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海北部和黄海南部细纹狮子鱼栖息地分布的季节变化
1
作者 李建生 袁兴伟 张辉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54-661,共8页
为了解细纹狮子鱼(Liparis tanakae)的生态学特征,根据2018—2019年4个季节在东海北部和黄海南部进行的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利用同步采集的表层水温(SST)、表层盐度(SSS)、底层水温(SBT)、底层盐度(SBS)和水深等5个环境因子以及资源密度数... 为了解细纹狮子鱼(Liparis tanakae)的生态学特征,根据2018—2019年4个季节在东海北部和黄海南部进行的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利用同步采集的表层水温(SST)、表层盐度(SSS)、底层水温(SBT)、底层盐度(SBS)和水深等5个环境因子以及资源密度数据,开展了细纹狮子鱼栖息地适宜性的季节变化研究。利用提升回归树(boosted regression tree,BRT)模型确定各环境因子的权重,分别采用算术平均法(AMM)和几何平均法(GMM)建立各季节的栖息地适宜性指数模型,并通过交叉验证确定最优模型。结果表明:春夏秋3个季节,对细纹狮子鱼适宜栖息地影响最大的环境因子是底层水温,贡献率分别为84.05%、54.60%和60.74%;冬季影响最大的环境因子是表层水温,贡献率为34.71%。春季,细纹狮子鱼最适栖息底层水温9.60~11.37℃;夏季,最适栖息底层水温7.64~10.46℃;秋季,最适栖息底层水温8.92~9.92℃;冬季,最适栖息表层水温9.82~12.34℃。根据交叉验证评估结果,春季和夏季选取AMM算法、秋季和冬季选取GMM算法且赋予权重的HSI模型研究其栖息地适宜性。细纹狮子鱼的最适栖息地(HSI≥0.7)随季节表现出一定的变化,春夏秋3个季节面积较小,占研究海域面积的13.43%~23.53%,主要栖息地位于受黄海冷水团控制的南黄海中央深水海域;冬季,最适栖息地相对其他季节明显扩大,占研究海域面积的45.31%,从黄海南部向东海北部延伸,南端达长江口近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北部和黄海南部 细纹狮子鱼 栖息地适宜性指数 环境因子 季节变化
下载PDF
分层抽样误差分析及其在渔业统计中的应用 被引量:23
2
作者 袁兴伟 刘勇 程家骅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6-120,共5页
分层抽样是统计工作中最常采用的抽样方法之一。以全国海洋捕捞动态信息采集网络中南海区三省2009年10月采集的渔业信息为实际案例,分析研究了分层随机抽样和简单随机抽样方法的渔获量统计结果精度。结果表明:分层抽样方法的渔获量评估... 分层抽样是统计工作中最常采用的抽样方法之一。以全国海洋捕捞动态信息采集网络中南海区三省2009年10月采集的渔业信息为实际案例,分析研究了分层随机抽样和简单随机抽样方法的渔获量统计结果精度。结果表明:分层抽样方法的渔获量评估均值的方差明显小于简单随机抽样方法,后者的方差是前者的28.17倍;合理的分层和样本量分配,既可以保证统计结果的精度,又可以降低统计调查的工作量和经费成本;在当前全面统计受人为因素干扰严重的情况下,分层抽样统计结果可为我国现行渔业统计的修正校验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层抽样 随机抽样 方差 渔业统计
下载PDF
冬季东海外海鱼类群落特征及其对拉尼娜事件的响应 被引量:5
3
作者 袁兴伟 刘尊雷 +3 位作者 姜亚洲 林楠 张辉 程家骅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039-1047,共9页
根据2004年12月和2008年12月东海区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资料,利用多元分析[非度量多变量排序(nMDS)、SIMPER],对比分析正常年份(2004年)和拉尼娜(La Ni?a)年份(2008年)不同生态属性鱼类的变化特征,探究鱼类群落结构对拉尼娜事件的响应模... 根据2004年12月和2008年12月东海区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资料,利用多元分析[非度量多变量排序(nMDS)、SIMPER],对比分析正常年份(2004年)和拉尼娜(La Ni?a)年份(2008年)不同生态属性鱼类的变化特征,探究鱼类群落结构对拉尼娜事件的响应模式。结果表明,2008年冬季与2004年冬季相比,调查水域的种类组成由45种增加至61种,其中,暖水性种类比例减少,暖温性种类比例增加。主要优势种年间变化不大,仍为带鱼(Trichiurus japonicus)和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两者资源密度之和分别占总资源密度的59.95%和55.16%。