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环磷酰胺诱发永生化人支气管上皮细胞的恶性转化 被引量:5
1
作者 袁素波 廖明阳 +1 位作者 叶常青 王治乔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441-446,共6页
研究环磷酰胺 (CP)对人类支气管上皮细胞的致癌转化效应 .实验利用永生化人支气管上皮细胞(BEAS 2B)为靶细胞模型 ,研究CP诱导的BEAS 2B细胞 (BEAS CP)的恶性转化 ,并伴随研究了BEAS CP转化细胞的增殖动力学 ,细胞周期和非贴壁依赖性生... 研究环磷酰胺 (CP)对人类支气管上皮细胞的致癌转化效应 .实验利用永生化人支气管上皮细胞(BEAS 2B)为靶细胞模型 ,研究CP诱导的BEAS 2B细胞 (BEAS CP)的恶性转化 ,并伴随研究了BEAS CP转化细胞的增殖动力学 ,细胞周期和非贴壁依赖性生长等转化表型特征 .结果显示 ,经传代和软琼脂培养基筛选 ,BEAS CP细胞已具有较为稳定的转化表型和细胞生物学特性 ,可能是具有裸小鼠致瘤性的恶性转化细胞 .结果表明CP对BE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磷酰胺 上皮细胞 支气管 转化 恶性 细胞增殖动力学
下载PDF
塞替派诱发永生化人支气管上皮细胞的恶性转化(一) 被引量:6
2
作者 袁素波 廖明阳 +1 位作者 叶常青 王治乔 《卫生毒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07-211,共5页
目的 研究塞替派对人类支气管上皮细胞的致癌转化效应。方法 利用永生化人支气管上皮细胞(BEAS 2B)为靶细胞模型 ,以塞替派诱导BEAS 2B细胞的恶性转化 ,并伴随研究了塞替派转化细胞 (EBAS TE)的增殖动力学、细胞周期和锚着独立生长能... 目的 研究塞替派对人类支气管上皮细胞的致癌转化效应。方法 利用永生化人支气管上皮细胞(BEAS 2B)为靶细胞模型 ,以塞替派诱导BEAS 2B细胞的恶性转化 ,并伴随研究了塞替派转化细胞 (EBAS TE)的增殖动力学、细胞周期和锚着独立生长能力等转化表型特征。结果 经传代和软琼脂培养基筛选 ,BEAS TE具有较为稳定的转化表型和细胞生物学特性。结论 塞替派对人支气管上皮细胞具有较强的恶性转化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塞替派 永生化人支气管上皮细胞 BEAS-2B 恶性转化细胞增殖动力学
下载PDF
恶性间皮瘤p53基因点突变和蛋白表达 被引量:2
3
作者 袁素波 杨青 +2 位作者 翟朝阳 王治明 朱春贤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295-299,共5页
p53基因是在人类多数肿瘤中发生高频突变的肿瘤相关性最强的抑癌基因,其突变特征为80%的点突变均集中在进化的高保区内,即对应的第5-8外显子部位.恶性间皮瘤是一种与接触石棉有明确关系的间叶源性肿瘤.为深入阐明p53基... p53基因是在人类多数肿瘤中发生高频突变的肿瘤相关性最强的抑癌基因,其突变特征为80%的点突变均集中在进化的高保区内,即对应的第5-8外显子部位.恶性间皮瘤是一种与接触石棉有明确关系的间叶源性肿瘤.为深入阐明p53基因在人恶性间皮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和免疫组化技术研究了34例恶性间皮瘤p53基因的点突变情况.结果表明:56%(19/34)的病例存在p53基因的点突变,突变率在不同的组织学类型之间有一定的差异;在所发现的22次突变中有16次均发生在第7外显子,表明第7外显子是本组恶性间皮瘤的突变热点所在;免疫组化染色:23%(8/34)的病例P53蛋白免疫组化染色为阳性,阳性率低于基因突变率.以上资料提示p53基因突变可能在恶性间皮瘤的癌变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恶性肿瘤 间皮瘤 P53基因 基因突变 蛋白质
下载PDF
环磷酰胺及塞替派诱导人支气管上皮细胞恶性转化的超微结构 被引量:4
4
作者 袁素波 王治乔 +2 位作者 叶常青 袁本利 廖明阳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341-345,共5页
