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艾立布林治疗乳腺癌术后复发的效果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1
作者 李凯强 王新星 +4 位作者 薛兵建 孙萌 甘丽 解钧媛 裴新红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23年第3期4-7,共4页
目的探讨艾立布林治疗乳腺癌术后复发的效果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07-2022-03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乳腺外科行艾立布林治疗的58例乳腺癌术后复发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和不良反应。研究主要终点为客观缓解率(ORR)、中位无... 目的探讨艾立布林治疗乳腺癌术后复发的效果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07-2022-03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乳腺外科行艾立布林治疗的58例乳腺癌术后复发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和不良反应。研究主要终点为客观缓解率(ORR)、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以及临床获益率(CBR)和艾立布林治疗的安全性。结果患者的ORR为27.6%(16/58),CBR为32.8%(19/58),中位PFS为3.2个月。转移部位数目、化疗线数是艾立布林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不良事件中血液学不良反应最常见,其中中性粒细胞减少率为48.3%(28/58),3~4级占13.8%(8/58)。结论艾立布林用于乳腺癌术后复发患者,疗效良好,且不良事件可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立布林 晚期乳腺癌 化疗 不良反应
下载PDF
淋巴结分类情况下不同类型三阴性乳腺癌的预后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裴新红 杨振 姜丽娜 《肿瘤防治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1-53,共3页
目的探讨三阴性乳腺癌及基底细胞样乳腺癌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二步法)检测69例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原发灶石蜡切片中CK5/6、CK14、CK17的表达情况,将其分成基底细胞样型(BP)和非基底细胞样型(... 目的探讨三阴性乳腺癌及基底细胞样乳腺癌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二步法)检测69例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原发灶石蜡切片中CK5/6、CK14、CK17的表达情况,将其分成基底细胞样型(BP)和非基底细胞样型(NBP)两组;再根据患者淋巴结转移情况分成淋巴结阴性组和淋巴结阳性组,并分别分析基底标志物的表达及淋巴结转移情况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40例患者(58.0%)是基底细胞样型。淋巴结阴性组中,BP患者肿瘤直径较大、EGFR阳性表达率较高、脉管癌栓阳性率较高、组织学分级与核分级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淋巴结阴性的BP患者较NBP患者远处转移及复发率较高,预后差。结论检测三阴性乳腺癌基底标记物的表达情况,并将其具体分型,对于临床制定三阴性乳腺癌患者个体化治疗方案及预后的判断是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阴性乳腺癌 基底细胞样型乳腺癌 预后
下载PDF
乳腺病伴重度乳房下垂的手术治疗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裴新红 常薇 《中国医药》 2009年第5期390-391,共2页
目的探讨乳腺腺体全切双环缩乳术在顽固性乳腺病伴重度乳房下垂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应用乳腺腺体全切双环缩乳术治疗我院顽固性乳腺病伴重度乳房下垂患者60例,观察术后症状变化及并发症。结果术后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均完全消失,乳头乳晕... 目的探讨乳腺腺体全切双环缩乳术在顽固性乳腺病伴重度乳房下垂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应用乳腺腺体全切双环缩乳术治疗我院顽固性乳腺病伴重度乳房下垂患者60例,观察术后症状变化及并发症。结果术后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均完全消失,乳头乳晕血供良好并全部成活;10例小乳晕患者因A、B环直接缝合术后乳晕增大2cm,2例患者出现散发表皮囊肿;60例患者均无脂肪液化、皮下积液等并发症出现。结论乳腺腺体全切双环缩乳术能将治疗疾病与整形美容相结合,术式简单,临床可操作性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病 乳房下垂 缩乳术
下载PDF
医学整合教学模式在肿瘤外科教学中的实践探讨 被引量:4
4
作者 裴新红 王新星 薛兵建 《肿瘤基础与临床》 2022年第1期74-77,共4页
