例胆管门静脉主干瘘患者行胆管内覆膜支架植入术。术后所有患者出血均停止,经3~6个月随访后均无再出血。结论介入疗法治疗PTCD术后胆管大出血安全有效,创伤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道出血 介入治疗 引流术 栓塞 治疗性
下载PDF
非急性期颅内椎-基底动脉闭塞支架再通术围手术期并发症分析 被引量:12
12
作者 贺迎坤 李钊硕 +4 位作者 李天晓 薛绛宇 王子亮 朱良付 白卫星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797-801,共5页
目的分析非急性期颅内椎-基底动脉闭塞腔内支架再通术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预防策略。方法 2010年2月至2011年12月收治21例非急性期椎-基底动脉闭塞患者,行腔内支架再通治疗。其中12例为单纯椎动脉闭塞(闭塞未累及基底动脉),9例... 目的分析非急性期颅内椎-基底动脉闭塞腔内支架再通术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预防策略。方法 2010年2月至2011年12月收治21例非急性期椎-基底动脉闭塞患者,行腔内支架再通治疗。其中12例为单纯椎动脉闭塞(闭塞未累及基底动脉),9例为基底动脉闭塞(闭塞累及基底动脉)。记录和分析围手术期并发症。结果 21例患者中,20例(95.2%)成功开通,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3例,发生率14.3%:1例术中导丝通过时出现动脉夹层,手术终止,未成功再通;1例再通术后急性闭塞,尽管成功再通,但病情无缓解,术后3个月死于系统性并发症;1例术中急性血栓形成,及时球囊扩张再通,无新发症状。围手术期并发症3例中,椎动脉组1例(1/12,8.3%),基底动脉组2例(2/9),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53)。结论腔内支架再通术治疗非急性期颅内椎-基底动脉闭塞病变技术上可行,但较高的围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及复杂的手术操作应引起足够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基底动脉 闭塞 再通 并发症
下载PDF
颅底动脉损伤的介入治疗 被引量:8
13
作者 李天晓 白卫星 +2 位作者 翟水亭 王子亮 薛绛宇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8年第8期535-538,共4页
目的探讨多种血管腔内手段治疗颅底动脉损伤的临床价值。方法2004年10月至2007年5月间我院收治各类型颅底动脉损伤患者共53例,均有头颈部外伤史。主要症状为搏动性突眼和颅内血管杂音(39例)、声嘶或吞咽不适(9例)、鼻出血(5例)等;DSA检... 目的探讨多种血管腔内手段治疗颅底动脉损伤的临床价值。方法2004年10月至2007年5月间我院收治各类型颅底动脉损伤患者共53例,均有头颈部外伤史。主要症状为搏动性突眼和颅内血管杂音(39例)、声嘶或吞咽不适(9例)、鼻出血(5例)等;DSA检查证实颈动脉海绵窦瘘(carotid cavernous fistulae,CCF)39例,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14例;针对上述53例患者不同的病变特点采用不同的血管腔内治疗,并通过电话或门诊随访。结果对53例患者56支颈内动脉进行了腔内介入治疗,采用单纯可脱球囊栓塞治疗CCF33例34支血管,可脱球囊联合弹簧圈栓塞3例,植入覆膜支架封堵CCF3例;采用单纯可脱球囊闭塞颈内动脉治疗假性动脉瘤8例,可脱球囊联合弹簧圈孤立假性动脉瘤2例,植入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治疗4例;平均随访时间9.5个月(2~25个月),85%(45/53)患者主诉症状于6个月内消失,12个月随访15%(8/53)患者遗留眼球运动受限或视力障碍。复查显示存在假性动脉瘤6例,残瘘3例,其中2例因海绵窦区的硬脑膜动静脉瘘而分别于术后第2、3个月行再次介入治疗。结论对各型颅底动脉损伤,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创伤小且安全有效。尽管存在缺陷,可脱球囊仍是治疗CCF和颈动脉假性动脉瘤的首选方法,在特殊情况下必需联合应用弹簧圈栓塞和覆膜支架植入等多种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底损伤 腔内治疗 颈动脉-海绵窦瘘 假性动脉瘤 介入
下载PDF
介入治疗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效果分析 被引量:9
14
作者 李钊硕 李天晓 +7 位作者 薛绛宇 冯光 王子亮 白卫星 朱良付 赵同源 许岗勤 杨博文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478-482,共5页
