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气对地球自转季节性变化的贡献 被引量:6
1
作者 虞南华 郑大伟 《天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48-152,共5页
采用 1 979- 1 995年期间新的大气角动量资料 ,研究了大气在季节性时间尺度上对日长变化和极移的贡献 .结果表明 ,考虑了风和大气压的贡献后 ,大气在周年和半年时间尺度上对日长变化的贡献分别可达 95%和 88% .同时还给出了大气对极移... 采用 1 979- 1 995年期间新的大气角动量资料 ,研究了大气在季节性时间尺度上对日长变化和极移的贡献 .结果表明 ,考虑了风和大气压的贡献后 ,大气在周年和半年时间尺度上对日长变化的贡献分别可达 95%和 88% .同时还给出了大气对极移激发的定量结果 .其中 ,大气在周年尺度上对极移X分量的贡献为 1 6% ,对Y分量的贡献为 43% ;在半年尺度上对极移X分量的贡献为 9% ,对Y分量的贡献为 30 % .根据以上的研究结果 ,表明还需考虑海洋的贡献 ,才能进一步解决地球自转激发的问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角动量 地球自转变化 季节性时间尺度 大气
下载PDF
GPS大气掩星技术在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9
2
作者 虞南华 朱文耀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722-730,共9页
人类活动引起全球变暖,衡量全球气候变化的指标有陆地、大气和海洋温度,水汽含量等等.研究对流层底层大气温度和水汽含量变化的传统方法是用数值天气预报模型和微波声纳,尚未实现用全球均匀覆盖的数据来做精确的定量研究.和GNSS系列卫... 人类活动引起全球变暖,衡量全球气候变化的指标有陆地、大气和海洋温度,水汽含量等等.研究对流层底层大气温度和水汽含量变化的传统方法是用数值天气预报模型和微波声纳,尚未实现用全球均匀覆盖的数据来做精确的定量研究.和GNSS系列卫星计划比较,最近发射的COSMIC卫星气象探测数据的空间、时间以及垂直分辨率都大大提高.采用COSMIC数据可以改进和量化南极洲的大气压力模型,并综合GNSS系列卫星测量的水汽和温度剖面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用一维协方差算法估计南极洲及附近海洋的大气压、温度和湿度剖面.把COSMIC卫星密集测量期间演算得到的大气折射率和GNSS系列卫星的结果进行比较.再和独立测量数据进行比较,包括南极洲自动气象观测站资料,数值天气预报模型资料,多种测高卫星水汽资料和海洋表面温度资料以及区域GPS水汽图.上述工作将改进发展中的气象遥感技术并应用于天气预报和空间天气预报及全球气候变化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大气掩星技术 全球气候变化 水汽含量
下载PDF
地球自转及其和地球物理现象的联系:Ⅱ地极运动 被引量:11
3
作者 虞南华 郑大伟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1996年第3期70-81,共12页
地球自转运动包括岁差和章动,极移和日长的变化。极移指自转轴相对地壳的运动。其主要激发原因是地球上物质分布的变化。因而,对极移的观测和研究必然为全球性的地球物理现象提供着信息。极移按时间尺度可分为长趋势变化,Chand... 地球自转运动包括岁差和章动,极移和日长的变化。极移指自转轴相对地壳的运动。其主要激发原因是地球上物质分布的变化。因而,对极移的观测和研究必然为全球性的地球物理现象提供着信息。极移按时间尺度可分为长趋势变化,Chandler摆动,季节性摆动以及快速极移。本文回顾和综述了这个课题的研究成果。并估计了九十年代后期可能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极运动 地球自转 地球物理现象
下载PDF
海洋角动量对地球自转变化的激发 被引量:5
4
作者 虞南华 郑大伟 《天文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35-40,共6页
介绍了海洋角动量模型的现状和发展,以及地球自转变化和海洋之间的关系的一些预研究成果.有关的预研究结果表明,海洋可能是地球自转变化的一个激发源,海洋和地球自转变化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但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作用机制都有... 介绍了海洋角动量模型的现状和发展,以及地球自转变化和海洋之间的关系的一些预研究成果.有关的预研究结果表明,海洋可能是地球自转变化的一个激发源,海洋和地球自转变化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但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作用机制都有待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 角动量 地球 自转变化
