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食管支架研究进展 被引量:41
1
作者 裴庆山 刘吉勇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0期3410-3415,共6页
食管支架最初用于食管癌的姑息治疗,提高晚期食管癌的生活质量.随着各种新型支架的出现,学者们逐渐尝试将食管支架用于食管良性狭窄的治疗,并取得了一定的临床效果.本文就常用食管支架在良恶性食管狭窄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关键词 食管恶性狭窄 食管良性狭窄 食管支架
下载PDF
反义端粒酶RNA基因对裸鼠肝癌移植瘤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2
2
作者 裴庆山 刘吉勇 孙欣欣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3-66,共4页
目的:研究反义人端粒酶RNA基因(human telomerase RNA,hTR)在裸鼠体内对肝癌移植瘤的抑制作用。方法:BALB/c裸鼠前肢腋窝皮下注射HepG2肝癌细胞构建移植瘤模型,以携反义hTR逆转录病毒质粒PLXSN-hTR-BamHⅠ瘤体内注射治疗(每次0.2 ml,共5... 目的:研究反义人端粒酶RNA基因(human telomerase RNA,hTR)在裸鼠体内对肝癌移植瘤的抑制作用。方法:BALB/c裸鼠前肢腋窝皮下注射HepG2肝癌细胞构建移植瘤模型,以携反义hTR逆转录病毒质粒PLXSN-hTR-BamHⅠ瘤体内注射治疗(每次0.2 ml,共5次),以注射正义hTR逆转录病毒质粒PLXSN-hTR-EcoRⅠ和生理盐水为对照,测量肿瘤体积,计算抑瘤率;H-E染色观察瘤组织病理变化;TUNEL法检测肿瘤组织细胞的凋亡。结果:反义hTR治疗组肿瘤生长较正义hTR治疗组及生理盐水组明显减慢,反义hTR组抑瘤率为26.78%,明显高于正义hTR组的1.93%(P<0.01)。反义hTR治疗组较正义hTR治疗组及生理盐水组瘤组织坏死面积、肿瘤细胞凋亡率均明显增加(均P<0.01)。结论:反义hTR在裸鼠体内能够显著抑制肝癌移植瘤的生长,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义端粒酶RNA 肝癌移植瘤 增殖 凋亡
下载PDF
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向类肝细胞分化 人肝细胞共培养诱导法的可行性? 被引量:10
3
作者 韩翠萍 刘吉勇 +3 位作者 高蕾 张晓华 裴庆山 孙欣欣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8-52,共5页
背景:研究表明共培养条件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向心肌细胞、肝样细胞等方向分化。目的:探讨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与人肝细胞在体外共培养条件下,诱导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类肝细胞的可行性。方法:无菌条件下采集新生儿脐带血,采用密... 背景:研究表明共培养条件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向心肌细胞、肝样细胞等方向分化。目的:探讨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与人肝细胞在体外共培养条件下,诱导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类肝细胞的可行性。方法:无菌条件下采集新生儿脐带血,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与贴壁法分离纯化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待细胞融合至80%时胰蛋白酶消化传代。应用具有微孔滤膜的插入式细胞培养皿和培养板构建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肝细胞共培养模型,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按1×107L-1密度接种于下层6孔板内,LO2人肝细胞按1×105L-1密度接种到上层插入式培养皿中。以上、下两层均接种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贴壁细胞的表面标志,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共培养后细胞形态变化,RT-PCR法检测肝细胞表面抗原mRNA的表达。结果与结论:贴壁细胞呈长梭形,强表达CD44和CD29,不表达造血细胞表型CD34和CD45。共培养组5d时长梭形细胞数量减少,随共培养时间的延长,不规则圆形或多角形的细胞逐渐增多,与肝细胞形态相似;对照组培养4周时,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仍呈形态均一的长梭形。共培养组5d时甲胎蛋白mRNA呈阳性表达,其余均为阴性;14d时细胞角蛋白19mRNA、白蛋白mRNA开始表达,随着时间延长有增强趋势,甲胎蛋白mRNA表达则较前减弱;对照组各抗原的表达均呈阴性。提示与LO2人肝细胞共培养后,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可诱导分化为类肝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肝细胞 共培养 诱导 脐血间充质干细胞 干细胞