不同生态属性种类的资源密度发生了显著变化,以带鱼(Trichiurus japonicus)为代表的暖水性鱼类资源密度下降,而以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为代表的暖温性鱼类资源密度增加。研究水域生物丰富度指数(R)、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J′)的均值均有所升高,但独立样本t检验表明,年间3指数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捕捞压力保持相对稳定的情况下,群落组成的变化可能与拉尼娜事件有关,未来需要掌握不同种类对拉尼娜事件的响应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 拉尼娜事件 群落结构 生物多样性 多元分析 资源密度
下载PDF
基于底拖网调查的东海区小黄鱼资源密度不同估算方法差异比较 被引量:7
4
作者 袁兴伟 严利平 +1 位作者 刘尊雷 程家骅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20-26,共7页
单位捕捞努力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CPUE)是衡量资源丰度的相对指标,其均值的估算是渔业资源评估与管理中一项极为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文章以2004年~2006年东海区底拖网大面定点调查渔获的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为... 单位捕捞努力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CPUE)是衡量资源丰度的相对指标,其均值的估算是渔业资源评估与管理中一项极为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文章以2004年~2006年东海区底拖网大面定点调查渔获的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为例,利用算术平均值法、重抽样估值法、对数正态分布法、Δ-分布的最小方差无偏估计法和Finney-Sichel估值法分别对小黄鱼资源密度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并评估不同方法的相对优劣性和稳健性。结果表明,基于对数正态分布的3种方法的均值估值较大,尤以Δ-分布法最大,而算术平均值法和重抽样估值法估值较小,且均值较接近;两两配对样本t检验显示,Δ-分布法的估值显著高于其他方法的结果(P〈0.05),而其余4种估值结果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Δ-分布法和重抽样估值法的变异系数较接近,均小于其他结果;结合小黄鱼空间分布的特征及大面积调查自身特点,Δ-分布法被认为是5种估值方法中适用性和稳健性最好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区 小黄鱼 资源密度 对数正态分布 变异系数
下载PDF
东海区刺鲳资源密度不同估算方法的差异比较 被引量:7
5
作者 袁兴伟 姜亚洲 严利平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0-15,共6页
海洋生物的分布具有不均匀性,从而造成底拖网调查数据显著偏斜。对于该类型调查数据,国外学者提出了统计模型法加以处理;而在中国,通常采用调查设计法加以处理。本研究利用2005年东海区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资料,分析了刺鲳的资源密度空... 海洋生物的分布具有不均匀性,从而造成底拖网调查数据显著偏斜。对于该类型调查数据,国外学者提出了统计模型法加以处理;而在中国,通常采用调查设计法加以处理。本研究利用2005年东海区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资料,分析了刺鲳的资源密度空间分布特征,引用Δ-分布模型法估算了刺鲳的平均资源密度,并与调查设计法估算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东海区刺鲳各季节的资源密度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右偏性,非零值资源密度的自然对数转换服从正态分布;利用Δ-分布模型法估算的春、夏、秋、冬季的平均资源密度均高于调查设计法的估算,依次高出30.8%、33.3%、67.7%、14.0%;通过本研究发现,调查设计法估算的资源密度均值偏低,且调查数据不服从正态分布,而使用Δ-分布模型法转换后服从正态分布,符合估算资源密度均值和置信区间的条件,可作为我国今后渔业资源调查数据标准化的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鲳 底拖网调查 平均资源密度 调查设计法 Δ-分布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冬季东海外海中下层游泳动物群落结构及重要经济种类的影响 被引量:6