目的评价血管内介入治疗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5年4月在我院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的26例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按瘤体大小分为大型-巨大型组和中小型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记录并发症... 目的评价血管内介入治疗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5年4月在我院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的26例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按瘤体大小分为大型-巨大型组和中小型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记录并发症和随访情况。结果 26例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均获得成功治疗,其中接受单纯支架植入9例,支架植入结合弹簧圈栓塞17例。围手术期共发生5例并发症,其中3例为后循环梗死(单纯支架组1例,支架结合弹簧圈组2例),2例为小脑出血(均发生于支架结合弹簧圈组),随后4例恢复良好出院,1例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死亡。22例患者获得DSA随访,结果显示12例改善,7例稳定,3例复发(2例有新发症状)。亚组分析显示单纯支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支架结合弹簧圈组,两组远期疗效相当;大型-巨大型组并发症发生率和严重残死率均高于中小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20,Z=3.247)。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多重支架技术仍然是目前优先推荐的术式,需依据不同病变特点确定是否使用弹簧圈辅助。大型和巨大型夹层动脉瘤治疗仍然棘手,需要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动脉夹层 动脉瘤 支架 血管内介入治疗
下载PDF
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Wingspan支架成形术 被引量:9
15
作者 李钊硕 李天晓 +4 位作者 翟水亭 薛绛宇 王子亮 白卫星 史帅涛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8年第8期555-559,共5页
目的评价Gateway-Wingspan球囊支架系统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安全性、可行性及近期疗效。方法应用Gateway-Wingspan球囊支架系统治疗17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观察支架置入前后症状、狭窄率改善、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 目的评价Gateway-Wingspan球囊支架系统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安全性、可行性及近期疗效。方法应用Gateway-Wingspan球囊支架系统治疗17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观察支架置入前后症状、狭窄率改善、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平均随访5个月。结果17处病变,其中位于颈内动脉颅内段5处,大脑中动脉5处,椎动脉颅内段4处,基底动脉3处。16处病变经Gateway球囊预扩张后支架成功准确释放。1例因Gateway球囊无法到达靶病变,支架直接定位后释放。支架成功率100%。治疗前平均狭窄率为82%,治疗后残余平均狭窄率为43%。术后平均随访5个月,4例一过性缺血发作(TIA)患者未再次发作;12例卒中患者症状均有明显改善。1例发生并发症,考虑为对侧半球梗死。未发生出血性并发症。结论采用Gateway-Wingspan球囊支架系统治疗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有良好的安全性与短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成形术 颅内动脉狭窄 支架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下载PDF
Apollo支架治疗椎动脉起始部和颅内段狭窄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9
16
作者 李立 李天晓 +6 位作者 薛绛宇 朱良付 王子亮 白卫星 赵同源 李钊硕 许岗勤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2年第11期585-589,共5页
