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抑郁状态下老年人社会活动参与和自我忽视的相关性研究
1
作者 刘梦卿 陈月 +5 位作者 袁梦园 马少缔 秦其荣 屈光波 孙业桓 李杰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07-612,共6页
目的 探讨抑郁状态下老年人社会活动参与和自我忽视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使用马鞍山健康老龄化队列研究数据,以基线处于抑郁状态的648名老年人为研究对象,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社会活动参与和自我忽视的... 目的 探讨抑郁状态下老年人社会活动参与和自我忽视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使用马鞍山健康老龄化队列研究数据,以基线处于抑郁状态的648名老年人为研究对象,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社会活动参与和自我忽视的相关性。结果 抑郁状态下老年人自我忽视总体得分为(7.42±5.10)分。调整混杂因素后,参与体育锻炼是老年总体自我忽视(OR=0.521, 95%CI:0.359~0.758,P<0.01)及卫生自我忽视(OR=0.523, 95%CI:0.332~0.822,P<0.01)、情感自我忽视(OR=0.537, 95%CI:0.364~0.793,P<0.01)、社会交往自我忽视(OR=0.486, 95%CI:0.334~0.709,P<0.001)的保护因素;参与友谊与关爱互动是老年总体自我忽视(OR=0.622, 95%CI:0.423~0.916,P<0.05)及卫生自我忽视(OR=0.438, 95%CI:0.268~0.717,P<0.01)、安全自我忽视(OR=0.236, 95%CI:0.138~0.403,P<0.001)、社会交往自我忽视(OR=0.510, 95%CI:0.345~0.755,P<0.01)的保护因素。结论 社会活动参与对马鞍山市抑郁状态下老年人自我忽视有一定保护,但是不同的社会活动参与内容影响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忽视 抑郁 社会活动参与 老年人
原文传递
百年变局重塑全球市场
2
作者 袁梦园 张文朗 《国际金融》 2023年第8期45-52,共8页
自全球金融危机以来,随着贸易摩擦加剧以及金融监管加强,全球化和金融化都有所放缓。疫情以及地缘政治更是进一步加速了逆全球化和去金融化的趋势。加速变化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对全球投资者意味着什么?本文试图探讨全球市场发展的历史... 自全球金融危机以来,随着贸易摩擦加剧以及金融监管加强,全球化和金融化都有所放缓。疫情以及地缘政治更是进一步加速了逆全球化和去金融化的趋势。加速变化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对全球投资者意味着什么?本文试图探讨全球市场发展的历史宏观背景、当下全球市场的格局以及在此格局下全球市场将面临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市场 权益投资 贸易
原文传递
童年期虐待与单胺氧化酶A基因多态性在青少年反社会行为中的交互作用 被引量:1
3
作者 袁梦园 苏普玉 《中国学校卫生》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92-795,800,共5页
青少年反社会行为给个人健康、家庭和社会都带来沉重的负担,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目前,大多数研究已证实童年期虐待、单胺氧化酶A基因与反社会行为之间存在关联。然而,关于童年期虐待与单胺氧化酶A基因交互作用与反社会行为之间的关... 青少年反社会行为给个人健康、家庭和社会都带来沉重的负担,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目前,大多数研究已证实童年期虐待、单胺氧化酶A基因与反社会行为之间存在关联。然而,关于童年期虐待与单胺氧化酶A基因交互作用与反社会行为之间的关联性尚存在争议。本文旨在对童年期虐待与单胺氧化酶A基因交互作用与青少年反社会行为的最新研究成果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发现童年期虐待与单胺氧化酶A基因可能通过影响大脑中特定的神经环路、改变情绪调节功能等交互作用于反社会行为。此外,本综述剖析了当前研究结果不一致的可能原因,为今后研究指明方向,也为青少年反社会行为的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虐待儿童 基因 社会行为 青少年 精神卫生
原文传递
太赫兹波治疗对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及CD34、VEGF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胡卓瑶 侯吉华 +5 位作者 李林昌 李梦兰 张汝琦 钟逸嘉 袁梦园 陈乔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3555-3559,共5页
