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液病并发革兰阳性菌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 被引量:3
1
作者 袁诗思 吴莹莹 +3 位作者 刘继聪 王丽淋 王佩锡 李桥川 《广西医学》 CAS 2021年第13期1534-1539,共6页
目的总结血液病并发革兰阳性菌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并分析接受规律治疗的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64例合并革兰阳性菌血流感染的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细菌分离培养时间将病例及其检出病原菌分为A组(2012年6月至201... 目的总结血液病并发革兰阳性菌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并分析接受规律治疗的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64例合并革兰阳性菌血流感染的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细菌分离培养时间将病例及其检出病原菌分为A组(2012年6月至2016年5月)及B组(2016年6月至2020年5月)。总结两组病原菌的分布和耐药情况、患者的抗菌治疗情况及临床结局。分析接受规律治疗的血液病患者并发革兰阳性菌血流感染后30 d内死亡的影响因素,并评估相关因素预测患者预后的效能。结果(1)共检出革兰阳性菌172株,包括168株球菌和4株杆菌,检出率位列前四的病原菌依次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草绿色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肠球菌。B组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高于A组(P<0.05),而两组其他病原体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总检出率分别为83.9%(73/87)、53.8%(14/26)及6.7%(1/15)。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草绿色链球菌、肠球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及替加环素敏感率为93.3%~100.0%。(3)初始应用糖肽类抗生素或利奈唑胺者抗生素调整率仅为16.9%,低于初始未应用糖肽类抗生素或利奈唑胺者的62.2%(P<0.05)。接受规律治疗的血液病患者并发革兰阳性菌血流感染后30 d内病死率为12.2%。(4)高龄、合并感染性休克、肠球菌血流感染及血流感染当天血清白蛋白<30 g/L是血液病并发革兰阳性菌血流感染患者接受规律治疗后30 d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将4个危险因素作为综合指标,预测血液病并发革兰阳性菌血流感染患者规律治疗后30 d内死亡的曲线下面积为0.943,优于单一危险因素预测的曲线下面积(P<0.05)。结论血液病患者并发革兰阳性菌血流感染时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主,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有上升趋势;在完善血培养的同时,早期可经验性应用糖肽类抗生素、利奈唑胺等进行治疗。应重视高龄、合并肠球菌血流感染、感染性休克及血流感染当天血清白蛋白<30 g/L的患者,规律治疗的同时须密切、动态观察病情,以降低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流感染 革兰阳性菌 血液病 并发症 病原菌 耐药 危险因素
下载PDF
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血流感染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吴莹莹 刘倍材 +7 位作者 刘练金 袁诗思 韦杰敏 王丽淋 王佩锡 刘继聪 赖永榕 李桥川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92-297,共6页
目的:分析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患者血流感染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0年6月在我科行HSCT的910例患者的临床特征、发生血流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药敏情况。结果:910例患者中,111例在移植后100 d内确诊血流感染,98例的... 目的:分析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患者血流感染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0年6月在我科行HSCT的910例患者的临床特征、发生血流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药敏情况。结果:910例患者中,111例在移植后100 d内确诊血流感染,98例的血流感染发生在粒细胞缺乏(粒缺)期。多因素分析显示,预处理方案含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粒缺持续时间长、单个核细胞(MNC)输注量低是HSCT后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分离出的121株病原菌中,革兰氏阴性(G^(-))菌76株(62.8%),革兰氏阳性(G^(+))菌40株(33.1%),真菌5株(4.1%)。病原菌前3位依次为大肠埃希菌、表皮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率分别为14.3%、7.7%和66.7%。G^(+)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替考拉宁的敏感率分别为97.5%、100%和100%。血流感染患者HSCT后100 d死亡率显著高于无血流感染患者(P<0.001)。结论:预处理方案含ATG、粒缺持续时间长、MNC输注量低是HSCT后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移植后血流感染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菌多见,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血干细胞移植 血流感染 耐药性
下载PDF
亚砷酸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3
作者 袁诗思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10期45-48,共4页
探讨罹患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患者,临床中行亚砷酸治疗的价值。方法 共计择取56例初治非高危APL患者,均为我院于2017年5月—2019年5月间选取,经回顾性分析原则,28例对照组行亚砷酸(arsenious acid,H... 探讨罹患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患者,临床中行亚砷酸治疗的价值。方法 共计择取56例初治非高危APL患者,均为我院于2017年5月—2019年5月间选取,经回顾性分析原则,28例对照组行亚砷酸(arsenious acid,H3AsO3)联合全反式维A酸治疗,28例观察组口服复方黄黛片联合全反式维A酸(all-trans-retinoicacid,ATRA)治疗,,对比两组经治疗后不同阶段内的血清值、白细胞峰值、PML-RARa融合基因转阴率结果。结果 在两周期的治疗后,两组血清胆固醇值、三酰甘油水平均有提升,但是两组无差异(P>0.05),两组诱导治疗、治疗后1周期、2周期白细胞峰值、PML-RARa融合基因转阴率比较,组间无差异性(P>0.05);对患者进行为期3年的随访,其中两组复发率、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中采用亚砷酸+全反式维A酸治疗初治非高危APL患者的价值,与口服复方黄黛片联合全反式维A酸的治疗效果接近,均可合理稳定血脂水平,对白细胞水平表达形式进行改善,同时对PML-RARa融合基因转阴率有促进提升作用,远期生存率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高危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亚砷酸 复方黄黛片 全反式维A酸 效果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