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龋敏感儿童牙菌斑中4种致龋菌的动态监测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褚昊月 孙静 +2 位作者 张颖 郭静 亓庆国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2015年第3期321-325,共5页
目的:监测无龋儿童组(caries free,CF)、低龄儿童龋组(early childhood caries,ECC)和重度低龄儿童龋组(severe early childhood caries,S-ECC)牙菌斑中4种致龋菌的动态变化。方法:选取60名3~5岁儿童,对其进行龋病检查和牙菌斑... 目的:监测无龋儿童组(caries free,CF)、低龄儿童龋组(early childhood caries,ECC)和重度低龄儿童龋组(severe early childhood caries,S-ECC)牙菌斑中4种致龋菌的动态变化。方法:选取60名3~5岁儿童,对其进行龋病检查和牙菌斑样本收集,追踪观察1 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2次取样的4种致龋菌(变形链球菌、远缘链球菌、嗜酸乳杆菌和内氏放线菌)进行定量检测,计算各致龋菌所占总菌的比例。采用SPSS17.0软件包对实验数据进行χ2检验和配对t检验。结果:在基线及1 a后患龋率分别为66.7%和81.7%,差异无显著性(χ2=1.76,P〉0.01);龋失补牙面数分别为(5.80±2.53)和(7.90±1.76),差异显著(t=3.51,P〈0.01)。ECC、S-ECC组中,4种致龋菌所占比例在基线和1 a后有显著差异(P〈0.01)。1 a后ECC、S-ECC组中变形链球菌、远缘链球菌之和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基线水平(P〈0.01)。变异链球菌与远缘链球菌之和所占总菌的比例与dmfs指数的变化在基线和1 a后均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结论:菌斑中致龋菌的比例变化与低龄儿童龋密切相关,致龋菌所占总菌的比例越高,低龄儿童龋易感性就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龄儿童龋 牙菌斑 致龋菌 实时荧光定量PCR
下载PDF
白假丝酵母菌生物膜中滞留菌形成的动态监测及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董洪楠 孙静 +3 位作者 张颖 武侠 褚昊月 亓庆国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21-125,共5页
目的:研究白假丝酵母菌生物膜产生滞留菌的动态特点,为揭示其产生机制及相关途径奠定基础。方法:分别以两相型白假丝酵母菌标准菌液构建体外生物膜模型,CFU计数法统计不同时间段生物膜加药前真菌细胞繁殖数目及加药后滞留菌产生数目,采... 目的:研究白假丝酵母菌生物膜产生滞留菌的动态特点,为揭示其产生机制及相关途径奠定基础。方法:分别以两相型白假丝酵母菌标准菌液构建体外生物膜模型,CFU计数法统计不同时间段生物膜加药前真菌细胞繁殖数目及加药后滞留菌产生数目,采用SPSS11.5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合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观察生物膜的形态变化。结果:两相型菌液形成的不同时间段生物膜,真菌细胞繁殖数目及滞留菌数目均无显著差异。其中,真菌细胞繁殖数目呈"S"形生长,12 h后渐稳定;滞留菌0.5 h即大量产生,2 h后数目基本稳定,此时镜下生物膜处于微菌落始形成期。结论:白假丝酵母菌滞留菌的形成与其生物膜形成初期(2 h内)附着表面的诱导密切相关,而与生物膜成熟程度及两相型状态无显著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假丝酵母菌 生物膜 滞留菌 动态监测
下载PDF
饥饿状态对白念菌生物膜及滞留菌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武侠 孙静 +1 位作者 褚昊月 亓庆国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85-289,共5页
目的:探讨饥饿环境对白念菌生物膜形成以及其中耐药滞留菌形成的影响。方法 :体外分别构建对数期、稳定期和饥饿态白念菌24 h生物膜,两性霉素B(Amphotericin B)冲击24 h,冲击前、后行活菌菌落计数(CFU),计算得出滞留菌比例并进行统计学... 目的:探讨饥饿环境对白念菌生物膜形成以及其中耐药滞留菌形成的影响。方法 :体外分别构建对数期、稳定期和饥饿态白念菌24 h生物膜,两性霉素B(Amphotericin B)冲击24 h,冲击前、后行活菌菌落计数(CFU),计算得出滞留菌比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以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和分析各组生物膜形成状况。采用SPSS1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数期、稳定期和饥饿态白念菌生物膜形成能力依次下降(P<0.05),具有显著差异,前2组形成菌丝相生物膜,而饥饿态菌形成酵母相生物膜。药物作用后,滞留菌比例依次升高(P<0.05),具有显著差异。结论:营养状态对白念菌滞留菌的产生有影响,饥饿状态能够提高滞留菌的产生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念菌 生物膜 滞留菌 饥饿
