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踝外侧副韧带损伤对踝关节稳定性及软骨接触应变影响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史旭 左华 +2 位作者 王毓幸 姚翔 袁即山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1期4926-4931,共6页
背景:在踝关节扭伤和踝关节韧带损伤中近85%涉及外侧副韧带,损伤的机制为足跖屈时踝关节内翻。急性踝关节外侧扭伤的患者中有20%-40%会出现持续疼痛和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导致距骨平移和旋转过大,加速软骨磨损,导致关节退化。目的:通过... 背景:在踝关节扭伤和踝关节韧带损伤中近85%涉及外侧副韧带,损伤的机制为足跖屈时踝关节内翻。急性踝关节外侧扭伤的患者中有20%-40%会出现持续疼痛和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导致距骨平移和旋转过大,加速软骨磨损,导致关节退化。目的:通过有限元建模探究不同类型的踝外侧副韧带损伤模型对踝关节稳定性以及距骨穹窿软骨接触应变的影响。方法:将1名27岁志愿者足踝CT扫描数据DICOM文件导入有限元软件中,进行三维重建及曲面拟合,再进行网格划分,建立含有骨骼、关节软骨和韧带的完整踝关节有限元模型,对比正常、距腓前韧带损伤、跟腓韧带损伤和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损伤4种不同工况下的踝关节稳定性和距骨软骨接触应变的改变。结果与结论:①在前抽屉试验中,距腓前韧带损伤和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损伤距骨前移距离明显大于正常和跟腓韧带损伤(P<0.05),而距腓前韧带损伤和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损伤之间、正常和跟腓韧带损伤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在距骨倾斜试验中,跟腓韧带损伤和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损伤距骨倾斜角度明显大于正常和距腓前韧带损伤,而跟腓韧带损伤和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损伤之间、正常和距腓前韧带损伤之间无明显差异;③在单足站立试验中,与正常模型相比,上述3种损伤模型改变了距骨穹窿软骨接触应变分布,峰值由距骨穹窿前外侧转移至前内侧,导致了距骨穹窿软骨前内侧压力增高,并且峰值大小比较: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损伤>距腓前韧带损伤>跟腓韧带损伤>正常,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损伤的峰值明显大于距腓前韧带损伤和跟腓韧带损伤;④研究结果验证了踝外侧副韧带损伤时踝关节稳定性的丢失和前内侧软骨接触应变峰值增加,揭示了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和踝关节骨关节炎之间的联系,确认了修复或者重建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的必要性,为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手术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外侧副韧带 踝关节 有限元 生物力学 距腓前韧带 跟腓韧带
下载PDF
3Dbody和Mimics软件在创伤骨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2
作者 姚翔 袁即山 《卫生职业教育》 2023年第7期72-75,共4页
在本科临床医学外科教学章节中,创伤骨科是骨科的重要内容。该章节主要讲解全身各处骨骼的解剖基础、骨折移位方向、损伤机制和治疗方案。每个部位骨折的损伤机制、分型、移位方向和治疗方案都是教学的重点及难点。医学图像软件具有多... 在本科临床医学外科教学章节中,创伤骨科是骨科的重要内容。该章节主要讲解全身各处骨骼的解剖基础、骨折移位方向、损伤机制和治疗方案。每个部位骨折的损伤机制、分型、移位方向和治疗方案都是教学的重点及难点。医学图像软件具有多角度多模式重现人体结构的优势,已被广泛应用于各层次的医学教育中。最常用于辅助教学的两种医学图像软件为3Dbody和Mimics。本文探讨两种医学图像软件在创伤骨科临床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实践效果、优势和不足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图像软件 创伤骨科 临床教学
下载PDF
单纯椎板减压术治疗DLSS的效果 被引量:1
3
作者 高明杰 刘海桐 +1 位作者 刘涛 袁即山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3年第7期24-28,共5页
目的:研究单纯椎板减压术(simple vertebral canal decompression,SVCD)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degenerative lumbar spinal stenosis,DLSS)的效果。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2021年6月-2022年5月于江苏大学附属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98例D... 目的:研究单纯椎板减压术(simple vertebral canal decompression,SVCD)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degenerative lumbar spinal stenosis,DLSS)的效果。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2021年6月-2022年5月于江苏大学附属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98例DLSS患者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vertebral fusion,PLIF)治疗,研究组采用SVCD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情况,治疗效果,手术前后的脊柱矢状面平衡参数、脊髓功能、疼痛情况及腰椎功能。