医学整合教学模式是一种具有前瞻性、整体性且高度科学的全新医学教学方法,其将原本在内容上相互联系但又自成体系的不同基础学科融汇在一套授课方式中,是顺应现代医学变革方向的新型教学模式。医学整合教学模式在肿瘤外科实际教学中的... 医学整合教学模式是一种具有前瞻性、整体性且高度科学的全新医学教学方法,其将原本在内容上相互联系但又自成体系的不同基础学科融汇在一套授课方式中,是顺应现代医学变革方向的新型教学模式。医学整合教学模式在肿瘤外科实际教学中的应用不仅有助于建立和完善肿瘤外科教学模式,而且也是当今的肿瘤外科学临床实践教学工作的迫切需求。此外,医学整合教学模式有助于推进我国肿瘤外科学教育的发展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进步,培育具有更高水平的现代医学人才,从根本上提高我国的医疗服务质量,实现健康中国的伟大战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整合教学 教学模式 教学改革 理论教学
下载PDF
含吡柔比星化疗方案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2
5
作者 裴新红 张连平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008年第3期255-256,共2页
关键词 新辅助化疗 乳腺癌患者 化疗方案 吡柔比星 手术切除 临床治疗 术前化疗 局部病变
下载PDF
乳管瘘合并乳头内陷26例外科治疗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裴新红 吕鹏威 谷元廷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09年第1期198-199,共2页
目的:探讨乳管瘘合并乳头内陷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我院乳腺外科2005-06/2008-01手术治疗乳管瘘合并乳头内陷患者26例,15例施行瘘管切除即刻乳头成形术,11例瘘管切除术后二期乳头成形。术后随访患者预后和美容效果。结果:26例患者术后... 目的:探讨乳管瘘合并乳头内陷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我院乳腺外科2005-06/2008-01手术治疗乳管瘘合并乳头内陷患者26例,15例施行瘘管切除即刻乳头成形术,11例瘘管切除术后二期乳头成形。术后随访患者预后和美容效果。结果:26例患者术后均未复发,乳头外观满意,1例患者乳头成形后乳头Ⅲ度内陷恢复为Ⅱ度内陷,二次手术后效果满意。结论:手术完整切除瘘管效果显著,矫正乳头内陷有利于减少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疾病/外科学 瘘/外科学 乳头/畸形 人类 女(雌)性
下载PDF
发育性髋关节脱位闭合复位后股骨头坏死自然演变过程的临床及实验观察 被引量:1
7
作者 裴新红 莫越强 马瑞雪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6年第4期35-38,共4页
目的 探讨发育性髋关节脱位闭合复位术后股骨头坏死的自然演变过程。方法 单侧髋关节脱位闭合复位术后出现股骨头坏死的患儿22例,平均复位年龄10.5月(5~23月)。K&M分型II型11例,III型8例,IV型3例。平均随访3.5年(2.5~5.5年),采用... 目的 探讨发育性髋关节脱位闭合复位术后股骨头坏死的自然演变过程。方法 单侧髋关节脱位闭合复位术后出现股骨头坏死的患儿22例,平均复位年龄10.5月(5~23月)。K&M分型II型11例,III型8例,IV型3例。平均随访3.5年(2.5~5.5年),采用股骨头高度同骺线宽度比(Height-Wild Ratio,HWR)计算股骨头修复百分比。同时观察了异常应力髋关节发育不良动物模型中,去除应力前后股骨头的形态变化及其修复情况。结果 22例患儿,在去除外固定架后自然负重的情况下,股骨头形态均有不同程度的修复。22例患儿坏死侧股骨头同健侧对比,从(24.7±5.26)%修复至(80.3±17.9)%。出现股骨头坏死后随访≤2年(n=10)股骨头高宽比(HWR)修复为(72±2.7)%;随访〉2年(n=12)股骨头HWR修复(81.2±9.4)%。其中II型(n=11)HWR修复(78.3±4.2)%;III型(n=8)HWR修复(74.1±6.9)%;IV型(n=3)HWR修复(59.3±7.7)%。造模动物的股骨头形态学观察结果显示,随应力时间延长股骨头形态改变越显著,去除应力后均有不同程度修复。去除应力越早,日后发育越接近正常形态的股骨头。结论 发育性髋关节脱位闭合复位后股骨头坏死在自然负重状态下具有逐步修复的趋势;出现股骨头坏死后可以继续随访2~4年,以发挥DDH患儿股骨头自我修复的最大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育性髋关节脱位 股骨头缺血坏死
下载PDF
乳腺癌组织中Maspin、uPA的表达及意义
8
作者 裴新红 王芳 于湛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7期71-72,共2页
目的探讨新的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基因(Maspin)蛋白、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在人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择乳腺癌组织标本79份(乳腺癌组)、乳腺纤维腺瘤组织标本31份(腺瘤组)、正常乳腺组织标本34份(正常组),采用免疫组... 目的探讨新的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基因(Maspin)蛋白、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在人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择乳腺癌组织标本79份(乳腺癌组)、乳腺纤维腺瘤组织标本31份(腺瘤组)、正常乳腺组织标本34份(正常组),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各组Maspin蛋白、uPA的表达,并分析两指标在乳腺癌中表达的相关性。