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建瓯市并殖吸虫种质资源及感染情况的调查 被引量:2
1
作者 陈宝建 裴振义 李友松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2期150-151,178,F0004,共4页
目的了解建瓯市并殖吸虫及媒介宿主的种类与感染情况。方法在调查点捕捉各种螺类与蟹类,检查其所携带的并殖吸虫并计算感染率。结果发现可充当并殖吸虫第一中间宿主的螺类有放逸短沟蜷、福建拟钉螺、建瓯洱海螺、小桥拟钉螺,其感染率分... 目的了解建瓯市并殖吸虫及媒介宿主的种类与感染情况。方法在调查点捕捉各种螺类与蟹类,检查其所携带的并殖吸虫并计算感染率。结果发现可充当并殖吸虫第一中间宿主的螺类有放逸短沟蜷、福建拟钉螺、建瓯洱海螺、小桥拟钉螺,其感染率分别为0、0.15%、0.42%与0.15%。充当并殖吸虫第二中间宿主的溪蟹有福建华溪蟹、福建马来溪蟹、角肢南海溪蟹,其感染率分别为46.60%、14.29%与12.50%。并殖吸虫虫种有卫氏并殖吸虫、斯氏狸殖吸虫、泡囊狸殖吸虫3种。其中,泡囊狸殖吸虫为新发现虫种。结论建瓯市并殖吸虫及媒介宿主物种资源丰富,为全省开展并殖吸虫病的调查和研究工作提供了病原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殖吸虫 种质资源 媒介宿主 建瓯市
下载PDF
闽北建瓯市斑疹伤寒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2
作者 何似 李世清 +3 位作者 李述扬 王灵岚 裴振义 黄晓榕 《海峡预防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6期37-38,共2页
[目的]了解建瓯市斑疹伤寒流行情况,为制定防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以莫氏、普氏立克次体为抗原,应用免疫荧光法分别对患者、健康人群血清及鼠类血清进行抗体检测。[结果]4例病人血清抗体滴度均≥1∶320,鉴定为莫氏立克次体感染。发病... [目的]了解建瓯市斑疹伤寒流行情况,为制定防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以莫氏、普氏立克次体为抗原,应用免疫荧光法分别对患者、健康人群血清及鼠类血清进行抗体检测。[结果]4例病人血清抗体滴度均≥1∶320,鉴定为莫氏立克次体感染。发病地区健康人群血清阳性率21.7%(15/69),无病例报告地区阳性率仅2.7%(4/148)。发病地区鼠类血清阳性率15.8%(9/57),无病例地区检查52份均为阴性。[结论]建瓯市存在地方性斑疹伤寒的流行,鼠类为当地重要的传染源,应加强灭鼠防鼠措施,减少感染发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疹伤寒 莫氏立克次氏体 流行病学 疾病控制
下载PDF
6例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与偶合症的调查 被引量:1
3
作者 裴振义 《海峡预防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3期4-4,共1页
关键词 预防接种 接种反应 计划免疫
下载PDF
流动儿童预防接种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
4
作者 裴振义 《海峡预防医学杂志》 CAS 1997年第2期25-26,共2页
关键词 预防接种 儿童 调查
下载PDF
彭州市桂花镇灾民集中安置板房公共卫生风险评估 被引量:2
5
作者 刘振江 黄家梅 +7 位作者 李朝晖 裴振义 许晓明 许小鹏 余国平 蔡宏 朱肇光 吴长春 《海峡预防医学杂志》 CAS 2009年第6期68-69,共2页
[目的]评估桂花镇灾民集中安置板房存在和潜在的公共卫生风险,为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提供依据。[方法]采取查看集中安置板房建设图纸和现场入户调查核实方式,逐个调查安置板房有关卫生设施建设情况。[结果]该镇板房集中安置点选址、公共卫... [目的]评估桂花镇灾民集中安置板房存在和潜在的公共卫生风险,为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提供依据。[方法]采取查看集中安置板房建设图纸和现场入户调查核实方式,逐个调查安置板房有关卫生设施建设情况。[结果]该镇板房集中安置点选址、公共卫生设施、卫生服务机构配置、传染病防治、饮水和食品卫生安全等基本符合要求,但存在缺乏配备相应垃圾收集桶或垃圾集中收集池;居民公共厨房缺乏防蝇、防尘等设施;饮用水供应不足等问题。[结论]集中安置板房可能存在呼吸道、肠道、介水和蚊媒等传染病暴发流行和传播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灾害卫生 公共卫生 传染病 集中安置房
原文传递
建瓯市东峰镇登革热疫情媒介防控措施与效果 被引量:1
6