结果: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与术后卧床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6个月腰椎前凸角、腰椎后凸角、L4腰椎倾斜率均较术前明显改善,且研究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两组术后6个月腓浅神经、腓深神经的传导速度明显高于术前,且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腓浅神经、腓深神经的潜伏期水平明显低于术前,且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6个月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JOA)、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均优于术前,但两组VAS、ODI、JOA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VCD治疗DLSS可明显改善患者手术情况,恢复脊椎矢状面平衡,减少脊髓功能损伤,并减轻疼痛,促进腰椎功能恢复,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 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融合 单纯椎板减 脊椎平衡
下载PDF
两种入路髋关节置换术后髋臼假体角度对比分析
4
作者 王嘉玮 真启云 +4 位作者 陈元英 姚翔 章洪喜 袁即山 谢军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23年第4期343-347,共5页
目的:对比改良后方小切口入路(CH-DSA)与经皮辅助关节囊上方入路(supercapsular percutaneously-assisted total hip approach,SuperPATH)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臼假体外展角与前倾角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诊... 目的:对比改良后方小切口入路(CH-DSA)与经皮辅助关节囊上方入路(supercapsular percutaneously-assisted total hip approach,SuperPATH)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臼假体外展角与前倾角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诊断为单侧股骨颈骨折的201例患者,按照不同的手术入路分为CH-DSA组和SuperPATH组,对比两组患者围术期相关指标,测量术后双髋正位和患髋侧位X线平片对比髋臼杯的外展角和前倾角,以Lewinnek“安全区”为标准对比两个角度的可接受率。结果:CH-DSA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SuperPATH组(P<0.001),切口长度明显长于SuperPATH组(P<0.001)。CH-DSA组外展角(43.54°±8.94°)明显大于SuperPATH组(40.66°±7.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CH-DSA组外展角可接受率(71.0%)与SuperPATH组外展角可接受率(80.2%)无统计学差异(P>0.05)。CH-DSA组前倾角(16.81°±5.41°)明显大于SuperPATH组(10.69°±5.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前倾角可接受率(94.0%)明显大于SuperPATH组(8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入路的髋臼外展角可接受率无明显差异,CH-DSA入路前倾角的可接受率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DSA入路 SuperPATH入路 外展角 前倾角
下载PDF
Wiltse入路经伤椎固定术对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腰椎功能的影响分析
5
作者 徐勇 洪璟 +1 位作者 罗艳萍 袁即山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23年第3期403-405,共3页
目的 研究腰椎椎旁肌间隙(Wiltse)入路经伤椎固定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于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120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入路经伤椎固定术治疗,... 目的 研究腰椎椎旁肌间隙(Wiltse)入路经伤椎固定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于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120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入路经伤椎固定术治疗,观察组采用Wiltse入路经伤椎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与术后恢复相关指标、椎体形态(Cobb角、SI、AVBH)、腰椎功能(ODI评分)、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及并发症。结果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较对照组少,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术前比,两组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时Cobb角下降,而SI、AVBH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2个月时ODI评分较对照组低,而BI评分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3.33%,低于对照组的1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Wiltse入路经伤椎固定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椎体形态,促进腰椎功能恢复,提升日常生活能力,且并发症少,有助于术后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ltse入路 胸腰段脊柱骨折 经伤椎固定术 腰椎功能
