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李渔戏曲创作理论和写作实践的矛盾性刍议 被引量:2
1
作者 袁楚林 魏琛琳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1年第1期89-95,共7页
作为明末清初的文学家、戏曲家、戏曲理论家、通俗文化大师、生活美学的集大成者,李渔(1611—1680)在戏曲、小说、出版等许多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留下极为丰富的文学遗产。对比《闲情偶寄》中的戏曲理论和李渔的创作实践,能够发现... 作为明末清初的文学家、戏曲家、戏曲理论家、通俗文化大师、生活美学的集大成者,李渔(1611—1680)在戏曲、小说、出版等许多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留下极为丰富的文学遗产。对比《闲情偶寄》中的戏曲理论和李渔的创作实践,能够发现李渔曲论与其创作之间的诸多“矛盾”:李渔力倡“戒淫亵”、“戒荒唐”、追求艺术创作的“无我之境”等,但其在具体的创作实践中却不忌淫词秽语、大胆进行艺术虚构,与此同时又难免作者意识、声音等主观因素的介入,矛盾频现。这种“矛盾性”及其成因,旁涉明末清初的时代氛围、社会文化风气和士人心态以及李渔为了使作品在市民大众和不同阶层的读者群中得到接受、传播,在创作实践中对自己理论主张的背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渔 戏曲 《闲情偶寄》 《十二楼》 创作理论 写作实践
下载PDF
中唐诗人雍裕之生平及著述考
2
作者 袁楚林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4期79-82,共4页
雍裕之,中唐诗人。裕之创作了大量杂体诗,其中一些诗作含有裕之生平的信息,能够帮助我们解决裕之生平的一些问题。根据历代诗歌选本对裕之诗歌的收录,裕之两首在《全唐诗》重出的诗歌都应归属于裕之。
关键词 雍裕之 中唐 杂体诗
下载PDF
在仕与不仕之间——李渔弃举原因新探
3
作者 魏琛琳 袁楚林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86-92,共7页
李渔放弃举业的原因,过往学者各有说法,最有代表性的为“战乱说”“强仕说”“天命说”和“性格说”。但研究发现这些说法存在一定局限:首先,过于强调单个因素,忽略了李渔心态的复杂。其次,这些说法都通过讨论李渔入清后的弃举经历得出... 李渔放弃举业的原因,过往学者各有说法,最有代表性的为“战乱说”“强仕说”“天命说”和“性格说”。但研究发现这些说法存在一定局限:首先,过于强调单个因素,忽略了李渔心态的复杂。其次,这些说法都通过讨论李渔入清后的弃举经历得出,并未提及李渔在入清之前已经形成的不仕之心。但通过其诗、词、文、小说等著作可以发现,李渔在入清前和入清后放弃应举的原因并不相同。是故讨论李渔的弃举问题应对入清前和入清后两个阶段分别加以考察。引证李渔的作品及当时文献,可见其不仕心态的变化和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渔 不仕 个人心态 社会身份 实际生活
下载PDF
从陌生到会通:《笠翁十种曲》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与接受
4
作者 魏琛琳 袁楚林 《戏曲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7-95,102,共10页
前人述及李渔在英语世界的接受情况时,大都聚焦其小说创作,对其戏曲作品《笠翁十种曲》之西传关注不足。针对这一情况,本文整理了20世纪至今英语世界对《十种曲》的研究成果,对其中的代表性观点加以评析,并与中国学者的相关研究进行对... 前人述及李渔在英语世界的接受情况时,大都聚焦其小说创作,对其戏曲作品《笠翁十种曲》之西传关注不足。针对这一情况,本文整理了20世纪至今英语世界对《十种曲》的研究成果,对其中的代表性观点加以评析,并与中国学者的相关研究进行对比。本文指出,英语世界对《十种曲》的研究早已从单一的文本分析扩展到戏曲艺术、文学发展、社会历史、性别研究等诸多面向,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东西方对《十种曲》评价不同,对其中的"创新性"和"继承性"重视程度不同,甚至由此引发对"喜剧"概念界定问题的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渔 戏曲 译介 传播 接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