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孤岛"对苏州评弹发展的影响
1
作者 薛雄戈 《非遗传承研究》 2017年第4期25-30,共6页
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在中央政府门户网上发出通知,批准文化部确定并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苏州评弹即名列其中,这是一种发源于苏州,流行于江南吴方言区的曲艺形式。“评”为评话,“弹”为弹词。为与其他地区评话、弹词... 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在中央政府门户网上发出通知,批准文化部确定并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苏州评弹即名列其中,这是一种发源于苏州,流行于江南吴方言区的曲艺形式。“评”为评话,“弹”为弹词。为与其他地区评话、弹词相区别,因此起源于苏州、流行于吴语区的又称为“苏州评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州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孤岛 中央政府 门户网 国务院 国家级 文化部
下载PDF
从观东大戏院案看近代女性地位的改变
2
作者 薛雄戈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第2期7-11,共5页
1934年,苏州,在男性艺人组成的光裕社和男女拼档演出的"外道"演员之间,因为"女艺人能否登台演出"问题发生了一次冲突。作为一个历史片段,这次冲突一方面展现了冲突双方在利益分配上的角力,并在某种层面上显示出近... 1934年,苏州,在男性艺人组成的光裕社和男女拼档演出的"外道"演员之间,因为"女艺人能否登台演出"问题发生了一次冲突。作为一个历史片段,这次冲突一方面展现了冲突双方在利益分配上的角力,并在某种层面上显示出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传统与新的社会形势之间的矛盾,同时,通过这个微观的侧面,亦可以看出民国时期女性社会地位的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州评弹 光裕社 女性地位 女艺人
下载PDF
匠心独具承前启后--国家级非遗项目"印泥制作技艺(上海鲁庵印泥)"代表性传承人符海贤先生访谈
3
作者 薛雄戈 符海贤 《非遗传承研究》 2019年第1期52-55,共4页
“鲁庵印泥”系20世纪初上海印泥名家、西泠印社早期社员张鲁庵所创,其制作技艺别具特色,在上海乃至整个江南地区独树一帜。张大千、刘海粟、丰子恺等书画、篆刻名家都使用过该印泥。2008年6月,上海鲁庵印泥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鲁庵印泥”系20世纪初上海印泥名家、西泠印社早期社员张鲁庵所创,其制作技艺别具特色,在上海乃至整个江南地区独树一帜。张大千、刘海粟、丰子恺等书画、篆刻名家都使用过该印泥。2008年6月,上海鲁庵印泥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作技艺 国家级 印泥 上海 非物质文化遗产 江南地区 张大千 丰子恺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与接受的个案分析——以范寿康为例
4
作者 薛雄戈 《近代中国》 2023年第1期22-44,共23页
范寿康是20世纪重要学者、教育家、哲学家,在多个学科有深入研究,一生著述颇丰,其中不少是所在领域国内最早的论著。目前,学界有关其研究和认识,无论是数量还是深度,均与其学术史地位不相匹配。论者通常从自身专业出发,探讨范寿康在哲... 范寿康是20世纪重要学者、教育家、哲学家,在多个学科有深入研究,一生著述颇丰,其中不少是所在领域国内最早的论著。目前,学界有关其研究和认识,无论是数量还是深度,均与其学术史地位不相匹配。论者通常从自身专业出发,探讨范寿康在哲学、教育或美学某个具体方面的思想,甚至聚焦于特定论著。这些成果在具体细节方面有一定程度的挖掘与还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范寿康 马克思主义哲学 传播与接受 学术史 个案分析 美学 教育家 20世纪
下载PDF
光前裕后:光裕社走过的百年足迹
5
作者 薛雄戈 《曲艺》 2016年第9期62-63,共2页
自苏州评弹诞生之后,以跑码头为生的评弹表演者一直以流浪艺人的形象,奔走于以苏州城为核心的江南吴语区里大大小小的市镇。这种情况持续了大概一两百年之后,评弹行业的第一个行会组织——光裕公所(1912年改名为光裕社,以下统称光裕社... 自苏州评弹诞生之后,以跑码头为生的评弹表演者一直以流浪艺人的形象,奔走于以苏州城为核心的江南吴语区里大大小小的市镇。这种情况持续了大概一两百年之后,评弹行业的第一个行会组织——光裕公所(1912年改名为光裕社,以下统称光裕社)诞生了。关于光裕社成立的确切时间,现已无从查证,实际早在民国年间,时人已语焉不详。1927年,光裕社举行了成立一百五十周年纪念活动,由此大概推知,光裕公所成立的时间应该在乾隆朝中期。关于光裕公所的成立,还有一个传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裕社 苏州评弹 苏州城 乾隆朝 行会组织 民国年间 纪念活动 一百五 魏钰卿 王周士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