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主的能力与“人成”的困难——荀子人性论探赜
1
作者 袭业超 《管子学刊》 2021年第2期74-82,共9页
荀子人性论不仅是目的论,更因主体择善的偶然性与习善的过程性,成为一理想。人性中无先天之善,却先天禀有为善之能。通过积习礼法,善性由外到内的化成,此即"内化的生成、生成的内化"。善不积不成,性不为不化。善性乃"性... 荀子人性论不仅是目的论,更因主体择善的偶然性与习善的过程性,成为一理想。人性中无先天之善,却先天禀有为善之能。通过积习礼法,善性由外到内的化成,此即"内化的生成、生成的内化"。善不积不成,性不为不化。善性乃"性伪合"之再生,因与初性或"朴"性内容相异,我们称之为"第二性"。荀子之性非静态的善恶规定,而是动态的过程。由"朴"性到"第二性"依赖"化性起伪"。此工夫必然经由人心的先天结构,通过外在礼法对人的规范与指导而最终实现"性伪合"的善性。善性乃被构造或综合的再生,而非当下的直接呈显。善性的形成过程有两个困难:圣王与礼法制度何者在先、人在当下不能必然选择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人性 礼法 天生人成 化性起伪
下载PDF
王阳明“未发之中”说新解
2
作者 袭业超 《衡水学院学报》 2017年第5期37-43,共7页
王阳明之前的理学家们将《中庸》之未发说与"未发之中"简单地等同,而他却自觉到常人未发之不中的可能。通过分析未发之不中存在的条件与原因,指出王阳明在此问题上的立言宗旨,这便是王阳明看似矛盾理论的原因。常人未发之不... 王阳明之前的理学家们将《中庸》之未发说与"未发之中"简单地等同,而他却自觉到常人未发之不中的可能。通过分析未发之不中存在的条件与原因,指出王阳明在此问题上的立言宗旨,这便是王阳明看似矛盾理论的原因。常人未发之不中的可能性只作为教化世人的权说被阐发,阳明本质上仍主张未发之中与《中庸》未发说在内容上的一致性。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常人那里确实存在未发之不中的情况,这决定了未发之中概念在使用时的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未发之中 未发之不中 立言宗旨 权说
下载PDF
理学诠释法的超越性本质——以朱熹对“以意逆志”的诠释为中心
3
作者 袭业超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6期62-67,共6页
中国虽然没有形成系统的诠释学理论,但诠释的思想与方法始终贯穿在中国哲学的发展过程中。笔者试图通过对理学诠释方法的研究,指出以理学为代表的中国诠释方法的异质性就在于诠释结果的超越性,这种超越性的实现消解了相对主义。朱熹的... 中国虽然没有形成系统的诠释学理论,但诠释的思想与方法始终贯穿在中国哲学的发展过程中。笔者试图通过对理学诠释方法的研究,指出以理学为代表的中国诠释方法的异质性就在于诠释结果的超越性,这种超越性的实现消解了相对主义。朱熹的诠释方法与自身的的修养密切相关,并且带有强烈的目的性,是通过"虚心"的"观书"的法使理解者放弃当下理解活动中先入之见参与其中的主动性,通过"退一步"的方法使自己的本心挺立从而达到与圣人内在精神世界的相通,重现圣人的直觉创造活动,从而实现对文字背后整体性的"道"或者"理"的把握。以"道"或者"理"为基础的整体性意义的相通便是相对性消解的完成。这便是中国诠释方法的超越性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诠释 超越 朱熹 以意逆志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