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温带草地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其对总初级生产力的贡献
1
作者 袁沫汐 文佐时 +2 位作者 何利杰 李鑫鑫 赵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54-376,共23页
气候变暖引起的植物物候变化影响了陆地生态系统功能和碳循环。目前研究着重关注温带和热带森林物候变化趋势、驱动因素,关于干旱半干旱地区草地物候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 GPP)影响仍知之甚少。... 气候变暖引起的植物物候变化影响了陆地生态系统功能和碳循环。目前研究着重关注温带和热带森林物候变化趋势、驱动因素,关于干旱半干旱地区草地物候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 GPP)影响仍知之甚少。因此,开展草地植物物候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研究对预测草地生态系统响应未来气候变化和区域碳循环至关重要。基于1982—2015年气象资料和GIMMS NDVI3g数据,分析了中国温带草原植被返青期(start of the growing season, SGS)和枯黄期(end of the growing season, EGS)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响应,并借助一阶差分法量化物候对GPP动态变化的贡献。结果表明:(1)季前1—2个月的夜间温度增温会显著提前SGS,而当月至季前2个月的白天温度对SGS有着微弱的促进作用;季前3个月的累积降水对SGS提前作用最为强烈,累积太阳辐射在各个时期对SGS影响相对较弱。(2)不同季前时间尺度昼夜温度对草地EGS均表现出相反的作用,短期累积降水对EGS起到显著延迟的区域范围最大,太阳辐射随着季前时间的增加对草地枯黄期的延迟作用逐渐转变为提前作用。(3)EGS对草地GPP年际变化趋势的相对贡献率强于返青期。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化陆地生态系统与气候变化、碳循环之间相互作用的认识,为草地适应未来气候变化和生态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物候 气候变化 总初级生产力 响应 温带草地
下载PDF
1982—2015年中国温带不同草地植被枯黄期对极端气候事件的响应 被引量:3
2
作者 袁沫汐 赵林 +1 位作者 李鑫鑫 林爱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4期6015-6032,共18页
随着极端气候事件频率和强度的增加,植被物候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然而,植被枯黄期(EGS)对极端气候的响应机制目前尚未厘清,特别是对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草地而言。因此,聚焦我国温带草地,基于1982—2015年全球监测与模型研究工作组归一... 随着极端气候事件频率和强度的增加,植被物候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然而,植被枯黄期(EGS)对极端气候的响应机制目前尚未厘清,特别是对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草地而言。因此,聚焦我国温带草地,基于1982—2015年全球监测与模型研究工作组归一化植被指数(GIMMS NDVI3g)长时间序列数据提取草地物候参数,并分析其时空变化规律;运用随机森林模型等方法探究温带草地EGS对极端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1)全区多年平均EGS主要发生于270—290儒略日(DOY),59.8%的区域呈延迟趋势,其中显著延迟(P<0.05)的区域分布在新疆天山、阿尔泰山一带和准噶尔盆地西部、黄土高原北部、呼伦贝尔高原的西部和东北小兴安岭。(2)EGS与极端气温暖极值(日最低气温的最大值、日最高气温的最大值、暖夜日数、暖昼日数)之间均以广泛的正相关关系为主;相比之下,极端降水事件与EGS之间的关系相对比较复杂,这与各草地类型自身的生理策略和所处环境密切相关。(3)整体而言,持续干旱日数、气温日较差和暖夜日数对全域草地EGS动态变化具有极大的重要性。就不同草地类型而言,温带草甸草原主要受到气温日较差的影响,温带山地草甸和温带沼泽化草甸EGS变化主要受日最高气温的最大值的影响,日最低气温的最大值和暖夜日数分别对温带草丛和温带荒漠草原的影响最大;持续湿润日数和持续干旱日数则分别对生长在水分限制地区的温带盐生草甸和温带典型草原的EGS产生强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枯黄期 极端气候事件 响应 随机森林模型 温带草地
下载PDF
湖北省地区植被覆盖变化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 被引量:47
3
作者 袁沫汐 邹玲 +1 位作者 林爱文 朱弘纪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7期5315-5323,共9页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作为一个重要的遥感参数,能够准确地反映植被覆盖程度和植被生长状况、生物物理化学性质及生态系统参数的变化,其时序数据也已成为基于生物气候特征开展大区域植被和土地覆盖分类的基本手段。基于2001—2012年MODIS...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作为一个重要的遥感参数,能够准确地反映植被覆盖程度和植被生长状况、生物物理化学性质及生态系统参数的变化,其时序数据也已成为基于生物气候特征开展大区域植被和土地覆盖分类的基本手段。基于2001—2012年MODIS-NDVI数据,利用趋势分析法以及线性相关分析等方法对湖北省植被年际变化趋势、月变化趋势进行详细分析;并且研究该区植被覆盖时空变化及其与气温和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近12年来,研究区大部分区域植被覆盖度良好,其中鄂西北及鄂南地区NDVI值较高为0.82,鄂中东部城市NDVI值较低为0.13;2001—2012年间年均NDVI整体呈增加趋势,增速1%/10a;植被覆盖度基本不变区域占研究区总面积的92.8%,大致符合我国中部地区植被覆盖变化趋势;分析NDVI与气候因子的相关关系可知,降水量对湖北植被NDVI年变化起有重要影响;逐月NDVI与月平均气温及月降水量的回归分析表明,降水和气温对生长季不同月份的植被NDVI影响明显不同,同时呈现一定的滞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归一化植被指数 植被覆盖变化 气候变化 滞后性 湖北省
下载PDF
老挝沙湾水经济区生态用地利用评价 被引量:4
4
作者 袁沫汐 彭玉玲 +2 位作者 林爱文 张建东 秦文杰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7年第1期234-240,共7页