为了解抗癌化疗药环磷酰胺 (CP)及塞替派(TE)诱导的永生化人支气管上皮细胞恶性转化过程中的细胞超微结构的动态变化 ,采用透射电镜方法观察的细胞模型由对照永生化人支气管上皮细胞(BEAS- 2 B) ,受环磷酰胺 (BEAS- CP)和塞替派(BEAS- ... 为了解抗癌化疗药环磷酰胺 (CP)及塞替派(TE)诱导的永生化人支气管上皮细胞恶性转化过程中的细胞超微结构的动态变化 ,采用透射电镜方法观察的细胞模型由对照永生化人支气管上皮细胞(BEAS- 2 B) ,受环磷酰胺 (BEAS- CP)和塞替派(BEAS- TE)诱导的恶性转化细胞组成 .发现经 CP和 TE暴露的细胞可出现细胞死亡 ,凋亡和转化 ,它们具有各自的超微结构特征 .说明逃逸细胞死亡 ,凋亡的支气管上皮基细胞呈增生性改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气管上皮细胞恶性转化 超微结构 环磷酰胺
下载PDF
塞替派诱发人支气管上皮细胞恶性转化过程中的基因突变(二) 被引量:2
5
作者 袁素波 夏英 +3 位作者 叶常青 廖明阳 王治乔 杨梅英 《卫生毒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11-215,共5页
目的 观察抗癌药物塞替派诱发永生化人支气管上皮细胞恶性转化过程中相关基因的突变并分析其意义。方法 以塞替派作为致癌原诱导永生化人支气管上皮细胞 (BEAS 2B) ,获得转化细胞 (BEAS TE)和克隆化多倍体癌前转化细胞 (BEAS STE)。采... 目的 观察抗癌药物塞替派诱发永生化人支气管上皮细胞恶性转化过程中相关基因的突变并分析其意义。方法 以塞替派作为致癌原诱导永生化人支气管上皮细胞 (BEAS 2B) ,获得转化细胞 (BEAS TE)和克隆化多倍体癌前转化细胞 (BEAS STE)。采用PCR SSCP法检测上述 3种细胞p5 3、p16和Ki ras 3种基因是否出现点突变 ,进一步测序确定其突变情况。结果 SSCP结果阳性的有BEAS TE细胞p5 3第 7外显子 ,BEAS STE细胞p5 3第8外显子以及这二种细胞的p16基因第 1外显子 ;Ki ras基因第 1外显子的结果仅为可疑阳性。测序证明 ,p5 3、Ki ras基因存在多位点的碱基突变 ,而p16基因仅为单位点的碱基突变。结论 塞替派可诱发人支气管上皮细胞p5 3、Ki ras多位点的碱基突变和p16的单位点突变。分析前者为塞替派诱导细胞转化过程中发生的重要分子事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塞替派 永生化人支管上皮细胞 BEAS-2B p53 P16 KI-RAS基因 突变 PCR-SSCR 序列分析
下载PDF
环磷酰胺诱导永生化人支气管上皮细胞恶性转化过程中的基因突变 被引量:1
6
作者 袁素波 王治乔 +3 位作者 叶常青 廖明阳 夏英 杨梅英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447-452,共6页
环磷酰胺 (CP)是国际癌症研究署确认的人类I组致癌原 ,目前缺乏适宜的人类细胞模型开展致癌相关的细胞和分子机理的研究 .本室已经进行了CP诱导永生化人支气管上皮细胞 (BEAS 2B)恶性转化的工作 ,建立了CP的癌前转化细胞 (BEAS CP) ,以... 环磷酰胺 (CP)是国际癌症研究署确认的人类I组致癌原 ,目前缺乏适宜的人类细胞模型开展致癌相关的细胞和分子机理的研究 .本室已经进行了CP诱导永生化人支气管上皮细胞 (BEAS 2B)恶性转化的工作 ,建立了CP的癌前转化细胞 (BEAS CP) ,以此为细胞模型 ,本实验运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和序列分析的方法进行了细胞转化进程中基因突变的动态分析 .分别关注了p5 3基因第5~ 8,p16基因第 1~ 2和ki ras基因第 1外显子的突变情况 .研究结果表明 :BEAS CP细胞存在p16基因第 1外显子多位点和ras基因第 1外显子单位点的碱基突变 ,晚代龄的转化细胞没有测到p5 3基因的突变 .综上实验结果认为 :p16基因突变可能与BEAS CP细胞周期的增殖性改变有关 ,ki ras基因的突变则可能具有转化启动效应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磷酰胺 上皮细胞 支气管 基因 p53 P16 KI-RAS 突变
下载PDF
