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市门头沟区首次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二级预防的调查 被引量:1
1
作者 裴建基 林军宁 +1 位作者 安强 高彩红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13年第4期74-76,共3页
目的分析北京市门头沟区首次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现状。方法 2010年6月~2012年6月我科入院诊治的首次脑卒中患者309例,全部经CT/MRI检查证实。出院诊断为缺血性脑卒中,并告知患者二级预防的相关知识。第3个月电话随访出院后脑卒中二... 目的分析北京市门头沟区首次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现状。方法 2010年6月~2012年6月我科入院诊治的首次脑卒中患者309例,全部经CT/MRI检查证实。出院诊断为缺血性脑卒中,并告知患者二级预防的相关知识。第3个月电话随访出院后脑卒中二级预防的状况,并再次宣教,第6个月再次电话随访二级预防情况。结果第3个月、6个月随访人数分别为309、302例。第3个月、6个月抗血小板治疗比例为91.3%、96.0%;降压药物治疗比例分别为86.0%、91.6%;血糖控制<7.0mmol/L比例分别为47.3%、63.2%;他汀类药物治疗比例分别为65.4%、65.6%;定期输液比例分别为60.2%、35.1%。结论门头沟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对二级预防有了一定的认识,但仍需医生进一步加强宣教,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降低脑卒中的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二级预防 依从性
下载PDF
炎性脱髓鞘疾病致单侧味觉缺失一例 被引量:1
2
作者 裴建基 田小红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11年第1期64-64,共1页
1病例报告患者男,29岁,因“舌右侧味觉缺失8d,伴面部麻木4d,头晕2d”于2010—05—27入院。患者8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舌右侧味觉丧失,自感口苦,在外院口腔科诊断“地图舌、沟纹舌”,给予营养神经治疗,疗效不佳。
关键词 炎性脱髓鞘 味觉缺失
下载PDF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裴建基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年第5期47-49,共3页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009‐08-2013‐12收治的96例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发生END 27例,发生率为28.1%,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的性别...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009‐08-2013‐12收治的96例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发生END 27例,发生率为28.1%,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的性别、年龄等因素与END发生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2组高血压、糖尿病、心房颤动、颈动脉狭窄≥50%比例、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D‐二聚体、NIHSS评分及凝血酶原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END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为高血压(OR=2.171,95% CI=1.08~4.361,P=0.029)、糖尿病(OR=3.842,95% CI=1.638~9.012,P=0.002)、心房颤动(OR=6.573,95% CI=1.073~40.286,P=0.041)、颈动脉狭窄≥50%(OR=4.242,95% CI=0.762~23.617,P=0.099)和 NIHSS 评分(OR=3.629,95% CI=0.795~16.577,P=0.096)。结论入院时有高血压、糖尿病、心房颤动、颈动脉狭窄和高NIHSS评分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更易发生E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神经功能恶化 缺血性脑卒中 影响因素
下载PDF
JAK2V617F与骨髓增殖性疾病致脑血管病的关系
4
作者 裴建基 高彩红 《求医问药(下半月)》 2013年第3期152-152,共1页
JAK2V617F突变,对研究BCR/ABL阴性的骨髓增殖性疾病(MPD)的分子发病机制是一个重要的突破。而骨髓增殖性疾病易出现继发纤维化、出血和血栓等并发症。本文对JAK2V617F突变与骨髓增殖性疾病致脑血管病的关系进行综述。
关键词 JAK2V617F 骨髓增殖性疾病 脑血管病
下载PDF
社区医师对脑卒中二级预防可控危险因素的认知情况及培训效果研究 被引量:13
5
作者 高彩红 裴建基 +3 位作者 马丽芳 穆利春 朱倩倩 安强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75-78,共4页