下载PDF
大气角动量资料源的变化对研究日长变化激发的贡献 被引量:7
5
作者 虞南华 郑大伟 《天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22-130,共9页
本文采用1979—1995年间由空间大地测量技术观测和归算的日长变化(△LOD)序列,以及由美国国家气象中心(NMC)和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与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利用全球气象资料各自归算的大气角动量(AAM)序列,重新... 本文采用1979—1995年间由空间大地测量技术观测和归算的日长变化(△LOD)序列,以及由美国国家气象中心(NMC)和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与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利用全球气象资料各自归算的大气角动量(AAM)序列,重新分析、研究和估计了大气对△LOD的激发作用,比较了上述各个大气角动量序列对△LOD激发贡献,得到的主要结果如下:1.NCEP/NCAR用同化后的全球气象资料重新归算的AAM序列比原来NMC的序列具有系统均匀化、噪声小和分辨率高的特点,以及和日长变化的符合度更好.2.采用NCEP/NCAR重新归算的AAM来研究大气在从亚季节性到年际时间尺度上对非潮汐△LOD的激发贡献,得到进一步改善的结果,尤其是在准两年时间尺度上.但是大气仍不能解释全部△LOD化,可能存在其它激发源.3.大气对△LOD高频潮汐项的估计值影响较小,并从△LOD中解算出周年和半年潮汐参数估计的初步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长变化 大气角动量
下载PDF
太平洋及中国沿海的海平面变化 被引量:3
6
作者 虞南华 郑大伟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年刊》 1996年第17期26-35,共10页
本文利用PSMSL(平均海平面服务局)提供的太平洋和中国沿海的海平面资料,分析了太平洋各纬度带以及中国沿海的海平面变化规律。主要结果有:在太平洋的中纬度区(20°S-40°s,20°N40°N),北太平洋的海平面上升... 本文利用PSMSL(平均海平面服务局)提供的太平洋和中国沿海的海平面资料,分析了太平洋各纬度带以及中国沿海的海平面变化规律。主要结果有:在太平洋的中纬度区(20°S-40°s,20°N40°N),北太平洋的海平面上升速率比南太平洋的快,其中,东北太平洋(20°N-40°N,180°E-80°W)自1960年以来的海平面上升速率已达2.3mm/yr;在赤道区(10°s-10°N),西太平洋的上升速率接近2mm/yr,高于东太平洋的上升速率;在高纬度区(40°S-70°S,40°N-70°N),西北和西南太平洋的海平面都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其速率分别为1.5mm/yr和2.5mm/yr,这证实了南极洲冰盖的消融对海平面变化的影响要比格陵兰岛的强烈;对中国沿海十二个验潮站海平面资料的分析表明,自1960年以来,中国沿海海平面正以约2.0mm/yr的速率上升,上海附近的东海海域上升速率近达3.0mm/y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文地球动力学 海平面变化 太平洋 上升速率 验潮站
下载PDF
海洋潮汐模型在浅海区域的应用(英文) 被引量:4
7
作者 虞南华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年刊》 2006年第1期17-25,共9页
