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观察臂踝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对青年人血压进展的影响。方法以2010-2013年(第1次)健康体检且同期参加baPWV检测的指标作为基数,于2014-2015(第2次)健康体检指标作为随访资料,进行对照研究,应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及多元Logisti...目的观察臂踝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对青年人血压进展的影响。方法以2010-2013年(第1次)健康体检且同期参加baPWV检测的指标作为基数,于2014-2015(第2次)健康体检指标作为随访资料,进行对照研究,应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及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baPWV与青年人血压进展的相关性。结果①符合入选标准的研究对象共2784例,年龄(38.1±5.1)岁,其中男性2208例(79.3%)。②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中,校正其他混杂因素后,baPWV水平不仅与基线及随访血压值呈正相关,而且与它们的差值(Δ收缩压、Δ舒张压)呈线性关系。基线baPWV每增加1.0 m/s,基线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增加2.01和1.22mmHg;随访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增加1.79和0.86 mm Hg;Δ收缩压和Δ舒张压分别增加0.58和0.26 mm Hg。③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校正其他混杂因素后,动脉硬化人群新发高血压的风险是非动脉硬化人群的1.29倍(95%CI 1.17~1.39);基线baPWV每增加1个标准差,新发高血压的风险增加至1.76倍(OR=1.76,95%CI 1.53~2.03)。结论动态观察baPWV变化可以反映血压变化及动脉硬化的进展。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妊娠期高血压(HIP)对分娩后妇女远期血压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选择1976年10月至2014年12月在开滦医疗集团住院分娩并且参加了2006-2014年健康体检年龄30~60岁女职工4331人为观察队列,排除妊娠前有高血压病史者...目的探讨妊娠期高血压(HIP)对分娩后妇女远期血压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选择1976年10月至2014年12月在开滦医疗集团住院分娩并且参加了2006-2014年健康体检年龄30~60岁女职工4331人为观察队列,排除妊娠前有高血压病史者、健康体检之后分娩者以及健康体检时收缩压或舒张压缺失者,最终纳入统计分析者4072例。根据是否有HIP史将观察对象分为HIP组(n=602)与非妊娠期高血压(NHIP)组(n=3470),观察比较两组人群在2006-2014年健康体检时高血压的发生情况,并采用线性回归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HIP对整体及不同年龄段观察对象分娩后血压水平的影响。结果经过平均17.17年的随访,发现在4072例观察对象中共检出高血压患者789例(发病密度1.13/100人年),其中NHIP组589例(1.02/100人年),HIP组200例(1.64/100人年)。在整体观察对象中,校正其他混杂因素后,线性回归分析发现HIP对体检妇女收缩压、舒张压的影响分别为+4.37、+2.63 mm Hg;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与NHIP组比较,HIP组高血压的患病风险增加34%。对年龄进行分层分析结果显示,HIP对年龄30~<40岁、40~<50岁体检妇女收缩压的影响分别为+4.17、+3.81 mm Hg,舒张压分别为+3.08、+2.49 mm Hg;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与NHIP组比较,30~<40岁、40~<50岁、50~60岁体检妇女HIP组高血压的患病风险均增加,其RR值(95%CI)分别为2.06(1.35~3.16)、1.45(1.16~1.81)和1.23(1.01~1.50)。结论与NHIP妇女相比,HIP妇女分娩后高血压发病率增加。HIP是妇女分娩后发生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在30~60岁的观察对象中,HIP妇女高血压的患病风险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渐降低,而在年龄30~<50岁的观察对象中HIP妇女收缩压、舒张压升高幅度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渐降低。展开更多
目的分析血压水平对视网膜血管直径的影响。方法以参加健康体检并自愿行眼底彩色照相检查的职工为观察对象,排除患有糖尿病者和图像模糊或软件识别血管错误而无法测量者,最终符合纳入标准者3229例。首先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评价血压值...目的分析血压水平对视网膜血管直径的影响。方法以参加健康体检并自愿行眼底彩色照相检查的职工为观察对象,排除患有糖尿病者和图像模糊或软件识别血管错误而无法测量者,最终符合纳入标准者3229例。首先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评价血压值与视网膜血管直径之间的相关性,其次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别分析平均动脉压(MAP)、脉压、收缩压和舒张压每变化10 mm Hg与视网膜血管直径的关系。结果在符合入选标准的3229例观察对象中,平均视网膜中央动脉直径等效值(CRAE)为(175.4±23.8)μm,视网膜中央静脉直径等效值(CRVE)为(236.1±25.2)μm。Spearman相关分析可见,MAP、脉压、收缩压和舒张压与CRAE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22、-0.15、-0.23和-0.17,均P<0.01),MAP、脉压和收缩压与CRVE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07,-0.13和-0.12,均P<0.01)。