下载PDF
不同龋敏感儿童牙菌斑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4
作者 颜正豪 褚昊月 +2 位作者 郭静 张晟 亓庆国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6年第7期29-30,共2页
目的利用高通量测序方法,研究ECC儿童和S-ECC儿童牙菌斑微生物的多样性变化,探索儿童龋病的病因学。方法采集ECC儿童和S-ECC儿童牙菌斑样本,利用Illumina Mi Seq测序方法,针对16Sr RNA基因V4变异区设计通用引物进行测序分析菌群微生物... 目的利用高通量测序方法,研究ECC儿童和S-ECC儿童牙菌斑微生物的多样性变化,探索儿童龋病的病因学。方法采集ECC儿童和S-ECC儿童牙菌斑样本,利用Illumina Mi Seq测序方法,针对16Sr RNA基因V4变异区设计通用引物进行测序分析菌群微生物的群落变化。结果测序总共测得1 669 057条有效序列,平均有效率为89.16%,共1 514个操作分类单位(OTU)。结论儿童龋病的发生发展与链球菌属等菌属密切相关,其种群的多样性呈现特异性的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龄儿童龋 牙菌斑微生物 微生物多样性 高通量测序
下载PDF
JQ1联合siPD-L1对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5
作者 雷蕾 聂玉鹏 +1 位作者 褚昊月 刘焕燕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22年第11期1674-1678,共5页
目的探讨溴结构域和超末端结构域(BET)抑制剂JQ1联合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D-L1)的小干扰RNA(siPD-L1)对口腔鳞状细胞癌Scc-25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Scc-25细胞株,使用不同浓度JQ1(0、0.2、1、5μmol/L)处理... 目的探讨溴结构域和超末端结构域(BET)抑制剂JQ1联合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D-L1)的小干扰RNA(siPD-L1)对口腔鳞状细胞癌Scc-25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Scc-25细胞株,使用不同浓度JQ1(0、0.2、1、5μmol/L)处理Scc-25细胞,CCK-8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PD-L1和叉头框蛋白M1(FoxM1)的表达水平,选择合适浓度的JQ1进行后续实验。将Scc-25细胞分为4组,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siPD-L1组(siPD-L1转染Scc-25细胞),JQ1组(用非特异性siRNA转染Scc-25细胞后加入JQ1),联合处理组(用siPD-L1转染Scc-25细胞后加入JQ1)。CCK-8实验检测各组Scc-25细胞的增殖能力,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中cleaved caspase-3、PD-L1和FoxM1的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的凋亡率。结果随着JQ1浓度的增高,Scc-25细胞增殖能力以及PD-L1和FoxM1的表达水平逐渐降低(均P<0.01);JQ1浓度为1μmol/L对Scc-25细胞增殖能力以及PD-L1和FoxM1的表达水平抑制作用较明显,选择1μmol/L的JQ1进行后续实验。JQ1组、siPD-L1组以及联合处理组Scc-25细胞增殖能力、PD-L1和FoxM1的蛋白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1),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和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联合处理组的作用较siPD-L1组、JQ1组更为显著(均P<0.01)。结论JQ1联合siPD-L1可有效抑制口腔鳞状细胞癌Scc-25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抑制PD-L1和FoxM1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鳞状细胞 口腔肿瘤 溴结构域蛋白4 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