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膝关节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的影像学和病理学表现 被引量:18
1
作者 范恒华 张伯勋 +2 位作者 伍骥 喻敏 虞攀峰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6年第5期495-499,共5页
目的:探讨膝关节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PVNS)的影像学和病理学表现。方法:回顾分析20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PVNS影像学和病理学资料,并进行总结。结果:①X线表现:20例中,关节间隙增宽3例和变窄7例;10例在髌骨上下囊区可见单个或多个... 目的:探讨膝关节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PVNS)的影像学和病理学表现。方法:回顾分析20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PVNS影像学和病理学资料,并进行总结。结果:①X线表现:20例中,关节间隙增宽3例和变窄7例;10例在髌骨上下囊区可见单个或多个密度增高的椭圆形或分叶形阴影;关节骨面破坏6例;②MRI表现中弥漫型9例,局灶型3例。弥漫型中可见关节腔积液,髌上囊中见低信号结节,交叉韧带表面有增厚的低信号滑膜覆盖,并见关节骨面破坏,病灶周围有硬化环。局灶型表现为单发性肿块。结论:膝关节PVNS的MRI表现具有特征性,与术中所见和病理大多相符,能够作出正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膜炎 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 膝关节 诊断 影像 病理
下载PDF
骨肉瘤肺转移综合治疗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杨迪生 虞攀峰 +3 位作者 叶招明 李伟栩 陶惠民 柴莹 《实用肿瘤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24-226,共3页
目的 探讨骨肉瘤肺转移外科治疗的手术指征、方法和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对 14例骨肉瘤肺转移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肺转移手术入路有经胸骨正中切口和侧方切口 2种。结果 随访率 10 0 .0 % ,其中 8例生存至今 ,肺转移术后 2... 目的 探讨骨肉瘤肺转移外科治疗的手术指征、方法和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对 14例骨肉瘤肺转移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肺转移手术入路有经胸骨正中切口和侧方切口 2种。结果 随访率 10 0 .0 % ,其中 8例生存至今 ,肺转移术后 2年生存率 6 9.6 % ,3年生存率 34.8%。结论 肺转移瘤手术宜采用经胸骨正中切口楔形切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肉瘤肺转移综合 治疗 临床研究 药物疗法
下载PDF
髓芯减压钽棒+自体骨植入治疗成人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短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11
3
作者 尚咏 虞攀峰 +3 位作者 赵旭红 卞斌 伍骥 陈名智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3年第3期240-244,共5页
目的通过对髓芯减压联合多孔钽棒+自体骨植骨植入术后临床和影像学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该方法治疗成人早期缺血性股骨头坏死(ANFH)的短期疗效。方法选定Ficat分期Ⅰ-Ⅱ期成人ANFH患者11例(17髋),男10例,女1例,平均年龄为39.2(21-58... 目的通过对髓芯减压联合多孔钽棒+自体骨植骨植入术后临床和影像学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该方法治疗成人早期缺血性股骨头坏死(ANFH)的短期疗效。方法选定Ficat分期Ⅰ-Ⅱ期成人ANFH患者11例(17髋),男10例,女1例,平均年龄为39.2(21-58)岁。手术方式为髓芯减压联合多孔钽棒+自体骨植入。随访时间为12-21月。对手术前、后Harris评分进行配对t检验及患肢股骨头的影像学改变进行观察评估,得出术后12个月的股骨头生存率。结果 2例(3髋)失随访。随访9例14髋中,手术前及术后12个月患髋关节Harris评分分别为(56.93±4.93)分和(77.21±5.82)分(P<0.05),差异有显著性;影像学X线片复查3例(3髋)有所加重,其中1例(1髋)已在术后14个月在外院行髋关节置换术。以股骨头塌陷或全髋关节置换为研究止点,股骨头生存率为78.6%。结论髓芯减压联合多孔钽棒+自体骨植入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Ficat分期,Ⅰ-ⅡB期),短期观察,髋关节功能改善较明显,是一种较为有效的股骨头坏死早期保头治疗的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钽棒 成人早期股骨头坏死 髓芯减压 自体骨
下载PDF
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三种内固定方法的评价 被引量:10