6
作者 袁兴伟 刘尊雷 +1 位作者 程家骅 田永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2796-2808,共13页
以全球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对海洋生物和海洋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已引起国际学者的高度关注。根据中国14家国营渔业公司底拖网渔业生产和渔业资源大面定点调查获得的17种中下层渔业数据,结合1960—2011年东海北部水域海表... 以全球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对海洋生物和海洋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已引起国际学者的高度关注。根据中国14家国营渔业公司底拖网渔业生产和渔业资源大面定点调查获得的17种中下层渔业数据,结合1960—2011年东海北部水域海表温度的变化情况,利用Fox模型移除捕捞效应产生的趋势变化后,分析了气候变化对中、下层游泳动物群落结构及几种重要经济种类的影响。通过气候跃变检验分析发现,海表温度在整体变暖的趋势上叠加有年代际波动,研究水域分别在1982/1983年发生了从寒冷期(1960—1982年)向升温期(1983—1998)、经由1998/1999年再到温暖期(1999—2011年)的跃变。群落结构变化特征显示:相比于寒冷期,温暖期间底层类和大型捕食类资源指数降低,中层类和无脊椎类升高;暖水种资源指数升高,暖温种降低;生物多样性指数略有增加。移除捕捞效应后,对不同生态属性种类CPUE与海表温度距平进行相关分析显示:底层类、中层类和无脊椎类残差与海表温度距平均呈正相关关系,其中中层类与海表温度距平显著正相关,而大型捕食类则呈负相关关系;暖水种残差与海表温度距平呈正相关,而暖温种则呈负相关关系。中层类中的黄鲫(Setipinna taty)、银鲳(Pampus argenteus)的CPUE残差均与海表温度距平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近底层类中的带鱼(Trichiurus japonicus)和头足类(Squid)的CPUE残差均与海表温度距平呈正相关关系,而底层类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和对虾(Shrimp)则呈负相关关系。在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需加强其对海洋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影响的研究,查明渔业资源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和机理,制定科学有效的渔业管理制度,实现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群落结构 生物多样性 回归分析 regimeshig
下载PDF
利用Δ-分布模型法评估调查数据带有极端值的渔业生物的平均资源密度 被引量:6
7
作者 袁兴伟 姜亚洲 程家骅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7,共7页
海洋生物的空间分布具有不均匀性,从而造成底拖网调查数据频数分布显著偏斜。偶尔出现的极端值,会直接影响资源密度均值和方差的估计。作者根据东海区渔业资源监测调查数据库中资料,利用Δ-分布模型法和调查设计法分别估算了2005年夏季... 海洋生物的空间分布具有不均匀性,从而造成底拖网调查数据频数分布显著偏斜。偶尔出现的极端值,会直接影响资源密度均值和方差的估计。作者根据东海区渔业资源监测调查数据库中资料,利用Δ-分布模型法和调查设计法分别估算了2005年夏季的太平洋褶柔鱼Todarodes pacificus、2007年春季的鳀鱼Engraulis japonicus以及2008年秋季的竹荚鱼Trachurus japonicus的平均资源密度。结果表明,利用Δ-分布模型法对3种鱼类资源密度均值的估算值均低于调查设计法,且Δ-分布模型法对资源密度均值进行估算时的标准误差也相对较小。因此,针对调查数据中出现极端值的情况,如果资源密度对数转换后服从正态分布,那么利用Δ-分布模型法对资源密度均值进行估算是一种稳健的评估方法,值得在渔业评估上进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拖网调查 平均资源密度 调查设计法 Δ-分布模型法 评估效能
下载PDF
基于对数正态分布理论上的小黄鱼三种资源密度估算方法比较 被引量:3
8
作者 袁兴伟 刘尊雷 +1 位作者 杨胜龙 严利平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5-22,共8页
