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巨噬细胞TREM2信号通路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虞宗颖 黄宇 傅聪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22年第1期68-72,共5页
动脉粥样硬化是大中动脉的慢性炎症性疾病,是众多心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基础。巨噬细胞通过调节脂质浸润和炎症反应参与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和发展。髓样细胞触发受体2(TREM2)是一种单次跨膜的免疫球蛋白超家族跨膜受体,能够增强巨噬细胞... 动脉粥样硬化是大中动脉的慢性炎症性疾病,是众多心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基础。巨噬细胞通过调节脂质浸润和炎症反应参与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和发展。髓样细胞触发受体2(TREM2)是一种单次跨膜的免疫球蛋白超家族跨膜受体,能够增强巨噬细胞吞噬能力并抑制其炎性激活,促进巨噬细胞中的胆固醇流出,抑制其向泡沫细胞的转变。泡沫状TREM2型巨噬细胞特异性存在于动脉粥样硬化的粥样斑块中。此外,TREM2脱落后形成的sTREM2亦表现出神经保护和促进炎症反应的功能。因此,本文就巨噬细胞TREM2构造及其信号通路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噬细胞 髓样细胞触发受体2 动脉粥样硬化
下载PDF
Peguero-Lo Presti指数联合微小RNA-1对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3
2
作者 宋洁 尹德录 +2 位作者 李群星 伏开全 虞宗颖 《山东医药》 CAS 2020年第31期79-81,共3页
目的评价Peguero-Lo Presti指数联合微小RNA-1(miRNA-1)对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LVH)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150例高血压患者,按照超声心动图检测结果分为单纯高血压组(73例)和高血压合并LVH组(77例)。对患者均行12导联的ECG检查,根据SD+... 目的评价Peguero-Lo Presti指数联合微小RNA-1(miRNA-1)对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LVH)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150例高血压患者,按照超声心动图检测结果分为单纯高血压组(73例)和高血压合并LVH组(77例)。对患者均行12导联的ECG检查,根据SD+SV4公式计算Peguero-Lo Presti指数。同时采用RT-PCR法检测两组血浆中miRNA-1含量。分析Peguero-Lo Presti指数诊断LVH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比较两组miRNA-1含量;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Peguero-Lo Presti指数联合miRNA-1对高血压患者LVH的诊断价值。结果Peguero-Lo Presti指数诊断高血压合并LVH的灵敏度男性为77.27%、女性为72.73%,特异度男性为56.67%、女性为44.19%。高血压合并LVH组血浆miRNA-1表达量男性、女性分别为1.33±0.28、1.26±0.25,单纯高血压组男性、女性分别为1.01±0.11、0.95±0.19,高血压合并LVH组血浆miRNA-1表达量高于单纯高血压组(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示,Peguero-Lo Presti指数诊断高血压合并LVH的曲线下面积(AUC)男性、女性分别为0.650、0.674;血浆miRNA-1诊断高血压合并LVH的AUC男性为0.867,女性为0.849;Peguero-Lo Presti指数联合血浆miRNA-1诊断高血压合并LVH的AUC男性为0.880,女性为0.862。结论Peguero-Lo Presti指数联合miRNA-1对高血压合并LVH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心室肥厚 高血压 Peguero-Lo Presti指数 微小RNA-1 心电图
下载PDF
PFKFB3在急性心肌梗死时多形核髓源性抑制细胞炎性活化中的作用
3
作者 虞宗颖 吴艳君 刘大东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4-49,共6页
目的探讨6-磷酸果糖-2-激酶/果糖-2,6-二磷酸酶3(PFKFB3)与急性心肌梗死(AMI)时多形核髓源性抑制细胞(PMN-MDSC)炎性活化的相关性,评价靶向PFKFB3的干预措施在AMI时PMN-MDSC炎性活化中的作用。方法①临床试验部分:采用观察性研究方法,... 目的探讨6-磷酸果糖-2-激酶/果糖-2,6-二磷酸酶3(PFKFB3)与急性心肌梗死(AMI)时多形核髓源性抑制细胞(PMN-MDSC)炎性活化的相关性,评价靶向PFKFB3的干预措施在AMI时PMN-MDSC炎性活化中的作用。方法①临床试验部分:采用观察性研究方法,选择镇江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临床诊断结果分为AMI组和非AMI组。取两组患者外周静脉血,检测PMN-MDSC比例,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单个核细胞PFKFB3的基因表达量。②基础实验部分:将30只6~8周龄雄性C57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n=5)、假手术(Sham)组(n=5)、AMI模型组(n=10)和PFKFB3抑制剂PKF-15干预组(n=10)。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CA)的方法建立小鼠AMI模型;Sham组小鼠开胸后不结扎动脉;PKF-15干预组于结扎LADCA的同时,腹腔注射PKF-15(20μg/g)进行干预;正常对照组小鼠不进行任何处理。制模后24 h取小鼠外周静脉血,随后处死小鼠取心肌组织,分别检测小鼠外周血PMN-MDSC比例和心肌组织PMN-MDSC浸润量;苏木素-伊红(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小鼠心肌组织炎症性损伤程度;采用流式细胞仪分选出小鼠PMN-MDSC,并采用RT-qPCR法检测PFKFB3及相关炎症因子基因表达量。