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产ESBL肺炎克雷伯菌小鼠肺炎疗效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裴迎华 张杰 +1 位作者 马越 李景云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0-33,共4页
目的评价几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不同的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肺炎克雷伯菌动物肺炎模型的疗效。方法选择临床分离的2株对实验用抗生素敏感的产ESBL肺炎克雷伯菌建立小鼠肺炎模型。根据细菌分为GX6998和Tian29两组,于感染后6h给药... 目的评价几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不同的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肺炎克雷伯菌动物肺炎模型的疗效。方法选择临床分离的2株对实验用抗生素敏感的产ESBL肺炎克雷伯菌建立小鼠肺炎模型。根据细菌分为GX6998和Tian29两组,于感染后6h给药。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5ml;治疗组分别给予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和哌拉西林/三唑巴坦。连续治疗72h后,根据细菌计数结果评价疗效。结果体外药敏试验表明Tian29对4种抗生素的MIC值均大于GX6998,但仍在敏感范围内。4种抗生素治疗后,各组病死率均显著减低。GX6998组中4种抗生素均可显著降低肺组织匀浆的细菌计数(P<0.01)。Tian29组中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他啶可以显著降低肺组织匀浆的细菌计数(P<0.05);头孢吡肟和哌拉西林/三唑巴坦也可使组织匀浆的细菌计数减少,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比较同一种抗生素对2株细菌的清除作用发现,4种抗生素对GX6998的清除作用均强于Tian29(P<0.01)。结论体外敏感的广谱β-内酰胺类抗生素和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治疗产ESBL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均可显著降低动物模型的死亡率,减少肺组织匀浆细菌计数。但如果细菌对抗生素的MIC升高,将会影响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广谱Β-内酰胺酶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肺炎克雷伯菌 药效学
下载PDF
去甲万古霉素在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引起的兔脑膜炎中的治疗评价 被引量:2
2
作者 段宪武 张杰 +2 位作者 马越 李景云 裴迎华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432-436,共5页
目的静脉注射不同剂量的去甲万古霉素,了解其在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引起的兔脑膜炎模型中的脑脊液透过率;比较不同剂量药物的杀菌效果;同时研究去甲万古霉素与磷霉素联合用药在体内、体外是否具有协同作用。方法脑膜炎模型的建立参照Dace... 目的静脉注射不同剂量的去甲万古霉素,了解其在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引起的兔脑膜炎模型中的脑脊液透过率;比较不同剂量药物的杀菌效果;同时研究去甲万古霉素与磷霉素联合用药在体内、体外是否具有协同作用。方法脑膜炎模型的建立参照Dacey和Sande的方法并做了改进;抗生素浓度的测定采用微生物效价测定法;体外联合药敏实验采用棋盘设定微量肉汤稀释法。以8h内的平均杀菌率评估体内联合用药。结果在兔脑膜炎模型中,去甲万古霉素的脑脊液透过率为19.6%;40mg/kg去甲万古霉素单次静脉注射(0h)平均杀菌率为(-0.93±0.26)△lgCFU/(ml·h);20mg/kg去甲万古霉素两次静脉注射(0,4h)平均杀菌率为(-0.57±0.45)△lgCFU/(ml·h)。体外联合药敏实验表明磷霉素与去甲万古霉素联合应用表现为相加作用占25%,无关作用占75%,无协同或拮抗作用。体内三种不同剂量的磷霉素与去甲万古霉素联合应用,三组的平均杀菌率分别为(-0.45±0.21)△lgCFU/(ml·h)、(-0.46±0.25)△lgCFU/(ml·h)、(-0.42±0.28)△lgCFU/(ml·h),三者之间无明显差别。结论在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致脑膜炎的兔模型中,去甲万古霉素的脑脊液透过率与万古霉素相似,但同等剂量条件下,去甲万古霉素的杀菌效果明显好于万古霉素。磷霉素不适于单独治疗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所致脑膜炎,体外及体内实验证实磷霉素与去甲万古霉素联合应用分别表现为无关作用和拮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甲万古霉素 肺炎链球菌 脑膜炎模型 药动学 药效学
下载PDF
超声支气管镜引导下支气管针吸活检对纵隔及肺门病变诊断的应用 被引量:4
3
作者 裴迎华 张杰 +2 位作者 王娟 王玉玲 徐敏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2012年第9期60-63,共4页