海洋潮汐和大气、海洋、海冰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它对地球气候有复杂而深远的影响。海潮对流经大陆沿岸或大陆架的洋流有很强烈的作用。潮汐流产生混合湍动;潮汐耗散和内潮波效应对海洋环流的传输和循环也有一定的影响。1995年前后... 海洋潮汐和大气、海洋、海冰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它对地球气候有复杂而深远的影响。海潮对流经大陆沿岸或大陆架的洋流有很强烈的作用。潮汐流产生混合湍动;潮汐耗散和内潮波效应对海洋环流的传输和循环也有一定的影响。1995年前后,使用TOPEX/POSEIDON测高卫星资料。建立了十多个海潮模型。研究表明,1994-1996年期间发展起来的正压波海潮模型在深海的精度为2—3cm,空间分辨率为50km量级,在浅海区域的精度显著下降。近年来运用更加成熟精细的流体动力学理论模型,在数据同化技术中使用时间跨度更长的测高资料,已经建立了一些改进的海潮模型。该文使用验潮站潮汐常数、测高资料以及交叉点资料,评估了6个海潮模型在浅海区域(包括中国海海域)的表现,以应用于今后对海平面的研究。初步分析表明,浅海区域的海平面高度的误差仍然相当显著。要发展海洋潮汐模型需要进一步减小潮汐混淆效应,提高长周期潮汐的精度,尤其在浅海区域。模型的改进必将增进对潮汐现象的认识,促进学科间进行相互融合和相互渗透的研究(例如潮汐摩擦引起的月球自转的长期缓慢减速、地球内部结构的物理学研究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潮汐模型 浅海海域 TOPEX/POSEIDON测高卫星资料
下载PDF
GPS无线电掩星技术监测地球大气 被引量:10
8
作者 黄栋 黄城 +2 位作者 李金岭 严豪健 虞南华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1997年第3期217-223,共7页
GPS无线电掩星技术是从行星掩星(飞行器)探测行星大气[1~3]的遥感技术发展而来的。1995年4月3日小型卫星MicroLab1的发射升空,标志着以GPS无线电掩星建议为基础GPS/MET计划纳入了正式实验阶段。实... GPS无线电掩星技术是从行星掩星(飞行器)探测行星大气[1~3]的遥感技术发展而来的。1995年4月3日小型卫星MicroLab1的发射升空,标志着以GPS无线电掩星建议为基础GPS/MET计划纳入了正式实验阶段。实验结果证实了GPS无线电掩星技术在探测地球大气方面潜在的科学价值与实用意义。简要系统地介绍了利用GPS无线电掩星技术监测地球大气折射率、温度、气压和水蒸汽丰度等物理参量廓线分布的基本原理、主要误差源和空间分辨率,以及数字模拟结果和初步实验结果,并分析了GPS无线电掩星技术在监测全球气候变化和提高数值天气预报精度等方面的潜在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无线电掩星 大气监测 气候变化
下载PDF
地球自转及其和地球物理现象的联系:Ⅰ日长变化 被引量:22
9
作者 郑大伟 虞南华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1996年第2期81-104,共24页
地球的自转运动(自转速率变化和地极运动)表征着地球的整体运动状况,以及地球各圈层地核,地幔,地壳,海洋和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它们在维持总角动量守恒的条件下,形成了地球的动力学系统。在这个封闭的系统中,地球各圈层的... 地球的自转运动(自转速率变化和地极运动)表征着地球的整体运动状况,以及地球各圈层地核,地幔,地壳,海洋和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它们在维持总角动量守恒的条件下,形成了地球的动力学系统。在这个封闭的系统中,地球各圈层的力学过程和耦合作用以角动量交换的模式进行。因此,这个系统是一个典型的守恒系统,也是一个相互反馈的系统。本文回顾了近十年来的研究进展,分各个时间尺度讨论了日长变化及其地球物理激发原因,并评估未来十年内地球自转运动可能的研究方向及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环自转 地球物理现象 日长变化
下载PDF
上海地区海平面上升趋势的长期预测研究 被引量:11
10
作者 郑大伟 虞南华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年刊》 1996年第17期36-45,共10页
本文采用了上海吴淞验潮站的1945年至1994年期间海平面月均值资料序列,通过小波变换时频分析和跳步时序模型等数据处理新技术分析了上海地区海平面变化的规律,对未来2010年,2030年和2050年的海平面长期上升趋势进行了预测估计。
关键词 海平面变化 验潮站 小波变换 时频分析 跳步时序模型
下载PDF
大气与海洋角动量对地极运动季节性变化的激发 被引量:3
11
作者 周永宏 吴宏秋 +1 位作者 虞南华 郑大伟 《自然科学进展(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讯)》 2000年第10期914-919,共6页