4
作者 郑超 伍骥 +3 位作者 王琦 虞攀峰 范恒华 李松林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09年第3期230-234,共5页
目的评价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ITF)三种术式的疗效。方法选择高龄患者71例,分为三组,即动力髋螺钉(DHS)组(26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组(23例)、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组(22例),三组患者平均年龄分别为74.4、75.1、78.5岁。对手术时... 目的评价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ITF)三种术式的疗效。方法选择高龄患者71例,分为三组,即动力髋螺钉(DHS)组(26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组(23例)、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组(22例),三组患者平均年龄分别为74.4、75.1、78.5岁。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等进行比较,结果采取LSD检验,进行两组间的分别对比。同时分析比较三种不同内固定方法的优缺点。结果(1)手术时间:三组间比较(P<0.05);PFNA组用时最短,PFN组次之,DHS组用时最长。(2)术中出血量:PFNA组与DHS组(P<0.05);PFNA组术中出血量较少。(3)术后出血量:PFNA组与DHS组(P<0.05);PFNA组出血量较少。另外DHS组和PFN组有切割现象、髋内翻、骨折延迟愈合等并发症,PFNA未发现上述并发症。结论PFNA在三种手术方式中由于创伤小,出血少,手术时间短,固定坚强,无切割现象等特点,适合于高龄患者中多种类型的粗隆间骨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骨折 老年人 骨螺钉
下载PDF
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术缝线悬吊与钛板固定疗效比较 被引量:6
5
作者 杨利谦 尚咏 虞攀峰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3年第4期307-310,共4页
目的对比分析缝线悬吊固定与微型钛板固定两种技术应用于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术中治疗颈椎管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11~2011-11我院收治颈椎管狭窄患者中符合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术适应证并接受此手术治疗的患者37例。其中16例患者... 目的对比分析缝线悬吊固定与微型钛板固定两种技术应用于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术中治疗颈椎管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11~2011-11我院收治颈椎管狭窄患者中符合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术适应证并接受此手术治疗的患者37例。其中16例患者术中行缝线悬吊固定,为A组;21例患者术中行微型钛板固定,为B组。随访过程中分别记录并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JOA评分及轴性症状发生情况。根据患者X线、CT等影像学资料测量颈椎曲度和C5节段椎管矢状径,并观察门轴侧骨融合情况。通过上述数据评价术后神经功能及椎管扩大和维持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根据术后12个月JOA评分,两组间神经功能改善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2个月轴性症状发生率A组62.5%,B组19.0%,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颈椎曲度术前为20.5°±1.8°,术后12个月为18.8°±1.3°,有统计学差异(P<0.05);B组颈椎曲度术前20.3°±1.6°,术后12个月19.9°±1.5°,无统计学差异(P>0.05)。C5节段椎管矢状径术前及术后12个月两组比较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门轴侧骨融合率A组93.8%,B组100%,两组经卡方检验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术中应用微型钛板固定比缝线悬吊固定能够更坚强地固定掀开的椎板,进而有利于门轴侧骨折处骨融合,同时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发生术后轴性症状和颈椎曲度丢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管狭窄症 椎管扩大术 微型钛板 内固定 疗效
下载PDF
腰椎椎间盘退变的临床及实验室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4
6