下载PDF
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扩增及向类肝细胞分化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韩翠萍 刘吉勇 +3 位作者 高蕾 裴庆山 孙欣欣 文婷玉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3-5,共3页
目的探讨人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UBC-MSCs)向类肝细胞定向分化的可能性。方法无菌条件下采集新生儿脐带血75份,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与直接贴壁法相结合分离UBC-MSCs,体外培养传代,获得第4代集落生长细胞作流式细胞仪表面抗原测定,并应用a-... 目的探讨人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UBC-MSCs)向类肝细胞定向分化的可能性。方法无菌条件下采集新生儿脐带血75份,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与直接贴壁法相结合分离UBC-MSCs,体外培养传代,获得第4代集落生长细胞作流式细胞仪表面抗原测定,并应用a-FGF、b-FGF、HGF、OSM等多种成分,分阶段向肝细胞定向诱导分化。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取诱导后4周和6周的细胞分别采用RT-PCR法检测ALB、AFP和CK-19基因mRNA水平,分析类肝细胞诱导表达情况。结果按108/ml接种,用含15%FBS的DMEM/F12培养基培养可成功获取UBC-MSCs。细胞呈长梭形,细胞表面抗原测定显示强烈表达CD29、CD44,而不表达造血细胞的标志物CD34、CD45。分阶段诱导6周后,细胞形态呈多角形,并检测到肝细胞表面标志物白蛋白、AFP和CK-19。结论新生儿脐血中可分离出MSCs,并可在体外进行培养扩增,分阶段诱导可分化为类肝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血 间充质干细胞 类肝细胞 分化
下载PDF
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向肝细胞样细胞的分化 被引量:6
5
作者 高蕾 刘吉勇 +1 位作者 裴庆山 孙欣欣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141-1144,共4页
目的从脐血中获得间充质干细胞(MSC),探索体外诱导MSC向肝细胞分化的实验条件。方法无菌采血,分离脐血单个核细胞。以贴壁培养法获得MSC,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标志。分别用联合诱导法(联合诱导组)以及阶段诱导法(阶段诱导组)诱导... 目的从脐血中获得间充质干细胞(MSC),探索体外诱导MSC向肝细胞分化的实验条件。方法无菌采血,分离脐血单个核细胞。以贴壁培养法获得MSC,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标志。分别用联合诱导法(联合诱导组)以及阶段诱导法(阶段诱导组)诱导MSC向肝细胞分化。采用RT-PCR检测ALB、AFP及CK19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MSC呈长梭形,第三代(P4)后增殖较快。流式细胞术检测表明:CD29及CD44阳性,而CD34及CD45阴性。诱导6周后,联合诱导组无变化,而阶段诱导组细胞由长梭型变为不规则型,并检测到AFP mRNA的阳性表达,而未见ALB、CK19 mRNA的表达。继续诱导2周,检测到AFP、ALB、CK19 mRNA的表达。结论脐血中的MSC对高密度、高血清的依赖性高。在体外,阶段诱导方法可将MSC诱导成肝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血 间充质干细胞 肝细胞
下载PDF
食管黏膜下肿瘤的内镜诊断与治疗 被引量:6
6
作者 张俊勇 裴庆山 许洪伟 《中国医刊》 CAS 2017年第6期3-5,共3页
食管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MT)来源于间叶组织,属于非上皮性肿瘤,多数为良性病变或交界性病变,主要包括平滑肌瘤、间质瘤、颗粒细胞瘤、血管瘤等。SMT可以起源于黏膜肌层、黏膜下层及固有肌层。临床上对于较小的SMT可以密切观... 食管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MT)来源于间叶组织,属于非上皮性肿瘤,多数为良性病变或交界性病变,主要包括平滑肌瘤、间质瘤、颗粒细胞瘤、血管瘤等。SMT可以起源于黏膜肌层、黏膜下层及固有肌层。临床上对于较小的SMT可以密切观察,而肿瘤较大或者短期内明显增大者有一定的恶性潜能,可能会压迫或浸润周围的组织器官或发生远处脏器转移,应尽早诊断及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膜下肿瘤 颗粒细胞瘤 内镜诊断 间叶组织 固有肌层 非上皮性肿瘤 submucosal 平滑肌瘤 恶性潜能 脏器转移
下载PDF
经卡介苗活化的树突状细胞疫苗治疗胰腺癌的基础及临床运用展望——暨向2011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Ralph Steinman教授致敬 被引量:1
