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张骞通西域”汉代画像石考辩 被引量:2
1
作者 袁祖雨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3年第7期22-26,31,共6页
张骞孙子张猛所处汉元帝时期,南阳社会上正流行兴建画像石墓,是南阳汉画像石墓的发展期。张骞一生最辉煌的时期,就是他第二次出使西域,出使时是三千石级的中郎将,返回后是位列九卿的大行。其后辈肯定熟悉这段历史,将祖辈的丰功伟绩刻在... 张骞孙子张猛所处汉元帝时期,南阳社会上正流行兴建画像石墓,是南阳汉画像石墓的发展期。张骞一生最辉煌的时期,就是他第二次出使西域,出使时是三千石级的中郎将,返回后是位列九卿的大行。其后辈肯定熟悉这段历史,将祖辈的丰功伟绩刻在石墓中,以显荣耀,以求护佑,以志纪念,应该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完全有可能的。出土该石的画像石墓墓主,很可能是张骞后裔。我们对这块画像石做出了符合汉使开通西域历史画面的推断,又知道出土地点是张骞的封地——博望侯国,石刻时代是张骞后裔十分活跃的西汉晚期,虽然无法确知那立乘于大使车上的尊者的姓名,但为永久纪念张骞,将这块画像石命名为"张骞通西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阳 汉画 张骞 西域 图释
下载PDF
南阳唐河针织厂汉画像石:不是“虎食女魃”,而是“舍身饲虎” 被引量:2
2
作者 袁祖雨 袁子祠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20年第4期18-23,共6页
1972年发掘的唐河县针织厂汉画像石墓中有三幅虎食人的画面,原发掘者将其释读为“虎食女魃”,后一直被沿用,影响较为广泛。然而该观点无法解释为什么画面在墓中不同位置多次出现,也无法解释画面与墓主人生死升仙等问题之间的关系。通过... 1972年发掘的唐河县针织厂汉画像石墓中有三幅虎食人的画面,原发掘者将其释读为“虎食女魃”,后一直被沿用,影响较为广泛。然而该观点无法解释为什么画面在墓中不同位置多次出现,也无法解释画面与墓主人生死升仙等问题之间的关系。通过对该画像石原画面与佛经文献《舍身饲虎缘起》及与莫高窟254窟《舍身饲虎》壁画的对照研究,可以发现三者虽表述形式有别,但核心内容一致,应是著名佛本生故事《舍身饲虎》的不同版本。唐河县针织厂出土的汉画像石“虎食女魃”应释读为佛画“舍身饲虎”。东汉早期的南阳汉画中成组的佛教重要内容的发现,在对汉代丝绸之路考古、世界佛教艺术史考古中国佛教史的研究及认识南阳在汉代丝绸之路中的地位等方面都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阳唐河针织厂 汉画像石墓 “虎食女魃” “舍身饲虎”
下载PDF
折木相羊——南阳汉画新发现
3
作者 袁祖雨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2期34-37,共4页
2012年南阳民间新发现一块汉画像石,依内容命名为《折木相羊》。画面右部一武士正倾力折拽神木———若木的树枝,左部一武士俯身手按神兽———神羊的前腿。画面主题是屈原《离骚》中的名句:"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相羊。"... 2012年南阳民间新发现一块汉画像石,依内容命名为《折木相羊》。画面右部一武士正倾力折拽神木———若木的树枝,左部一武士俯身手按神兽———神羊的前腿。画面主题是屈原《离骚》中的名句:"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相羊。"若木是供太阳在西极栖落的神树;神羊是獬豸,是独角兽;武士是源自希腊神话的战神河瑞斯形象。在汉代南阳,积淀深厚的楚汉文化和因丝绸之路畅通而东传的丝路文化,交汇融合,《离骚》的意境和当时流行的战神(武士)格式化造型,共同影响,成就了汉画《折木相羊》。《折木相羊》反映了"屈贾精神"从战国到汉代的历史传承,是"屈贾精神"的高度艺术概括,是"楚风汉韵"的典型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若木 神羊 阿瑞斯 离骚 屈贾精神 融合传承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