目的观察超声支气管内镜引导下支气管针吸活检(EBUS-TBNA)在诊断纵隔及肺门病变中的应用及其安全性。方法对21例经CT证实存在肺内病变伴纵隔和(或)肺门淋巴结肿大、不明原因的纵隔和(或)肺门淋巴结肿大及不明原因纵隔占位患者进行EBUS-T... 目的观察超声支气管内镜引导下支气管针吸活检(EBUS-TBNA)在诊断纵隔及肺门病变中的应用及其安全性。方法对21例经CT证实存在肺内病变伴纵隔和(或)肺门淋巴结肿大、不明原因的纵隔和(或)肺门淋巴结肿大及不明原因纵隔占位患者进行EBUS-TBNA,穿刺物行细胞或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2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EBUS检查,无并发症发生,20例患者穿刺活检阳性。统计穿刺阳性率为95.2%(20/21),诊断阳性率为66.7%(14/21)。肺部病变伴纵隔和(或)肺门淋巴结肿大15例:根据病理结果诊断恶性肿瘤11例,其中鳞癌1例,腺癌1例,小细胞癌1例,不能分类8例;不明原因的纵隔和(或)肺门淋巴结肿大4例:结合临床诊断结节病1例,未能诊断3例;纵隔不明原因的占位2例:根据病理结果诊断支气管囊肿1例,淋巴结核1例。结论 EBUS-TBNA是诊断纵隔及肺门病变一项有效的检查技术,安全性高,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介入性 支气管镜 纵隔疾病 经支气管针吸活检
原文传递
虚拟支气管镜模拟器在支气管镜培训中的应用 被引量:6
4
作者 裴迎华 张杰 +3 位作者 王娟 邱小建 王玉玲 徐敏 《中华腔镜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5年第6期23-26,共4页
目的观察和评价虚拟支气管镜模拟器在培训新学者掌握支气管镜基础操作技术中的作用。方法以8名支气管镜新学者为观察组,使用虚拟支气管镜模拟器培训支气管镜基础操作技术,通过比较培训前后的操作时间、碰壁次数、观察到的叶段支气管开... 目的观察和评价虚拟支气管镜模拟器在培训新学者掌握支气管镜基础操作技术中的作用。方法以8名支气管镜新学者为观察组,使用虚拟支气管镜模拟器培训支气管镜基础操作技术,通过比较培训前后的操作时间、碰壁次数、观察到的叶段支气管开口比例和操作评分,评价模拟器对于提高受训者操作速度、灵活性和准确性的作用。以4名操作熟练的呼吸科医师作为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经过培训后在操作时间、碰壁次数、观察到的叶段支气管开口比例和操作评分与对照组的差异。结果 8名受训者经过模拟训练后,其操作时间明显缩短,从(899.8±146.2)s缩短到(734.0±41.1)s;碰壁次数明显减少,从(88.1±13.9)次减少到(42.0±5.3)次;观察到的叶段支气管开口比例明显增加,从85.4%±3.7%增加到93.8%±2.8%;操作评分从(1.3±1.6)分提高到(8.0±2.0)分。说明经过模拟训练后受训者的操作速度、灵活性、准确性获得显著提高。但是经过8次模拟训练,观察组的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均仍有显著差异。结论虚拟支气管镜模拟器可以帮助新学者迅速提高支气管镜基本操作技术,但是经过短期培训后和操作熟练者比较仍有显著差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气管镜 虚拟现实 培训 医学教育
原文传递
经气管镜介入治疗气管腺样囊性癌 被引量:5
5
作者 裴迎华 张杰 +1 位作者 党斌温 王娟 《国际呼吸杂志》 2011年第4期249-251,共3页
目的评价经气管镜介入治疗气管腺样囊性癌的临床效果、并发症。方法回顾分析北京天坛医院呼吸内科自2004年至2010年收治的气管腺样囊性癌患者共12例,比较支气管镜介入治疗前后的气管直径、气促评分,并观察治疗后的并发症。结果所有患... 目的评价经气管镜介入治疗气管腺样囊性癌的临床效果、并发症。方法回顾分析北京天坛医院呼吸内科自2004年至2010年收治的气管腺样囊性癌患者共12例,比较支气管镜介入治疗前后的气管直径、气促评分,并观察治疗后的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经治疗后症状均迅速改善,气管直径由术前的(2.61±0.78)mm扩大至(12.92±2.87)mm(P〈0.001),气促评分由术前的3.92±0.28降至术后1.08±0.90(P〈0.001)。术中主要不良反应为出血,术后不良反应有咯血、胸痛、咽痛、咳嗽,远期不良反应主要为肿瘤和肉芽组织导致气管再狭窄。覆膜支架并不能减少肉芽组织增生导致的再狭窄问题,并且更易导致排痰不畅、支架移位等并发症。结论对于无外科手术指征的气管腺样囊性癌,经支气管镜介入治疗是改善气道狭窄的有效方法,如需置入气管支架时,在国内现有条件下,宜选择无覆膜的金属支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管腺样囊性癌 支气管镜 介入治疗 并发症
原文传递
2种放置自膨胀金属Y型支架技术的比较 被引量:3
6
作者 裴迎华 张杰 +1 位作者 王娟 徐敏 《国际呼吸杂志》 2016年第8期584-588,共5页