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中,校正其他混杂因素后,MAP、脉压、收缩压和舒张压每增加10 mm Hg,CRAE分别减小3.4、1.0、1.9和3.8μm;而CRVE分别减小1.9、1.5、1.4 和 1.7μm。结论 MAP、脉压、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升高与CRAE和CRVE减小相关。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成人群体中血压联合体质量指数(BMI)对新发慢性肾脏病(CKD)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以参加2006-2007年健康体检的开滦研究人群作为研究队列,其中符合入选标准的研究对象共84671人。依据血压[高血压:收缩压≥140和...目的探讨成人群体中血压联合体质量指数(BMI)对新发慢性肾脏病(CKD)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以参加2006-2007年健康体检的开滦研究人群作为研究队列,其中符合入选标准的研究对象共84671人。依据血压[高血压:收缩压≥140和(或)舒张压≥90 mm Hg或有明确诊断的高血压病史或正在服用降压药;正常血压:收缩压<140和舒张压<90 mm Hg且无明确诊断的高血压病史和未服用降压药]和BMI(超重肥胖:BMI≥24 kg/m^2;非超重肥胖:BMI<24 kg/m^2)将观察对象分为4组:正常血压非超重肥胖组、正常血压超重肥胖组、高血压非超重肥胖组和高血压超重肥胖组;CKD定义为:至少2次体检出现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下降或者蛋白尿;用Kaplan-Meier法计算各组新发CKD的累积发生率,并用Log-rank检验比较不同组别累积发生率的差异;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探讨不同组别对新发CKD的影响。结果符合入选标准的84671名基线非CKD人群,在平均随访(8.77±1.41)年期间,共新发CKD 3625例,累积发生率达4.28%;正常血压非超重肥胖组、正常血压超重肥胖组、高血压非超重肥胖组、高血压超重肥胖组新发CKD的累积发生率分别为2.63%、3.26%、4.47%、6.63%;并且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多种混杂因素后,与正常血压非超重肥胖组相比,正常血压超重肥胖组、高血压非超重肥胖组和高血压超重肥胖组新发CKD的风险均增加,对应的HR(95%CI)分别为1.23(1.10~1.37)、1.53(1.35~1.73)、2.23(2.02~2.47)。此外,分别除外糖尿病、吸烟及服用降压药人群后进行了敏感性分析,结果与主要研究结果趋势一致。结论高血压和超重肥胖与新发CKD相关,同时合并高血压及超重肥胖新发CKD风险高于单独高血压或者超重肥胖者。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观察臂踝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对青年人血压进展的影响。方法以2010-2013年(第1次)健康体检且同期参加baPWV检测的指标作为基数,于2014-2015(第2次)健康体检指标作为随访资料,进行对照研究,应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及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baPWV与青年人血压进展的相关性。结果①符合入选标准的研究对象共2784例,年龄(38.1±5.1)岁,其中男性2208例(79.3%)。②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中,校正其他混杂因素后,baPWV水平不仅与基线及随访血压值呈正相关,而且与它们的差值(Δ收缩压、Δ舒张压)呈线性关系。基线baPWV每增加1.0 m/s,基线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增加2.01和1.22mmHg;随访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增加1.79和0.86 mm Hg;Δ收缩压和Δ舒张压分别增加0.58和0.26 mm Hg。③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校正其他混杂因素后,动脉硬化人群新发高血压的风险是非动脉硬化人群的1.29倍(95%CI 1.17~1.39);基线baPWV每增加1个标准差,新发高血压的风险增加至1.76倍(OR=1.76,95%CI 1.53~2.03)。结论动态观察baPWV变化可以反映血压变化及动脉硬化的进展。
文摘目的探讨体质量指数(BMI)联合血压对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以参加2006-2007年健康体检的开滦研究人群作为研究队列,其中符合入选标准的研究对象共94 294人。根据血压[高血压:收缩压≥140和(或)舒张压≥90 mm Hg或有明确诊断的高血压病史或正在服用降压药;正常血压:收缩压<140和舒张压<90 mm Hg且无明确诊断的高血压病史和未服用降压药]和BMI(超重:BMI≥24 kg/m^2;非超重:BMI<24 kg/m^2)将观察对象分为4组:正常血压非超重组、正常血压超重组、高血压非超重组和高血压超重组;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不同组别心脑血管事件的累积发生率,并用Log-rank检验比较不同组别累积发生率的差异;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不同组别对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结果符合入选标准的研究对象94 294人,平均随访(9.76±1.32)年,共发生心脑血管事件5312例。高血压超重组心脑血管事件、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累积发生率最高,分别为9.3%、2.2%和7.3%,且心脑血管事件、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累积发生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多种混杂因素后,与正常血压非超重组相比,正常血压超重组、高血压非超重组和高血压超重组心脑血管事件、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的发生风险均增加,其中高血压超重组最高,其风险比和95%CI分别为2.23(2.04~2.44),1.87(1.57~2.24),2.35(2.12~2.61),且高血压超重组心脑血管事件、心肌梗死、脑卒中发生风险近似等于正常血压超重组和高血压超重组两组之和,高血压和高BMI对心脑血管病发生风险的影响呈相加效应。结论高血压合并超重者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更高;高血压和高BMI对心脑血管病发生风险的影响呈相加效应。