结果①临床试验部分:AMI组(n=25)患者外周血PMN-MDSC比例较非AMI组(n=20)明显升高〔(8.53±0.96)%比(1.13±0.39)%,P<0.01〕,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FKFB3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非AMI组(2^(-ΔΔCt):1.18±0.19比0.96±0.16,P<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AMI患者外周血PMN-MDSC比例与单个核细胞PFKFB3基因表达量呈显著正相关(r=0.608,P=0.001)。②基础实验部分:AMI小鼠外周血及心肌组织PMN-MDSC比例均较正常对照组和Sham组明显增高;PFK-15干预后能够明显降低AMI小鼠外周血及心肌组织PMN-MDSC比例〔外周血:(26.33±5.27)%比(75.12±5.02)%,心肌组织:(20.87±2.97)%比(35.28±4.36)%,均P<0.01〕。光镜下显示,AMI模型组小鼠心肌细胞排列紊乱,大量炎症细胞浸润;PFK-15干预后能够维持较为正常的心肌细胞排列,减少炎症细胞浸润。AMI模型组小鼠外周血及心肌组织PMN-MDSC的PFKFB3与心肌组织炎症因子的基因表达量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和Sham组;给予PKF-15干预后能够有效降低AMI小鼠外周血及心肌组织PMN-MDSC的PFKFB3和心肌组织炎症因子的基因表达量〔PFKFB3 mRNA(2^(-ΔΔCt)):外周血为1.01±0.09比1.40±0.12,心肌组织为0.95±0.09比1.47±0.10;心肌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mRNA(2^(-ΔΔCt))为14.55±3.99比29.66±3.90,白细胞介素-1β(IL-1β)mRNA(2^(-ΔΔCt))为8.72±1.35比18.53±2.43,IL-6 mRNA(2^(-ΔΔCt))为11.87±2.97比19.82±4.32,均P<0.01〕。结论PFKFB3与AMI时PMN-MDSC炎性活化密切相关,干预PFKFB3活性可抑制PMN-MDSC炎性活化,减轻心肌炎症性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多形核髓源性抑制细胞 炎性活化 PFKFB3
原文传递
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与淋巴细胞和血小板计数比值对脓毒症患者28d死亡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29
4
作者 刘大东 虞宗颖 +3 位作者 张德厚 张建国 张亚峰 王旭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3-37,共5页
目的评价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与淋巴细胞和血小板计数比值(N/LPR)对脓毒症患者28 d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江苏大学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154例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患者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首... 目的评价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与淋巴细胞和血小板计数比值(N/LPR)对脓毒症患者28 d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江苏大学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154例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患者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首次诊断为脓毒症的时间为研究起点,以患者死亡或28 d为研究终点,并记录患者28 d预后。收集所有患者诊断为脓毒症后3 d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NEU)、淋巴细胞计数(LYM)和血小板计数(PLT),分别计算N/LPR和NEU与LYM比值(NLR)。比较两组患者N/LPR和NLR的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N/LPR和NLR对脓毒症患者28 d死亡的预测价值;根据ROC曲线分析得出的最佳截断值对脓毒症患者的28 d病死率进行亚组分析,并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脓毒症患者28 d累积生存情况。结果154例脓毒症患者中,排除年龄<18岁、妊娠期、存在血液系统疾病、近1周内服用过阿司匹林或其他抗血小板药物、近1周内服用过升白细胞药物、ICU住院时间<3 d及资料不完整患者,最终共50例患者纳入分析,其中28 d存活30例,死亡20例。死亡组患者N/LPR和NLR均显著高于存活组(N/LPR:23.85±11.99比12.41±5.25,NLR:17.83±8.69比10.75±3.6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N/LPR预测脓毒症患者28 d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27,高于NLR(AUC=0.762);以15.48作为N/LPR预测脓毒症患者28 d死亡的最佳截断值,敏感度为75.0%,特异度为80.0%;以10.65作为NLR预测脓毒症患者28 d死亡的最佳截断值,敏感度为75.0%,特异度为56.7%。亚组分析显示,N/LPR≥15.48组脓毒症患者(21例)28 d病死率显著高于N/LPR<15.48组(29例;71.4%比17.2%,χ^(2)=14.901,P<0.01);NLR≥10.65组脓毒症患者(28例)28 d病死率亦显著高于NLR<10.65组(22例;53.6%比22.7%,χ^(2)=4.884,P<0.05),与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结果吻合。结论外周血N/LPR对脓毒症患者28 d病死率有较好的预测价值,且优于NL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中性粒细胞计数与淋巴细胞和血小板计数比值 病死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