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遗传和流行病学危险因素建立麻风发病的风险预测模型 被引量:1
1
作者 槐鹏程 王真真 +12 位作者 孔瑶瑶 初同胜 刘殿昌 李聪聪 姚梦园 李洪达 靳传洋 袁召君 刘盟盟 李文超 刘红 刘健 张福仁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年第4期225-230,共6页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利用遗传因素和流行病学因素来构建麻风发病的风险预测模型。方法:以山东省10个地市的21个麻风累计发病例数超过500例的县为研究地区,共纳入816例麻风受累者,3847例密切接触者。通过《麻风患者登记表》和病历收集患...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利用遗传因素和流行病学因素来构建麻风发病的风险预测模型。方法:以山东省10个地市的21个麻风累计发病例数超过500例的县为研究地区,共纳入816例麻风受累者,3847例密切接触者。通过《麻风患者登记表》和病历收集患者的流行病学及临床信息。采用Logistic回归筛选纳入模型的变量,通过遗传因素和流行病学因素的组合来构建麻风发病的风险预测模型。通过曲线下面积(AUC)来评价每个模型的预测能力。结果:纳入3个流行病学影响因素和25个遗传风险位点信息,麻风模型的预测能力最佳,发现阶段AUC达0.821(95%CI:0.801~0.842),验证阶段AUC达0.812(95%CI:0.789~0.835)。此外,个体自身因素(AUC=0.750,95%CI:0.726~0.773)与先证者(传染源)因素(AUC=0.745,95%CI:0.718~0.772)在麻风发病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中发挥几乎相同的作用。在模型灵敏度和特异度最优时,截断值为0.202,高风险人群患麻风的概率是低风险人群的8.5倍。结论:基于遗传学和流行病学因素构建的麻风发病预测模型展现出很好的预测能力,对麻风高危个体的识别和精准化学预防的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风 预测模型 流行病学因素 遗传因素
下载PDF
山东省麻风患者家庭内集聚性探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孔瑶瑶 初同胜 +9 位作者 刘殿昌 李聪聪 姚梦园 李洪达 靳传洋 袁召君 刘盟盟 刘健 槐鹏程 张福仁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年第8期564-567,共4页
目的:通过更为细致的信息调查方法,掌握麻风康复者的家族史数据,了解有家族史的麻风康复者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以既往发现的2210例麻风康复者为调查对象。通过查阅原始病历、患者登记表,调查皮防工作者、乡医,入户随访等方式追踪家族... 目的:通过更为细致的信息调查方法,掌握麻风康复者的家族史数据,了解有家族史的麻风康复者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以既往发现的2210例麻风康复者为调查对象。通过查阅原始病历、患者登记表,调查皮防工作者、乡医,入户随访等方式追踪家族史及临床信息。统计分析部分采用SPSS25.0进行单因素t检验和卡方检验。结果:纳入分析的麻风康复者的有效例数为1964例,男女性别比为3.9∶1;平均发病年龄(22.18±12.14)岁,平均确诊年龄(25.64±11.89)岁。临床分型以结核样型麻风(1026例,52.24%),瘤型麻风患者(725例,36.91%)为主。399例(20.32%)麻风康复者有家族史。女性(24.44%)麻风康复者有家族史的比例高于男性(19.26%)、多菌型(27.77%)麻风康复者有家族史的比例高于少菌型(18.38%)。结论:本研究通过原始病历核查、皮防人员调查、麻风病例随访的方法获得了麻风康复者家族史的准确信息。本研究中约1/5的麻风患者有家族史,提示我们应对麻风患者,尤其是多菌型麻风患者有血缘关系的亲属开展重点随访,延长随访时间,增加随访频次,以提高麻风的早期发现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风 数据核查 家族史 流行病学分析
下载PDF
皮肤活检标本中海分枝杆菌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和价值评估
3
作者 袁召君 孙乐乐 +11 位作者 孙远航 张雍 曹园园 桑旭 李紫阁 王猛 程艳茹 李艳艳 潘晴 暴芳芳 刘红 张福仁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2024年第11期1022-1028,共7页
目的建立海分枝杆菌皮肤感染定量PCR(qPCR)快速检测方法并分析其临床检测效能。方法提取海分枝杆菌菌落DNA进行梯度稀释(10-1至10-8),采用既往文献报道的12对海分枝杆菌检测DNA引物探针及本研究设计的6对引物和探针分别进行qPCR扩增,筛... 目的建立海分枝杆菌皮肤感染定量PCR(qPCR)快速检测方法并分析其临床检测效能。方法提取海分枝杆菌菌落DNA进行梯度稀释(10-1至10-8),采用既往文献报道的12对海分枝杆菌检测DNA引物探针及本研究设计的6对引物和探针分别进行qPCR扩增,筛选出最灵敏的引物和探针。收集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皮肤病医院2021年确诊的72例海分枝杆菌感染患者(实验组)和68例其他分枝杆菌感染患者(对照组)皮损组织,取实验组和对照组皮损组织分别进行qPCR扩增、γ干扰素释放试验(IGRA)、抗酸染色和组织培养,评估检测效能。结果本研究设计的海分枝杆菌增强感染位点2(Mel2)引物和探针的灵敏度最高,其检测限为0.86拷贝/μl(CT值=37);Mel2引物和探针在其他分枝杆菌包括麻风分枝杆菌、葡萄球菌等的检测中qPCR扩增均阴性。实验组72例患者中,qPCR阳性44例(敏感性61.1%,95%CI:49.6%~71.5%),培养阳性47例(敏感性65.2%,95%CI:53.8%~75.3%),对照组68例qPCR、培养均为阴性,特异性均为100%;在65例患者中,31例IGRA阳性(敏感性47.7%,95%CI:36.0%~59.6%),25例对照中16例IGRA阴性(特异性64.0%,95%CI:44.5%~79.8%);58例患者中,37例抗酸染色阳性(敏感性63.8%,95%CI:50.9%~74.9%),66例对照组中,52例阴性(特异性78.8%,95%CI:67.5%~86.9%);qPCR与海分枝杆菌培养联合检测的敏感性为93%,对照组均为阴性,特异性100%。结论本研究建立了一种高敏感性的海分枝杆菌qPCR检测方法,其联合培养方法可进一步提高海分枝杆菌检测的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枝杆菌属 海分枝杆菌 分枝杆菌感染 皮肤 实时荧光定量PCR 培养 快速抗酸染色 γ干扰素释放试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