文摘目的探讨妊娠期高血压(HIP)对分娩后妇女远期血压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选择1976年10月至2014年12月在开滦医疗集团住院分娩并且参加了2006-2014年健康体检年龄30~60岁女职工4331人为观察队列,排除妊娠前有高血压病史者、健康体检之后分娩者以及健康体检时收缩压或舒张压缺失者,最终纳入统计分析者4072例。根据是否有HIP史将观察对象分为HIP组(n=602)与非妊娠期高血压(NHIP)组(n=3470),观察比较两组人群在2006-2014年健康体检时高血压的发生情况,并采用线性回归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HIP对整体及不同年龄段观察对象分娩后血压水平的影响。结果经过平均17.17年的随访,发现在4072例观察对象中共检出高血压患者789例(发病密度1.13/100人年),其中NHIP组589例(1.02/100人年),HIP组200例(1.64/100人年)。在整体观察对象中,校正其他混杂因素后,线性回归分析发现HIP对体检妇女收缩压、舒张压的影响分别为+4.37、+2.63 mm Hg;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与NHIP组比较,HIP组高血压的患病风险增加34%。对年龄进行分层分析结果显示,HIP对年龄30~<40岁、40~<50岁体检妇女收缩压的影响分别为+4.17、+3.81 mm Hg,舒张压分别为+3.08、+2.49 mm Hg;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与NHIP组比较,30~<40岁、40~<50岁、50~60岁体检妇女HIP组高血压的患病风险均增加,其RR值(95%CI)分别为2.06(1.35~3.16)、1.45(1.16~1.81)和1.23(1.01~1.50)。结论与NHIP妇女相比,HIP妇女分娩后高血压发病率增加。HIP是妇女分娩后发生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在30~60岁的观察对象中,HIP妇女高血压的患病风险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渐降低,而在年龄30~<50岁的观察对象中HIP妇女收缩压、舒张压升高幅度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渐降低。
文摘目的分析血压水平对视网膜血管直径的影响。方法以参加健康体检并自愿行眼底彩色照相检查的职工为观察对象,排除患有糖尿病者和图像模糊或软件识别血管错误而无法测量者,最终符合纳入标准者3229例。首先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评价血压值与视网膜血管直径之间的相关性,其次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别分析平均动脉压(MAP)、脉压、收缩压和舒张压每变化10 mm Hg与视网膜血管直径的关系。结果在符合入选标准的3229例观察对象中,平均视网膜中央动脉直径等效值(CRAE)为(175.4±23.8)μm,视网膜中央静脉直径等效值(CRVE)为(236.1±25.2)μm。Spearman相关分析可见,MAP、脉压、收缩压和舒张压与CRAE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22、-0.15、-0.23和-0.17,均P<0.01),MAP、脉压和收缩压与CRVE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07,-0.13和-0.12,均P<0.01)。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中,校正其他混杂因素后,MAP、脉压、收缩压和舒张压每增加10 mm Hg,CRAE分别减小3.4、1.0、1.9和3.8μm;而CRVE分别减小1.9、1.5、1.4 和 1.7μm。结论 MAP、脉压、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升高与CRAE和CRVE减小相关。
文摘目的探讨成人群体中血压联合体质量指数(BMI)对新发慢性肾脏病(CKD)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以参加2006-2007年健康体检的开滦研究人群作为研究队列,其中符合入选标准的研究对象共84671人。依据血压[高血压:收缩压≥140和(或)舒张压≥90 mm Hg或有明确诊断的高血压病史或正在服用降压药;正常血压:收缩压<140和舒张压<90 mm Hg且无明确诊断的高血压病史和未服用降压药]和BMI(超重肥胖:BMI≥24 kg/m^2;非超重肥胖:BMI<24 kg/m^2)将观察对象分为4组:正常血压非超重肥胖组、正常血压超重肥胖组、高血压非超重肥胖组和高血压超重肥胖组;CKD定义为:至少2次体检出现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下降或者蛋白尿;用Kaplan-Meier法计算各组新发CKD的累积发生率,并用Log-rank检验比较不同组别累积发生率的差异;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探讨不同组别对新发CKD的影响。结果符合入选标准的84671名基线非CKD人群,在平均随访(8.77±1.41)年期间,共新发CKD 3625例,累积发生率达4.28%;正常血压非超重肥胖组、正常血压超重肥胖组、高血压非超重肥胖组、高血压超重肥胖组新发CKD的累积发生率分别为2.63%、3.26%、4.47%、6.63%;并且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多种混杂因素后,与正常血压非超重肥胖组相比,正常血压超重肥胖组、高血压非超重肥胖组和高血压超重肥胖组新发CKD的风险均增加,对应的HR(95%CI)分别为1.23(1.10~1.37)、1.53(1.35~1.73)、2.23(2.02~2.47)。此外,分别除外糖尿病、吸烟及服用降压药人群后进行了敏感性分析,结果与主要研究结果趋势一致。结论高血压和超重肥胖与新发CKD相关,同时合并高血压及超重肥胖新发CKD风险高于单独高血压或者超重肥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