下载PDF
周围神经损伤后影响白细胞介素-1受体表达的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袁即山 裴福兴 +1 位作者 杨志明 张世琼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3期155-157,共3页
目的 探讨周围神经损伤后有无白细胞介素 - 1(IL - 1)受体表达、其表达和创伤及 IL - 1干预后的变化规律。方法 选用昆明小鼠 72只制作单侧坐骨神经切割伤一期端端缝合模型 ,实验组和对照组各 36只 ,实验组损伤神经局部用 IL - 1浸泡 ... 目的 探讨周围神经损伤后有无白细胞介素 - 1(IL - 1)受体表达、其表达和创伤及 IL - 1干预后的变化规律。方法 选用昆明小鼠 72只制作单侧坐骨神经切割伤一期端端缝合模型 ,实验组和对照组各 36只 ,实验组损伤神经局部用 IL - 1浸泡 ,对照组用等量保存液。分别在术后 3小时 ,1、3、7、14和 2 8天用 L SAB法 ,检测神经近断端的 IL - 1受体表达 ,同时检测正常神经的 IL - 1受体表达水平。结果 正常神经有 IL - 1受体表达 ,定位于雪旺细胞膜。周围神经损伤后 ,对照组 IL - 1受体表达呈双相增强的特点 ;而实验组在 IL - 1处理后 ,其表达的双相规律不变 ,增强强度减小。结论 雪旺细胞是 IL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神经损伤 白细胞介素-1 外科手术 手术方法 白细胞介素-1受体 表达
下载PDF
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最佳转染条件:α_1(I)型前胶原基因反义寡核苷酸转染的实验
7
作者 袁即山 利天增 +5 位作者 祁少海 谢举临 徐盈斌 潘姝 张珑娟 孔庆瑜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8期108-110,i005,共4页
目的:选择α1(I)型前胶原基因反义寡核苷酸转染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最佳条件。方法:实验于2003-10/2004-06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外科实验室进行。以阳离子脂质体Oligofectamine转染体外培养的第2~6代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应... 目的:选择α1(I)型前胶原基因反义寡核苷酸转染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最佳条件。方法:实验于2003-10/2004-06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外科实验室进行。以阳离子脂质体Oligofectamine转染体外培养的第2~6代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应用荧光显微镜记录荧光素在细胞内的空间分布,用流式细胞术作荧光细胞计数和观察细胞凋亡,通过不同细胞接种数量、反义寡核苷酸浓度和脂质体量转染条件的比较,逐步获得各转染过程中的最佳条件。结果:①在6孔板上转染反义寡核苷酸,所用各转染条件未引起细胞凋亡。②其最佳转染条件为:接种细胞数量32.25×104/皿,反义核酸浓度150nmol/L,脂质体量3μL/孔;转染后细胞浆和细胞核内均有荧光素聚集。结论:获得α1(I)型前胶原基因反义寡核苷酸转染的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最佳转染条件,可为下一步试验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原Ⅰ型 寡核苷酸类 反义 增生性瘢痕 成纤维细胞 阳离子脂质体
下载PDF
白细胞介素1与周围神经损伤
8
作者 袁即山 裴福兴 《镇江医学院学报》 CAS 1998年第4期596-597,共2页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2 周围神经损伤 神经再生
下载PDF
乌司他丁对严重烧伤患者脏器功能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22
9
作者 徐盈斌 祁少海 +6 位作者 谢举临 袁即山 张涛 陈晓东 舒斌 刘坡 利天增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9-41,共3页
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对严重烧伤患者脏器功能的作用。方法 将同时期严重程度相当的中度以上烧伤住院患者7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n=36)和对照组(n=36)。对照组按烧伤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乌司他丁,特重烧伤每次300kU... 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对严重烧伤患者脏器功能的作用。方法 将同时期严重程度相当的中度以上烧伤住院患者7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n=36)和对照组(n=36)。对照组按烧伤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乌司他丁,特重烧伤每次300kU,中重度烧伤每次200kU,每日2次,连续使用5~7d。两组创面均外用聚乙烯吡咯烷酮碘(聚维酮碘)软膏及解毒烧伤膏。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常规、肝功能(丙氨酸转氨酶)、肾功能(血尿素氮、血肌酐)、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心肌酶(天冬氨酸转氨酶、乳酸脱氢酶、α-羟丁酸脱氢酶、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肌钙蛋白、肌红蛋白、动脉血气分析、创面细菌培养等。结果 应用乌司他丁患者均能平稳渡过休克期、感染期和围手术期,创面渗出、水肿减轻,28d病死率为0。治疗组和对照组中度烧伤患者各项检测指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重度以上烧伤患者各项检测指标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5)。结论 乌司他丁能有效保护严重烧伤患者的脏器功能.适用于严重烧伤的急救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司他丁 烧伤 器官功能 保护作用 严重烧伤 脏器功能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聚乙烯吡咯烷酮碘 Α-羟丁酸脱氢酶 国际标准化比值