[目的]探索老挝沙湾水经济区的生态用地特征,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依据,并保证在土地合理利用的同时,保障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方法]从景观格局和生态敏感性2个方面选取适宜的指标,并采用变异系数法,客观确定评价因子权重,综合评价研究... [目的]探索老挝沙湾水经济区的生态用地特征,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依据,并保证在土地合理利用的同时,保障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方法]从景观格局和生态敏感性2个方面选取适宜的指标,并采用变异系数法,客观确定评价因子权重,综合评价研究区内生态用地的敏感程度和空间分布。[结果]极敏感区、高敏感区、中敏感区、低敏感区、不敏感区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42%,19.36%,32.85%,46.01%,0.36%;林地景观类型破碎度相对其他景观类型最低,受人类活动干扰最小;水域和农用地景观类型破碎度最高,形状复杂,受人类活动影响严重;建设用地景观类型由于研究区自身发展条件的制约,面积较小,破碎度相对其他景观类型而言位处于中等水平。[结论]研究区生态用地可划分为生态用地优先建设区、生态用地次优先建设区、生态用地过渡区和生态用地保育区4种生态用地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用地 生态敏感性 景观指数分析 老挝沙湾区
下载PDF
镜泊湖自然地理环境考察
5
作者 袁沫汐 《教育教学论坛》 2013年第37期151-153,共3页
通过自然地理综合实习,对镜泊湖地质地貌、土壤、动物及植物等自然地理环境进行了实地考察和特征分析,对研究镜泊湖环境变迁具有一定的价值,并提出利用遥感技术考察镜泊湖环境方法更佳。
关键词 自然地理环境 考察 遥感 镜泊湖
下载PDF
湖北省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李庆君 袁沫汐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21年第4期96-100,105,共6页
基于改进的光能利用率模型,本文利用MODIS数据和同期气象数据估算分析了湖北省2001—2012年间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借助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定量探究自然因素(气温、降水量、太阳辐射)和人为因素(土地覆被/土地利用、粮... 基于改进的光能利用率模型,本文利用MODIS数据和同期气象数据估算分析了湖北省2001—2012年间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借助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定量探究自然因素(气温、降水量、太阳辐射)和人为因素(土地覆被/土地利用、粮食播种面积、粮食产量、人口数量)对NPP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湖北省NPP呈波动上升趋势,年际增加趋势为8.19 g/m~2·a;2) NPP空间分布差异明显,呈现西高东低、北高南低、从西向东逐渐递减的态势;3)造林累计面积和太阳辐射变化是影响NPP变化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 气候因素 人类活动 相关性 多元回归分析
下载PDF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发展状况及其与人口和碳排放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钟洋 林爱文 +2 位作者 周志高 何利杰 袁沫汐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CSCD 2020年第6期539-548,共10页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基于此,本文从地缘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同时运用多种数学统计方法,对"一带一路"沿线30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差异进行了分析。此外...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基于此,本文从地缘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同时运用多种数学统计方法,对"一带一路"沿线30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差异进行了分析。此外,还进一步分析了这些国家的GDP与人口和碳排放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很大差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发展的各项指标的差距在整体上呈现出逐步缩小的特征;中国的经济发展质量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在研究期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GDP、人口和碳排放呈现总体上升趋势,这三个值的变化显示出显著的相关性。GDP与人口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89,GDP与碳排放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95,人口与碳排放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93,表明GDP,人口与碳排放之间的相关性非常高。其中,GDP与碳排放的相关性最高,达到0.995。通过回归分析,我们发现R值达到0.995,表明回归拟合效果很好,计算结果高度可靠。根据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以下建议:(1)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应处理好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关系;(2)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也应该与中国的国内区域发展战略联系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地缘经济 相关性 全球化 中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