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十年针刺治疗偏头痛的Meta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褚馨远 杜若桑 +4 位作者 崔海 苑鸿雯 张璐 王宝华 郑淑美 《继续医学教育》 2018年第4期157-158,共2页
目的系统评价针刺治疗偏头痛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医学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CNKI、CBM、VIP及万方Data数据库,搜集针刺治疗偏头痛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章,并辅以追溯纳入的文献,及手工检索的方式以补充获得相关文献。检索年限为2007年1月1... 目的系统评价针刺治疗偏头痛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医学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CNKI、CBM、VIP及万方Data数据库,搜集针刺治疗偏头痛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章,并辅以追溯纳入的文献,及手工检索的方式以补充获得相关文献。检索年限为2007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评价纳入研究质量,提取资料后,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4篇RCT,其中20篇对照组为西药,2篇对照组为安慰针,2篇对照组为中药。Meta分析结果显示,针刺组治疗偏头痛有效率优于西药组[RR=3.96,95%CI(3.02,5.19),P<0.000 01],优于安慰针刺组[RR=5.70,95%CI(1.88,17.27),P=0.002],优于中药组[RR=7.58,95%CI(2.30,24.92),P=0.000 9]。结论目前研究提示,针刺治疗偏头痛的有效率高于西药、中药、安慰针刺治疗,但高质量、大样本的研究相对不足,需要进一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偏头痛 META分析 随机对照实验
下载PDF
儿童复发川崎病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褚馨远 陈希 +4 位作者 李奇蕊 甄珍 高路 于文 袁越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CAS 2021年第9期806-809,共4页
目的分析儿童复发川崎病的临床特征,为复发川崎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入住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的川崎病患儿,选择复发病例,比较患儿初发时与复发时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情况等。... 目的分析儿童复发川崎病的临床特征,为复发川崎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入住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的川崎病患儿,选择复发病例,比较患儿初发时与复发时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情况等。结果4年间共收治确诊川崎病患儿3041例,其中复发65例,男∶女为3.1∶1,复发时年龄(2.42±2.04)岁。复发时患儿发热热程为(5.66±2.37)d,较初发时明显缩短,且皮疹、四肢改变发生率较初发时有所降低,但常伴随呼吸道与消化道症状。65例复发患儿中,初发时出现冠状动脉损害的患儿19例(29.2%),其中15例复发时冠状动脉损害有所减轻;另有11例患儿复发时出现新的冠状动脉损害。65例复发患儿中,9例患儿初发时考虑为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但其中5例复发时IVIG初始2 g/kg后症状即明显改善;共12例患儿复发时考虑为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结论儿童川崎病复发多发生于初次发病1年内,且3岁以下儿童多见。多数患儿复发时发热热程短于初发,主要临床表现较初发时不典型。部分患儿初发时初始IVIG治疗有效,但复发时IVIG无反应,需应用糖皮质激素或英夫利昔单抗等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损害 川崎病 英夫利昔单抗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 热程 糖皮质激素 北京儿童医院 消化道症状
原文传递
基于超声征象建立股浅动脉支架再狭窄的风险预测评分模型 被引量:1
3
作者 高明杰 华扬 +4 位作者 贾凌云 赵新宇 刘然 田兵 褚馨远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2-47,共6页
目的建立综合、有效的股浅动脉支架再狭窄风险预测模型,在术前预测支架再狭窄的可能,为手术方案的选择提供指导意见。方法回顾性纳入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接受股浅动脉支架治疗的患者328例(共381条患肢)作为建模... 目的建立综合、有效的股浅动脉支架再狭窄风险预测模型,在术前预测支架再狭窄的可能,为手术方案的选择提供指导意见。方法回顾性纳入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接受股浅动脉支架治疗的患者328例(共381条患肢)作为建模队列。以超声作为评价手段,依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支架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按其权重赋值,建立支架再狭窄风险预测评分模型。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验证模型的区分度,并根据其最佳界值将评分模型分为支架再狭窄低危组和高危组。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8项危险因素被纳入评分系统并建立支架再狭窄风险预测模型,钙化斑块、腘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40 cm/s、膝下流出道评分≥4分、踝臂指数<0.5、女性均赋值1分,患者合并脑梗死、慢性肾病、病变总长度15.0~24.9 cm均赋值2分,病变总长度≥25.0 cm赋值3分,模型最高计12分。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金标准,经ROC曲线验证,提示该评分体系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ROC曲线下面积(AUC)=0.775,95%CI=0.727~0.824,P<0.001]和拟合优度(χ^(2)=4.921,P=0.766),一致性检验Kappa值为0.609。将评分模型进一步分为再狭窄低危组(0~5分)和再狭窄高危组(6~12分),其敏感性为68.1%,特异性为74.6%,准确性为72.7%。结论股浅动脉支架再狭窄风险预测评分模型可在术前较准确地预测再狭窄的发生,为精准制定手术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股浅动脉 支架再狭窄 预测模型 风险评分
原文传递
儿童心源性晕厥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袁越 褚馨远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606-609,共4页
儿童晕厥是小儿常见病之一。根据其病因可分为自主神经介导性晕厥、心源性晕厥和少部分原因不明性晕厥。流行病学显示,心源性晕厥为儿童晕厥的第二位病因。因其临床危急、重症,需尽快精准积极抢救,且猝死率高、风险大、预后较差等因素,... 儿童晕厥是小儿常见病之一。根据其病因可分为自主神经介导性晕厥、心源性晕厥和少部分原因不明性晕厥。流行病学显示,心源性晕厥为儿童晕厥的第二位病因。因其临床危急、重症,需尽快精准积极抢救,且猝死率高、风险大、预后较差等因素,近年来,逐渐受到更多临床医师的关注。该文综合分析了儿童心源性晕厥诊断与治疗的进展,旨在为临床医师对心源性晕厥提供更深刻的认识,以提高患儿晕厥后的存活率及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心源性晕厥 诊断 治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