下载PDF
股骨近端髓内钉-螺旋刀片内固定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2
10
作者 丁华 章洪喜 +3 位作者 袁即山 汪雷 刘涛 嵇鹏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13年第5期450-454,共5页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髓内钉一螺旋刀片(PFNA)内固定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5年3月~2011年12月43例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其中男性20例.女性23例:年龄65.94岁,平均年...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髓内钉一螺旋刀片(PFNA)内固定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5年3月~2011年12月43例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其中男性20例.女性23例:年龄65.94岁,平均年龄76.8岁。随机分为关节组(n=20)和PFNA组(n=23)。采用PFNA内固定23例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20例,分析比较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术后髋关节活动功能恢复程度。结果@PFNA组手术时间35~105min,统计时间(55.34±12.61)min:关节组65~130min,统计时间(90.39±14.21)min;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⑦PFNA组术中出血量100~300mL,统计出血量(140±46)mL;关节组200~450mL,统计出血量(300±70)mL:两组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④术后髋关节功能按Harris评分标准进行评估,PFNA组为(86.5±5.4)分,其中优12例,良8例,可3例,差0例,优良率86.9%;关节组为(85.4±5.6)分.其中优9例,良8例,可2例,差l例,优良率85.O%。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FNA内固定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比较.PFNA内固定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 老年患者 股骨近端髓内钉-螺旋刀片(PFNA) 半髋置换 内固定
下载PDF
NGF、BDNF基因修饰嗅鞘细胞脊髓内移植对损伤脊髓细胞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2
11
作者 布林 钟环 +1 位作者 姜汉国 袁即山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18期1277-1278,共2页
目的:观察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基因修饰的嗅神经鞘细胞(Olfactory ensheathing cells,OECs)移植对损伤脊髓组织的保护作用。方法:将脊髓半横断伤SD大... 目的:观察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基因修饰的嗅神经鞘细胞(Olfactory ensheathing cells,OECs)移植对损伤脊髓组织的保护作用。方法:将脊髓半横断伤SD大鼠模型,随机分为:NGF、BDNF基因修饰的OECs移植组(A组)、OECs移植组(B组)、损伤对照组(C组)和正常对照组(D组)。24h后每组8只动物取伤段标本,测水离子含量。其余动物第6周和12周每组8只动物爬坡试验,评价下肢运动功能及运动诱发电位(MEP)检测。结果:脊髓损伤(SCI)后组织水肿,Na^+、Ca^(2+)离子浓度升高,K^+、Mg^(2+)离子浓度降低。NGF、BDNF基因修饰的OECs脊髓内移植后显著改善这些变化,且使SCI后神经功能有显著恢复。结论:NGF、BDNF基因修饰的OECs脊髓内移植对SCI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减少神经细胞离子失衡,改善细胞内环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修饰 嗅神经鞘细胞 移植 脊髓损伤
下载PDF
胶原蛋白海绵在多种创面修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23
12
作者 陈晓东 袁即山 +5 位作者 祁少海 谢举临 潘姝 徐盈斌 张涛 利天增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4年第32期7200-7201,i005,共3页