目的对局部麻醉下经可弯曲支气管镜和全身麻醉下经硬质气管镜放置自膨胀金属Y型支架这2种技术进行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8—2014年所有放置自膨胀金属Y型支架治疗气道狭窄的病例,共24例。对2种置入方法的操作时间和成功率进行比较... 目的对局部麻醉下经可弯曲支气管镜和全身麻醉下经硬质气管镜放置自膨胀金属Y型支架这2种技术进行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8—2014年所有放置自膨胀金属Y型支架治疗气道狭窄的病例,共24例。对2种置入方法的操作时间和成功率进行比较。结果根据麻醉方式,24例患者分为局部麻醉组(n=14)和全身麻醉组(n=10)。局部麻醉组和全身麻醉组成功率分别为85.7%(12/14)和100.0%(10/10),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56,P〉0.05)。2组支架角度,气管、支气管各段长度及支架直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局部麻醉组操作时间为(49.57±26.95)min,全身麻醉组为(31.10±10.06)min,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5,P〈0.05)。结论全身麻醉下经硬质气管镜放置自膨胀金属Y型支架治疗累及隆突的气道狭窄较局部麻醉下经可弯曲支气管镜放置更加便捷、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道狭窄 气道支架 自膨胀金属Y型支架 硬质气管镜
原文传递
无痛支气管镜检查麻醉方法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42
7
作者 袁媛 张杰 +5 位作者 岳红丽 王娟 裴迎华 邱小建 王玉玲 王婷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06-113,共8页
目的探讨实施无痛支气管镜检查可行的麻醉方法。方法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2018年2月8日至5月4日接受支气管镜检查120例患者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组(利多卡因组)41例、B组(利多卡因+咪达唑仑+芬太尼组)38例、C组(利多卡因+丙... 目的探讨实施无痛支气管镜检查可行的麻醉方法。方法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2018年2月8日至5月4日接受支气管镜检查120例患者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组(利多卡因组)41例、B组(利多卡因+咪达唑仑+芬太尼组)38例、C组(利多卡因+丙泊酚+舒芬太尼组)41例。记录各组各时点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和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通过记录生命体征及不良事件以观察不同麻醉方式的安全性,并于术后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观察患者对支气管镜检查的耐受度和满意度。结果C组术中各时点收缩压及舒张压均明显低于A组和B组[A组术中各时点收缩压分别为(149.51±26.40),(150.29±22.09),(147.32±19.62)和(144.54±18.13)mmHg(1mmHg=0.133kPa);B组术中各时点收缩压分别为(137.84±22.85),(144.39±25.09),(144.95±24.04)和(146.79±27.66)mmHg;C组术中各时点收缩压分别为(127.76±23.47),(126.27±20.93),(121.02±23.73)和(119.98±21.58)mmHg;A组术中各时点舒张压分别为(85.44±11.90),(86.22±10.37),(86.10±10.08)和(82.66±8.52)mmHg;B组术中各时点舒张压分别为(76.79±10.68),(79.66±10.43),(79.00±10.32)和(79.79±12.15)mmHg;C组术中各时点舒张压分别为(68.51±10.54),(70.27±10.67),(64.93±9.53)和(66.02±10.68)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组6例患者出现低血压(收缩压<90mmHg),其中3例患者需要短暂应用升压药。3组术中SpO2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术中各时点SpO2分别为(97.12±3.54),(97.07±2.58),(97.51±1.87)和(97.17±2.27)mmHg;B组术中各时点SpO2分别为(96.55±5.25),(97.13±2.57),(97.66±1.85)和(97.76±2.28)mmHg;C组术中各时点SpO2分别为(97.85±2.17),(96.32±3.37),(95.80±5.34)和(97.00±2.924)mmHg,均P>0.05],但C组患者容易出现血氧饱和度下降,18例患者术中出现低氧血症,改善通气后SpO2可恢复正常。A组和B组患者比C组患者明显感觉到不适(F=36.002,P<0.05),咳嗽明显(F=22.717,P<0.05),更多咽部疼痛(F=8.147,P<0.05),但A组和B组之间术中咳嗽及咽部疼痛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432和0.372,均P>0.05)。C组大多数患者术中完全不知晓(F=1387.043,P<0.05),再次检查的意愿明显高于A组和B组(F=24.826,P<0.05)。结论丙泊酚复合舒芬太尼更能达到无痛苦的效果,更能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耐受度,更能减少术中记忆,但易发生低氧血症和低血压,术中血氧饱和度下降可以通过建立人工气道予以纠正,血压下降可以短暂应用升压药,相对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气管镜检查 二异丙酚 舒芬太尼 咪达唑仑 芬太尼 利多卡因
原文传递
经支气管镜治疗良性瘢痕增生性气道狭窄方法的比较 被引量:53
8
作者 张杰 王娟 +4 位作者 王婷 徐敏 党斌温 裴迎华 张晨阳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34-338,共5页