作者 马金超 伍骥 +7 位作者 郑超 黄蓉蓉 文偃伍 崔玉明 初冬 虞攀峰 赵旭红 薛静 《脊柱外科杂志》 2016年第1期53-57,共5页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腰椎退变性疾病日益多见,主要包括椎间盘、骨质、小关节突、周围韧带以及软组织等的退变,其中引起腰痛的主要原因是腰椎椎间盘的退变。腰椎椎间盘退变的原因十分复杂,主要为遗传易感性、衰老、机械负荷及营养供应...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腰椎退变性疾病日益多见,主要包括椎间盘、骨质、小关节突、周围韧带以及软组织等的退变,其中引起腰痛的主要原因是腰椎椎间盘的退变。腰椎椎间盘退变的原因十分复杂,主要为遗传易感性、衰老、机械负荷及营养供应障碍因素的共同作用[1]。早期评价腰椎椎间盘退变状况对进一步明确退变机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以及评价治疗效果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椎间盘 诊断显像 实验室技术和方法 综述
下载PDF
自行设计轴向量化加压装置模拟正加速度致兔椎间盘退变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8
7
作者 王琦 李广 +3 位作者 张载清 虞攀峰 刘斯瑶 王建昌 《空军医学杂志》 2014年第1期8-11,共4页
目的:用自行设计的可控轴向加压装置直接对兔椎间盘加压,建立椎间盘退变模型,模拟高性能战斗机飞行环境中正加速度负荷对腰椎间盘的影响。方法首先测量8只新西兰大白兔(体重2~2.5 kg,雌雄不限)的L4和L5椎标本的高度、中前后径和... 目的:用自行设计的可控轴向加压装置直接对兔椎间盘加压,建立椎间盘退变模型,模拟高性能战斗机飞行环境中正加速度负荷对腰椎间盘的影响。方法首先测量8只新西兰大白兔(体重2~2.5 kg,雌雄不限)的L4和L5椎标本的高度、中前后径和下前后径,根据测量结果选择穿刺进针点,用自行设计轴向定量可控加压装置直接加压,压力40 N,每次持续15 s,间隔5 min,每日重复10次。2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实验4周组、实验8周组和对照组,MRI观察兔椎间盘退变的情况。结果自行设计的加压装置,在实验中能够很好地准确加压,且压力可调、数值精确可读,动物实验操作简单,经皮穿针、创伤小、易存活;其间动物活动及生长发育并无明显受限,24只动物进入实验,达到要求的19只,成功率为79%。MRI检查初步结果显示,经椎间盘直接加压4周后即可导致兔椎间盘退变,8周后退变更显著。结论用可控加压装置建立动物模型成功率较高,对椎间盘发病节段进行轴向加压量化,可较好模拟飞行环境正加速度变化情景,实验动物模型的可重复性、稳定性、可靠性和经济实用性都较好,可为正加速度导致飞行员腰椎间盘退变进一步研究提供新的实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控轴向加压装置 正加速度 椎间盘退变 动物模型
下载PDF
退变性脊柱侧凸的诊治原则及面临问题 被引量:1
8
作者 伍骥 虞攀峰 黄蓉蓉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89-191,共3页
1病例汇报(伍骥教授) 患者女,57岁,汉族,居民。主诉为腰痛、腰侧凸6年,加重2年。患者6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腰部疼痛,以左侧为著,在当地行X线检查提示“脊柱侧凸畸形”。在当地行局部封闭治疗后有所缓解,但时有反复。近两年出... 1病例汇报(伍骥教授) 患者女,57岁,汉族,居民。主诉为腰痛、腰侧凸6年,加重2年。患者6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腰部疼痛,以左侧为著,在当地行X线检查提示“脊柱侧凸畸形”。在当地行局部封闭治疗后有所缓解,但时有反复。近两年出现腰部疼痛进行性加重,以左侧为主,持续时间长,缓解时间短,轻微家务活动或站立后即能导致腰痛明显加重,以午后时段更为明显,自感非常影响生活。双下肢无明显疼痛和麻木等症状,无间歇性跛行,大小便功能无异常。术前患者腰痛VAS评分为7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脊柱侧凸 诊治原则 腰部疼痛 脊柱侧凸畸形 局部封闭治疗 术前患者 进行性加重 间歇性跛行
下载PDF
C型臂X线机在骶骨骨折经皮拉力钉内固定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
9
作者 原新成 梁向党 +1 位作者 董天祥 虞攀峰 《医疗卫生装备》 CAS 2010年第12期81-82,113,共3页
目的:探讨C型臂X线机在骶骨骨折经皮拉力钉内固定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2008—2009年期间骶骨骨折经皮拉力钉内固定术中C型臂透视操作方法。结果:骶骨骨折经皮拉力钉内固定术中C型臂的投照方法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与手术的进... 目的:探讨C型臂X线机在骶骨骨折经皮拉力钉内固定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2008—2009年期间骶骨骨折经皮拉力钉内固定术中C型臂透视操作方法。结果:骶骨骨折经皮拉力钉内固定术中C型臂的投照方法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与手术的进程以及手术的安全性明显相关。结论:C型臂在骶骨骨折经皮拉力钉内固定手术中的应用十分重要,基层医院要开展此手术,应当进行C型臂X线机的应用培训学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型臂X线机 操作方法 骶骨骨折
下载PDF
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术后“再关门”的预防进展 被引量:2
10
作者 杨利谦 尚咏 虞攀峰 《医学综述》 2013年第14期2591-2593,共3页