目的比较Apollo支架治疗椎动脉起始部和颅内段狭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省人民医院介入科2010年1月—2011年12月使用Apollo支架治疗椎动脉单发狭窄103例患者的资料,共103处狭窄,根据狭窄部位分为椎动脉起始部组(33例)... 目的比较Apollo支架治疗椎动脉起始部和颅内段狭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省人民医院介入科2010年1月—2011年12月使用Apollo支架治疗椎动脉单发狭窄103例患者的资料,共103处狭窄,根据狭窄部位分为椎动脉起始部组(33例)和椎动脉颅内段组(7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预后、再狭窄率及并发症。结果①支架到位率为100%。术后即刻造影显示,残余狭窄率<10%的有86处,其余16处的残余狭窄率均<20%,1处因出血用弹簧圈闭塞。②有3例在围手术期出现并发症,占2.9%(3/103),其中1例并发脑出血,2例并发脑梗死,均为椎动脉颅内段组患者。椎动脉起始部组并发症的发生率(0/33)与颅内段组(3/7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49。③术后6个月影像学随访67例,其中13例发生支架内再狭窄,椎动脉起始部组再狭窄的发生率(32.1%,9/28)高于颅内段组(10.3%,4/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④术后临床随访94例,平均9个月,无死亡病例。有8例再次发生后循环脑梗死,其中椎动脉起始部组3例(3/30,10.0%),颅内段组5例(5/64,7.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pollo支架治疗椎动脉狭窄是安全、有效的。椎动脉颅内段组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于起始部组,而椎动脉起始部组再狭窄的发生率高于颅内段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狭窄 支架 血管成形术 治疗效果
下载PDF
症状性颈动脉狭窄介入治疗的术前评估 被引量:11
17
作者 孟艳莉 李天晓 +4 位作者 翟水亭 曹会存 王子亮 薛绛宇 白卫星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07年第3期181-184,共4页
目的通过对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综合术前评估,选择介入治疗适应证。方法30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MRI、DSA和CTP检查,讨论脑血管狭窄程度、部位、侧支循环和脑血流动力学状态之间的关系。结果患侧与健侧相比,MTT和TTP具有统计学意义(P=0.... 目的通过对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综合术前评估,选择介入治疗适应证。方法30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MRI、DSA和CTP检查,讨论脑血管狭窄程度、部位、侧支循环和脑血流动力学状态之间的关系。结果患侧与健侧相比,MTT和TTP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和0.002);狭窄程度与CTP分级之间无明显相关性(r=0.63,P=0.13);侧支循环越差梗死发生率越高(r=1.0,P=0.017);灌注越低梗死发生率越高(r=0.999,P=0.033)。结论对于颈动脉狭窄患者应该进行MRI、DSA和CTP的综合分析,以指导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血流动力学 灌注
下载PDF
Neuroform自膨式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 被引量:10
18
作者 白卫星 姜喜锋 +4 位作者 李天晓 翟水亭 薛绛宇 王子亮 曹会存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8年第8期539-542,共4页
目的探讨Neuroform自膨式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安全性、术中并发症、近中期疗效和应用前景。方法采用Neuroform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25例27枚颅内宽颈动脉瘤。动脉瘤位于颈内动脉海绵窦段3枚,眼动脉1枚,后交通动脉18枚... 目的探讨Neuroform自膨式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安全性、术中并发症、近中期疗效和应用前景。方法采用Neuroform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25例27枚颅内宽颈动脉瘤。动脉瘤位于颈内动脉海绵窦段3枚,眼动脉1枚,后交通动脉18枚,前交通动脉2枚,大脑中动脉M1段1枚,大脑中动脉分叉部1枚,基底动脉干1枚。其中2例患者为多发动脉瘤,绝对宽颈(瘤颈>4mm)动脉瘤21枚,相对宽颈6枚,瘤颈/瘤体均大于0.7。