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疆泥火山微生物群落 被引量:3
1
作者 覃千山 承磊 +1 位作者 张辉 胡国全 《中国沼气》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9,共7页
泥火山地质结构特殊,孕育着独特的微生物资源。该研究采用454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我国新疆独山子泥火山群和乌苏泥火山群的古菌和细菌群落组成。发现独山子和乌苏古菌群落主要由产甲烷古菌Methanosaeta(丰度分别为34.6%和49.4%),Metha... 泥火山地质结构特殊,孕育着独特的微生物资源。该研究采用454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我国新疆独山子泥火山群和乌苏泥火山群的古菌和细菌群落组成。发现独山子和乌苏古菌群落主要由产甲烷古菌Methanosaeta(丰度分别为34.6%和49.4%),Methanolobus(27.8%和7.5%),Methanosarcina(4.9%和0.6%)和Halalkalicoccus(0.8%和11.7%)组成,表明在独山子和乌苏中存在产甲烷代谢途径,并主要通过乙酸和甲基营养类型产甲烷古菌来完成的;独山子和乌苏的细菌群落主要为Proteobacteria(丰度分别为40.1%和37.2%),Chloroflexi(15.7%和7.3%),Firmicutes(13.9%和22.1%),Actinobacteria(4.0%和7.0%)和Bacteroidetes(2.6%和5.2%),但两者在OTU水平差异显著:独山子中最优势的OTU 02(11.6%)属于unclassified Anaerolineaceae,OTU 05(8.0%)代表unclassified Bacteria;乌苏中最优势的OTU 01(11.3%)属于unclassifiedγ-Proteobacteria,OTU 03(7.1%)为Acidaminobacter,这表明两座泥火山都群蕴含着丰富的未培养微生物资源,可以为开发和利用极端环境微生物资源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火山 群落结构 未培养微生物 高通量测序
下载PDF
石油烃降解产甲烷菌系DNA提取方法比较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麻婷婷 承磊 +2 位作者 郑珍珍 覃千山 张辉 《中国沼气》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7,共5页
基因组DNA提取方法是评价微生物种群多样性的关键因素,文章研究了不同提取方法对石油烃降解产甲烷菌群结构的影响。分别采用如下五种方法提取纯化DNA:方法 I:玻璃珠振荡破壁、Tris平衡酚(pH值8.0)、氯仿、异戊醇提取,Promega试剂盒纯化... 基因组DNA提取方法是评价微生物种群多样性的关键因素,文章研究了不同提取方法对石油烃降解产甲烷菌群结构的影响。分别采用如下五种方法提取纯化DNA:方法 I:玻璃珠振荡破壁、Tris平衡酚(pH值8.0)、氯仿、异戊醇提取,Promega试剂盒纯化法;方法 II:玻璃珠振荡破壁,水饱和酚(pH值5.2)、氯仿、异戊醇提取,Promega试剂盒纯化法;方法 III:进口试剂盒1+核酸自动提取仪法,方法 IV:玻璃珠振荡破壁,核酸自动提取仪提取法;方法 V:国产试剂盒提取法。通过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T-RFLP)分析细菌和古菌群落结构组成。采用不同方法获得的细菌和古菌的主要菌群结构类似,但是相对丰度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组DNA提取方法 烃降解产甲烷菌系 微生物群落
下载PDF
哈尔滨实验林场主要蛀干害虫危害状况及防治措施 被引量:1
3
作者 何宾 覃千山 +1 位作者 葛鸿飞 程实 《林业科技》 2011年第6期36-39,共4页
在哈尔滨实验林场的各混交林中,随机选取20 m×20 m的大样方进行主要蛀干害虫危害情况的调查,结果表明:危害白桦、胡桃楸和水曲柳混交林的主要害虫分别为光肩星天牛、蝙蝠蛾和柳蝙蝠蛾,并针对各树种提出了合理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 蛀干害虫 防治措施 危害状况
下载PDF
不同pH缓冲液对由乙酸产甲烷菌群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8
4
作者 麻婷婷 承磊 +3 位作者 郑珍珍 覃千山 代莉蓉 张辉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453-1461,共9页
【目的】研究不同p H缓冲液对乙酸产甲烷过程及对细菌和古菌群落结构的影响。【方法】分别添加磷酸盐(PB)、4-羟乙基哌嗪乙磺酸(HEPES)、哌嗪-1,4-二乙磺酸(PIPES)和Na HCO3/CO2缓冲液到乙酸产甲烷菌系中,定期监测甲烷产生趋势,到稳定... 【目的】研究不同p H缓冲液对乙酸产甲烷过程及对细菌和古菌群落结构的影响。【方法】分别添加磷酸盐(PB)、4-羟乙基哌嗪乙磺酸(HEPES)、哌嗪-1,4-二乙磺酸(PIPES)和Na HCO3/CO2缓冲液到乙酸产甲烷菌系中,定期监测甲烷产生趋势,到稳定期后收集菌体,进行16S rRNA基因的末端限制性片段多态性分析(T-RFLP)。【结果】发现PB组的乙酸产甲烷菌系延滞期约为40d,显著高于其他组的20-24 d(P<0.05);Na HCO3/CO2组乙酸转化为甲烷的比例为(88.3±0.5)%,显著高于其他组的77%-81%(P<0.05);不同缓冲液组的最大甲烷比生长速率为0.46-0.57 d-1(P>0.05);Na HCO3/CO2组的细菌群落变化最明显,主要是未培养细菌(unclassified bacteria)、螺旋菌科细菌(Spirochaetaceae)和未培养WWE1类群的丰度较其他组分别增加到(15.5±9.4)%、(7.3±4.6)%和(17.6±6.3)%,而互养菌科(Synergistaceae)的细菌丰度降低到(8.9±8.1)%。AC+PB组中的古菌类群发生了明显变化,以竹节状甲烷鬃毛菌(Methanosaeta harundinacea)相关的产甲烷古菌占主导(97±2%),而在HEPES、PIPES和Na HCO3/CO2组和不加缓冲液组中同时存在两类乙酸营养型产甲烷古菌M.harundinacea和联合鬃毛甲烷菌(Methanosaeta concilii),以及属于甲烷杆菌目(Methanobacteriales)的氢营养型产甲烷古菌。【结论】在乙酸产甲烷菌系中加入PB增加了甲烷产生的延滞期,加入Na HCO3/CO2增加了甲烷产量,但是添加p H缓冲液不会影响到菌系的最大甲烷比生长速率。加入PB和Na HCO3/CO2都会显著改变微生物的菌群结构。这些研究为设计适宜的产甲烷菌系生长条件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缓冲液 乙酸 产甲烷 群落结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