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时间窗支架取栓系统治疗前循环急性脑梗死的效果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钟川 田永攀 +1 位作者 吴继祥 覃国勇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23年第1期89-92,共4页
目的 探讨不同时间窗支架取栓系统对前循环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3月至2021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前循环ACI患者102例,根据患者症状至股动脉穿刺时间分为时间窗内组64例(≤6 h)以及超时间窗组38例(>6 h),... 目的 探讨不同时间窗支架取栓系统对前循环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3月至2021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前循环ACI患者102例,根据患者症状至股动脉穿刺时间分为时间窗内组64例(≤6 h)以及超时间窗组38例(>6 h),比较两组手术治疗相关参数、神经功能、扩散加权成像(DWI)梗死体积及预后。结果 时间窗内组患者症状至影像检查、症状至动脉穿刺、动脉穿刺至再通时间均短于超时间窗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管完全通畅率、取栓次数、桥接/直接取栓比值、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以及治疗3个月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 h时间窗内组患者梗死体积增长小于超时间窗组(P<0.05);治疗2周后时间窗内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低于超时间窗组(P<0.05),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高于超时间窗组(P<0.05)。结论 时间窗内以及超时间窗进行支架取栓系统治疗,均可有效改善前循环ACI的临床症状,时间窗内患者短期内神经功能改善效果更佳,而中远期效果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循环急性脑梗死 支架取栓系统治疗 时间窗 血管完全通畅率 改良RANKIN量表
下载PDF
超声检测视神经鞘直径预测缺血性脑卒中不良事件的临床价值
2
作者 赵渝军 覃国勇 田永攀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CSCD 2023年第6期478-482,共5页
目的探讨超声检测视神经鞘直径(ONSD)预测缺血性脑卒不良事件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3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治疗后是否发生不良事件分为不良事件组8例和对照组30例,应用超声检测OSND,MRI获取斑块特征,包括偏心指数、斑块... 目的探讨超声检测视神经鞘直径(ONSD)预测缺血性脑卒不良事件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3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治疗后是否发生不良事件分为不良事件组8例和对照组30例,应用超声检测OSND,MRI获取斑块特征,包括偏心指数、斑块面积、斑块长度及强化幅度,比较两组上述指标的差异。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ONSD和斑块特征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不良事件的预测价值。结果不良事件组ONSD、偏心指数、斑块面积、斑块长度、强化幅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ONSD、偏心指数、斑块面积、斑块长度、强化幅度均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ONSD、偏心指数、斑块面积、斑块长度、强化幅度预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不良事件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94、0842、0.708、0.746、0.738,除偏心指数外,ONSD的AUC与其余斑块特征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超声检测ONSD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不良事件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视神经鞘直径 斑块特征 缺血性脑卒中 不良事件
下载PDF
帕金森病患者血清miR-124水平与认知损害、炎症及氧化应激反应的相关性 被引量:5
3
作者 罗丹 吴继祥 +1 位作者 覃国勇 陶先明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22年第18期2249-2254,共6页
目的 探讨不同认知状态下帕金森病(PD)患者血清miR-124表达差异以及与炎症和氧化应激反应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8年3月至2021年9月在该院治疗的PD患者98例为PD组,根据国际帕金森病和运动障碍协会工作组现行临床诊断标准分组,其中轻微认... 目的 探讨不同认知状态下帕金森病(PD)患者血清miR-124表达差异以及与炎症和氧化应激反应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8年3月至2021年9月在该院治疗的PD患者98例为PD组,根据国际帕金森病和运动障碍协会工作组现行临床诊断标准分组,其中轻微认知障碍(PD-MCI)者33例(PD-MCI亚组),痴呆(PDD)者26例(PDD亚组)。将发生认知障碍的PD患者(包括PD-MCI和PDD患者)纳入PD-CI组,将未发生认知障碍的PD患者纳入PD-NC组(39例)。另纳入同期无任何神经和精神疾病史的志愿者50例为对照组。检测各组血清miR-124水平,分析血清miR-124与PD患者认知损害、临床评估量表评分、炎症和氧化应激反应标志物的关系。结果 PD组血清miR-124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其中PDD亚组血清miR-124水平低于PD-MCI亚组和PD-NC组(P<0.05)。对于PD组患者,血清miR-124水平与PD统一评定量表Ⅲ(UPDRS-Ⅲ)评分、修正Hoehn&Yahr分级、老年抑郁量表评分以及过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丙二醛、晚期氧化蛋白产物、三磷酸腺苷、二磷酸腺苷、腺苷脱氨酶、髓过氧化物酶、白细胞介素(IL)-1β、IL-6、肿瘤生长因子-α水平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iR-124是PD-CI发生/进展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血清miR-124用于区分PDD、PD-MCI时,曲线下面积(AUC)为0.840(95%CI:0.764~0.916);用于区分PD-CI、PD-NC时,AUC为0.844(95%CI:0.766~0.922)。