结果乳腺癌组、腺瘤组、正常组Maspin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0.4%6、7.7%、97.1%,乳腺癌组、腺瘤组明显低于正常组,乳腺癌组明显低于腺瘤组(P均<0.05);uPA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4.5、32.2%、26.5%,乳腺癌组、腺瘤组明显高于正常组,乳腺癌组明显高于腺瘤组(P均<0.05)。乳腺癌组织中Maspin蛋白表达与uPA表达呈负相关。结论 Maspin低表达和uPA高表达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乳腺肿瘤 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基因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下载PDF
早期乳癌乳晕内弧形切口保乳手术77例体会
9
作者 裴新红 吕鹏威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08-209,共2页
关键词 乳腺肿瘤 保乳治疗 整形术 弧形切口
下载PDF
手术复位内固定治疗小儿移位股骨颈骨折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6
10
作者 吴春星 王达辉 +1 位作者 裴新红 马瑞雪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17年第6期574-579,共6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14例不同类型移位股骨颈骨折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手术复位内固定治疗后的并发症及疗效。方法对2010年9月至2014年6月间经本院手术治疗的14例移位股骨颈骨折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9例,女5例;右髋3例,左髋11例;头下型2... 目的回顾性分析14例不同类型移位股骨颈骨折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手术复位内固定治疗后的并发症及疗效。方法对2010年9月至2014年6月间经本院手术治疗的14例移位股骨颈骨折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9例,女5例;右髋3例,左髋11例;头下型2例,经颈型11例,基底型1例;平均年龄10.1岁。急诊手术首选闭合复位,髋关节囊予以抽吸淤血减压;如不成功,予以切开复位,同时清除关节囊内积血等减压。复位后常规予空心钉或克氏针内固定,再予髋人字石膏固定至少2个月。采用Ratliff评分评估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14例患儿中高处坠落伤4例,车祸2例,跑步、骑自行车摔倒等外伤7例,无明显外伤史1例。受伤至手术时间间隔平均77.6 h(20~240 h)。手术时间平均136 min(60~220 min)。闭合复位+关节囊抽取积血减压9例,切开复位5例。内固定时间平均为11.2个月。术后患儿随访时间平均为22.6个月(10~50个月)。术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VN)发生率头下型1例(50%),经颈型2例(18%),基底型无一例。出现AVN的3例患儿受伤至手术时间均大于24 h。结论小儿单纯摔倒和骑车摔倒甚至无明显重大外伤史情况下也可出现股骨颈骨折。由于儿童股骨头血供特点和儿童自身发育,越接近股骨头处骨折因血供不足越易出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头下型和经颈型分别占前二位。伤后需急诊早期手术复位骨折内固定,关节囊减压,术后坚强外固定,这三者都有利于防止股骨颈骨折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颈骨折 外科手术 治疗 儿童
下载PDF
乳癌组织中Survivin及P53蛋白的表达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连平 裴新红 汤宁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925-926,共2页
关键词 乳癌 肿瘤组织 SURVIVIN P53蛋白 基因表达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TM4SF1对乳腺癌MDA-MB-231细胞侵袭转移及EMT的影响 被引量:8
12
作者 梁冰 邓萌 裴新红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30-534,共5页
目的:探讨四次跨膜蛋白1(TM4SF1)在乳腺癌细胞侵袭转移中的作用和可能机制。方法:合成靶向TM4SF1的siRNA并转染MDA-MB-231细胞(TM4SF1 siRNA组),以转染阴性对照siRNA细胞和未转染细胞为对照。用CCK-8实验、Transwell实验检测3组细胞增... 目的:探讨四次跨膜蛋白1(TM4SF1)在乳腺癌细胞侵袭转移中的作用和可能机制。方法:合成靶向TM4SF1的siRNA并转染MDA-MB-231细胞(TM4SF1 siRNA组),以转染阴性对照siRNA细胞和未转染细胞为对照。用CCK-8实验、Transwell实验检测3组细胞增殖和侵袭转移能力;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TM4SF1、E-cadherin、Vimentin、α-SMA、N-cadherin、β-catenin、Snail、Slug、ZEB、TWIST蛋白的表达。结果:与两对照组比较,TM4SF1 siRNA组细胞中TM4SF1蛋白表达降低,增殖、侵袭与转移能力下降(P<0.05);上皮表型E-cadherin蛋白表达增高,而间质表型Vimentin、α-SMA、N-cadherin表达下降(P<0.05);EMT相关转录抑制因子Snail和TWIST表达下降(P<0.05)。结论:TM4SF1可能通过调控乳腺癌细胞EMT进而参与其侵袭转移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四次跨膜蛋白1 上皮间质转化 侵袭转移