目的:探讨胶原蛋白海绵在不同类型创面上有无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方法:选择56例患有不同类型创面的患者,用胶原蛋白海绵敷贴于取皮区、Ⅱ度烧伤、慢性溃疡创面上或填塞于压疮所致的窦道的底部为实验组,常规治疗为对照组;观察愈合的经... 目的:探讨胶原蛋白海绵在不同类型创面上有无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方法:选择56例患有不同类型创面的患者,用胶原蛋白海绵敷贴于取皮区、Ⅱ度烧伤、慢性溃疡创面上或填塞于压疮所致的窦道的底部为实验组,常规治疗为对照组;观察愈合的经过、愈合的时间,并作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14例取皮区创面使用胶原蛋白海绵的愈合时间是(2.86±0.86)d,对照组为(4.14±0.86)d,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Ⅱ度烧伤创面治疗组愈合时间是(6.75±1.39)d,对照组为(10.63±1.19)d,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肉芽创面、慢性溃疡创面、压疮创面总显效率83.3%,总有效率100%;组织病理:对照组肉芽组织中可见较多内皮细胞增生形成的实性细胞簇及扩张的新生毛细血管,在毛细血管周围有散在新生的纤维母细胞。可见大量的胶原纤维形成,胶原纤维排列无序,部分融合。实验组早期及中期成纤维细胞及毛细血管数量明显多于对照组,成纤维细胞转化为纤维细胞的时期较对照组早,胶原纤维的产生增加,排列更有序。结论:胶原蛋白海绵对创面修复及愈合,加速肉芽组织的生长、促进慢性溃疡和压疮创面生长等方面均有显著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医学工程 伤口愈合 生物相容性材料
下载PDF
NGF、BDNF基因修饰的BMSCs静脉注射治疗脊髓损伤 被引量:7
13
作者 布林 钟环 +1 位作者 姜汉国 袁即山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4期1900-1902,共3页
[目的]探讨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和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rain derived nervegrowth factor,BDNF)基因修饰的骨髓基质细胞(bone m arrow stem cells,BMSCs)静脉移植治疗脊髓损伤。[方法]SD大鼠制备成脊髓损伤动物模型... [目的]探讨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和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rain derived nervegrowth factor,BDNF)基因修饰的骨髓基质细胞(bone m arrow stem cells,BMSCs)静脉移植治疗脊髓损伤。[方法]SD大鼠制备成脊髓损伤动物模型。随机分为损伤对照组(A组)、BMSCs静脉移植组(B组)、NGF、BDNF基因修饰的BMSCs静脉移植组(C组)、正常对照组(D组)。治疗后2、6、10周,每组动物分别进行联合行为评分(GBS)、运动诱发电位(MEP)、感觉诱发电位(SEP)检查、双下肢功能测定(爬坡试验),评价脊髓损伤功能恢复情况。[结果]随时间的延长,C组GBS、MEP、SEP及下肢功能明显改善。与其他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NGF、BDNF基因修饰的BMSCs静脉移植能部分恢复损伤脊髓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修饰 骨髓基质细胞 神经营养因子 静脉移植 脊髓损伤
下载PDF
关节镜下缝线桥技术与双排技术修复全层中撕裂肩袖损伤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22
14
作者 费文勇 袁即山 +2 位作者 真启云 谢军 丁华 《临床骨科杂志》 2017年第2期157-160,164,共5页
目的比较关节镜下传统双排技术与缝线桥技术对全层中撕裂肩袖损伤的修复效果。方法将44例全层中撕裂肩袖损伤患者分为两组,分别采用传统双排技术(DR组,22例)、缝线桥技术(SB组,22例)修复。对两组术中锚钉使用量、手术时间、肩关节功能... 目的比较关节镜下传统双排技术与缝线桥技术对全层中撕裂肩袖损伤的修复效果。方法将44例全层中撕裂肩袖损伤患者分为两组,分别采用传统双排技术(DR组,22例)、缝线桥技术(SB组,22例)修复。对两组术中锚钉使用量、手术时间、肩关节功能各项评分、患肩活动范围、再撕裂率进行分析。结果 SB组手术时间短于D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0~14个月。两组患者末次随访VAS、ASES、Constant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B组术中使用内排锚钉(1.4±0.2)枚、外排锚钉(2.3±0.3)枚,再撕裂率为9.1%;DR组术中使用内排锚钉(1.5±0.3)枚、外排锚钉(1.5±0.5)枚,再撕裂率为31.8%;两组内排锚钉使用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排锚钉使用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再撕裂率SB组少于D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技术修复全层中撕裂肩袖损伤均可达到明显的治疗效果,但关节镜下缝线桥技术在术后再撕裂率及手术时间上较传统双排技术具有一定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袖损伤 关节镜检查 线桥技术 传统双排技术
下载PDF
移植神经生长因子和脑衍生神经生长因子基因修饰的嗅鞘细胞对脊髓损伤后细胞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布林 郑鸿 +1 位作者 姜汉国 袁即山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8期124-125,共2页
目的:探讨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生长因子和脑衍生神经生长因子基因修饰的嗅神经鞘细胞移植对脊髓损伤后细胞凋亡及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3-09/2004-04在广东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完成,SD大鼠48只,雌雄不限,体质量240~260... 目的:探讨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生长因子和脑衍生神经生长因子基因修饰的嗅神经鞘细胞移植对脊髓损伤后细胞凋亡及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3-09/2004-04在广东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完成,SD大鼠48只,雌雄不限,体质量240~260g。