海洋生物的空间分布通常是不均匀的,表现为资源密度的频数分布是偏斜的,这给资源密度的估算带来一定的难度。本文基于Δ-分布模型法,结合2008年夏季、秋季和冬季东海区渔业资源底拖网大面调查中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的渔获资... 海洋生物的空间分布通常是不均匀的,表现为资源密度的频数分布是偏斜的,这给资源密度的估算带来一定的难度。本文基于Δ-分布模型法,结合2008年夏季、秋季和冬季东海区渔业资源底拖网大面调查中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的渔获资料,发现三个季节小黄鱼的资源密度依次服从均值为5 068.74 g/h、73 811.34 g/h、4 282.19 g/h,标准误为2 703.61、33 522.19、1 632.95的对数正态分布。根据不同季节小黄鱼的资源密度分布特征做Monte Carlo模拟试验,利用Matlab软件随机生成12个不同的样本尺度下各1 000组资源密度值,分别计算不同样本尺度下的算术平均值、Finney-Sichel均值和几何均值,通过均方根误差(RMSE)和偏倚(BIAS)两个指标,比较三个不同的估计值与Δ-分布均值间的离散程度后发现,几何均值估算总体时的精度和准度相对较高,且随着样本尺度的增加,几何均值表现的更加稳健。特别地,几何均值受极端值影响较小。因而建议用几何均值来估算总体,来降低资源评估的误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黄鱼 底拖网调查 平均资源密度 几何均值 Finney-Sichel均值
下载PDF
基于遥感数据的山西省水产养殖经济效益探索性空间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袁兴伟 刘尊雷 +3 位作者 张辉 姜亚洲 金艳 程家骅 《渔业信息与战略》 2018年第3期165-172,共8页
为全面了解山西省养殖水体占比和水产养殖经济效益的空间分布特征,通过遥感技术获取了2010年各县域水体养殖面积,并借助渔业统计年鉴,估算各县域养殖水体占比。采用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了山西省106个县(市)水产养殖效益... 为全面了解山西省养殖水体占比和水产养殖经济效益的空间分布特征,通过遥感技术获取了2010年各县域水体养殖面积,并借助渔业统计年鉴,估算各县域养殖水体占比。采用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了山西省106个县(市)水产养殖效益的空间自相关性和空间异质性,并初步掌握了其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养殖水体占比空间分布特征极不均匀,高值区域块状分布,低值区域聚集分布,中值区域呈分散状。各县域水产养殖效益表现出显著的全局空间正相关趋势;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山西省水产养殖经济效益空间分布表现为两个特征:一是空间聚集,二是空间不平衡分布,其空间格局是显著的中南及东南部高、中部低的两极化分布。研究有助于系统了解山西省养殖水体利用状况及水产养殖经济效益分布特征,为水产养殖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省 遥感技术 水产养殖 水产养殖经济效益 探索性空间分析
下载PDF
黄海南部和东海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产卵场分布及其环境特征 被引量:52
10
作者 林龙山 程家骅 +3 位作者 姜亚洲 袁兴伟 李建生 高天翔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3485-3494,共10页
根据2003~2005年和2007年4月份在黄海南部和东海海域进行的底拖网调查数据,分析了小黄鱼产卵场分布和产卵场环境特征等。结果表明,目前小黄鱼产卵场范围较过去有扩大,范围已经扩展到外海海域,产卵场可分为黄海南部产卵场和东海产... 根据2003~2005年和2007年4月份在黄海南部和东海海域进行的底拖网调查数据,分析了小黄鱼产卵场分布和产卵场环境特征等。结果表明,目前小黄鱼产卵场范围较过去有扩大,范围已经扩展到外海海域,产卵场可分为黄海南部产卵场和东海产卵场;其中黄海南部产卵场主要集中在33°00′~34°00′N,122°30′~124°00′E,产卵场最适水温范围为9.65~12.17℃,最适盐度范围为32.25~34.54,最适水深范围为29.74~76.49m;东海产卵场主要集中在30°30′~31°00′N,124°00′~125°00′E海域和30°30′~32°30′N,125°00′~126°00′E海域,产卵场最适水温范围为10.13~16.64℃,最适盐度范围为32.50~34.37,最适水深范围为40.23~85.61m;黄海南部和东海产卵场水温分布差异极显著(P〈0.01);小黄鱼产卵场较过去发生较大变化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在过度捕捞等扰动因素的影响下,小黄鱼对环境适应性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 产卵场 黄海南部 东海
下载PDF
小黄鱼生物学特征与资源数量的演变 被引量:29
11