目的通过临床病例资料的分析,对目前常用的治疗良性瘢痕性气道狭窄的介入技术进行评价,并对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进行讨论,以期寻找最佳的治疗方法。方法研究选择2004年12月至2009年12月收入北京天坛医院呼吸科的良性瘢痕增生性气道狭... 目的通过临床病例资料的分析,对目前常用的治疗良性瘢痕性气道狭窄的介入技术进行评价,并对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进行讨论,以期寻找最佳的治疗方法。方法研究选择2004年12月至2009年12月收入北京天坛医院呼吸科的良性瘢痕增生性气道狭窄患者36例,其中男15例、女21例,年龄13~82岁,平均(40±21)岁。根据采用的介入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3组,A组使用电凝治疗;B组经电凝治疗后改为针形电刀、球囊扩张和(或冷冻治疗);C组不使用电凝治疗,采用球囊扩张、冷冻和(或)针形电刀治疗。评价不同介入处理方法的疗效及并发症情况,各组间病例资料的比较采用四格表卡方检验。结果36例患者中治愈9例,治愈率为25%(9/36),有效10例,总体有效率为53%(19/36);无效12例,失败5例,总体无效率47%(17/36)。其中电凝治疗有效者I例(1/12,8%),治疗后狭窄段延长8例(8/12,67%);球囊扩张及冷冻和(或)针形电刀治疗有效者14例(14/17,82%),治疗后狭窄段延长2例(2/17,12%)。与电凝治疗相比,球囊扩张及冷冻和(或)针形电刀治疗的有效率明显提高,再狭窄率明显减少。结论急性期气道复张治疗中,目前常用的电凝方法可加重气道再狭窄并最终导致治疗失败,而急性期应用球囊扩张联合针形电刀及冷冻是较为合理且有效的气道复张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气管镜检查 气管狭窄 瘢痕
原文传递
经喉罩或气管插管连接行常规机械通气在全身麻醉介入治疗手术中的安全性 被引量:22
9
作者 王婷 张杰 +4 位作者 王娟 党斌温 徐敏 裴迎华 张晨阳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739-742,共4页
目的探索并评价使用喉罩或气管插管联合常规机械通气在介入治疗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09年7月至2010年1月收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呼吸科在全身麻醉下经喉罩或气管插管联合常规机械通气条件下接受气管镜介入治疗的患者2... 目的探索并评价使用喉罩或气管插管联合常规机械通气在介入治疗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09年7月至2010年1月收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呼吸科在全身麻醉下经喉罩或气管插管联合常规机械通气条件下接受气管镜介入治疗的患者29例,其中男19例,女10例,年龄19—74岁,平均(47±18)岁。观察手术前后的气道压、潮气量、术中血气分析、并发症及手术时间等指标,并对影响通气效果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术中一般情况稳定,通气效果满意,无严重并发症出现。气管镜插入喉罩或气管插管后,潮气量下降27.1%,峰压升高63.1%,平台压及平均压分别升高43.7%和32.4%;使用气管插管的患者操作前后峰压升高79.3%,高于使用喉罩的患者峰压升高程度(55.3%)。结论全身麻醉下使用喉罩或气管插管联合常规机械通气条件下进行气管镜介入治疗安全可靠。操作过程中峰压明显增高,但整个气道的平均压力仍能保持较低水平;在使用喉罩或气管插管进行气管镜介入治疗时,应尽可能选用较大内径的喉罩或插管,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气道压并避免内源性呼气末正压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气管镜 机械通气 麻醉 全身 喉罩 插管
原文传递
局部应用丝裂霉素C对良性瘢痕增生性气道狭窄抑制作用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6
10
作者 崔嘉 张杰 +4 位作者 王娟 徐敏 裴迎华 王婷 张晨阳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901-906,共6页
目的评价局部应用丝裂霉素C对良性瘢痕增生性气道狭窄的抑制作用、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良性瘢痕增生性气道狭窄患者20例,分为对照组和丝裂霉素组,每组10例。对照组采用单纯气管镜下介入治疗,包括球囊扩张、氩等离子体凝固术或电刀... 目的评价局部应用丝裂霉素C对良性瘢痕增生性气道狭窄的抑制作用、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良性瘢痕增生性气道狭窄患者20例,分为对照组和丝裂霉素组,每组10例。对照组采用单纯气管镜下介入治疗,包括球囊扩张、氩等离子体凝固术或电刀、冷冻及支架植入等,丝裂霉素组采用气管镜下介入治疗联合在狭窄气道局部使用丝裂霉素C(浓度为0.4g/L,剂量根据狭窄段长度计算,1ml/cm),给药方法为气管镜下导管滴注。在狭窄起始段上方1cm处进行气管镜下拍照截图,使用Digimizer软件测量治疗前后狭窄管腔的横截面积。随访时间3个月,观察气道内局部使用丝裂霉素C的安全性及疗效。