随机分为3组:基因修饰组,嗅鞘细胞移植组,脊髓损伤组,每组16只。均首先行大鼠脊髓损伤造模。基因修饰组和嗅鞘细胞移植组分别移植神经生长因子、脑衍生神经生长因子修饰的嗅鞘细胞和单纯嗅鞘细胞,脊髓损伤组不做治疗。移植后12周,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原位末端标记法对损伤区的脊髓组织切片进行细胞凋亡的检测,主要观察bcl-2(细胞凋亡抑制基因),bax和fas(细胞凋亡诱导基因)阳性表达的情况评估经基因修饰和未经基因修饰的单纯嗅鞘细胞对脊髓神经凋亡的抑制及诱导作用。结果:48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结果:基因修饰组细胞凋亡数低于嗅鞘细胞移植组,脊髓损伤组最高。②免疫组织化学结果:Bcl-2蛋白表达的顺序为基因修饰组>嗅鞘细胞移植组>脊髓损伤组(20.79±6.40,13.54±3.66,9.34±2.12,P<0.05);Fas,Bax蛋白表达的顺序均为脊髓损伤组>嗅鞘细胞移植组>基因修饰组[(24.98±4.32,40.48±2.05),(18.92±4.74,25.54±3.82),(11.78±3.81,16.87±3.30),(P<0.05)]。结论:单纯移植嗅鞘细胞其存活时间与分泌有限。神经生长因子和脑衍生神经生长因子是神经营养因子的主要成员,用神经生长因子和脑衍生神经生长因子基因修饰嗅鞘细胞后可提高嗅鞘细胞的生存时间和提高分泌神经营养因子功能,移植后具有抑神经细胞凋亡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生长因子 基因修饰 脊髓损伤 脑衍生 嗅鞘细胞移植 原位末端标记法 Bcl-2蛋白表达 嗅神经鞘细胞移植 细胞凋亡抑制基因 神经营养因子 免疫组织化学法 BAX蛋白表达 神经功能恢复 实验动物中心 凋亡诱导基因 神经细胞凋亡
下载PDF
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 被引量:6
16
作者 刘涛 潘展鹏 +2 位作者 章洪喜 袁即山 蒋勤益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1年第34期133-134,共2页
目的探讨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对31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使用PFNA内固定,骨折采用AO分型。结果 31例患者获得6~20个月随访。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为8~16周,平均13周,无感染、脂肪栓塞、深静脉血栓、褥疮、骨折不... 目的探讨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对31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使用PFNA内固定,骨折采用AO分型。结果 31例患者获得6~20个月随访。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为8~16周,平均13周,无感染、脂肪栓塞、深静脉血栓、褥疮、骨折不愈合、髋内翻、刀片切割等并发症。结论 PFNA具有手术创伤小、操作简单、固定牢靠等优点,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理想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FNA 股骨粗隆间骨折 内固定术
下载PDF
骨性关节炎关节软骨中线粒体酶表达的变化 被引量:2
17
作者 钱炜 Bipin Kumar Rai +6 位作者 袁即山 刘嫣方 顾韵 陈芹 谢军 张铭 马永明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4年第6期505-509,共5页
目的:探讨正常软骨与骨性关节炎软骨中线粒体几种关键酶的表达差异。方法:收集9例骨性关节炎患者及12例正常人的软骨,HE染色观察软骨的病理学表现。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Q-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两组软骨中NADH氧化还原酶... 目的:探讨正常软骨与骨性关节炎软骨中线粒体几种关键酶的表达差异。方法:收集9例骨性关节炎患者及12例正常人的软骨,HE染色观察软骨的病理学表现。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Q-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两组软骨中NADH氧化还原酶辅酶1(NADH dehydrogenase ubiquinone 1 alpha subcomplex 1,NDUFA1)、琥珀酸脱氢酶复合体铁硫亚基(succinate dehydrogenase complex subunit B,SDHB)、细胞色素b(cytochrome b,Cytb)、细胞色素C氧化酶(cytochrome c oxidase,COX)、V型H+ATP酶(vacuolar-type H+-ATPase,V-ATPase H)、苹果酸脱氢酶(cytosolic malate dehydrogenase,MDH)、短链羟烷基-辅酶A脱氢酶(hydroxyacyl-coenzyme A dehydrogenase,HADHSC)的表达情况。结果:骨性关节炎软骨中滑膜细胞增生,淋巴细胞浸润,严重者甚至出现斑片状钙化和纤维化。骨性关节炎软骨中NDUFA1与COX表达比正常软骨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DHB、Cytb、V-ATPase H表达比正常软骨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DH与HADHSC在两组中表达无明显差异。结论:线粒体关键酶的变化可能在骨性关节炎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性关节炎 软骨 线粒体
下载PDF
关节镜下肩峰下减压术微创治疗肩峰撞击征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2
18
作者 费文勇 章洪喜 +3 位作者 谢军 袁即山 真启云 王骅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263-1267,共5页