给出了大气角动量(AAM)和海洋角动量(OAM)对地极运动(极移)季节性变化激发的定量研究结果。对于周年极移的顺向分量和逆向分量,OAM的激发量约为AAM的42%和48%,对于半年极移的顺向分量和逆向分量,OAM的激发量约为AAM的84%和49%。无... 给出了大气角动量(AAM)和海洋角动量(OAM)对地极运动(极移)季节性变化激发的定量研究结果。对于周年极移的顺向分量和逆向分量,OAM的激发量约为AAM的42%和48%,对于半年极移的顺向分量和逆向分量,OAM的激发量约为AAM的84%和49%。无论是对于周年极移或半年极移,顺向分量或逆向分量,AAM与OAM激发的和,比起只考虑AAM,更接近于观测到的激发。这反映了OAM对季节性极移激发的显著贡献。AAM与OAM对季节性极移激发的和,跟观测到的激发仍存在一定的差异,这说明还存在其他的激发源需要进一步加以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极运动 大气角动量 海洋角动量 季节性变化
下载PDF
地球自转运动与大气、海洋活动 被引量:23
12
作者 周永宏 郑大伟 +1 位作者 虞南华 廖新浩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4期2588-2597,共10页
地球自转运动(自转速率变化和地极运动)表征着地球的整体运动状态以及固体地球与大气和海洋各种时空尺度上的相互作用过程, 它们在维持总角动量守恒的条件下, 构成了复杂的地球动力学系统. 近代空间大地测量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大大促进了... 地球自转运动(自转速率变化和地极运动)表征着地球的整体运动状态以及固体地球与大气和海洋各种时空尺度上的相互作用过程, 它们在维持总角动量守恒的条件下, 构成了复杂的地球动力学系统. 近代空间大地测量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大大促进了地球自转与大气和海洋活动相互作用的研究. 着重综述地球自转运动与大气和海洋活动以及热带海气相互作用方面的研究进展, 并展望未来理论研究的课题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自转 大气活动 海洋活动 ENSO 地球动力学
原文传递
空间红外天文台
13
作者 虞南华 《天文爱好者》 2003年第6期2-3,共2页
关键词 空间红外天文台 宇宙观测 红外观测 天文学
原文传递
大气和海洋对周年极移的激发 被引量:3
14
作者 周永宏 郑大伟 +1 位作者 虞南华 吴宏秋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5期1605-1608,共4页
给出海洋对周年极移激发的定量计算结果 .大气对周年极移的激发量约为海洋的 2倍多 ;大气与海洋激发的总量 ,比起只考虑大气 ,更接近于观测到的周年极移激发量 ;这表明大气和海洋是周年极移的主要激发源 .
关键词 周年极移 大气角动量 海洋角动量 激发函数
原文传递
空间望远镜之父——小莱曼·斯必泽
15
作者 虞南华(编译) 《天文爱好者》 2008年第12期36-37,共2页
莱曼·斯必泽(Lyman Spltzer)是二十世纪伟大的科学家。作为著名的天体物理学家,他的主要贡献在星系动力学、等离子体物理学、热核聚变和空间天文学;是提出在太空中放置天文望远镜的第一人,斯必泽推动了哈勃空间望远镜的发展。
关键词 哈勃空间望远镜 等离子体物理学 星系动力学 空间天文学 天文望远镜 物理学家 热核聚变 科学家
原文传递
“信使”号与水星的六大谜题
16
作者 虞南华 《中国国家天文》 2009年第2期32-39,共8页
2004年8月3日,北京时间下午2点16分,信使号空间探测器在位于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的发射中心升空,开始了漫长的水星之旅。它要经过7年的飞行,到2011年才能最终到达围绕水星运转的轨道。信使号空间探测器将有望解开水星的所谓“六... 2004年8月3日,北京时间下午2点16分,信使号空间探测器在位于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的发射中心升空,开始了漫长的水星之旅。它要经过7年的飞行,到2011年才能最终到达围绕水星运转的轨道。信使号空间探测器将有望解开水星的所谓“六大谜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星 信使 空间探测器 佛罗里达州 北京时间 发射中心
原文传递
站在爱因斯坦的肩膀上
17
作者 虞南华 《中国国家天文》 2010年第6期38-41,共4页
人类的一系列新的空间望远镜计划,将解答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遇到的宇宙学难题。
关键词 爱因斯坦 空间望远镜 广义相对论 宇宙学
原文传递
奇妙的宇宙尘埃
18
作者 虞南华 《天文爱好者》 2009年第6期26-27,共2页
尘埃无处不在。太空中也发现有尘埃。但是星际尘埃比我们家里橱柜上的灰尘重要得多。没有星际尘埃,就没有你和我,也没有地球存在。
关键词 宇宙尘埃 星际尘埃 地球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