目的:观察太赫兹波治疗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学习记忆及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良后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法(2-VO)法制备模型,将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模型组,西药组(0.01g/kg尼莫地平),低、中、高太赫兹波组,通过Morris... 目的:观察太赫兹波治疗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学习记忆及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良后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法(2-VO)法制备模型,将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模型组,西药组(0.01g/kg尼莫地平),低、中、高太赫兹波组,通过Morris水迷宫检测神经行为学改变,HE染色观察病理变化情况,免疫组化检测脑皮质及胼胝体中CD34、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表达,CD34标记检测微血管密度(MVD)。结果:模型组较假手术组学习记忆明显障碍(P<0.05),皮质、胼胝体中CD34及VEGF蛋白表达增强,MVD显著增多(P<0.05)。与模型组比较,太赫兹波组VD大鼠学习能力显著提高(P<0.05),皮质、胼胝体中CD34及VEGF蛋白表达增强,MVD显著增多(P<0.05)。与西药组比较,中太赫兹波组CD34及VEGF蛋白表达增强,MVD显著增多(P<0.05)。结论:太赫兹波治疗可改善V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其机制可能与增强VD大鼠脑组织中CD34、VEGF蛋白表达,增多MVD,促血管新生,缓解大脑缺血状态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痴呆 太赫兹波 学习记忆 CD34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微血管密度
原文传递
初中生抑郁症状在同伴欺凌与自杀意念间的中介作用 被引量:4
5
作者 陈珊珊 何阳 +4 位作者 袁梦园 李泳汉 常俊杰 汪耿夫 苏普玉 《中国学校卫生》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456-1461,共6页
目的探讨初中生抑郁症状在同伴欺凌模式与自杀意念间的中介作用,为同伴欺凌防治和青少年自杀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于2019年9月(T1)在安徽省濉溪县1所普通中学全体初一学生中建立随访队列,2020年9月(T2)进行第一次随... 目的探讨初中生抑郁症状在同伴欺凌模式与自杀意念间的中介作用,为同伴欺凌防治和青少年自杀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于2019年9月(T1)在安徽省濉溪县1所普通中学全体初一学生中建立随访队列,2020年9月(T2)进行第一次随访,共1687名初中生参与。采用自编同伴欺凌问卷、中文版流调中心抑郁量表-儿童版(CES-DC)和自杀相关心理行为问卷对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初中生近1年自杀意念、被欺凌、欺凌他人的报告率分别为28.3%,27.0%,24.4%。同伴欺凌潜在类别分析分为低被欺凌-欺凌他人组(71.4%),高被欺凌-欺凌他人组(3.3%),高言语和关系被欺凌-欺凌他人组(25.3%)3组。以低被欺凌-欺凌他人组为参照组,T1抑郁症状在高被欺凌-欺凌他人组(中介效应值为0.43,P<0.05)及高言语和关系被欺凌-欺凌他人组(中介效应值为0.29,P<0.05)致T2自杀意念中起中介作用。结论抑郁症状在同伴欺凌致青少年自杀意念中起中介作用。为预防同伴欺凌及青少年自杀相关心理行为,教育工作者在制定相应措施时应重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 暴力 精神卫生 自杀 青少年
原文传递
青少年网络欺凌研究进展 被引量:8
6
作者 李泳汉 常俊杰 +1 位作者 袁梦园 苏普玉 《中国学校卫生》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751-1756,共6页