目的探讨采用关节镜下肩峰下减压术微创治疗肩峰撞击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6月~2011年12月,对30例肩峰撞击征患者予以肩关节镜下减压术,并对随访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0例患者均得到了随访,平均13.5个月(6~18个月)。患者术... 目的探讨采用关节镜下肩峰下减压术微创治疗肩峰撞击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6月~2011年12月,对30例肩峰撞击征患者予以肩关节镜下减压术,并对随访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0例患者均得到了随访,平均13.5个月(6~18个月)。患者术后末次随访患肩主动前屈、外展、中立位外旋和体侧内旋均较术前均明显增加(P〈0.01);ASES评分由术前66.5分提高到93.6分(P〈0.01),Constant评分由63.4提高到94.2分(P〈0.01),26例患者无疼痛残留,4例残留轻度的疼痛,所有患者均表示对手术满意。结论关节镜下肩峰下减压术微创治疗肩峰撞击征是一种可靠且有效的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镜 肩峰撞击征 肩峰下减压术
下载PDF
Legacy cMAS腰髂固定系统治疗腰骶部骨折脱位 被引量:3
19
作者 汪雷 肖黎 +3 位作者 章洪喜 袁即山 丁华 姚翔 《临床骨科杂志》 2015年第1期25-28,共4页
目的探讨Legacy c MAS腰髂固定系统治疗腰骶部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Legacy c MAS腰髂固定系统治疗12例腰骶部骨折脱位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后路腰髂固定手术,术前存在骶神经损伤症状者同时行骶管减压术。记录术后并发症,测量术... 目的探讨Legacy c MAS腰髂固定系统治疗腰骶部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Legacy c MAS腰髂固定系统治疗12例腰骶部骨折脱位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后路腰髂固定手术,术前存在骶神经损伤症状者同时行骶管减压术。记录术后并发症,测量术后双下肢长度,摄X线片及重建CT观察骨折复位情况及融合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对患者术后残余疼痛进行评估,按照Majeed骨盆功能调查表对患者术后骨盆功能进行评估,采用功能独立性测量(FIM)进行行走能力评估。结果 1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24个月,术后患者疼痛及运动功能均明显改善。VAS评分:术后1个月、3个月、末次随访评分逐渐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ajeed评分:术后1个月、3个月、末次随访逐渐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FIM评分:术后1个月、3个月、末次随访逐渐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例在术后6个月骨折愈合,3例术后9个月骨折愈合。无压疮及深静脉血栓并发症发生;2例出现切口感染,予以清创、VSD引流及敏感抗生素治疗后愈合;3例术前有骶神经损伤表现,2例术后症状明显改善,1例术后出现骶神经损伤症状加重,予以脱水、激素及营养神经治疗,手术3个月后逐渐好转。结论 Legacy c MAS腰髂固定系统是一种坚强的三维固定系统,能够重建腰骶段稳定性,是治疗腰骶部骨折脱位的有效方法,初期随访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骶部骨折 腰髂固定 骨折脱位
下载PDF
完全内窥镜下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早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3
20
作者 丁华 章洪喜 +4 位作者 袁即山 潘展鹏 刘涛 万博文 周辉辉 《临床骨科杂志》 2017年第1期9-12,共4页
目的评价完全内窥镜下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完全内窥镜技术治疗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2个退变椎间盘),术前、术后1 d及1、3、6个月记录患者腰腿痛VAS评分,术后6个月采用改良MacNab评价疗效。结果患者均顺... 目的评价完全内窥镜下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完全内窥镜技术治疗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2个退变椎间盘),术前、术后1 d及1、3、6个月记录患者腰腿痛VAS评分,术后6个月采用改良MacNab评价疗效。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0.5~2.5 h,术中出血量2~10ml,术后住院时间1~7 d。未发生椎间隙感染、神经根损伤、腹腔脏器及大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1例术中硬脊膜损伤,保守治疗1周后症状消失;2例发生下肢麻木加重,经治疗后1个月内症状消失;1例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腰腿痛无明显缓解,术后2个月行后路椎板间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术后疼痛明显好转。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8个月~2年。腰腿痛VAS评分术后1d及1、3、6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采用改良MacNab评定疗效:优47例,良8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91.7%。结论完全内窥镜技术能有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椎间盘突出症阶梯治疗中的重要手段,早期效果满意,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椎间盘切除术 经皮 内窥镜检查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