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傅延龄教授用桂枝剂治疗儿科疾病经验 被引量:6
1
作者 史瑞 裴相俊 宋佳 《环球中医药》 CAS 2019年第11期1722-1724,共3页
经方大家傅延龄教授认为儿童患病本质多为肺、脾、肾不足,其中脾虚是核心。桂枝汤主要用于肺脾虚寒证。傅教授将桂枝汤的适应症扩展至肺、脾、心、肾虚寒,认为桂枝汤既可祛邪,又可扶正,药食同源,安全味甘,尤其适用于治疗小儿虚寒类疾病... 经方大家傅延龄教授认为儿童患病本质多为肺、脾、肾不足,其中脾虚是核心。桂枝汤主要用于肺脾虚寒证。傅教授将桂枝汤的适应症扩展至肺、脾、心、肾虚寒,认为桂枝汤既可祛邪,又可扶正,药食同源,安全味甘,尤其适用于治疗小儿虚寒类疾病。本文列举了傅教授运用桂枝剂(以桂枝汤为基础加减其他药物而组成的类方)治疗小儿反复外感、盗汗、消化不良、发育迟缓、遗精遗尿验案各1例,分析其辨证思想、组方特点、药物炮制、药物剂量及服用方法,总结其运用桂枝剂临证的特点,为临床治疗小儿疾病提供思路,体现异病同治的学术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傅延龄 桂枝汤 儿科疾病 经方 名医经验 异病同治 虚寒证
下载PDF
吴茱萸现代临床观察类文献方药用量数据分析 被引量:9
2
作者 裴相俊 倪胜楼 +2 位作者 金珉串 宋佳 傅延龄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8年第3期525-528,共4页
目的:利用SPSS 20.0提供的描述性分析进行数据挖掘了解吴茱萸在现代临床应用上的剂量情况及量效关系,并与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规定的吴茱萸剂量作对比分析。方法:文献检索近17年期间在国内公开发表的中医应用吴茱萸的中... 目的:利用SPSS 20.0提供的描述性分析进行数据挖掘了解吴茱萸在现代临床应用上的剂量情况及量效关系,并与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规定的吴茱萸剂量作对比分析。方法:文献检索近17年期间在国内公开发表的中医应用吴茱萸的中医医家临床经验、病例报道和临床观察文献,采用均数、百分位数(Px)和极差(R)等统计方法对中医医家运用吴茱萸的剂量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吴茱萸的剂量阈为2 g,治疗窗为2~30 g,平均使用剂量值为9.71 g,其中77.96%(336/431)分布在6~15 g之间。当患者有头痛或眩晕时,其常用剂量为6~15 g;恶心、呕吐时,其常用剂量为6~12 g;反酸时,其常用剂量范围为3~5 g。结论:研究发现吴茱萸在汤剂中的剂量阈和治疗窗可适当提高或扩宽,以6~15 g为宜。相比而言,《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所规定的2~5g的剂量使用范围明显偏低、偏窄。数据挖掘结果较客观地反映、总结了吴茱萸在现代临床应用中的量效关系,有助于推动吴茱萸在临床中的合理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茱萸 量效关系 临床观察
下载PDF
从“病-证-方-药-量”角度探讨升阳散火汤治疗顽固性发热 被引量:5
3
作者 潘中艺 宋文杰 +3 位作者 倪胜楼 傅延龄 裴相俊 孙晓峰 《现代中医临床》 2018年第5期46-49,共4页
目的从"病-证-方-药-量"角度探析运用升阳散火汤治疗中长程发热的临床经验,总结临床思维和用药用量特点。方法对2016年1月至2018年4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堂中医门诊部运用升阳散火汤诊治的20例发热(持续2~6个月)病例进行统... 目的从"病-证-方-药-量"角度探析运用升阳散火汤治疗中长程发热的临床经验,总结临床思维和用药用量特点。方法对2016年1月至2018年4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堂中医门诊部运用升阳散火汤诊治的20例发热(持续2~6个月)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运用升阳散火汤治疗的发热,其常见临床表现除发热外,还有乏力、恶风寒、食欲一般、口干、大便溏薄等。方中药物常用剂量:辛温发散药防风、升麻、羌活、独活6~10 g;解肌退热药柴胡8~20 g,葛根10~20g;健脾补中药人参6~15 g(党参15~20 g),黄芪15~20 g,炙甘草3~10 g;清热解毒药生甘草5~10 g;滋阴养血药白芍6~20 g。从性味、归经来看,药物以微温、辛甘味为主,多入脾、肺二经。结论取"火郁发之"之意,临床选用升阳散火汤治疗中长程发热,处方精简,用量得当,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证-方-药-量 升阳散火汤 中长程发热 临床经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