7
作者 刘文佳 朱浩 +4 位作者 吕瑛 李振磊 张松 裴庆山 邹晓平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2年第8期592-597,共6页
目的探讨经卡介苗(BCG)活化的树突状细胞(DC)疫苗体外直接抗胰腺癌细胞Panc02的机制,以及观察经不同部位注射DC疫苗抗小鼠胰腺癌移植瘤的效应。方法从C57BL/6小鼠骨髓中诱导培养DC,并予以BCG促成熟,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DC成熟度,CCK-8细... 目的探讨经卡介苗(BCG)活化的树突状细胞(DC)疫苗体外直接抗胰腺癌细胞Panc02的机制,以及观察经不同部位注射DC疫苗抗小鼠胰腺癌移植瘤的效应。方法从C57BL/6小鼠骨髓中诱导培养DC,并予以BCG促成熟,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DC成熟度,CCK-8细胞计数检测DC直接抑制Panc02增殖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BCG促成熟DC表面凋亡诱导配体(TRAIL)的表达量。C57BL/6小鼠皮下接种Panc02胰腺癌细胞制成荷瘤小鼠,第7 d予以DC疫苗注射免疫治疗(DC疫苗为经Panc02细胞冻融抗原致敏后BCG促成熟的DC),分为3组:瘤内注射生理盐水组、皮下注射DC疫苗组和瘤内注射DC疫苗组,1周后再治疗1次,第2次治疗后15 d处死小鼠,观察不同治疗抗肿瘤的效果。结果 BCG活化后DC疫苗成熟度明显增加,其表型CD86表达增加;经BCG活化成熟的DC能直接抑制Panc02细胞生长,这一作用可被TRAIL抗体部分抑制,且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成熟DC表面分子TRAIL明显高于未经BCG促成熟组未成熟DC。肿瘤体重:瘤内注射DC疫苗组<皮下注射DC疫苗组<瘤内注射生理盐水组(P<0.01)。结论 BCG活化的胰腺癌DC疫苗的生物活性明显增加,并可通过TRAIL这一途径直接杀伤肿瘤细胞;且经BCG活化的DC疫苗瘤内注射免疫治疗抗肿瘤作用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细胞 卡介苗 胰腺肿瘤 TNF相关凋亡诱导配体
下载PDF
内镜下切除胃巨大间质瘤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被引量:35
8
作者 凌亭生 裴庆山 +5 位作者 吕瑛 张晓琦 李雯 葛靖 邹晓平 徐肇敏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13年第2期90-93,共4页
目的探讨无明确转移的胃巨大间质瘤内镜切除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2例经超声内镜和CT检查确认无转移灶的胃巨大间质瘤行内镜切除治疗,切除标本送检病理及免疫组化,记录内镜操作时间及出血、穿孔的发生情况。术后第2、6和12个月复... 目的探讨无明确转移的胃巨大间质瘤内镜切除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2例经超声内镜和CT检查确认无转移灶的胃巨大间质瘤行内镜切除治疗,切除标本送检病理及免疫组化,记录内镜操作时间及出血、穿孔的发生情况。术后第2、6和12个月复查胃镜及超声胃镜,第12个月复查全腹部三期CT扫描,统计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情况。结果10例内镜下成功切除,内镜切除成功率为83.3%(10/12);行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的6例浆膜层均能保持完整性,无意外穿孔发生,行内镜下全层切除术(EFR)的4例术中采取主动穿孔,主动穿孔率为33.3%(4/12),穿孔后均能通过内镜下完成缝合;术中出血均超过100ml,通过氩气、电凝及钛夹均能成功止血;8例最小横截面直径在3.5cm以下的瘤体顺利经食管完整取出,另2例最小横截面直径超过3.5cm的瘤体在胃腔内分割后通过贲门取出;9例瘤体最大直径小于5.0cm者术后证实为低度危险胃间质瘤,另1例最大直径大于5.0cm者证实为高度危险胃间质瘤;随访1年,所有患者未发现局部复发或腹腔转移。2例内镜切除治疗失败者,瘤体最大直径均大于5.0cm,因术中发生难以控制的大出血而转外科行手术治疗,内镜难以控制的大出血发生率为16.7%(2/12),术后病理均为高度危险胃间质瘤。结论内镜下切除最大直径在5.0cm以下且无转移的胃巨大间质瘤是安全而有效的,最小横截面直径小于3.5cm的瘤体更适合经内镜切除,可通过贲门顺利取出。但最大直径超过5.0cm的胃巨大间质瘤,高度危险的可能性大,术中易发生内镜难以控制的大出血,内镜切除应谨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巨大间质瘤 内镜切除
原文传递
X线引导内镜下胃空肠支架吻合术的临床探讨(含视频)
9
作者 王广川 裴庆山 +5 位作者 黄广军 王晓丽 张俊勇 史永军 乔惠梅 张春清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76-180,共5页
