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冬克玛底冰川和煤矿冰川的物质平衡(1992/1993年) 被引量:17
1
作者 蒲健辰 姚檀栋 +2 位作者 张寅生 濑古胜基 藤田耕史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38-143,共6页
对青藏高原唐古拉山大、小冬克玛底冰川和昆仑山煤矿冰川的观测研究表明,1992/1993年冰川的物质平衡均为正平衡,其平衡值唐古拉山冰川大于昆仑山冰川。冰川物质平衡过程存在四个阶段,即低水平维持阶段、强积累弱消融阶段、... 对青藏高原唐古拉山大、小冬克玛底冰川和昆仑山煤矿冰川的观测研究表明,1992/1993年冰川的物质平衡均为正平衡,其平衡值唐古拉山冰川大于昆仑山冰川。冰川物质平衡过程存在四个阶段,即低水平维持阶段、强积累弱消融阶段、强消融阶段和较强积累弱消融阶段。空间上反映出随海拔升高波动增大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克玛底 冰川 煤矿 物质平衡
下载PDF
唐古拉山冬克玛底冰川平衡线高度附近的能量平衡 被引量:14
2
作者 张寅生 姚檀栋 +3 位作者 萍健辰 大火田哲夫 矢吹裕伯 藤田耕史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10-19,共10页
本文以连续的、至少一年的观测资料,分析青藏高原唐古拉山冬克玛底冰川平衡线高度处的辐射平衡及能量平衡特征。冰川表面独特的下垫面性质,使其净辐射值全年有5个月左右为负;潜热交换量基本与净辐射成反向的季节变化;感热交换全年... 本文以连续的、至少一年的观测资料,分析青藏高原唐古拉山冬克玛底冰川平衡线高度处的辐射平衡及能量平衡特征。冰川表面独特的下垫面性质,使其净辐射值全年有5个月左右为负;潜热交换量基本与净辐射成反向的季节变化;感热交换全年均为正值而成为该冰川表面主要热源之一;传导热交换量对能量平衡的贡献很小。该冰川表面的能量交换水平季节变化明显,冰川表面气温季节变化与净辐射关系密切。冰川表面气温对总辐射通量变化的敏感性系数与其反射率及吸收辐射通量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古拉山 冰川 平衡线 高度 能量平衡
下载PDF
祁连山七一冰川物质平衡的最新观测结果 被引量:80
3
作者 蒲健辰 姚檀栋 +3 位作者 段克勤 坂井亚规子 藤田耕史 松田好弘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99-204,共6页
祁连山七一冰川观测结果表明, 2001/2002年度和 2002/2003 年度冰川物质平衡分别为-810mm和-316 mm水当量, 冰面出现显著的减薄状态. 和过去的观测结果相比较, 20 世纪 70 年代为较大的正平衡, 年平均为360 mm水当量; 80年代年平均为4 m... 祁连山七一冰川观测结果表明, 2001/2002年度和 2002/2003 年度冰川物质平衡分别为-810mm和-316 mm水当量, 冰面出现显著的减薄状态. 和过去的观测结果相比较, 20 世纪 70 年代为较大的正平衡, 年平均为360 mm水当量; 80年代年平均为4 mm水当量, 基本接近零平衡状态. 到近两年亏损强烈, 为所有观测资料中负平衡值最大的年份, 零平衡线也达到最高位置. 物质平衡出现较大的负值和零平衡线位置升高的状况, 强烈反映了祁连山冰川对气候变暖过程的响应. 如果气候变暖趋势继续, 冰川物质平衡负值将增大、冰面减薄和雪线的升高, 冰川将继续呈现萎缩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一冰川 物质平衡 零平衡线 全球变暖
下载PDF
喜马拉雅山朗塘流域降水中δ^(18)O的变化 被引量:28
4
作者 章新平 章新平 +3 位作者 中尾正义 藤田耕史 姚檀栋 韩健康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06-213,共8页
喜马拉雅山朗塘流域坚景和亚拉降水中δ18O的变化以及δ18O与降水量的关系分析. 在天气尺度下, δ18O随降水量的变化具有较大的离散性. 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随时间而变化. 在季节尺度下, 坚景的δ18O/降水量变化率小于天气尺度下的变化... 喜马拉雅山朗塘流域坚景和亚拉降水中δ18O的变化以及δ18O与降水量的关系分析. 在天气尺度下, δ18O随降水量的变化具有较大的离散性. 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随时间而变化. 在季节尺度下, 坚景的δ18O/降水量变化率小于天气尺度下的变化率. 在雨季, 由于大气水汽和降水中稳定同位素成分基本保持平衡,降水的蒸发富集作用较轻. 从而降水中平均稳定同位素的大小并不依赖于取样间隔. 降水量效应的模拟结果显示, 朗塘流域的降水并非来自于低纬度海洋水汽的初始凝结. 受水汽在爬越喜马拉雅山时强烈的洗涤作用(rainout), 降水中稳定同位素成分被极大地衰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山 朗塘流域 稳定同位素 降水 相关关系 降水量效率
原文传递
Variation of precipitation δ^(18)O in Langtang Valley, Himalayas 被引量:10
5
作者 章新平 中尾正义 +2 位作者 藤田耕史 姚檀栋 韩健康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1年第9期769-778,共10页
The variation of the δ18O in precipita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with precipitation amount at Kyangjin Base House and Yala Glacier Camp in Langtang Valley, Nepal Himalayas were analyzed. The variations of the δ18O wi... The variation of the δ18O in precipita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with precipitation amount at Kyangjin Base House and Yala Glacier Camp in Langtang Valley, Nepal Himalayas were analyzed. The variations of the δ18O with precipitation had great scatter, and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δ18O and precipitation changed with time on the synoptic scale. On the seasonal scale, there was marked amount effect at Kyangjin Base House. However, the δ18O-precipitation gradient was smaller than that on the synoptic scale. Because of the maintenance of the basic equilibrium between stable isotopic compositions in atmospheric vapor and precipitation, the evaporation enrichment was light during the rainy season. Therefore, the variation of stable isotopic compositions in precipitation was independent on the sampling intervals. Simulations show that the rainfall in Langtang Valley was not the outcome of the initial condensation of ocean vapor that originated from low latitudes. The stable isotopic compositions in precipitation were greatly depleted due to the strong rainout of the vapor from oceans as the vapor was raised over the Himalay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MALAYAS Lantang Valley stable isotopic ratio precipitati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