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在日常生活中培育青年民族干部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常人方法学为中心
1
作者 袁本罡 严珉 《当代青年研究》 2023年第4期54-64,共11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民族工作赋予新的内涵。青年民族干部是开展民族工作的重要主体之一,如何帮助青年民族干部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观念意识,并将之内化为青年民族干部的日常生活,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要...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民族工作赋予新的内涵。青年民族干部是开展民族工作的重要主体之一,如何帮助青年民族干部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观念意识,并将之内化为青年民族干部的日常生活,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与结构功能主义范式不同,常人方法学以“普通人”为观察视角,以日常活动为研究对象,以解决日常问题为导向,形成了“场景性”“索引性”“权宜性”“自反性”分析等系统研究方法,能够解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实践走进青年民族干部日常生活的内在机理。由此,在青年民族干部的成长场景下,应以民族政策为权宜参照,以共享知识体系指向“共同体知识”,通过保持“政策”与“文化”的自反性和可说明性,以期在青年民族干部的日常生活中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青年民族干部 常人方法学 质性研究
下载PDF
从“民族平等”到“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国共产党民族观的百年演变历程 被引量:2
2
作者 袁本罡 《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2年第1期61-67,共7页
中华民族具有“多元一体”的独特意蕴,如何正确对待多元性与统一性的关系是构建中华民族认同的关键。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便重视构建中华民族认同。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把“民族平等”作为自身民族观的核心理念。抗日战争爆发后,凝聚中... 中华民族具有“多元一体”的独特意蕴,如何正确对待多元性与统一性的关系是构建中华民族认同的关键。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便重视构建中华民族认同。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把“民族平等”作为自身民族观的核心理念。抗日战争爆发后,凝聚中华民族认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为中国共产党民族观的阐述重点。新中国成立后,实施民族差别化发展政策,推动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成为民族工作的重心。面对十八大以来的新形势新任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中国共产党民族观的最新成果。通过百年来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特质的认识愈发深刻,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水平不断提升,最终成为带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领导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 中国共产党 多元一体 民族观
下载PDF
追寻、重构与批判:对“中国性”之本质的三种不同理解 被引量:1
3
作者 袁本罡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4期24-27,共4页
"中国性"是华人学者热衷探讨的一个重要概念,围绕这一概念也产生许多争议。中华文明源流的争辩、"文化中国说"、后现代理论的解构这三种针对"中国性"的不同论述,说明了人们对现代中国与其传统的关系的不... "中国性"是华人学者热衷探讨的一个重要概念,围绕这一概念也产生许多争议。中华文明源流的争辩、"文化中国说"、后现代理论的解构这三种针对"中国性"的不同论述,说明了人们对现代中国与其传统的关系的不同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性” 现代中国 文化中国
下载PDF
嵌入视角下穆斯林流动人口的城市适应——以浙江省H市为例
4
作者 袁本罡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第11期68-71,共4页
近年来,大量穆斯林群众流动人口涌入到东部沿海城市,如何认识他们与流入地之间的巨大差异已成为学界探讨的热点。作为近年来民族学研究中的新兴视角,嵌入视角强调的是一种异质的动态接触过程。借助嵌入视角,本文对浙江省H市穆斯林流动... 近年来,大量穆斯林群众流动人口涌入到东部沿海城市,如何认识他们与流入地之间的巨大差异已成为学界探讨的热点。作为近年来民族学研究中的新兴视角,嵌入视角强调的是一种异质的动态接触过程。借助嵌入视角,本文对浙江省H市穆斯林流动人口的适应状况进行了分析,并依据穆斯林流动人口呈现出的异质性嵌入这一现实性特点,探讨如何推动穆斯林流动人口的城市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融入 嵌入 穆斯林流动人口
下载PDF
在散居地区促进各民族文化交融的价值意蕴与实践探索——以杭州市“石榴籽家园”为例
5
作者 袁本罡 《新丝路(中旬)》 2022年第12期0032-0034,0095,共4页