作者 吴珍红 林志龙 +2 位作者 杨铭建 裴振义 叶晓平 《海峡预防医学杂志》 CAS 2015年第3期108-109,共2页
目的分析建瓯东峰镇东峰村发生本土登革热疫情后采取的媒介防控措施及效果。方法采取环境消杀、健康宣传教育等综合性措施;灭蚊前、后调查白蚊伊蚊种群密度,以布雷图指数、容器指数、房屋指数等为评价指标。结果经采取综合防制措施,布... 目的分析建瓯东峰镇东峰村发生本土登革热疫情后采取的媒介防控措施及效果。方法采取环境消杀、健康宣传教育等综合性措施;灭蚊前、后调查白蚊伊蚊种群密度,以布雷图指数、容器指数、房屋指数等为评价指标。结果经采取综合防制措施,布雷图指数从灭蚊前的53.6降至灭蚊后的1.0,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结论由于措施落实到位,降低了白蚊伊蚊种群密度,疫情得到迅速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革热 白蚊伊蚊 疾病控制 建瓯市
原文传递
应用rDNA-内转录间隔区分子条形码技术调查福建省亚稀褶黑菇中毒事件 被引量:5
7
作者 林锋 庄东铭 +5 位作者 黄信有 裴振义 高建龙 毛财凤 方勤美 傅武胜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76-280,共5页
目的调查福建省南平地区3个市县的3起野生菌食物中毒事件,为今后野生菌中毒调查和处置积累经验,减少中毒事件的发生。方法通过查阅中毒患者的临床救治资料,前往中毒事件发生地采集引起中毒的可疑蘑菇样品,并采用rDNA-内转录间隔区(rDNA-... 目的调查福建省南平地区3个市县的3起野生菌食物中毒事件,为今后野生菌中毒调查和处置积累经验,减少中毒事件的发生。方法通过查阅中毒患者的临床救治资料,前往中毒事件发生地采集引起中毒的可疑蘑菇样品,并采用rDNA-内转录间隔区(rDNA-ITS)分子条形码鉴定技术进行种属鉴别。结果中毒流行病学特征、中毒患者临床特征、生化指标变化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的结果表明,2017年8月的2起食物中毒事件均由亚稀褶黑菇(Russula subnigricans Hongo)导致;根据中毒患者临床特征,另一起中毒事件亦被推断为由亚稀褶黑菇引起;3起中毒事件中,蘑菇食用者为21人,发病17人,罹患率为81.0%,其中3人死亡,病死率为17.6%(3/17)。结论首次在福建省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鉴别出由亚稀褶黑菇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亚稀褶黑菇广泛分布于福建山区,易被误采误食而引起中毒事件,且病死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稀褶黑菇 毒蘑菇 食物中毒 分子生物学鉴别 流行病学调查
原文传递
福建北部首次登革热暴发疫情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刘振江 吴春敏 +4 位作者 叶素贞 裴振义 黄家梅 张上建 游诗建 《中国病毒病杂志》 CAS 2016年第1期54-58,共5页
目的分析闽北2014年登革热暴发疫情的病因,从分子水平探讨流行毒株的生物学特征,追踪其地域来源。方法采集医院就诊人员中登革热患者血清标本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RT-PCR检测登革病毒核酸,核酸阳性标本进行登革病毒E基因核苷酸序列测定... 目的分析闽北2014年登革热暴发疫情的病因,从分子水平探讨流行毒株的生物学特征,追踪其地域来源。方法采集医院就诊人员中登革热患者血清标本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RT-PCR检测登革病毒核酸,核酸阳性标本进行登革病毒E基因核苷酸序列测定分析。结果采集8份血清标本中,分离到7株登革病毒1型(DENV1)毒株,1株登革病毒2型(DENV2)毒株。根据序列比对和亲缘性系统进化树,编号为S030、S073、S126、S185、S186和S197的登革热1型病毒样本,与亚洲的毒株AY762084.1、EU179860.1、AY732474.1、JQ917404.1、FJ478458.1、KR071622.1、KR052012.1和KP686070.1亲缘关系较近,同源性较高。编号为S078的登革热2型病毒样本,与亚洲的毒株EU081178.1,EF051521.1,DQ645556.1,KP012546.1亲缘关系接近,其中与广东的毒株KP012546.1最近,同源性较高。结论DENV1的毒株与亚洲中国中原1型的毒株同源性较高,推测这些样本均由亚洲地区输入到中国,并在中国中原湖北、河南以及福建分散流行。DENV2的毒株由广东输入到闽北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疾病暴发流行 登革热病毒 基因序列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