青少年网络欺凌是在电子社交网络环境下,通过电子手段对青少年实施的攻击性暴力行为,且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和传播的快速性,对青少年身心产生严重而深远的影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欺凌方式层出不穷,网络欺凌的影响因素和形成机制多... 青少年网络欺凌是在电子社交网络环境下,通过电子手段对青少年实施的攻击性暴力行为,且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和传播的快速性,对青少年身心产生严重而深远的影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欺凌方式层出不穷,网络欺凌的影响因素和形成机制多样复杂。本文从流行特征、影响因素、相关理论模型等角度系统阐述了青少年网络欺凌的研究进展,以期能为家庭、学校、社会构建预防青少年网络欺凌的公共卫生体系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因特网 暴力 精神卫生 青少年 学生
原文传递
青少年遭受同伴欺凌与抑郁症状关系的纵向交叉滞后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何阳 陈珊珊 +5 位作者 袁梦园 李泳汉 常俊杰 张婷婷 汪耿夫 苏普玉 《中国学校卫生》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472-1475,1479,共5页
目的探讨青少年不同类型欺凌行为和抑郁症状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预防青少年同伴欺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2019年9月(T1)和2020年9月(T2)对安徽省淮北市1687名青少年队列随访数据,采用交叉滞后回归方法探讨不同类型同伴欺凌与抑郁症状... 目的探讨青少年不同类型欺凌行为和抑郁症状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预防青少年同伴欺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2019年9月(T1)和2020年9月(T2)对安徽省淮北市1687名青少年队列随访数据,采用交叉滞后回归方法探讨不同类型同伴欺凌与抑郁症状的相互关系。结果T2时遭受欺凌行为(躯体欺凌、言语欺凌、关系欺凌、网络欺凌)和抑郁症状得分均低于T1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3.60,8.61,7.24,3.76,8.29,P值均<0.01)。两个时期青少年的欺凌行为与抑郁症状之间均呈正相关(P值均<0.01);交叉滞后回归分析显示,T1时期的遭受躯体、言语、关系和网络欺凌均能正向预测T2时期的抑郁症状(β值分别为0.06,0.04,0.12,0.05),T1时期的抑郁症状也能正向预测T2时期遭受躯体、言语、关系和网络欺凌(β值分别为0.07,0.10,0.13,0.10)(P值均<0.05)。结论青少年同伴欺凌与抑郁症状之间相互影响,存在一定的双向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力 抑郁 精神卫生 回归分析 青少年
原文传递
童年期性虐待与大学生性取向的相关性 被引量:1
8
作者 张婷婷 陈俐如 +4 位作者 谢国蝶 袁梦园 常俊杰 李泳汉 苏普玉 《中国学校卫生》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05-708,共4页
目的探讨童年期性虐待与大学生性取向之间的关联及其性别差异,为中国青少年童年期性虐待和性取向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合肥市4所大学4 034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调查人口统计学特征、童年期... 目的探讨童年期性虐待与大学生性取向之间的关联及其性别差异,为中国青少年童年期性虐待和性取向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合肥市4所大学4 034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调查人口统计学特征、童年期性虐待经历以及性取向。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类型和不同时期的性虐待经历与大学生性取向之间的关联及性别差异。结果大学生异性向、同性向、双性向、无性向的报告率分别为93.2%,0.7%,3.7%,2.4%。男生发生在小学或更早时期的仅接触性虐待(OR=14.70,95%CI=5.73~37.72)、同时经历非接触和接触性虐待(OR=4.33, 95%CI=1.91~9.84)与性取向有关;发生在中学时期的仅非接触性虐待(OR=4.20, 95%CI=2.21~7.98),同时经历非接触和接触性虐待(OR=3.57, 95%CI=1.65~7.70)与性取向有关。女生发生在小学或更早时期的仅非接触性虐待(OR=1.78, 95%CI=1.02~3.13)、同时经历非接触和接触性虐待(OR=3.13, 95%CI=1.35~7.23)与性取向存在关联。结论童年期性虐待经历与大学生性取向存在关联,且存在性别差异,在男生中的关联性相对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猥亵儿童 精神卫生 同性恋 异性恋 回归分析 学生
原文传递
中学生急性应激反应与同伴欺凌行为的关联
9
作者 张婷婷 李泳汉 +6 位作者 袁梦园 常俊杰 李缘 曹磊磊 王少杰 汪耿夫 苏普玉 《中国学校卫生》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462-1466,1471,共6页