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术是骨科的常见手术,但术后有开门推板向原位复位的风险,即"再关门"。近年来该手术的各种改良术式有了很大发展,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案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重点。该研究结合"单开门"椎管扩大术发展... 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术是骨科的常见手术,但术后有开门推板向原位复位的风险,即"再关门"。近年来该手术的各种改良术式有了很大发展,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案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重点。该研究结合"单开门"椎管扩大术发展衍变、并发症及相关文献报道,对防治"再关门"的手术策略进行总结与讨论,并对各种手术方式的优劣进行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椎管扩大术 并发症 再关门
下载PDF
椎间盘镜下手术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 被引量:3
11
作者 崔玉明 伍骥 +2 位作者 郑超 范恒华 虞攀峰 《空军医学杂志》 2014年第4期208-209,共2页
目的:探讨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在椎间盘镜(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MED)下手术治疗方法的效果。方法对10例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MED进行手术。结果10例均成功完成MED下微创手术,手术时间1.0~1.5 h,出血量在10~50 ml... 目的:探讨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在椎间盘镜(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MED)下手术治疗方法的效果。方法对10例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MED进行手术。结果10例均成功完成MED下微创手术,手术时间1.0~1.5 h,出血量在10~50 ml,切口均一期愈合,无一例发生感染,住院时间5~7 d,平均6 d,术后当天腰腿疼痛症状明显缓解,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4年。结论 MED手术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手术安全性好、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 椎间盘镜 微创手术
下载PDF
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在预防腰椎相邻节段退变中的作用 被引量:2
12
作者 苏斌 伍骥 +5 位作者 郑超 黄蓉蓉 崔玉明 张新合 初冬 虞攀峰 《中国骨与关节外科》 2013年第2期117-120,125,共5页
背景:腰椎融合术一直被认为是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金标准。但有文献报道,腰椎融合术加速相邻节段的退变,因此提出了非融合技术。目的:探讨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interspinous dynamic stabilization system,IDSS)植入在预防相邻节段... 背景:腰椎融合术一直被认为是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金标准。但有文献报道,腰椎融合术加速相邻节段的退变,因此提出了非融合技术。目的:探讨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interspinous dynamic stabilization system,IDSS)植入在预防相邻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7月至2010年10月应用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WIDSS)治疗单纯L4-L5节段椎间盘源性腰痛(discogenic low back pain,DLBP)患者的临床资料。共33例患者,男13例,女20例;年龄30~63岁,平均(46.2±12.3)岁。临床疗效采用腰痛的视觉模糊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进行评价。摄X线片测量病变节段以及相邻节段活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及椎间盘高度(disc height,DH)的变化。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8~52个月,平均32个月。腰痛VAS评分由术前的(7.8±1.4)分降至随访时的(2.5±1.6)分,ODI由术前的(69.3±8.5)%减至随访时的(27.3±9.4)%,术前与随访时的VAS、ODI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节段DH由术前(9.6±1.1)mm增至随访时(9.9±1.5)mm,ROM由术前的(14.2±1.7)°减少至随访时为(7.8±2.5)°,两者术前与随访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上下相邻节段的DH、ROM术前与随访时对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WIDSS在有效治疗DLBP的同时,保留了手术节段的一定活动度,不增加邻近节段的活动度及退变发生率,对相邻节段的退变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非融合 Wallis系统 椎间盘源性腰痛 相邻节段退变