肿瘤化疗药物的致癌性及致癌机制 被引量:10
7
作者 袁素波 王治乔 《癌变.畸变.突变》 CAS CSCD 1998年第6期386-391,共6页
抗肿瘤化疗药物主要由抗癌烷化剂、抗代谢药、抗癌抗生素、生物碱及抗癌金属化合物组成,经典化疗药烷化剂作为细胞毒抗肿瘤药使用已有五十年的历史。随着双功能基团烷化剂的发现,其中的部分药物逐渐少用,但其中的多数仍是目前临床运... 抗肿瘤化疗药物主要由抗癌烷化剂、抗代谢药、抗癌抗生素、生物碱及抗癌金属化合物组成,经典化疗药烷化剂作为细胞毒抗肿瘤药使用已有五十年的历史。随着双功能基团烷化剂的发现,其中的部分药物逐渐少用,但其中的多数仍是目前临床运用的主力抗癌药。烷化剂作用的关键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化疗药物 致癌性 致癌机制
下载PDF
环磷酰胺或塞替派诱导人支气管上皮细胞恶性转化的形态计量学 被引量:2
8
作者 袁素波 王治乔 +2 位作者 叶常青 廖明阳 曹珍山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346-351,共6页
以永生化人支气管上皮细胞 (BEAS- 2 B)分别受环磷酰胺 (BEAS- CP) ,塞替派 (BEAS- TE)暴露并发生转化的细胞为模型 ,对转化细胞进行形态计量学研究 ,期望寻找人类上皮细胞恶性转化的形态计量指标 .结果表明 :BEAS- 2 B经两种药物处理... 以永生化人支气管上皮细胞 (BEAS- 2 B)分别受环磷酰胺 (BEAS- CP) ,塞替派 (BEAS- TE)暴露并发生转化的细胞为模型 ,对转化细胞进行形态计量学研究 ,期望寻找人类上皮细胞恶性转化的形态计量指标 .结果表明 :BEAS- 2 B经两种药物处理后可生成转化型和非转化型细胞集落 .转化细胞的形态计量参数中 ,细胞和细胞核面积 ,最大直径 ,最小直径 ,等效直径 ,形状因子的数值按 BEAS- 2 B,BEAS- CP,BEAS- TE的组序递升 .表达细胞形态为异形的指标 :细胞和细胞核异形指数 ,核浆比则沿BEAS- 2 B,BEAS- CP,BEAS- TE的顺序递减 .结果提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磷酰胺 塞替派 支气管上皮细胞恶性转化
下载PDF
环磷酰胺、噻替哌诱发人支气管上皮细胞的染色体畸变 被引量:1
9
作者 袁素波 王治乔 +1 位作者 叶常青 廖明阳 《癌变.畸变.突变》 CAS CSCD 2000年第4期205-211,共7页
目的与方法 :以永生化人支气管上皮细胞 (BEAS - 2B)受环磷酰胺、噻替哌诱导并发生癌性转化的细胞为模型 ,运用染色体G—显带技术 ,观察环磷酰胺、噻替哌的遗传毒作用引起的细胞转化过程中的染色体动态畸变。结果 :BEAS - 2B细胞染色体... 目的与方法 :以永生化人支气管上皮细胞 (BEAS - 2B)受环磷酰胺、噻替哌诱导并发生癌性转化的细胞为模型 ,运用染色体G—显带技术 ,观察环磷酰胺、噻替哌的遗传毒作用引起的细胞转化过程中的染色体动态畸变。结果 :BEAS - 2B细胞染色体众数 46条 ,近二倍体 ,核型稳定 ,携带有M1,M2 ,M3三个标志染色体。环磷酰胺转化细胞 (BEAS -CP)为二倍体核型 ,丢失了 1个 14号染色体 ,增加了M 4异常染色体 ,该畸变可能与细胞转化的始动 ,促进和进展有关。噻替哌转化细胞 (BEAS-T)在培养过程中渐趋多倍体细胞 ,15代以后部分细胞的 14和 2 1号染色体各丢失 1条 ,BEAS -T 2 3代在软琼脂上形成克隆的细胞 (BEAS -ST)是多倍体细胞 ,并具有高频率的非稳定性畸变 ,BEAS -T 2 5代时为 3% ,BEAS -ST为 34 % ,多倍体背景上出现 2对巨型三着丝粒染色体。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染色体畸变 支气管上皮细胞 BEAS-CP BEAS-T
下载PDF
干扰素临床前安全性评价中的种属特异性问题 被引量:1
10
作者 袁素波 《卫生毒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51-254,共4页
关键词 干扰素 临床前安全性评价 种属特异性 生物学活性 生殖毒性
下载PDF
人支气管上皮细胞恶性转化系统替代动物长期致癌试验的基础研究
11
作者 袁素波 廖明阳 +1 位作者 周喆 陈光宇 《实验动物科学》 2003年第z1期38-41,共4页