下载PDF
大肠癌组织中P选择素的表达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连平 杨振 +3 位作者 裴新红 僧靖静 谷元廷 僧国珍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737-738,共2页
目的:探讨大肠癌组织中P选择素的表达。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测定47例病理证实的大肠癌组织、相应癌旁组织及8例正常大肠组织P选择素的表达。结果:P选择素在正常大肠黏膜和癌旁组织中不表达,在大肠癌组织的阳性表达率为59.6%(28/... 目的:探讨大肠癌组织中P选择素的表达。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测定47例病理证实的大肠癌组织、相应癌旁组织及8例正常大肠组织P选择素的表达。结果:P选择素在正常大肠黏膜和癌旁组织中不表达,在大肠癌组织的阳性表达率为59.6%(28/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8,P<0.05)。P选择素与大肠癌患者的年龄、性别、大肠癌组织的大体形态、组织学类型等无关,与淋巴结转移有关(χ2=14.648,P<0.01)。结论:P选择素与大肠癌的转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选择素 结直肠癌 肿瘤转移
下载PDF
HPRT基因突变频率动态变化作为生物剂量计应用的意义 被引量:1
14
作者 裴新红 顾龙君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43-245,共3页
关键词 HPRT 基因突变频率 动态变化 生物剂量计 临床应用
下载PDF
乳腺髓样癌与浸润性导管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比较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玉杰 王新星 +4 位作者 薛兵建 孙萌 李凯强 张亚娜 裴新红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1年第9期1555-1559,共5页
目的比较乳腺髓样癌(MBC)与浸润性导管癌(ID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31例MB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包括发病年龄、病灶大小、组织学分级、雌激素受体(ER)状态、孕激素... 目的比较乳腺髓样癌(MBC)与浸润性导管癌(ID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31例MB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包括发病年龄、病灶大小、组织学分级、雌激素受体(ER)状态、孕激素受体(PR)状态、人表皮生长因子2(HER 2)受体状态、Ki-67增殖指数、P53表达情况、分子分型、上皮细胞钙黏蛋白(E-cadherin)、脉管浸润情况(LVI)、淋巴结状态、患者的复发转移及生存情况等,并与同期收治的104例IDC患者进行对比。结果MBC患者的ER、PR、HER 2受体状态和E-cadherin表达情况与IDC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BC患者病灶大小、Ki-67增殖指数和P53情况与IDC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BC患者组织学分级、分子分型、脉管浸润和淋巴结状态与IDC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BC和IDC患者的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82.8%和9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BC和IDC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7.5%和9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BC是一种少见的乳腺癌亚型,尽管病理学特征表现较差,但其预后未必差于ID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髓样癌 浸润性导管癌 临床病理特征 预后
下载PDF
河南省基层卫生机构住院患者卫生服务需求与利用的现状调查 被引量:2
16
作者 杨海燕 裴新红 +1 位作者 宗上纲 王宇明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28-230,共3页
