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在数学中渗透文化 自体验中形成量感——以“1分有多长”教学为例
1
作者 薛维畅 《陕西教育(教学)》 2024年第5期39-40,共2页
量感是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对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轻重等量态的感性认识。其中,时间单位虽然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但它不能直接通过触摸、测量等方式去感知,是一个比较抽象的量。因此,在“时间”的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 量感是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对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轻重等量态的感性认识。其中,时间单位虽然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但它不能直接通过触摸、测量等方式去感知,是一个比较抽象的量。因此,在“时间”的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他们在生动、多样的活动中体验“量”,以直观、鲜活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量感”。下面,笔者结合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1分有多长”这节课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学科融合思想,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体验中形成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科融合 量感 多种感官 小学数学教学 教学实践 北师大版 渗透文化 感性认识
下载PDF
小学数学学习中常见的逻辑问题及应对策略 被引量:1
2
作者 郝高峰 薛维畅 白翠霞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 2023年第3期66-69,共4页
小学数学学习中存在的循环论证、以偏概全、碎片说理等逻辑问题虽不可避免,但已成为阻碍学生深度学习的绊脚石。教师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眼光,追根溯源,循序渐进,整体建构,逐渐理顺知识间的逻辑关系,完善逻辑结构,重塑逻辑体系,... 小学数学学习中存在的循环论证、以偏概全、碎片说理等逻辑问题虽不可避免,但已成为阻碍学生深度学习的绊脚石。教师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眼光,追根溯源,循序渐进,整体建构,逐渐理顺知识间的逻辑关系,完善逻辑结构,重塑逻辑体系,积极寻求应对之策,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逻辑问题 追根溯源 循序渐进 整体建构 深度学习
下载PDF
以生为本放手学 拓宽思维重提升--以“长方形周长”教学为例
3
作者 薛维畅 《陕西教育(教学)》 2022年第11期33-34,共2页
数学学科具有很强的逻辑性、抽象性、系统性,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注重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史宁中教授指出,学生通过数学的学习要达到“三会”: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这... 数学学科具有很强的逻辑性、抽象性、系统性,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注重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史宁中教授指出,学生通过数学的学习要达到“三会”: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这就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视角出发,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由扶到放,让学生在自主观察、思考、表达中实现思维的发展。结合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长方形周长”这节课的教学实践,谈谈怎样实现在课堂教学中以生为本、放手探究,在练习设计中环环相扣、拓展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生为本 拓宽思维 拓展提升 练习设计 课程标准 北师大版 数学学科 教学实践
下载PDF
经历多重体验 触摸度量本质--以“1米有多长”教学为例
4
作者 薛维畅 《陕西教育(教学)》 2021年第7期85-85,共1页
“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下面我将结合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米有多长”这节课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长度单位的教学中设计体验活动,帮助学生建立长度单位的概念。一、创设情境,激发需求【片段1】1.播放动画,了... “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下面我将结合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米有多长”这节课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长度单位的教学中设计体验活动,帮助学生建立长度单位的概念。一、创设情境,激发需求【片段1】1.播放动画,了解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部落的牧牛人出去卖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度单位 创设情境 设计体验 教学实践 北师大版 激发需求 播放动画 多重体验
下载PDF
数学解题类创课设计的优化与案例评析
5
作者 薛维畅 廖钢焰 唐剑岚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 2018年第8期16-21,共6页
目前,数学解题类微课被广泛应用于数学移动学习和数学课堂教学,但这类微课的质量参差不齐,难以发挥改善数学学习的作用。基于波利亚解题表,教师以'倒推法解题'教学为例,尝试优化数学解题类创课的设计,为改善解题教学或创课设计... 目前,数学解题类微课被广泛应用于数学移动学习和数学课堂教学,但这类微课的质量参差不齐,难以发挥改善数学学习的作用。基于波利亚解题表,教师以'倒推法解题'教学为例,尝试优化数学解题类创课的设计,为改善解题教学或创课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与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学解题 创课 波利亚 优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