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增长极”理论视角下的中国区域发展战略选择 被引量:5
1
作者 袁飞兰 《经济论坛》 2009年第18期38-39,共2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地区迅速建立起了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增长极。现阶段,为了促进中西部的经济发展,我国在区域战略与政策的选择上,应该重在一方面增强东部增长极对中西部地区的辐射效应,另一方面在中西部地区建立新的增长极。
关键词 增长极 扩散效应 回波效应 中西部地区
下载PDF
我国失业问题成因及对策探析
2
作者 袁飞兰 《中国集体经济》 2009年第9X期21-22,共2页
失业问题一直是我国面临的一个重大的宏观经济问题,在目前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这一问题尤为凸显。我国失业问题在性质上不仅仅是结构性失业,很大程度上属于总量性失业。提高我国工资水平,尤其是以农民工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低收入阶层的工资... 失业问题一直是我国面临的一个重大的宏观经济问题,在目前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这一问题尤为凸显。我国失业问题在性质上不仅仅是结构性失业,很大程度上属于总量性失业。提高我国工资水平,尤其是以农民工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低收入阶层的工资水平,是打破"恶性循环",解决当前失业问题的关键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业 工资水平 约束 有效需求
下载PDF
劳动份额在经济周期中的波动性及其影响效应 被引量:2
3
作者 袁飞兰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3-54,共12页
中国劳动份额波动与生产率波动、产出波动之间存在较强的关联性,中国劳动份额具有逆周期波动特征。本文构建了一个同时包含生产率冲击与要素收入份额冲击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研究中国劳动份额波动在经济周期中的影响效应,结... 中国劳动份额波动与生产率波动、产出波动之间存在较强的关联性,中国劳动份额具有逆周期波动特征。本文构建了一个同时包含生产率冲击与要素收入份额冲击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研究中国劳动份额波动在经济周期中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中国劳动份额具有较大的波动性、较强的持续性以及逆周期性;本文的理论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实际经济波动特征,在产出和消费波动上的Kydland-Prescott比率分别高达93%和91%,分别解释了投资、资本存量与劳动投入68%、58%和34%的波动,并较好地预测了消费、投资、资本存量的顺周期特征;面对劳动份额冲击,产出、投资、资本存量、生产率均会产生负向效应,消费表现出先提升后下降的动态效应,劳动投入则有所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份额 周期性特征 生产率冲击 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 经济周期
下载PDF
劳动收入份额、总需求与劳动生产率 被引量:42
4
作者 邹薇 袁飞兰 《中国工业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5-23,共19页
为探讨中国收入分配变化的经济增长效应,本文构建了一个融合收入分配的总需求效应和生产率效应的经济增长模型,利用中国1978—2015年时间序列数据展开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总需求增长机制主要表现为"利润拉动型",并且随着... 为探讨中国收入分配变化的经济增长效应,本文构建了一个融合收入分配的总需求效应和生产率效应的经济增长模型,利用中国1978—2015年时间序列数据展开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总需求增长机制主要表现为"利润拉动型",并且随着出口以及投资在GDP中占比不断提升,"利润拉动型"特征呈不断增强趋势。实际工资上升和总产出增长均会给劳动生产率带来正向效应,劳动生产率的实际工资弹性为0.34,而维多恩效应表现更强,劳动生产率的总产出弹性为0.65。在总需求机制与生产率机制的互动作用下,1978—1991年劳动收入份额上升的总产出效应为负,生产率效应为正;其余各时段劳动收入份额上升的总产出效应、生产率效应均为负,且负效应随时间增强。在整个样本期内,劳动收入份额增长率每提升1个百分点,总产出增长率、生产率增长率分别平均下降0.78和0.17个百分点。本文认为,应该转变总需求增长机制,提高劳动收入份额,形成"工资提高—总需求提高—生产率提高"的持续良性发展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收入份额 总需求 劳动生产率 实际工资水平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