结果对照组治疗前、后的气道平均横截面积分别为(22±13)mm^2及(23±11)mm^2,丝裂霉素组治疗前、后的气道平均横截面积分别为(20±8)mm^2和(34±12)mm^2,对照组与丝裂霉素组治疗后平均气管横截面积增加量分别为(1±10)mm^2与(154-1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与丝裂霉素组3个月内平均每例介入治疗次数分别为(2.8±1.5)次和(1.8±0.9)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与丝裂霉素组治疗后3个月呼吸困难指数改善率分别为30%与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丝裂霉素组患者在观察期内均未出现与药物相关的并发症。结论局部应用丝裂霉素C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方式可有效抑制良性瘢痕增生性气道狭窄;利用导管滴注实现气道内局部给药是一种方便、经济且有效的方法;气道内局部应用丝裂霉素C安全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管狭窄 丝裂霉素 支气管镜 介入治疗
原文传递
双肺同期序贯全肺灌洗治疗肺泡蛋白沉积症 被引量:10
11
作者 张杰 王婷 +5 位作者 王娟 党斌温 郭伟 徐敏 裴迎华 张晨阳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707-709,共3页
肺泡蛋白沉积症(pulmonary alveolar proteinosis,PAP)是一种以肺泡内含有不可溶性磷脂蛋白样物质沉积为特点的弥漫性肺部疾病,原因至今未明。全肺灌洗是PAP有效的治疗方法,传统的全肺灌洗通常先灌洗单侧肺,
关键词 肺泡蛋白沉积症 肺灌洗治疗 弥漫性肺部疾病 序贯 双肺 全肺灌洗 磷脂蛋白 不可溶性
原文传递
丝裂霉素C及紫杉醇对人胚肺成纤维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13
12
作者 陈楠 张杰 +3 位作者 徐敏 王婷 王玉玲 裴迎华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655-660,共6页
目的在体外细胞学水平观察丝裂霉素c及紫杉醇抑制人胚肺成纤维细胞增殖的量效及时效关系特点。初步探讨药物抑制细胞增殖的潜在机制,为设定药物洗脱气道支架的药物洗脱浓度提供试验参考。方法采用噻唑兰(MTT)法分别测定10-11mol/L至... 目的在体外细胞学水平观察丝裂霉素c及紫杉醇抑制人胚肺成纤维细胞增殖的量效及时效关系特点。初步探讨药物抑制细胞增殖的潜在机制,为设定药物洗脱气道支架的药物洗脱浓度提供试验参考。方法采用噻唑兰(MTT)法分别测定10-11mol/L至10-8moL/L(10倍倍比稀释)的丝裂霉素C或紫杉醇持续作用24、48和72h后对人胚肺戍纤维细胞增殖的抑制率。通过AnnexinV—FITC/PI双染及流式细胞术检测5×10-6、10-5、5×10-5、10-4、2×10-4mol/L的丝裂霉素C或紫杉醇持续作用48h后的细胞凋亡百分比。并采用Hoechst33342荧光染色法观察细胞凋亡的形态学特征。结果MTT结果显示,各浓度丝裂霉素C或紫杉醇持续作用24、48及72h均可在不同程度上抑制人胚肺成纤维细胞增殖。其中,当丝裂霉素C处于10-11mol/L至10-8mol/L的较低浓度水平时,药物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较弱。且在此浓度范围内,提高药物浓度或延长作用时间对于改善抑制率无益。而当丝裂霉素C处于10-7mol/L至10-4mol/L的较高浓度水平时,随作用时间延长或药物浓度提高,抑制率呈渐进式增高。10-7、10-6、10-5及10-4mol/L的丝裂霉素C持续作用72h,抑制率分别为53.52%、60.23%、89.81%及96.47%。紫杉醇对人胚肺成纤维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存在明显的“阈浓度效应”。10-5mol/L的紫杉醇持续作用72h,抑制率仅为48.22%,但当浓度达到10-4mol/L后,药物作用24h时抑制率即可达93.38%,且随作用时间延长,抑制率可进一步升高。细胞凋亡部分的试验结果与Mr丌部分相吻合,即当药物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较为明显时,采用流式细胞术可检测到大量凋亡细胞,且以早期凋亡为主。此时进行Hoechst33342荧光染色可观察到典型的凋亡细胞。结论在体外条件下,一定浓度的丝裂霉素C或紫杉醇持续作用均可对人胚肺成纤维细胞的增殖产生抑制作用。二者在气道药物洗脱支架的制备中具有潜在应用价值,可作为备选涂层药物。为有效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丝裂霉素C洗脱气道支架的药物洗脱浓度不应低于10-7mol/L,而紫杉醇药物洗脱气道支架的药物洗脱浓度不应低于10-5mol/L,极限洗脱浓度均为10-4mol/L,此时丝裂霉素C或紫杉醇持续作用72h抑制率均可达95%以上。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洗脱浓度对于改善抑制率而言意义不大,反而有增加系统毒性的风险。诱导细胞凋亡是丝裂霉素C及紫杉醇抑制人胚肺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可能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芽组织 成纤维细胞 丝裂霉素C 紫杉醇 药物洗脱气道支架
原文传递
紫杉醇对人胚肺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12
13
作者 王婷 张杰 +4 位作者 王娟 裴迎华 徐敏 张霞 王玉玲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7-20,共4页