目的探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期间急性应激反应与疫情常态化管理时期中学生同伴欺凌行为的关系,为制定减少同伴欺凌行为的相关措施提供依据。方法2020年12月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安徽省皖南(宣城市)和皖北(淮北市)2所普通初级中学2219名学... 目的探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期间急性应激反应与疫情常态化管理时期中学生同伴欺凌行为的关系,为制定减少同伴欺凌行为的相关措施提供依据。方法2020年12月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安徽省皖南(宣城市)和皖北(淮北市)2所普通初级中学2219名学生,调查遭受欺凌和欺凌他人中言语欺凌、关系欺凌、躯体欺凌和网络欺凌行为发生情况,并自我回顾性评价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社交隔离)期间急性应激反应状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中学生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期间不同水平急性应激反应与同伴欺凌行为的关联。结果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管理时期中学生同伴欺凌行为报告率为65.8%,遭受他人欺凌和欺凌他人的报告率分别为63.8%和27.1%;遭受他人言语欺凌报告率最高(54.8%),对他人网络欺凌报告率最低(4.6%)。疫情期间中学生急性应激反应得分为(6.50±1.67)分。除躯体欺凌他人外,其他类型欺凌他人与遭受他人欺凌行为报告率在高水平应激反应组均最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调整相关混杂因素后,高水平急性应激反应与中学生遭受言语欺凌(OR=1.38)、关系欺凌(OR=2.28)、躯体欺凌(OR=1.87)和网络欺凌(OR=2.30)风险增加相关,高水平急性应激反应组中学生言语(OR=1.80)、关系(OR=1.99)、躯体(OR=1.76)和网络(OR=2.32)欺凌他人的风险均高于低水平急性应激反应组(P值均<0.05)。结论中学生高水平急性应激反应与不同类型同伴欺凌行为之间均存在关联,且与网络欺凌的关联性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激 心理学 暴力 行为 精神卫生 回归分析 学生
原文传递
太赫磁波对血管性痴呆大鼠神经行为学及脑组织VEGF/VEGFR2信号通路的影响
10
作者 胡卓瑶 黄雄峰 +5 位作者 席君 李林昌 钟逸嘉 张汝琦 袁梦园 陈乔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5490-5494,共5页
目的:探讨太赫磁波(THz)对血管性痴呆(VD)模型大鼠神经行为学及脑组织VEGF/VEGFR2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良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法制备VD模型后,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西药组(尼莫地平,11mg/kg),低、中、高THz组,治疗30d后,Morri... 目的:探讨太赫磁波(THz)对血管性痴呆(VD)模型大鼠神经行为学及脑组织VEGF/VEGFR2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良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法制备VD模型后,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西药组(尼莫地平,11mg/kg),低、中、高THz组,治疗30d后,Morris水迷宫评价各组大鼠行为学差异,尼氏染色观察海马CA1及皮质区神经锥体细胞变化情况,免疫组化检测脑组织皮质及CA1区中VEGF、VEGFR2蛋白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THz组逃避潜伏期、游泳总路程及首次抵达平台时间均显著缩短(P<0.01,P<0.05),目标象限停留时间显著延长(P<0.05,P<0.01),皮质及CA1区VEGF、VEGFR2的阳性细胞数量显著增加(P<0.05,P<0.01);与西药组比较,中THz组VEGF、VEGFR2阳性表达更强(P<0.05)。结论:THz治疗改善VD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可能与激活脑组织VEGF/VEGFR2信号通路,促血管新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赫磁波 血管性痴呆 学习记忆 VEGF/VEGFR2信号通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