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体外周单核细胞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疗效及外周淋巴细胞变化观察
1
作者 赵舒怡 裘冯卓 +7 位作者 史明超 康悦 杨涛 许迅 李军荣 李圣华 李冠宇 金庆文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01-707,共7页
目的:探讨体外扩增的自体外周血单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对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患者的治疗作用,以及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分类与症状改善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19年10月—2021... 目的:探讨体外扩增的自体外周血单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对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患者的治疗作用,以及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分类与症状改善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19年10月—2021年8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逸夫医院神经内科和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医院神经内科符合标准的ALS患者65例,通过随机表号码法将患者随机分为PBMC组(PBMC 1×10^(6)个/kg体重^(+)20%人体白蛋白100 m L,33例)和对照组(20%人体白蛋白100 mL,32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第5天及第14天,以修订版ALS功能评定量表(revised ALS functional rating scale,ALSFRS-R)评分,并测定外周血CD4^(+)T细胞、CD8^(+)T细胞、CD4^(+)CD25^(+)Foxp3^(+)Treg细胞及CD16^(+)CD56^(+)NK细胞数目。结果:(1)PBMC组ALSFRS-R评分于治疗后第5天[(30.1±3.4)分]、第14天[(26.5±2.0)分]均较治疗前[(25.3±1.4)分]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ALSFRS-R评分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PBMC组治疗后第5天、第14天CD8^(+)T细胞、CD4^(+)CD25^(+)Foxp3^(+)Treg细胞均增高,与对照组、PBMC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T细胞、CD16^(+)CD56^(+)NK细胞在PBMC组治疗前后以及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上述细胞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患者在PBMC治疗后第5、14天时,CD8^(+)T细胞数量与ALSFRS-R分数呈负相关(P<0.05);CD4^(+)CD25^(+)Foxp3^(+)Treg细胞数量与ALSFRS-R分数呈正相关(P<0.05)。结论:体外扩增的自体PBMC回输治疗可以短期改善ALS患者的临床症状,且外周血CD8^(+)T细胞和CD4^(+)CD25^(+)Foxp3^(+)Treg细胞数的变化与疾病临床进展有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萎缩侧索硬化 淋巴细胞亚群 外周血单核细胞 修订版肌萎缩侧索硬化功能评定量表 免疫
下载PDF
体外扩增自体调节性T细胞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安全性和疗效研究
2
作者 赵舒怡 裘冯卓 +3 位作者 康悦 李冠宇 王蔚 金庆文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23年第6期614-622,632,共10页
目的 探索体外扩增的自体调节性T细胞(Treg)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的临床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收集2018年9月至2020年12月就诊符合入组标准的65例ALS患者,随机分为Treg组(33例)和安慰剂组(32例)。主要观察目标为两组患者的治疗安全性... 目的 探索体外扩增的自体调节性T细胞(Treg)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的临床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收集2018年9月至2020年12月就诊符合入组标准的65例ALS患者,随机分为Treg组(33例)和安慰剂组(32例)。主要观察目标为两组患者的治疗安全性,观察治疗前(治疗前3个月-基线)、治疗结束后(9个月治疗结束-基线)修订版ALS功能评定量表(ALSFRS-R)均数变化;次要观察目标为Appel ALS评定量表(AALS)、Rasch构建的ALS整体残疾量表(ROADS)、用力肺活量(FVC)均数变化、死亡和气管切开病例数。结果 (1)本研究达到了主要安全终点,治疗安全。(2)从治疗前3个月至基线,Treg组(-3.77分/3个月)和安慰剂组(-3.22分/3个月)的ALSFRS-R均数下降相似(P>0.05);从基线至6个治疗周期结束时,安慰剂组ALSFRS-R均数(-4.81分/9个月)较Treg组(-0.39分/9个月)显著下降(P<0.01)。(3)Treg组AALS、ROADS、FVC均数治疗后变化均优于安慰剂组。结论 ALS患者接受自体Treg细胞治疗安全性较好,且短期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调节性T细胞 体外扩增 治疗 安全性
原文传递
ALSFRS-R量表与AALS量表在评估肌萎缩侧索硬化不同治疗中的价值比较
3
作者 康悦 裘冯卓 +6 位作者 史明超 赵舒怡 杨涛 许迅 余艳华 李军荣 金庆文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23年第3期293-299,共7页
目的比较修订版肌萎缩侧索硬化功能评分量表(ALSFRS-R)和Appel肌萎缩侧索硬化评定量表(AALS)在肌萎缩侧索硬化(ALS)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94例ALS患者,依据不同治疗方案分为:利鲁唑组(31例)、依达拉奉组(32例)和对照... 目的比较修订版肌萎缩侧索硬化功能评分量表(ALSFRS-R)和Appel肌萎缩侧索硬化评定量表(AALS)在肌萎缩侧索硬化(ALS)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94例ALS患者,依据不同治疗方案分为:利鲁唑组(31例)、依达拉奉组(32例)和对照组(未进行正规治疗的患者,31例)。收集患者的人口统计学及临床功能量表评分等资料。比较3组间临床资料,分析在不同药物治疗中两种量表的评分差异以及相关性。结果采用标准化评分比较ALSFRS-R和AALS,结果提示基线两种量表评分呈显著负相关。ALS伦敦临床分期3期、4期患者中两种量表评分均呈显著负相关。利鲁唑组和依达拉奉组中两种量表评分反映的疾病严重程度在部分时间点上差异有显著性;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3组的各时间点ALSFRS-R评分均较低。结论ALSFRS-R与AALS在临床功能评估上差异有显著性,ALSFRS-R反映的疾病严重程度较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萎缩侧索硬化 修订版肌萎缩侧索硬化功能评分量表 Appel肌萎缩侧索硬化评定量表 疗效判断