目的观察紫杉醇对人胚肺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探讨其抑制气道支架植入后肉芽组织增生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噻唑蓝法测定4.5、13.5及45μg/ml的紫杉醇作用24、48及72h后对人胚肺成纤维细胞增殖的抑制率。结果紫杉醇4.5、13.5及45μ... 目的观察紫杉醇对人胚肺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探讨其抑制气道支架植入后肉芽组织增生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噻唑蓝法测定4.5、13.5及45μg/ml的紫杉醇作用24、48及72h后对人胚肺成纤维细胞增殖的抑制率。结果紫杉醇4.5、13.5及45μg/ml作用24h对人胚肺成纤维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为43.7%、58.8%及68.1%;作用48h的抑制率分别为75.5%、77.7%及91.9%;作用72h的抑制率分别为95.1%、97.1%及97.0%。结论紫杉醇对人呼吸系统来源的成纤维细胞,即人胚肺成纤维细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剂量一时间依赖性,其在抑制气道支架植入后肉芽组织增生方面可能具有潜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纤维细胞 气管 肉芽组织 紫杉醇 药物涂层支架
原文传递
重度气道狭窄置放国产镍钛记忆合金支架的方法学研究 被引量:15
14
作者 张杰 王娟 +3 位作者 党斌温 徐敏 裴迎华 张晨阳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5-28,共4页
目的对重度气道狭窄患者置放国产镍钛记忆合金支架的方法学进行初步评价。方法应用全身麻醉下分别采用经喉罩、气管插管或硬质气管镜的方法对2005年11月至2009年4月收入北京天坛医院呼吸科的40例难以在局部麻醉下操作的重症气道狭窄患... 目的对重度气道狭窄患者置放国产镍钛记忆合金支架的方法学进行初步评价。方法应用全身麻醉下分别采用经喉罩、气管插管或硬质气管镜的方法对2005年11月至2009年4月收入北京天坛医院呼吸科的40例难以在局部麻醉下操作的重症气道狭窄患者置入国产镍钛记忆合金气道支架。结果40例患者根据病变部位及病变特点选择经喉罩23例,气管插管11例,硬质气管镜6例,并予全身麻醉及机械通气,共放置了42枚支架:气管支架27枚(其中覆膜支架9枚)、左主支气管支架8枚、右主支气管至右中间段支架2枚、气管至左主支气管楔形支架5枚。在全身麻醉、机械通气维持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的条件下,所有病例都顺利置入,未出现并发症。支架释放后所有病例气道压力即降至正常,同时其他机械通气参数也恢复正常。大部分患者呼吸困难指数分级由Ⅳ-Ⅴ级改善到0~Ⅱ级。结论对于重度气道狭窄患者,在全身麻醉下经喉罩、气管插管及硬质气管镜的方法可以顺利放置局部麻醉下难以操作的各种高难度气道支架的置放,并且安全、有效、舒适,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道阻塞 支气管狭窄 治疗 金属支架
原文传递
经硬质气管镜气道金属支架取出方法及相关并发症处理措施 被引量:18
15
作者 王连庆 张杰 +6 位作者 王娟 裴迎华 王玉玲 邱小健 王婷 徐敏 张晨阳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98-104,共7页
目的 探讨全身麻醉下经硬质气管镜取出气道金属支架的方法及其相关并发症的处理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呼吸科2008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来自全国各地的20例气道金属支架并发症患者经硬质气管镜取支架的临... 目的 探讨全身麻醉下经硬质气管镜取出气道金属支架的方法及其相关并发症的处理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呼吸科2008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来自全国各地的20例气道金属支架并发症患者经硬质气管镜取支架的临床资料.对气道金属支架并发症的原因、种类、取出方法及难易程度评估,以及气道金属支架取出时的相关并发症等进行分析及经验总结.结果 20例患者需取出气道金属支架的原因为移位3例,移位合并瘢痕再狭窄5例,断裂4例,断裂合并移位1例,断裂合并瘢痕再狭窄4例,塌陷1例,瘢痕再狭窄2例.20个气道金属支架取出19个,其中包括9个覆膜金属支架,中位放置时间为(7.4&#177;6.9)个月(5d至24个月),完整取出6个,破碎取出3个;裸金属支架11个,中位放置时间为(10.2&#177;7.0)个月(20 d至24个月),完整取出3个,破碎取出7个,1个未能取出.支架取出后并发症主要包括气道出血11例,气道塌陷6例(即刻再置入支架5例,气管插管1例),黏膜撕裂导致气管食管瘘1例,气道内失火1例,支架未能取出导致气道阻塞窒息死亡1例.结论 气道金属支架的取出是一项风险极大的手术操作,首先应充分评估支架取出的指征,分析取出的利弊.在取气道金属支架之前,应根据金属支架的种类、放置位置、放置时间及瘢痕肉芽组织包埋程度等充分评估支架取出的难易程度,尽可能将包埋的支架充分剥离于气道壁,然后再取出,以减少出血、气道撕裂及气道阻塞窒息等并发症,同时要备好新支架以防支架取出后气道塌陷.此外还应注意,气道金属支架的取出操作应由技术熟练、经验丰富的呼吸介入团队实施才能保证手术的成功和患者的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气管镜 支架 装置取出
原文传递
气管镜下介入治疗瘢痕性气道狭窄的有效性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1
16
作者 王婷 张杰 +3 位作者 邱小建 王娟 裴迎华 王玉玲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784-790,共7页