关键词 支气管 上皮细胞 致癌试验
下载PDF
人支气管上皮细胞恶性转化系统替代动物长期致癌试验的基础研究
12
作者 袁素波 廖明阳 +1 位作者 周吉吉 陈光宇 《国际技术贸易市场信息》 2003年第3期235-235,共1页
以体外试验方法替代动物体内试验进行新药及各种健康相关产品的安全性评价可以减少动物用量,降低实验成本,提高检测效能。用于确认化学物质致癌性的长期动物致癌试验因需数百只啮齿类动物终身染毒和观察而成为安全性评价实验中成本最... 以体外试验方法替代动物体内试验进行新药及各种健康相关产品的安全性评价可以减少动物用量,降低实验成本,提高检测效能。用于确认化学物质致癌性的长期动物致癌试验因需数百只啮齿类动物终身染毒和观察而成为安全性评价实验中成本最高、耗时最长的困难试验,亟需研究寻找有效的体外试验替代方法。80%的人类肿瘤都是起源于上皮细胞的癌症,本研究设想用人支气管上皮细胞恶性转化系统替代长期动物致癌试验来检测化学物质的致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支气管上皮细胞 恶性转化 体外试验 致癌性 动物体内 人类肿瘤 健康相关产品 化学物质 用量 安全性评价
下载PDF
恶性间皮瘤p53基因点突变及蛋白表达的研究
13
作者 袁素波 朱春贤 《癌变.畸变.突变》 CAS CSCD 1997年第6期340-341,共2页
关键词 恶性间皮瘤 P53基因 基因点突变 基因表达
下载PDF
环磷酰胺及塞替派诱导的人支气管上皮恶性转化细胞的细胞周期相关蛋白表达 被引量:3
14
作者 陈光宇 袁素波 +1 位作者 马华智 廖明阳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38-142,共5页
目的 了解细胞周期调控系统各正、负调节因子在细胞发生恶性转化过程中的变化情况。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技术分别检测了经环磷酰胺(CP)和塞替派 (TEPA)诱导永生化人支气管上皮细胞 (BEAS 2B)发生恶性转化的BEAS CP和BEAS TE细胞中P5 3... 目的 了解细胞周期调控系统各正、负调节因子在细胞发生恶性转化过程中的变化情况。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技术分别检测了经环磷酰胺(CP)和塞替派 (TEPA)诱导永生化人支气管上皮细胞 (BEAS 2B)发生恶性转化的BEAS CP和BEAS TE细胞中P5 3、P16、P15、细胞周期蛋白 (cyclin)D1和RB蛋白的表达。结果 BEAS 2B细胞中表达阳性的P16、P15及RB蛋白 ,在BEAS CP和BEAS TE细胞中表达缺失 ;BEAS 2B细胞中检测呈阴性的P5 3蛋白 ,在BEAS CP和BEAS TE细胞中呈阳性 ;cyclinD1蛋白在 3株细胞中检测均为阳性。结论 转化细胞中P16、P15及RB蛋白的表达异常可能影响了细胞周期中P16 (P15 ) /cyclinD1 CDK4 /pRB调控途径的自稳平衡。两转化细胞P5 3蛋白的阳性表达提示转化细胞P5 3蛋白的功能已发生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磷酰胺 塞替派 肿瘤诱导 P53 细胞周期 蛋白表达 支气管上皮恶性转化细胞
下载PDF
Z24系列化合物遗传毒性的优化筛选 被引量:3
15
作者 秦爱平 袁素波 +2 位作者 马华智 吴纯启 廖明阳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773-776,共4页
目的:对Z24系列化合物进行遗传毒性优化筛选,从中选出毒性较低的候选新药作进一步开发。方法:采用Ames波动试验,SOS显色试验和双核细胞微核试验比较5种Z24系列化合物(Z24,SU5416,L1,L3和L4)的遗传毒性。结果:Ames波动试验结果表明除Z24... 目的:对Z24系列化合物进行遗传毒性优化筛选,从中选出毒性较低的候选新药作进一步开发。方法:采用Ames波动试验,SOS显色试验和双核细胞微核试验比较5种Z24系列化合物(Z24,SU5416,L1,L3和L4)的遗传毒性。结果:Ames波动试验结果表明除Z24外,其他4种化合物均显示致突变性;SOS显色试验则表明5种化合物均无致DNA原发损伤作用;双核细胞微核试验显示SU5416,L1,L3和L4具有致染色体断裂效应。结论:Z24是该系列化合物中最具开发前景的候选新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24系列化合物 遗传毒性 优化筛选