原文传递
体外扩增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
4
作者 王升梅 孙巧英 +1 位作者 裘冯卓 金庆文 《现代医学》 2022年第9期1104-1108,共5页
目的:探索体外扩增自体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9年9月至2020年8月南京市第二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28例ALS患者,取外周血分离PBMC后在体外用植物血凝素-L 1.25μg·ml^(-1)、... 目的:探索体外扩增自体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9年9月至2020年8月南京市第二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28例ALS患者,取外周血分离PBMC后在体外用植物血凝素-L 1.25μg·ml^(-1)、白介素-25×10^(3)IU·ml^(-1)刺激3 d后培养扩增42 d。5×10^(7)PBMC细胞按输血规范静脉输入患者体内为1轮治疗,继续取上述PBMC培养扩增,如此连续6轮治疗为一疗程。应用ALS综合整体功能障碍量表(ROADS)、肌萎缩侧索硬化功能量表(ALSFRS-R)评定疗效。结果:治疗前和6次治疗后ROADS分值为31(29,40)分和36(32,42)分,治疗后分值显著增高(P<0.05)。28例患者中16例明显有效(有效率达57.1%)。患者自觉改善症状包括肌张力、肌力改善,言语不清、吞咽困难改善,呼吸较前顺畅,改善的持续时间为2周及以上。治疗3个月后ALSFRS-R分值下降,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中未发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体外扩增自体PBMC短期治疗ALS安全有效。做好呼吸支持,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不良反应,是保障ALS患者自体PBMC回输治疗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自体调节性T细胞 体外扩增
原文传递
T细胞调控及中药瞿麦在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2
5
作者 裘冯卓 金庆文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21年第2期224-231,共8页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是一种以上、下运动神经元变性为特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生存期3~5年,至今无法治愈。近年来,多项研究表明免疫功能失调在介导神经元损伤和疾病进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肠道微生物组也参与其中...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是一种以上、下运动神经元变性为特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生存期3~5年,至今无法治愈。近年来,多项研究表明免疫功能失调在介导神经元损伤和疾病进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肠道微生物组也参与其中。与健康个体比较,免疫细胞群在ALS中差异性扩增和活化。随着病情恶化,在ALS患者及小鼠模型上发现CD8^(+)和CD4^(+)T细胞浸润中枢神经系统,外周血Th1/Th17淋巴细胞增多,调节性T细胞数目减少及功能下降。本综述关注T细胞在AL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讨论免疫功能异常导致的ALS疾病风险和进展,以及中药瞿麦在外周及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免疫调节作用。增强抗炎反应性和逆转免疫功能失调的细胞治疗策略可能成为减缓ALS患者疾病进展和改善生活质量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免疫功能失调 T细胞 中草药 瞿麦
原文传递
超氧化物歧化酶1突变基因G41S和G41D在小鼠内侧前额叶皮层过表达及对认知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任曼丽 史明超 +3 位作者 裘冯卓 杨涛 牛琦 金庆文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577-583,共7页
目的:探讨超氧化物歧化酶1(superoxide dismutase1,SOD1)的两种突变类型G41S和G41D对小鼠认知行为的影响。方法:构建过表达人源性SOD1WT、SOD1G41S、SOD1G41D的重组腺相关病毒(recombinant adeno-associated virus,rAAV)及不携带目的基... 目的:探讨超氧化物歧化酶1(superoxide dismutase1,SOD1)的两种突变类型G41S和G41D对小鼠认知行为的影响。方法:构建过表达人源性SOD1WT、SOD1G41S、SOD1G41D的重组腺相关病毒(recombinant adeno-associated virus,rAAV)及不携带目的基因的空白病毒,立体定位注射到小鼠的双侧内侧前额叶皮层(medial prefrontal cortex,mPFC),根据注射病毒的不同,分为CONTROL组、SOD1WT组、SOD1G41S组及SOD1G41D组(均n=16)。1个月后,对小鼠进行旷场实验、Y迷宫自发交替实验、三箱社交实验、追踪条件恐惧实验,观察突变基因对小鼠认知行为的影响。结果:在旷场实验中,SOD1WT组[(39.67±6.04)m]的运动路程明显多于SOD1G41D组[(28.47±6.92)m,P=0.034];在Y迷宫自发交替实验中,SOD1WT组[(40.56±10.12)次,(32.63±8.19)次]及SOD1G41S组[(36.75±9.43)次,(29.06±8.32)次]的总进臂数和实际交替进臂数明显高于SOD1G41D组[(24.50±11.30)次,(18.38±9.09)次,均P<0.05];在三箱社交实验中,SOD1G41D组在含有老鼠的区域停留时间[(279.08±134.94)s]和对侧空金属笼子区域[(218.54±125.63)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13,P=0.199),SOD1WT组及SOD1G41S组在陌生鼠1[(253.07±55.60)s,(253.20±57.61)s]及陌生鼠2[(243.44±55.33)s,(239.76±67.49)s]所在区域停留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OD1WT组、SOD1G41S组表现为社交趋新障碍;在追踪条件恐惧实验的测试阶段,SOD1G41S组的僵直时间百分比明显高于其他实验组和CONTROL组(P<0.05)。结论:SOD1G41S和SOD1G41D对小鼠的认知行为产生了明显的改变,相同位点上的两种突变类型产生的认知行为改变存在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氧化物歧化酶1 基因突变 内侧前额叶皮层 认知障碍 小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