目的:了解河南省基层卫生机构住院患者卫生服务需求和利用现状,为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推广示范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随机选择河南省的2个县,采用系统抽样的方法收集2007年2个县的县人民医院(2 650例)、县中医院(704例)、县妇幼保健院(667例)... 目的:了解河南省基层卫生机构住院患者卫生服务需求和利用现状,为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推广示范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随机选择河南省的2个县,采用系统抽样的方法收集2007年2个县的县人民医院(2 650例)、县中医院(704例)、县妇幼保健院(667例)和4个乡镇卫生院(509例)出院患者病历,采集住院患者的人口学特征、疾病系统构成、住院患者的付费方式及住院费用等信息,对卫生服务需求及利用情况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县中医院、乡镇卫生院住院患者以女性为主,各占52.1%和51.7%,而县人民医院以男性为主,占57.6%。年龄多集中在>45岁年龄段,职业以农村职业劳动者为主(62.5%以上)。县人民医院、中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在疾病构成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9.070,P<0.001)。基层卫生机构住院患者的付费方式及住院费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67.944,P<0.001;H=340.101,P<0.001)。结论:基层卫生机构的主要需求方是农村居民。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有必要及时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生服务 需求 利用 基层卫生机构 河南省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与三阴性浸润性导管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差异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玉杰 裴新红 +2 位作者 李凯强 张亚娜 高梦宇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0年第32期5971-5974,共4页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与三阴性浸润性导管癌(TNBC-ID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差异。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71例IMPC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病年龄、经期状态、肿瘤大小及组织学分...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与三阴性浸润性导管癌(TNBC-ID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差异。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71例IMPC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病年龄、经期状态、肿瘤大小及组织学分级、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Ki-67指数、淋巴管血管侵犯(LVI)、淋巴结状态、患者的复发转移及生存情况等,并与142例乳腺TNBC-IDC患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IMPC患者的平均患病年龄和经期状态与TNBC-IDC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MPC的Ki-67指数与TNBC-IDC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MPC的肿瘤大小、淋巴管血管侵犯情况及淋巴结状态与TNBC-IDC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MPC与TNBC-IDC患者的5 a总生存率分别为86.8%和86.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IMPC和TNBC-IDC患者的5 a无病生存率分别为73.5%和8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结论与TNBC-IDC相比,IMPC临床病理学特征较差,更易复发转移,但两者总生存率无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浸润性微乳头状癌 三阴性浸润性导管癌 临床病理特征 预后
下载PDF
术前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和男性乳腺癌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3
18
作者 齐梦洋 谷元廷 +2 位作者 迟江瑞 张玉杰 裴新红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23-326,共4页
目的:探讨术前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和男性乳腺癌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3年1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62例男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采用ROC曲线确定NLR分组的界值,据此将患者分为低NLR组(n=... 