结果4枚采用NeuroformⅡ代自膨式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其余均采用NeuroformⅢ代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25例26枚支架均成功到位释放,1例多发动脉瘤患者置入2枚支架。7枚动脉瘤完全栓塞(100%),9枚几乎完全栓塞(95%~99%),11枚不完全栓塞(95%以下)。2例术中出血;2例术中支架内血栓形成,其中1例术后遗留肢体偏瘫,另1例死亡;1例术中弹簧圈尾端从支架网孔突入颈内动脉,术后出现一过性脑缺血表现,其余患者均恢复良好出院。临床随访24例,随访期1~32个月,平均10.8个月。3例术后3~6个月血管造影随访,其中1例后交通动脉瘤患者同侧大脑前动脉闭塞,大脑中动脉主干血栓形成;另2例原有瘤颈残留者无变化。结论在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时应用Neuroform自膨式支架结合弹簧圈技术,使弹簧圈无法突入载瘤动脉,可提高栓塞致密度,安全、疗效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UROFORM支架 颅内动脉瘤 宽颈 介入
下载PDF
颅内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治疗术中动脉瘤再破裂的防治 被引量:10
19
作者 李天晓 翟水亭 +1 位作者 高不郎 薛绛宇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07年第3期163-167,共5页
目的颅内动脉瘤在弹簧圈栓塞过程中发生破裂是最可怕的术中并发症之一,本文探讨处理、预防这一并发症的初步经验。方法2002年4月-2006年12月,共有153例患有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在我院接受了可脱卸弹簧圈栓塞治疗,其中141例患者曾有过动脉... 目的颅内动脉瘤在弹簧圈栓塞过程中发生破裂是最可怕的术中并发症之一,本文探讨处理、预防这一并发症的初步经验。方法2002年4月-2006年12月,共有153例患有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在我院接受了可脱卸弹簧圈栓塞治疗,其中141例患者曾有过动脉瘤破裂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史。5例有动脉瘤破裂出血史的患者术中再次发生动脉瘤破裂。术中动脉瘤再破裂时,常规使用鱼精蛋白中和肝素,并设法用弹簧圈尽快填塞动脉瘤腔。微导丝引起动脉瘤破裂时,尽量保持微导丝不动,微导管尽快送到瘤腔中进行填塞治疗。若微导管引起破裂而微导管头端位于瘤壁外蛛网膜下腔时,微导管且勿退入瘤腔内,应将弹簧圈经微导管送入蛛网膜下腔一部分后,再将微导管头撤入瘤腔内,继续弹簧圈填塞。若弹簧圈引起破裂,要将弹簧圈完全或部分送出去,将破裂口堵住后,调整微导管头端位置继续弹簧圈填塞。结果在接受动脉瘤栓塞治疗的153例患者中,141例曾有过动脉瘤破裂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中5例发生了术中再破裂,占动脉瘤破裂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3.5%,总发生率为3.3%。1例破裂由导丝引起,1例由微导管引起,1例由弹簧圈过度填塞引起,弹簧圈穿孔1例,其余1例由微导管和弹簧圈共同引起。2例死亡,死亡率占术中破裂的40%,占总例数的1.3%;1例患者出院时遗留有右下肢瘫痪,其余2例患者无残留神经系统并发症。结论动脉瘤栓塞术中动脉瘤的再破裂是一少见、威胁生命但又不可避免的事件。应该立即采取妥善措施以挽救患者生命、改善预后、降低可怕并发症的发生。如处理恰当,多数术中动脉瘤破裂的患者能够存活,无后遗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弹簧圈栓塞 术中破裂 处理
下载PDF
人脑Willis动脉环前循环变异的显微解剖 被引量:6
20
作者 崔宇辉 徐涛 +3 位作者 薛绛宇 陈炯 比诺德 高文伟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48-450,共3页
目的探讨Willis动脉环前半环各组成血管的解剖变异特点。方法利用45具(90侧)福尔马林固定的硬脑膜完整的成人脑标本进行Willis动脉环前半环各血管显微解剖,观察和测量血管的形态和走行。结果约13.3%的标本大脑前动脉双侧A1段发育不均衡,... 目的探讨Willis动脉环前半环各组成血管的解剖变异特点。方法利用45具(90侧)福尔马林固定的硬脑膜完整的成人脑标本进行Willis动脉环前半环各血管显微解剖,观察和测量血管的形态和走行。结果约13.3%的标本大脑前动脉双侧A1段发育不均衡,约6.7%交叉对侧供应;前交通动脉简单型仅占37.8%,复杂型占60%。结论约60%以上的人脑Willis动脉环前半环存在变异,熟悉这一区域的变异对介入治疗和手术有很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LLIS动脉环 前循环 显微解剖 变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