目的初步评估X线引导普通内镜下胃空肠支架吻合术治疗恶性胃流出道梗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7年3月至2017年6月,肿瘤晚期所致胃流出道梗阻,在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消化内科住院,并行X线引导普通内镜下胃空肠支架吻合术治疗的6例患者... 目的初步评估X线引导普通内镜下胃空肠支架吻合术治疗恶性胃流出道梗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7年3月至2017年6月,肿瘤晚期所致胃流出道梗阻,在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消化内科住院,并行X线引导普通内镜下胃空肠支架吻合术治疗的6例患者纳入回顾性分析,总结技术成功率、临床成功率、操作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随访情况。结果6例支架均成功放置且位置良好、通畅,技术成功为100%(6/6),操作时间为(91.7±51.8)min,术后均可进流质或半流质饮食,胃流出道梗阻评分系统评分由术前的0~1分提高至术后的2~3分,临床有效率为100%(6/6)。2例术中合并腹膜炎,术后给予超声引导下腹腔穿刺置管引流及腹腔冲洗,2d内腹腔积液及腹膜炎症状消失;1例术后出现消化道出血,经内镜证实为支架头端的胃壁溃疡出血,经保守治疗后好转。随访32~100d,平均78.6d,除1例术后60d死于肿瘤进展、肾功能衰竭外,其余5例均可进流质或半流质饮食,未出现梗阻症状复发。结论X线引导普通内镜下胃空肠支架吻合术治疗恶性胃流出道梗阻安全可行,短期疗效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线透视 胃镜 胃流出道梗阻 胃空肠吻合术
原文传递
T1期结直肠癌64例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和黏膜下深浸润临床意义的分析 被引量:8
10
作者 井海燕 田春方 +5 位作者 裴庆山 赵淑磊 姚志刚 孙锡超 覃业军 朱小龙 《中华消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770-774,共5页
目的探讨T1期结直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和黏膜下深浸润的临床意义。方法纳入2010年1月30日至2019年12月31日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行结直肠癌外科根治术的41例(外科手术组)和接受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的23例(ESD组)T1... 目的探讨T1期结直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和黏膜下深浸润的临床意义。方法纳入2010年1月30日至2019年12月31日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行结直肠癌外科根治术的41例(外科手术组)和接受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的23例(ESD组)T1期结直肠癌患者,记录患者肿瘤大体类型、最大径、是否含有组织学低分化成分、浸润程度(黏膜肌层破坏类型、浸润宽度和深度)、肿瘤出芽分级,以及是否有脉管瘤栓。采取电话随访方式收集患者追加治疗和预后情况。分析T1期结直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ESD组中黏膜肌层完全破坏与肿瘤浸润宽度和深度的相关性,以及术后追加治疗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统计学方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卡方检验。结果肿瘤有组织学低分化成分或脉管瘤栓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高于无低分化成分或无脉管瘤栓者[3/6比12.1%(7/58)、3/4比11.7%(7/6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934、11.409,P均<0.05)。外科手术组患者黏膜肌层均完全破坏;ESD组中,16例肿瘤浸润宽度≥2 mm,其中15例黏膜肌层完全破坏,1例部分破坏;7例肿瘤浸润宽度<2 mm,其中2例黏膜肌层完全破坏,5例部分破坏;14例肿瘤浸润深度≥2000μm,其中13例黏膜肌层完全破坏,1例部分破坏;9例肿瘤浸润深度<2000μm,其中4例黏膜肌层完全破坏,5例部分破坏;黏膜肌层完全破坏与肿瘤浸润宽度≥2 mm和肿瘤浸润深度≥2000μm均有关(15/16比2/7,13/14比4/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0.729、6.659,P均<0.05)。64例T1期结直肠癌患者中6例(9.4%)预后不良;5例(7.8%)患者死亡,其中3例(4.7%)为肿瘤相关死亡。外科手术和ESD组患者中各有10例追加辅助治疗且均未发生预后不良,两组内未追加治疗与追加治疗患者的预后不良发生率[9.7%(3/31)比0(0/10)和23.1%(3/13)比0(0/1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T1期结直肠癌伴有肿瘤黏膜下深浸润时,临床医师需结合肿瘤分化程度、有无脉管瘤栓和黏膜肌层破坏类型等多种病理特征对预后风险进行综合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预后危险因素 黏膜下浸润 追加手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