下载PDF
模拟低压低氧暴露对大鼠脊髓损伤后有关行为和病理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尚咏 杨利谦 +2 位作者 徐於炘 门鹏翔 虞攀峰 《空军医学杂志》 2015年第1期9-12,16,共5页
目的分析低压低氧环境对大鼠脊髓损伤模型有关行为和病理指标的影响,为脊髓损伤患者航空后送的安全性论证和防护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90只体重为200~250 g的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15只,分别为A1(1 h对照组)、B1(2 h对照组)、C1... 目的分析低压低氧环境对大鼠脊髓损伤模型有关行为和病理指标的影响,为脊髓损伤患者航空后送的安全性论证和防护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90只体重为200~250 g的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15只,分别为A1(1 h对照组)、B1(2 h对照组)、C1(4 h对照组)、A2(1 h实验组)、B2(2 h实验组)、C2(4 h实验组)。大鼠水合氯醛腹腔注射麻醉后手术暴露T10节段脊髓,使用NYU脊椎冲击损伤仪(撞击高度25 mm,撞击针重10 g,接触面积约2 mm2)制作脊髓挫伤模型。对照组模拟地面环境,不进低压氧舱;实验组放入小动物低压氧舱内,匀速减压至模拟舱内保持2 500 m高度的气压值机舱环境。实验组与对照组各组分别维持1 h、2 h、4 h,模拟短程(1 h)、中程(2 h)、远程(4 h)航程。环境干预结束后即刻抽取动脉血,监测血氧分压及二氧化碳分压;于术后24 h分别观测大鼠后肢运动功能[Basso-Beattie-Bresnahan(BBB)评分、Rivlin斜坡法]及脊髓打击处血肿面积。结果分别比较各相应时长,实验组与对照组氧分压及二氧化碳分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环境与低压低氧环境下,时长4 h组与时长1 h组氧分压及二氧化碳分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BBB评分标准评价运动功能:实验组与对照组各时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 ivl i n斜坡法评价后肢肌力:实验组与对照组各时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各时程脊髓撞击处血肿面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短程(1 h)、中程(2 h)、远程(4 h)低压低氧环境下,脊髓损伤大鼠血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会受到明显影响,航空后送过程中应当注意呼吸监测与氧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压低氧 脊髓损伤 行为和病理指标
下载PDF
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8
14
作者 胡袒 郑超 +5 位作者 伍骥 黄蓉蓉 吴迪 虞攀峰 崔玉明 张金康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899-903,共5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方法:2009年1月-2014年1月年经MED治疗的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共322例,男203例,女119例;年龄39±12岁(14-84岁);随访28.6±... 目的:回顾性分析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方法:2009年1月-2014年1月年经MED治疗的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共322例,男203例,女119例;年龄39±12岁(14-84岁);随访28.6±17.8个月(12-68个月)。应用日本骨科协会腰椎功能评分(腰椎JOA评分)评价治疗效果。采用卡方检验分别分析MED术后复发与年龄、性别、职业、体重指数、节段、突出类型、突出部位、术后活动程度等因素的关系。通过Logistic回归对MED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术后21例患者复发,复发率为6.5%,其中19例为同部位复发,2例为对侧部位复发。复发时间为术后13.6±17.8个月(1-60个月),其中16例(76.2%)为MED术后1年内复发。单因素卡方分析显示突出类型及术后活动程度与MED术后复发有关,而与性别、年龄、职业、体重指数、节段、突出部位无显著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突出类型(P=0.009,OR=2.762,CI=1.282-5.942)、术后活动程度(P=0.026,OR=1.907,CI=1.079-3.370)与术后复发显著性相关。结论:脱出型、游离型及高强度术后活动程度为MED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 复发 影响因素