下载PDF
创新药物研制中的发现毒理学体系
16
作者 袁素波 《中国药理学会通讯》 2001年第3期16-16,共1页
关键词 新药研制 药物安全性评价 毒理学体系
下载PDF
人支气管上皮细胞在致癌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7
作者 秦爱平 袁素波 廖明阳 《卫生毒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88-191,共4页
关键词 人支气管上皮细胞 致癌机制 肿瘤 细胞生物学 分子生物学
下载PDF
Z24的毒性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马华智 秦爱平 +2 位作者 施畅 袁素波 廖明阳 《卫生毒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30-231,共2页
关键词 Z24 毒性 AMES试验 噻唑蓝比色试验 毒理学
下载PDF
塞替派诱发人支气管上皮恶性转化成瘤细胞的染色体畸变 被引量:1
19
作者 周喆 袁素波 +1 位作者 郭巧珍 廖明阳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02-305,共4页
目的 旨在了解转化细胞在成瘤过程中的细胞遗传学改变。方法 运用染色体G显带技术研究永生化人支气管上皮细胞 (BEAS 2B)恶性转化后的裸小鼠接种成瘤细胞 (BEAS TT)的染色体畸变。结果 瘤细胞在传代早期基本以近二倍体细胞为主 ,随... 目的 旨在了解转化细胞在成瘤过程中的细胞遗传学改变。方法 运用染色体G显带技术研究永生化人支气管上皮细胞 (BEAS 2B)恶性转化后的裸小鼠接种成瘤细胞 (BEAS TT)的染色体畸变。结果 瘤细胞在传代早期基本以近二倍体细胞为主 ,随着细胞代龄的增加 ,各肿瘤细胞系的细胞染色体数目变化趋势不同 ,其中BEAS TTa逐渐形成以多倍体细胞为主的细胞群 ,而BEAS TTb ,BEAS TTc则以近二倍体细胞为主份额细胞。核型分析表明 3个瘤细胞系的核型与BEAS TE不同 ,在其基础上有新的染色体 (14号染色体 )丢失和标记染色体 (M4 )的增加。结论 细胞染色体数目不稳定 ,14号染色体的丢失和M4染色体的增加 ,可能与BE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塞替派 恶性转化 染色体畸变 支气管上皮细胞 肿瘤 细胞遗传学
下载PDF
塞替派、环磷酰胺诱发的人支气管上皮恶性转化细胞的致瘤性 被引量:1
20
作者 周喆 袁素波 +3 位作者 廖明阳 陈光宇 袁本利 余寿忠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16-219,共4页
目的 观察塞替派 (TE)及环磷酰胺 (CP)能否诱发永生化人支气管上皮恶性转化细胞成瘤。方法以永生化人支气管上皮细胞 (BEAS 2B)为对照 ,以TE诱发转化细胞 (BEAS TE)的琼脂糖克隆扩增细胞(BEAS STE)及CP诱发转化细胞 (BEAS CP)的琼脂糖... 目的 观察塞替派 (TE)及环磷酰胺 (CP)能否诱发永生化人支气管上皮恶性转化细胞成瘤。方法以永生化人支气管上皮细胞 (BEAS 2B)为对照 ,以TE诱发转化细胞 (BEAS TE)的琼脂糖克隆扩增细胞(BEAS STE)及CP诱发转化细胞 (BEAS CP)的琼脂糖克隆扩增细胞 (BEAS SCP)为靶细胞接种于 3~ 4周龄裸鼠 ,每组接种 6只 ,♂♀各半。结果 接种后2 6周 ,对照组无一长出肿瘤 ,BEAS STE组有 5只长出肿瘤 ,BEAS SCP组有 1只长出肿瘤 ,其中BEAS STE组有 3只裸鼠的肿瘤直径在 1cm以上。经病理组织形态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证实肿瘤为低分化癌肉瘤组织。结论 TE、CP诱发恶性转化的人支气管上皮转化细胞均具有裸鼠致瘤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塞替派 环磷酰胺 人支气管上皮恶性转化细胞 致瘤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