作者 严利平 刘尊雷 +3 位作者 张辉 凌建忠 袁兴伟 李圣法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81-488,共8页
通过分析20世纪50年代以来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资源动态和生物学特征演变,阐述其生物学特征与种群数量的变动机理,揭示种群兴衰的关键因素,评估小黄鱼的渔业风险.结果显示,小黄鱼资源动态由上世纪50年代的丰盛期演变至80... 通过分析20世纪50年代以来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资源动态和生物学特征演变,阐述其生物学特征与种群数量的变动机理,揭示种群兴衰的关键因素,评估小黄鱼的渔业风险.结果显示,小黄鱼资源动态由上世纪50年代的丰盛期演变至80年代的衰退低谷期、转而又发展到90年代初期的恢复期乃至此后的稳定丰厚期;年龄结构由50年代的10龄以上缩短到80年代的1~5龄、并继续缩小至90年代以来的1~3龄,世代周期缩短;以1龄鱼为初届性成熟年龄比例由50年代的少量(5%)扩大到80年代的中等(40%)、进一步演变到21世纪初以来的大量(74%~100%);个体绝对繁殖力从60年代初至90年代初显著提高,90年代以来无显著变化;生长参数K随资源丰厚与衰退而相应地减缓与加速,具有可逆的表型特征.小黄鱼资源数量和生物学性状的变动机理表明过度捕捞可导致开发性鱼类种群衰退,但鱼类种群为抗御过度捕捞而诱导生命史特征演变,并在适宜的渔业管理措施下有望实现鱼类种群恢复;性成熟提前和繁殖力提高是种群恢复的关键因素,针对性成熟和繁殖力的演变进化程度已接近极限或达最大潜力,如不控制捕捞强度,小黄鱼渔业面临着崩溃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黄鱼 年龄结构 生长参数K 繁殖力 性成熟 资源动态
下载PDF
大黄鱼耳石锶标志技术 被引量:18
12
作者 张辉 姜亚洲 +3 位作者 袁兴伟 张翼 李圣法 程家骅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270-1277,共8页
利用六水合氯化锶进行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幼鱼耳石的标记,探讨了锶元素对大黄鱼幼鱼耳石的元素指纹标记效果,分析了锶元素标记对大黄鱼幼鱼生长和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1)阶段性倍增饲养水体中锶离子浓度可使标记组个体在特... 利用六水合氯化锶进行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幼鱼耳石的标记,探讨了锶元素对大黄鱼幼鱼耳石的元素指纹标记效果,分析了锶元素标记对大黄鱼幼鱼生长和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1)阶段性倍增饲养水体中锶离子浓度可使标记组个体在特定耳石区段的Sr/Ca比值显著提升,形成与对照组个体和野生个体在该耳石区段Sr/Ca比值的显著差异(P<0.01),标记组、对照组和野生个体在该耳石区段的Sr/Ca比值分别为(3.58±1.09)mmol/mol、(1.73±0.08)mmol/mol和(1.09±0.35)mmol/mol。此区段形成的Sr/Ca比值峰值可视作标记组个体的耳石锶元素人工标记。(2)标志组和对照组大黄鱼幼鱼的生长速率和存活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此项标记技术对受标个体的生长和存活状况不会产生显著负面影响,可用作大黄鱼增殖放流鱼苗的规模化标记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鱼 标志放流 耳石 元素分析 死亡率 生长
下载PDF
黄鮟鱇繁殖生物学研究 被引量:20
13
作者 张学健 程家骅 +2 位作者 沈伟 刘尊雷 袁兴伟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90-298,共9页
以2008年9月至2009年7月在黄海南部捕获的644尾黄鮟鱇(Lophius litulon)为对象,对该种鱼的繁殖生物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所采样本性比接近于1︰1(2=2.61,P>0.05);但全长在251~400mm范围时,雄性个体数量远超过雌性(P<0.01);全... 以2008年9月至2009年7月在黄海南部捕获的644尾黄鮟鱇(Lophius litulon)为对象,对该种鱼的繁殖生物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所采样本性比接近于1︰1(2=2.61,P>0.05);但全长在251~400mm范围时,雄性个体数量远超过雌性(P<0.01);全长在450~550mm范围时,雌性个体数量多于雄性(P<0.01);全长大于550mm范围时,个体均为雌性;冬季,雄性个体数量占绝对优势(P<0.01)。利用逻辑斯蒂拟合方程估算的黄鮟鱇50%个体初次性成熟全长L50,雄性为332mm,雌性为483mm。通过对性腺指数的月变化和不同卵巢发育阶段雌性个体所占比例的分析,初步推测黄鮟鱇产卵时期为2-6月份,繁殖盛期为3-4月份;其绝对繁殖力为(614820±253800)粒,相对繁殖力为(244±43)粒/g。黄鮟鱇不同性腺发育阶段的肝脏指数存在显著变化,雌性,F=9.97、P<0.01;雄性,F=4.48、P<0.01,肝脏在该鱼种卵巢发育过程中可能起到了能量供给作用。鮟鱇类资源对捕捞的承受压力极其脆弱,50%个体初次性成熟全长可作为其资源管理的基础生物学指标。本研究旨在为黄鮟鱇的种群数量变动研究和渔业管理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鮟鱇 黄海南部 繁殖 性腺指数 性比 肝脏指数