目的对气管镜介入治疗瘢痕性气道狭窄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并对与治疗成功率及治疗后再狭窄相关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到2016年12月,全国18家医院的301例接受气管镜下介入治疗的瘢痕性气道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气管... 目的对气管镜介入治疗瘢痕性气道狭窄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并对与治疗成功率及治疗后再狭窄相关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到2016年12月,全国18家医院的301例接受气管镜下介入治疗的瘢痕性气道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气管镜下介入治疗的方式包括电刀切割、激光消融、球囊扩张、冷冻、局部用药和(或)支架置入。记录患者的一般信息、治疗前后呼吸困难指数、气道狭窄的参数(狭窄部位、狭窄长度、狭窄程度、狭窄类型)、患者接受气管镜介入治疗的方式、麻醉方法等,并记录第一次气管镜介入治疗后气道通畅的维持时间(前两次介入治疗之间的间隔天数)及最终治疗效果。结果气管镜下介入治疗瘢痕性气道狭窄的平均临床有效率为67.8%(204/301)。狭窄部位(OR 1.548;95%CI:1.038~2.307,P=0.032)、呼吸困难指数(OR 2.140;95%CI:1.604~2.855,P<0.001)及介入治疗方式(OR 0.458;95%CI:0.267~0.787,P=0.005)是与气管镜介入治疗瘢痕性气道狭窄有效性相关的影响因素。狭窄部位(OR 1.508;95%CI:1.273~1.787,P<0.001)、狭窄程度(OR 1.581;95%CI:1.029~2.067,P=0.001)、麻醉方法(OR 1.581;95%CI:1.029~2.067,P<0.001)和是否局部用药(OR 1.304;95%CI:1.135~1.497,P<0.001)是与第一次气管镜介入治疗后气道通畅维持时间有关的影响因子。结论气管镜介入治疗是治疗瘢痕性气道狭窄的有效方式。介入医生在治疗过程中应当重视与疗效相关的影响因素,以提高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气管镜 气道狭窄 疗效
原文传递
全肺灌洗联合皮下注射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肺泡蛋白沉积症一例 被引量:5
17
作者 王婷 张杰 +5 位作者 王娟 徐敏 党斌温 郭伟 裴迎华 张晨阳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947-949,共3页
肺泡蛋白沉积症(pulmonary alveolar proteinosis,PAP)是临床少见病,目前多以全肺灌洗为标准治疗方案.随着对疾病的认识,目前认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M-CSF)自身抗体是... 肺泡蛋白沉积症(pulmonary alveolar proteinosis,PAP)是临床少见病,目前多以全肺灌洗为标准治疗方案.随着对疾病的认识,目前认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M-CSF)自身抗体是导致特发性PAP的病因,全身或气道局部应用GM-CSF 可治疗特发性PA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肺泡蛋白沉积症 标准治疗方案 全肺灌洗 皮下注射 GM-CSF 自身抗体 局部应用
原文传递
Montgomery-T型管置入术治疗复杂声门下良性气管狭窄29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6
18
作者 金贝贝 王娟 +4 位作者 王玉玲 邱小建 裴迎华 王婷 张杰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064-1070,共7页
目的分析Montgomery-T型管(简称T管)置入术治疗复杂声门下良性气管狭窄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天坛医院2015年5月至2019年12月接受T管置入术治疗的29例复杂声门下良性气管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病因分别为气管置管后气管狭... 目的分析Montgomery-T型管(简称T管)置入术治疗复杂声门下良性气管狭窄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天坛医院2015年5月至2019年12月接受T管置入术治疗的29例复杂声门下良性气管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病因分别为气管置管后气管狭窄[27例(93.1%),其中气管切开后气管狭窄21例(72.4%),气管插管后气管狭窄6例(20.7%)],颈部外伤后气管狭窄(1例,3.4%),结核后气管狭窄(1例,3.4%)。术前采用气管CT三维重建及气管镜对狭窄程度进行Cotton-Myer分级,其中Cotton-MyerⅡ级7例(24.1%),Ⅲ级11例(37.9%),Ⅳ级11例(37.9%)。全部病例置入T管并持续随访。组间比较采用Fisher精确检验。结果29例患者共进行T管置入术39次。共成功放置T管24例(82.8%)。术中主要并发症为气管黏膜撕裂(6例,20.7%),均在2周内愈合。术后主要并发症为分泌物潴留(27例,93.1%),其中26例经家庭雾化治疗后T管内分泌物潴留不影响正常通气;T管上缘肉芽增生(12例,41.4%),其中8例经气管镜下介入处理后肉芽消失。无T管移位病例。不同狭窄程度的复杂声门下气管狭窄患者T管置入成功率及主要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随访18~24个月后,9例患者尝试取出T管,4例失败,失败原因均为T管取出后气道塌陷。结论T管置入术治疗复杂声门下良性气管狭窄有效率高,并发症可治可控,是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管狭窄 Montgomery-T型管 声门下