在各民族跨区域大流动空前活跃的背景下,散居地区成为新时代民族交融的重要阵地。文化交融是民族交融的核心,在新时代推动散居地区各民族文化交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然要求,也是保障新时代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重要抓手和推动... 在各民族跨区域大流动空前活跃的背景下,散居地区成为新时代民族交融的重要阵地。文化交融是民族交融的核心,在新时代推动散居地区各民族文化交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然要求,也是保障新时代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重要抓手和推动民族工作深化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作为典型的散居地区,杭州市以“石榴籽家园”为工作品牌,有力地促进了城市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通过考察其建设实践可以发现,在散居地区促进各民族文化交融既要发动各民族积极参与,也要侧重于彰显各民族的共同性,此外还要注重与城市文化深度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居地区 文化交融 石榴籽家园 杭州 城市民族工作
下载PDF
“民族团结”与“民族自决”—对两位少数民族革命领袖民族关系处理模式的比较
6
作者 袁本罡 《现代人类学》 2015年第4期57-61,共5页
本文通过对韦拔群及平措汪杰这两位民族地区革命领导人物的生平及其思想的梳理,分析了他们处理民族问题所秉持的“民族团结”与“民族自决”两种模式的差异。通过比较,作者认为两种模式的根本区别在于二人对民族概念认识上的不同,而这... 本文通过对韦拔群及平措汪杰这两位民族地区革命领导人物的生平及其思想的梳理,分析了他们处理民族问题所秉持的“民族团结”与“民族自决”两种模式的差异。通过比较,作者认为两种模式的根本区别在于二人对民族概念认识上的不同,而这也是两人在日后遭到不同评价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团结 民族自决 韦拔群 平措汪杰
下载PDF
从“理念人”到“现实人”——浅析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人类学笔记》对人之本质的研究
7
作者 袁本罡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5年第18期52-53,共2页
对人之本质的研究贯穿于马克思学术生涯始终。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马克思对人之本质的理解也在不断发生这变化。文章通过对马克思在不同人生阶段的两本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人类学笔记》中关于人本质的比较,对马克思在人之... 对人之本质的研究贯穿于马克思学术生涯始终。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马克思对人之本质的理解也在不断发生这变化。文章通过对马克思在不同人生阶段的两本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人类学笔记》中关于人本质的比较,对马克思在人之本质上的认识之变化进行了梳理,并指出这种变化是与马克思的研究旨趣的转向存在有密切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经济学哲学手稿 人类学笔记
下载PDF
激发新时代杭州红色文化新活力
8
作者 袁本罡 《杭州》 2024年第12期36-39,共4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杭州红色资源底蕴丰厚,拥有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各类党史胜迹等386处。从西湖之滨到市井街巷,从繁华都市到乡间村落,都留下了中国共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杭州红色资源底蕴丰厚,拥有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各类党史胜迹等386处。从西湖之滨到市井街巷,从繁华都市到乡间村落,都留下了中国共产党为民族复兴而砥砺奋斗的光辉足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财富 繁华都市 民族复兴 建设和改革 红色 杭州
下载PDF
全域文化繁荣实现“城市文化”向“文化城市”转变 被引量:1
9
作者 袁本罡 《杭州》 2023年第13期112-115,共4页
城市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引擎,文化是维系城市认同、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命脉。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工作,在浙江工作期间将文化建设作为“八八战略”的重要内容。相关指示精神不仅阐明了文化建设对于城市发展的重要意义,也... 城市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引擎,文化是维系城市认同、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命脉。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工作,在浙江工作期间将文化建设作为“八八战略”的重要内容。相关指示精神不仅阐明了文化建设对于城市发展的重要意义,也为新时代城市文化建设实践指明了前进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城市认同 八八战略 文化建设实践 高质量发展 前进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
下载PDF
对民族学、人类学“边缘精英”研究及其在中国社会研究中之应用的回顾及思考
10
作者 袁本罡 《才智》 2015年第24期296-297 299,299,共3页
文章主要探讨在民族学、人类学等社会科学学科中具有主要意义的"边缘精英"概念的内涵,及其在中国社会研究中的具体应用。由于民族学、人类学对于"中心-边缘"体系的关注,"中心"和"边缘"的双重... 文章主要探讨在民族学、人类学等社会科学学科中具有主要意义的"边缘精英"概念的内涵,及其在中国社会研究中的具体应用。由于民族学、人类学对于"中心-边缘"体系的关注,"中心"和"边缘"的双重属性的"边缘精英"群体成为中国社会研究中的重要研究对象。通过对"士绅"模式以及"民族精英"模式这两种代表性的"边缘精英"研究模式进行梳理与分析,文章认为:学者对"边缘精英"的不同观点所体现的实际为不同历史背景对"中心-边缘"格局的不同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缘精英 士绅 民族精英 “中心-边缘”体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