下载PDF
象山港日本对虾增殖放流的效果评价 被引量:20
14
作者 姜亚洲 凌建忠 +2 位作者 林楠 袁兴伟 李圣法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2651-2658,共8页
日本对虾是中国近海重要的增殖品种,2010年象山港分两批次放流日本对虾苗种约1.67亿尾。通过对放流苗种存活状况、洄游分布、生长特性及回捕情况的跟踪调查,对象山港日本对虾的增殖效果做出初步评价。结果表明:(1)日本对虾放流苗种在8... 日本对虾是中国近海重要的增殖品种,2010年象山港分两批次放流日本对虾苗种约1.67亿尾。通过对放流苗种存活状况、洄游分布、生长特性及回捕情况的跟踪调查,对象山港日本对虾的增殖效果做出初步评价。结果表明:(1)日本对虾放流苗种在8月中旬成为补充群体,集中于港区底部进行索饵育肥;9月中旬,第1、2批放流苗种的平均体长分别达到95.4 mm和71.4 mm,成活率分别约为0.79%和1.06%;10月上旬,随着港区水温降低,增殖苗种资源量锐减。(2)协方差分析表明:日本对虾增殖群体和自然群体的体长-体重关系存在显著性差异,增殖群体的体征状况明显优于自然群体。(3)日本对虾放流苗种在港区主要为桁杆拖虾和地笼网渔业所利用,在港区滞留期间,回捕率约为0.25%。总结发现:栖息地破坏及放流苗种的过早利用是制约象山港日本对虾增殖效果的重要因素,优化增殖策略、保护港区生态环境应是今后港区增殖工作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对虾 增殖放流 回捕率 体征状况
下载PDF
象山港黄姑鱼的食物组成与摄食习性 被引量:11
15
作者 林楠 姜亚洲 +4 位作者 袁兴伟 郭靖 凌建忠 杨林林 李圣法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284-1292,共9页
利用2011年10月至2012年9月在象山港水域采集的365尾黄姑鱼(Nibea albiflora)样本,结合其生物环境的同步调查数据,采用胃含物中饵料生物质量百分比(阡%)、个数百分比(_Ⅳ%)和出现频率(丹名)分析其饵料生物组成,采用相对重... 利用2011年10月至2012年9月在象山港水域采集的365尾黄姑鱼(Nibea albiflora)样本,结合其生物环境的同步调查数据,采用胃含物中饵料生物质量百分比(阡%)、个数百分比(_Ⅳ%)和出现频率(丹名)分析其饵料生物组成,采用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和百分比相对重要性指数(IRI%)衡量各饵料生物的重要性;采用空胃率和胃饱满指数分析黄姑鱼的摄食强度;采用选择性指数%检验黄姑鱼对某种饵料生物是否具有选择性。研究表明,黄姑鱼的饵料生物共34种,主要摄食虾类,其中巨指长臂虾(Palaemon macrodactylus)、葛氏长臂虾(Palaemon gravieri)、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刺螯鼓虾似lpheushoplocheles)和日本鼓虾口lpheusjaponicus)等是黄姑鱼主要的摄食对象。黄姑鱼的摄食强度受季节和体长变化影响,冬季的摄食强度最低;体长大于190mm个体的摄食强度较低。此外,性腺发育对摄食强度也存在一定影响。春、秋和冬季黄姑鱼主要以摄食巨指长臂虾、葛氏长臂虾、口虾蛄和日本鼓虾等为食;夏季以巨指长臂虾、脊尾白虾(Exopalaemoncarinicauda)和中华管鞭虾(Solenoceracrassicornis)等为食。体长80~220mm的黄姑鱼主要以小型虾类为食,而体长大于220mm的黄姑鱼主要摄食鱼类、口虾蛄等较大个体的饵料生物。选择性指数计算结果显示,巨指长臂虾(选择性指数为0.145,X2=4.192,P〈0.05)、刺螯鼓虾(选择性指数为0.141,Z2=3.957,P〈0.05)是其偏好食物,日本囊对虾(Marsupenaeusjaponicus)(选择性指数为-0.174,Z2=6.030,P〈0.05)则属不易获得食物。结论认为,黄姑鱼在象山港水域有着广泛的食物来源,摄食种类多样,不同季节和体长组的食物组成和摄食强度有所变化,具有独特的食物选择性和摄食习性。建议在今后的黄姑鱼增殖养护工作中,实时监测象山港水域黄姑鱼的种群变化动态,结合港内黄姑鱼饵料生物的分布状况,确定黄姑鱼合理的增殖放流规模和放流地点,以争取最优的生态功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姑鱼 食物组成 摄食习性 食物选择 象山港 东海