原文传递
氩等离子凝固术和冷冻消融术对犬气管急性损伤的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张莹莹 张杰 +5 位作者 王娟 徐敏 裴迎华 王玉玲 王婷 张晨阳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583-587,共5页
目的 比较不同功率氩等离子凝固术(APC)及不同作用时间冷冻消融术对犬正常气管的急性损伤深度,以探讨不同处理方式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对8条杂种犬的气管行APC(功率分别为30和60W)和冷冻消融(时间分别为30和60s)处理,分为APC 30 ... 目的 比较不同功率氩等离子凝固术(APC)及不同作用时间冷冻消融术对犬正常气管的急性损伤深度,以探讨不同处理方式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对8条杂种犬的气管行APC(功率分别为30和60W)和冷冻消融(时间分别为30和60s)处理,分为APC 30 W组、APC 60 W组、冷冻30 s组、冷冻60 s组及正常气管组,每组8例标本.48 h后行肉眼、组织病理和电镜观察,统计每种处理方式的损伤深度.结果 冷冻30 s组和冷冻60s组损伤深度均达气道软骨浅层,冷冻30 s组可见软骨细胞变性,冷冻60 s组软骨细胞变性增多,偶见软骨细胞坏死;APC 30 W组损伤深度达气道软骨浅层并可见部分软骨细胞坏死,APC 60 W组损伤深度达气道软骨深层及外膜层,可见多数软骨细胞坏死.前3组组织损伤深度8只动物均达到了软骨浅层,仅冷冻60 s组有2只达到了软骨深层;而APC 60 W组损伤深度8只动物均达到了软骨深层,与前3组处理方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常规参数的冷冻及APC消融对正常气管的损伤深度即可达软骨浅层,并导致软骨细胞变性,而APC 60 W组损伤深度可达气道软骨深层及外膜层,并造成软骨细胞坏死、气道壁不可逆的损伤.提示在气道腔内消融治疗中接近气管壁或消融管壁型病变时,应禁用APC消融治疗,而冷冻消融治疗最好控制在30 s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氩等离子凝固术 冷冻消融术 气管 损伤
原文传递
开放式喷射通气在犬全身麻醉下硬质气管镜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5
20
作者 尹凤先 张杰 +4 位作者 丁彦 王婷 徐敏 王娟 裴迎华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821-826,共6页
目的观察国产开放式喷射通气在犬全身麻醉下硬质气管镜(简称硬镜)介入治疗时的通气效果及其调控方法。方法成年健康杂种犬10只,雌雄各5只,体重14—16kg。全身麻醉下插入硬镜后,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纯自主呼吸组(A组)、常频喷射... 目的观察国产开放式喷射通气在犬全身麻醉下硬质气管镜(简称硬镜)介入治疗时的通气效果及其调控方法。方法成年健康杂种犬10只,雌雄各5只,体重14—16kg。全身麻醉下插入硬镜后,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纯自主呼吸组(A组)、常频喷射通气保留自主呼吸组(B组)和单纯常频喷射通气组(C组),于不同通气状况下模拟介入治疗。在模拟治疗前和治疗30、60、90及120min时检查动脉血气变化,并比较单纯常频喷射通气(C组)时按一定顺序依次实施不同驱动压力(0.2、0.25及0.3mPa)的动脉血气变化。体外测量常频喷射通气高压氧驱动下(吸入氧流量为100%)不同驱动压力(0.1、0.2及0.3mPa)及吸呼比分别为1:1.5和1:3时硬镜近端和远端的氧浓度。结果各组在模拟介入治疗后PaCO2均有上升,以C组PaCO2上升和pH值下降幅度最大,与A组和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模拟介入治疗后C组PaO2下降,与A组和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645,P〈0.05)。常频喷射通气的效果与通气驱动压力相关,通气驱动压力高有助于改善氧合及促进CO2的排出。体外常频喷射通气高压氧驱动(吸人氧流量为100%)时硬镜远端氧浓度低于50%,喷射针尖伸进3~6cm时硬镜远端氧浓度低于40%,调节喷射通气驱动压力和吸呼比对硬镜远端氧浓度影响不明显。结论单纯常频喷射通气可能难以有效维持介入治疗期间的通气需要,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可导致PaO2下降、CO2升高和pH值下降,临床应给予关注。在全身麻醉下行硬镜介入治疗时,推荐结合术中患者的反应及一般情况,保留患者一定程度的自主呼吸,以维持氧合状态并减少CO2潴留。常频喷射通气的效果与通气驱动压力相关,通气驱动压力高有助于改善氧合促进CO2排出。体外常频喷射通气高压氧驱动(吸入氧流量为100%)时,硬镜远端氧浓度在40%左右,热消融治疗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气管镜 高频喷射通气 血气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