目的:探讨术前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和男性乳腺癌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3年1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62例男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采用ROC曲线确定NLR分组的界值,据此将患者分为低NLR组(n=41)与高NLR组(n=21),分析2组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差异。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2组患者的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比较2组患者生存曲线的差异,并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NLR对男性乳腺癌预后的影响。结果:根据ROC曲线,确定NLR分组的界值为2.37。与低NLR组相比,高NLR组患者肿瘤直径>50 mm者、淋巴结转移者及临床分期Ⅲ期者所占比例更高(P<0.05);高、低NLR组生存曲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低NLR组预后优于高NLR组。NLR(HR=3.183,95%CI为1.019~9.947)和肿瘤直径(HR=6.085,95%CI为1.634~22.656)是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论:术前NLR可作为评估男性乳腺癌预后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男性乳腺癌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预后
下载PDF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超声引导下胸神经阻滞的应用及其对患者VAS评分的影响 被引量:9
19
作者 卢娟 裴新红 +1 位作者 范宇宁 郭晓光 《实用癌症杂志》 2022年第5期830-832,共3页
目的探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超声引导下胸神经阻滞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9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n=48)与对照组(n=48)。对照组采用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实验组采用超声引导下胸神经阻滞。对比2组麻醉前... 目的探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超声引导下胸神经阻滞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9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n=48)与对照组(n=48)。对照组采用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实验组采用超声引导下胸神经阻滞。对比2组麻醉前(T1)、手术10 min(T2)、手术30 min(T3)、术后即刻(T4)的应激反应[收缩压(SBP)、心率(HR)]、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T2、T3、T4实验组SBP、HR水平较对照组低,且实验组波动幅度较对照组小(P<0.05)。术后3 h、术后6 h、术后12 h实验组VAS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17%(2/48),较对照组的20.83%(10/48)低(P<0.05)。结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应用超声引导下胸神经阻滞可减轻应激反应,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减轻术后疼痛,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 超声引导下胸神经阻滞 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 应激反应
下载PDF
髂骨前后侧联合截骨支架固定在小儿膀胱外翻骨盆畸形矫正中的应用 被引量:2
20
作者 倪晓燕 裴新红 马瑞雪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13年第1期36-38,共3页
目的观察髂骨前后联合截骨支架固定在小儿膀胱外翻治疗中的疗效。方法3例分别伴有不同泌尿生殖系畸形的膀胱外翻男性患儿,分别为3岁、6岁、8岁。采取髂骨前外侧水平截骨联合改良髂骨后方垂直截骨、外固定架固定、耻骨合拢骨盆环重建术... 目的观察髂骨前后联合截骨支架固定在小儿膀胱外翻治疗中的疗效。方法3例分别伴有不同泌尿生殖系畸形的膀胱外翻男性患儿,分别为3岁、6岁、8岁。采取髂骨前外侧水平截骨联合改良髂骨后方垂直截骨、外固定架固定、耻骨合拢骨盆环重建术加膀胱外翻修补术。术后卧床,下肢皮肤水平牵引4周。术后3个月截骨愈合后拆除外固定架。术前测量原始分离的耻骨间距,术中、术后3个月分别随访X线片,再次测量耻骨间距。同时观察并发症情况,如截骨愈合情况、膀胱外翻复发及步态、下肢长短情况。结果所有膀胱外翻患儿术后耻骨间距均得到了良好的矫正。术中3例患儿间距均矫正为15mm,术后3个月耻骨间距出现部分丢失。患儿均截骨愈合良好。无伤口裂开及膀胱外翻复发。步态良好,元下肢不等长及下肢神经麻痹表现。1例出现外固定架针道感染,经换药及口服抗生素后伤口愈合。结论髂骨前外侧水平截骨联合改良髂骨后方垂直截骨及支架固定,能很好矫正骨盆畸形且维持骨盆环的稳定,在小儿膀胱外翻的手术治疗中能起到较好的辅助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髂骨 膀胱外翻 骨盆 畸形 儿童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