下载PDF
象山港黄姑鱼增殖放流效果评估及增殖群体利用方式优化 被引量:12
16
作者 姜亚洲 林楠 +3 位作者 刘尊雷 袁兴伟 李圣法 程家骅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41-647,共7页
以回捕渔获重量和对繁殖群体的补充能力为评价指标,借助标志放流-回捕实验,利用模型模拟分析方法,定量评估浙江象山港黄姑鱼(Nibea albiflora)的增殖放流效果;同时,结合其增殖目标定位,探索构建生态高效的增殖群体利用方式。研究结果表... 以回捕渔获重量和对繁殖群体的补充能力为评价指标,借助标志放流-回捕实验,利用模型模拟分析方法,定量评估浙江象山港黄姑鱼(Nibea albiflora)的增殖放流效果;同时,结合其增殖目标定位,探索构建生态高效的增殖群体利用方式。研究结果表明,象山港黄姑鱼增殖群体的捕捞死亡系数为1.31,在该捕捞强度下,11055尾增殖放流鱼苗可产生737 kg回捕渔获收益,同时还向增殖水域补充了554尾初次性成熟个体,增殖放流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修复象山港黄姑鱼资源、促进渔民增产增收的效果。结果表明,捕捞强度过大是制约象山港黄姑鱼增殖放流功效发挥的重要因素,捕捞死亡系数应降至0.46,同批次黄姑鱼增殖放流所能提供的回捕渔获重量和性成熟个体尾数可分别较现行捕捞强度提升41.49%和326.90%。综上述,象山港黄姑鱼增殖放流的生态和经济功效较为显著,合理降低对增殖群体的捕捞强度是进一步提升其增殖放流效果的必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象山港 黄姑鱼 增殖放流 标志回捕法 高效利用
下载PDF
象山港游泳动物群落功能群组成与功能群多样性 被引量:15
17
作者 姜亚洲 林楠 +2 位作者 袁兴伟 焦海峰 李圣法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08-114,共7页
依据2011年4月、7月和11月象山港水域桁杆拖网和单拖网渔业资源定点调查资料,对象山港水域游泳动物群落的功能群组成及功能群多样性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依据摄食习性,本文将调查海域出现的96种游泳动物划分为7个功能群,其中底栖动物/... 依据2011年4月、7月和11月象山港水域桁杆拖网和单拖网渔业资源定点调查资料,对象山港水域游泳动物群落的功能群组成及功能群多样性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依据摄食习性,本文将调查海域出现的96种游泳动物划分为7个功能群,其中底栖动物/游泳动物食性、游泳动物食性、底栖动物食性和腐屑食性功能群是该水域的优势功能群。相似性分析检验结果显示:不同季节象山港游泳动物群落的功能群结构保持相对稳定,不存在显著性季节差异。4月、7月和11月该水域游泳动物群落的功能群多样性均值分别为1.303、1.261和1.185,亦未呈现显著性季节差异。功能群多样性指数与大个体生物(体重大于50g)的总重量资源密度显著正相关;功能群多样性与物种多样性的关系可用斜率为0.463、截距为0.266的线性方程进行描述,这表明该水域物种多样性的大量丧失可能引起功能群多样性的降低。象山港水域部分功能群所含物种数明显偏少,冗余度较低,在强大的外界干扰下,某些重要物种的衰退可能将使该水域功能群多样性显著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象山港 游泳动物群落 功能群 功能群多样性 物种冗余
下载PDF
黄海南部和东海小黄鱼资源动态的比较 被引量:11
18
作者 刘尊雷 谢汉阳 +5 位作者 严利平 袁兴伟 杨林林 黎雨轩 吴颖 程家骅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27-632,共6页
根据2006—2007年底拖网调查资料,利用体长频率法估算了黄海南部和东海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种群的生长、死亡参数,比较了两海域小黄鱼资源变动的空间特征差异,并利用动态综合模型分析了小黄鱼资源的利用状况。结果表明:黄海南... 根据2006—2007年底拖网调查资料,利用体长频率法估算了黄海南部和东海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种群的生长、死亡参数,比较了两海域小黄鱼资源变动的空间特征差异,并利用动态综合模型分析了小黄鱼资源的利用状况。结果表明:黄海南部和东海小黄鱼种群渔获年龄主要为0~1+a,以当龄鱼(0 a)为主;平均极限体长(L∞)分别为226.47、257.25 mm,平均生长速度(K)分别为0.39/a、0.43/a,理论生长起点年龄(t0)分别为-0.80 a、-0.31 a;总死亡系数(Z)分别为1.81/a、3.05/a,捕捞死亡系数(F)分别为1.42/a、2.62/a,东海种群的捕捞强度大于黄海南部种群。渔获概率分析显示:黄海南部种群渔获概率为25%、50%和75%的选择体长分别为103.6、112.4、121.2 mm,东海种群分别为110.5、122.4、130.5 mm,东海种群的开捕体长稍大于黄海南部种群。动态综合模式分析表明,黄海南部种群资源利用参考点E0.1(单位补充量渔获量曲线初始斜率为10%时的开发率)、E50%(资源量为初始资源量50%时的对应开发率)、E max(最大产量时的对应开发率)分别为0.560、0.386和0.649,东海种群分别为0.563、0.356和0.669,当前开发率已经超过了目标参考点E0.1,资源处于过度利用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黄鱼 生长 死亡 渔获概率 Beverton-Horl模型