下载PDF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置换节段活动度及相邻节段退变分析 被引量:7
15
作者 陈渲宇 伍骥 +7 位作者 郑超 黄蓉蓉 崔玉明 尚咏 范恒华 虞攀峰 赵旭红 初冬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7期2672-2676,共5页
背景:近年来人工颈椎间盘置换作为一种新的修复颈椎病的方法逐步被人们接受和了解,但与其相关的并发症也逐步引起重视。目的:探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修复颈椎病的临床效果及置换节段的活动度。方法:选取解放军空军总医院骨科2006年8月至2... 背景:近年来人工颈椎间盘置换作为一种新的修复颈椎病的方法逐步被人们接受和了解,但与其相关的并发症也逐步引起重视。目的:探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修复颈椎病的临床效果及置换节段的活动度。方法:选取解放军空军总医院骨科2006年8月至2012年4月收治的25例使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修复颈椎病的患者,男15例,女10例;年龄31-76岁,平均51.04岁;6例双节段,19例单节段。随访24-93个月,临床效果采用日本骨科学会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疼痛目测类比评分进行评定,采用影像学观察置换节段活动度、颈椎曲度、异位骨化以及相邻节段的退变情况等一系列变化。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神经系统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1例出现轻微异位骨化,但无任何临床症状。置换前手术节段活动度、上下相邻节段活动度与末次随访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置换前C2-C7活动度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末次随访日本骨科学会评分、目测类比评分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均较置换前显著改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修复颈椎病可以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同时可以保持置换节段的活动度,避免相邻节段的加速退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椎间盘 随访研究 植入物 人工假体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 颈椎病 活动度
下载PDF
经皮脊柱内镜对比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的荟萃分析
16
作者 韩铁鹏 虞攀峰 黄鹏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463-470,共8页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临床最常见疾病之一,突出的髓核压迫、刺激神经根及马尾神经,从而导致一系列的症状和体征,部分病人保守治疗临床疗效较好,而保守治疗效果欠佳的病人常需手术治疗[1]。虽然传统的椎板切开...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临床最常见疾病之一,突出的髓核压迫、刺激神经根及马尾神经,从而导致一系列的症状和体征,部分病人保守治疗临床疗效较好,而保守治疗效果欠佳的病人常需手术治疗[1]。虽然传统的椎板切开术在治疗LDH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2,3],但为了减少手术创伤,促进术后恢复,现在大多数临床医师更倾向于微创手术,较有代表性的为经皮脊柱内镜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和椎间盘镜下椎间盘切除术(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MED),它们广泛应用于治疗LDH,已经证实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并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4,5],且目前前者更受青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切除术 刺激神经 脊柱内镜 荟萃分析 腰椎间盘突出症 马尾神经 临床医师 临床疗效
下载PDF
脊髓挤压钝挫伤实验模型的研究进展
17
作者 虞攀峰 《中国卫生产业》 2011年第08Z期113-113,共1页
为了更好地进行脊髓损伤的相关研究,需要建立与临床实际情况具有相似性的模型。本综述描述了现今最为常用的几种挤压钝挫伤脊髓损伤模型和最新进展,并进行了具有建设性的评价。
关键词 脊髓损伤 模型 挤压钝挫伤 进展
下载PDF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胶原支架材料体外复合培养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18
作者 王琦 刘宏利 +2 位作者 张中东 虞攀峰 初冬 《河北医学》 CAS 2013年第9期1287-1290,共4页