背景脑卒中后二级预防对于患者预防血管并发症、再发脑卒中具有重要意义,社区医师是开展脑卒中防治工作的重要力量。目的了解社区医师对脑卒中二级预防可控危险因素的认知情况,评价对社区医师进行相关培训的效果。方法于2017年5月—2018... 背景脑卒中后二级预防对于患者预防血管并发症、再发脑卒中具有重要意义,社区医师是开展脑卒中防治工作的重要力量。目的了解社区医师对脑卒中二级预防可控危险因素的认知情况,评价对社区医师进行相关培训的效果。方法于2017年5月—2018年5月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法在北京市门头沟区1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选取执业范围为内科或全科的社区医师50例,进行脑卒中二级预防可控危险因素相关知识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对脑卒中患者血压、血糖、血脂、心房颤动、抗血小板治疗的规范化二级预防治疗与管理。分别于培训前和培训后对纳入社区医师进行相关知识考核,比较培训前后的合格率,采用柏拉图分析法探讨培训未达标项(合格率<90.0%)的影响因素。结果培训前,社区医师血压相关知识的合格率达80.0%,其他因素相关知识的合格率均<80.0%。培训后,社区医师对血压、血糖、血脂、心房颤动、抗血小板治疗相关知识的合格率均高于培训前(P<0.05);对血压、血糖、血脂、抗血小板治疗相关知识的培训达标[合格率分别为100.0%(50/50)、92.0%(46/50)、90.0%(45/50)、96.0%(48/50)],对心房颤动相关知识的培训未达标[合格率为70.0%(35/50)]。柏拉图分析结果表明,导致社区医师对心房颤动相关知识培训未达标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对抗凝药物的了解(40.0%,20/50)、心房颤动抗凝适应证的掌握(28.0%,14/50)、心房颤动抗凝出血风险的评估(18.0%,9/50)。结论目前社区医师对脑卒中二级预防主要可控危险因素的认知不足,对血压相关知识的认知较好,对心房颤动相关知识的认知较差,规范性培训可以提高其认知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卫生服务 医生 初级保健 卒中 二级预防 教育 医学
下载PDF
糖尿病致单侧动眼神经核麻痹1例
6
作者 裴建基 《医学信息(下旬刊)》 2011年第7期362-362,共1页
患者,男。47岁,主因“视物成双伴左眼睑下垂1天”于2010—2—12收入院。既往有糖尿病史10年,不规律口服“二甲双胍”,未检测血糖。无高血压病史。抽烟10年,每天约1包。患者1天前开车时突然出现视物成双,伴有恶心呕吐,无心慌出汗... 患者,男。47岁,主因“视物成双伴左眼睑下垂1天”于2010—2—12收入院。既往有糖尿病史10年,不规律口服“二甲双胍”,未检测血糖。无高血压病史。抽烟10年,每天约1包。患者1天前开车时突然出现视物成双,伴有恶心呕吐,无心慌出汗、耳鸣,无言语不清,饮水呛咳。无肢体活动无力。急诊行头颅CT未见出血灶。给予阿司匹林200mg口服,静点“醒脑静,舒血宁”,视物不清好转,出现左眼睑上抬困难,为进一步治疗收入院。查体:BP:149/70mmHg,神清语利,双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双眼底检查无异常,左眼睑上抬困难,左眼球内收差,右眼正常。余颅神经未见异常,四肢肌力5级,肌张力适中,腱反射(+).双巴氏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史 动眼神经核 麻痹 单侧 眼睑下垂 视物成双 高血压病史 二甲双胍
下载PDF
通过300例眩晕患者的病因分析再论眩晕的诊治 被引量:1
7
作者 高彩红 裴建基 赵秀欣 《中外医疗》 2015年第14期83-84,共2页
目的:通过分析眩晕患者的病因分布特点再论眩晕的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2014年7月就诊于该院神经内科的300例眩晕患者的病历资料,总结患者常见病因和临床分布特征。结果20~65岁年龄段发病最多,占62.67%;女性多见,占64.67%;... 目的:通过分析眩晕患者的病因分布特点再论眩晕的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2014年7月就诊于该院神经内科的300例眩晕患者的病历资料,总结患者常见病因和临床分布特征。结果20~65岁年龄段发病最多,占62.67%;女性多见,占64.67%;前庭性眩晕占75%,非前庭系统性眩晕占20%,前庭周围性眩晕和前庭中枢性眩晕分别占60%和15%。其中BPPV、VN、MD、精神性眩晕、MV、PCI、系统疾病性眩晕/视觉性眩晕/本体觉眩晕发病率较高分别占30%、15%、10%、15%、9%、5%、5%,共占眩晕病因的89%。结论在临床中,以BPPV、VN、MD,精神性眩晕,MV、PCI及系统疾病性眩晕/视觉性眩晕/本体觉眩晕发病率较高,其中以BPPV发病率最高,这为眩晕病因的诊断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眩晕 头晕 病因分析 诊治
下载PDF
MRI在脑干梗死临床诊断中的意义
8
作者 安强 裴建基 邢晓梅 《内蒙古中医药》 2014年第29期129-129,共1页
脑干梗死是临床常见的梗死类型,常由椎动脉、基底动脉及其分支的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或血栓栓塞,使动脉血管管腔闭塞,引起急性脑供血不足,导致急性中脑、桥脑或延髓缺血性坏死。脑干梗死约占所有脑梗死的9%~21.9%。传统观点认为,脑干梗死... 脑干梗死是临床常见的梗死类型,常由椎动脉、基底动脉及其分支的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或血栓栓塞,使动脉血管管腔闭塞,引起急性脑供血不足,导致急性中脑、桥脑或延髓缺血性坏死。脑干梗死约占所有脑梗死的9%~21.9%。传统观点认为,脑干梗死具有"交叉性"特点,临床表现具备交叉性瘫痪或感觉障碍等特征,易于诊断。随着MRI在临床的广泛应用,诊断水平显著提高,很多表现酷似为颈内动脉系统的脑梗死,被明确为脑干梗死。笔者通过对我院近期收治的36例脑干梗死患者的头颅磁共振成像(MRI)的分析,表明MRI对脑干梗死,尤其是临床表现不典型的脑干梗死的诊断有着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RI 脑干梗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