下载PDF
象山港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Ecopath模型评价 被引量:15
19
作者 杨林林 姜亚洲 +3 位作者 袁兴伟 林楠 刘尊雷 李圣法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99-408,共10页
为了解象山港生态系统在环境和捕捞等多重因素胁迫下的结构和功能现状,实现象山港基于生态系统的渔业管理和生态承载力评价,本研究根据2011~2014年在象山港开展的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定点调查数据,利用Ecopath with Ecosim 6.4软件构建... 为了解象山港生态系统在环境和捕捞等多重因素胁迫下的结构和功能现状,实现象山港基于生态系统的渔业管理和生态承载力评价,本研究根据2011~2014年在象山港开展的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定点调查数据,利用Ecopath with Ecosim 6.4软件构建了象山港生态系统的Ecopath模型,并通过模型系统分析了象山港生态系统食物网结构、能量流动和系统功能的总体特征。模型包含了浮游植物、大型海藻、浮游动物、游泳动物等25个功能组,大体涵盖了象山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整个过程。研究结果表明,象山港生态系统表达能流路径的食物链主要有两条,分别为牧食食物链和碎屑食物链,其中以牧食食物链为主要能流通道。系统中各功能组的营养级在1.00~3.62级。系统总能流为2 210 t·km-2·a-1,主要分布在Ⅰ~Ⅳ营养级上。流量中来自碎屑的比例为38%,初级生产者是系统能量的主要来源。营养级Ⅰ和Ⅱ的利用效率较低,大量初级生产力和次级生产力未能流入更高的营养层次。系统的总能量转换效率为3.8%;总初级生产量/总呼吸量(TPP/TR)为1.52;系统连接指数(CI)为0.342;系统杂食性指数(SOI)为0.182。生态系统总体特征反映了象山港生态系统的营养关系较简单,食物网复杂程度低;系统成熟度和稳定性偏低,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象山港 生态系统 ECOPATH模型 结构与功能
下载PDF
基于多源数据的东海小黄鱼资源评估与管理 被引量:12
20
作者 刘尊雷 严利平 +6 位作者 袁兴伟 杨林林 刘勇 黎雨轩 李圣法 程家骅 吴颖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039-1049,共11页
为建立稳定环境和波动环境机制下预防性渔业管理生物参考点,整合调查设计和渔捞日志等多源资源指标构建混合矩阵,利用logistic和Fox剩余产量模型的两步分析技术,对东海区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渔业资源动态进行评估。模型估算... 为建立稳定环境和波动环境机制下预防性渔业管理生物参考点,整合调查设计和渔捞日志等多源资源指标构建混合矩阵,利用logistic和Fox剩余产量模型的两步分析技术,对东海区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渔业资源动态进行评估。模型估算参数和管理参考点显示,Fox模型对渔获量和CPUE拟合的方差贡献率高于logistic模型,两者分别为68%和57%,环境承载力和内禀增长率相差较大。logistic模型估算了相对较低的承载力和较高的内秉增长率、初始开发率以及MSY。稳定环境下资源状况评判结果表明:1999―2008年间多数年份的捕捞强度超过捕捞水平限制参考点,渔业遭受过度开发,平均资源量保持在中位水平且未达到过度捕捞状态,但已超过目标参考点;波动环境条件下的判别结果显示:logistic和Fox模型拟合的渔业水平均已达到过度捕捞。采用保护性捕捞参考点可增强渔业资源稳定性,当捕捞死亡从参考点FMSY降至预防性参考点Fopt,logistic模型估算资源量从8.1 t上升到10.1 t,而渔获量从13.1 t下降至12.3 t;Fox模型资源量则从11 t增加到15.9 t,相应的捕捞产量从12.8 t下降到11.6 t。Fox模型评估结果较为保守,适合预防性渔业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 小黄鱼 混合矩阵 产量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