目的:观察体外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黏附胶原蛋白支架条件下的干细胞免疫表型及成骨特性的变化,为复合载体移植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静态接种于胶原蛋白支架上,经体外培养两周后,检测细... 目的:观察体外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黏附胶原蛋白支架条件下的干细胞免疫表型及成骨特性的变化,为复合载体移植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静态接种于胶原蛋白支架上,经体外培养两周后,检测细胞在胶原蛋白材料中的干细胞CD44、CD105、HLA-DR、Ⅰ型胶原表达,观察细胞特性变化。结果:细胞在支架上有较好的粘附,CD 44、CD105、Ⅰ型胶原表达阳性,HLA-DR表达阴性。结论:混合培养中人脐带MSCs不仅与胶原蛋白有较好的组织相容性,且细胞在支架上培养仍保持了其干细胞的特点,Ⅰ型胶原表达阳性,提示具有潜在的成骨能力,为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组织工程体外预制提供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胶原蛋白 生物特性
下载PDF
混合现实技术引导的经皮内窥镜下腰椎椎间盘切除术的初步探索与应用 被引量:1
19
作者 周建伟 李矛 +3 位作者 迟成 虞攀峰 王飞 唐家广 《脊柱外科杂志》 2020年第6期410-413,共4页
经皮内窥镜下腰椎椎间盘切除术(PELD)已经成为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症(LDH)的首选方法[1-3]。腰椎椎间盘突出类型多样化,术前须精确定位突出椎间盘的“靶点”位置,确定进针点、深度和角度等相关参数,以便术中可按照术前设计快速准确地穿... 经皮内窥镜下腰椎椎间盘切除术(PELD)已经成为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症(LDH)的首选方法[1-3]。腰椎椎间盘突出类型多样化,术前须精确定位突出椎间盘的“靶点”位置,确定进针点、深度和角度等相关参数,以便术中可按照术前设计快速准确地穿刺和置入工作通道,这是靶向穿刺技术的核心,也是尽可能减少不必要创伤并发症的基础[4]。常规手术通道的建立,需要根据椎间盘突出的不同病理类型并结合临床实践确定,且术中需要C形臂X线机透视辅助,存在学习曲线陡峭、辐射量大、手术风险高等问题[5-6]。混合现实(MR)技术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技术,其将虚拟现实(VR)技术与增强现实(AR)技术相结合,操作者可从MR技术呈现的全息影像中获取相关信息,从而实现虚拟和真实的交互[7-8]。目前,MR技术在复杂的脑外科手术、髋关节手术中已有应用,并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9-11],但尚无其应用于PELD的报道。本研究组在MR技术引导下,对1例LDH患者行PELD,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椎间盘移位 内窥镜检查 椎间盘切除术 经皮 外科手术 微创性 用户计算机接口
下载PDF
椎间盘源性腰痛Disc-FX微创手术前后血清P物质、炎性因子变化分析及早期疗效评价 被引量:4
20
作者 马玉泉 虞攀峰 《颈腰痛杂志》 2021年第3期386-388,共3页
目的观察Disc-FX微创手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的早期疗效以及血清P物质(substance P,SP)和相关炎性因子(IL-6、TNF-ɑ)的变化。方法选取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56例(手术组)和健康者20例(对照组),手术组行Disc-FX微创治疗,对术前及术后1... 目的观察Disc-FX微创手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的早期疗效以及血清P物质(substance P,SP)和相关炎性因子(IL-6、TNF-ɑ)的变化。方法选取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56例(手术组)和健康者20例(对照组),手术组行Disc-FX微创治疗,对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的VAS评分、JOA评分进行评估,记录末次随访时的MacNab评分;采用ELISA检测治疗前后血清P物质、IL-6、TNF-ɑ水平。结果手术组术后1周、1个月VAS评分均显著低于术前(P<0.05或0.01);术后1周、1个月JOA评分均明显高于术前JOA评分(均P<0.05);手术组的优良率为89.3%;手术组术前、术后1周血清SP、IL-6、TNF-ɑ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术后1周、1个月血清SP、IL-6、TNF-ɑ水平明显低于术前(P<0.05或0.01)。结论Disc-FX微创手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疗效满意,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清SP及炎症因子IL-6、TNF-ɑ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源性腰痛 Disc-FX微创手术 P物质 白介素-6 肿瘤坏死因子-α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