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中,控制教育年限和UPDRS-Ⅲ评分后,血清miR-124水平对整体认知状态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β=0.134,t=1.391,P<0.001)。结论 血清miR-124与PD患者认知损害、炎症和氧化应激反应有关,可能成为PD-CI的有效诊断标志物,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PD-CI进展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微小核糖核酸-124 认知损害 炎症 氧化应激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早发型癫痫发作及氧化应激水平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罗丹 吴继祥 +1 位作者 覃国勇 廖学武 《创伤与急危重病医学》 2021年第3期206-210,共5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尿酸与早发型癫痫(EP)发作及氧化应激水平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7年8月至2019年7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大足医院收治的168例AC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ACI发作2周内是否发生癫痫分为ACI组(n=85)...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尿酸与早发型癫痫(EP)发作及氧化应激水平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7年8月至2019年7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大足医院收治的168例AC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ACI发作2周内是否发生癫痫分为ACI组(n=85)与EP组(n=83)。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及Pearson分析ACI患者血尿酸与EP发作及氧化应激水平相关性。结果EP组患者基线血尿酸水平高于ACI组,两组患者血尿酸水平在入院2周后或癫痫发作时较基线值都有所升高,且EP组患者血尿酸水平升高值高于AC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梗死面积、血尿酸<225.5μmol/L或>313.5μmol/L为ACI患者发生EP的危险因素,血尿酸水平与脑梗死继发EP风险呈U型剂量效应关系。EP组患者血清丙二醛和总抗氧化能力水平高于ACI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低于ACI组(P<0.05)。经Pearson分析,EP组患者血尿酸与血清总抗氧化能力呈正相关性(r=0.676,P<0.05)。结论血尿酸可反应ACI患者机体抗氧化能力,ACI患者血尿酸代谢紊乱是继发性癫痫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血尿酸水平过高或过低都可能会增加EP发作的风险。血尿酸水平与脑梗死继发早发型癫痫之间存在U型量效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早发型癫痫 血尿酸
下载PDF
前庭自旋转试验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检测对耳源性眩晕疾病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0
5
作者 覃国勇 张颖 《安徽医药》 CAS 2018年第5期885-888,共4页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检测与前庭自旋转试验对耳源性眩晕病的诊断价值。方法纳入确诊为耳源性眩晕疾病患者80例,其中梅尼埃病26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34例、前庭神经炎20例,另设健康对照组80例。分别于确诊后检查各组的前庭...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检测与前庭自旋转试验对耳源性眩晕病的诊断价值。方法纳入确诊为耳源性眩晕疾病患者80例,其中梅尼埃病26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34例、前庭神经炎20例,另设健康对照组80例。分别于确诊后检查各组的前庭自旋转试验、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分析前庭自旋转试验中水平增益、相移,垂直增益、相移,水平非对称性的异常与耳源性眩晕疾病的相关性,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耳源性眩晕疾病的相关性。结果三组耳源性眩晕疾病患者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19.64±5.34)、17.43±4.53)、16.76±4.36)μmol·L^(-1)]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10.78±5.43)μmol·L^(-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发病率61.54%、50.00%、40.00%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庭自旋转试验结果异常48例,非对称性异常8例,均与前庭损伤侧相符合,异常结果中垂直增益异常6例,且均为增益降低;水平增益升高2例、增益降低30例,相位异常40例,水平增益及垂直增益均异常5例,均表现为相位延迟,垂直相位异常6例,水平相位异常26例。结论前庭自旋转试验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检测是定位诊断的一种客观检测手段,是耳源性眩晕疾病中敏感筛查方法,也可为前庭功能检查及指导治疗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源性眩晕疾病 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前庭自旋转试验 诊断价值
下载PDF
吲哚布芬预处理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
6
作者 覃国勇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2期0017-0020,共4页
观察吲哚布芬预处理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选择2022年7月~2023年7月期间收治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入院顺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40例)和对照组(40... 观察吲哚布芬预处理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选择2022年7月~2023年7月期间收治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入院顺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入院后实施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实验组经急诊头颅CT排除脑出血后即予以吲哚布芬预处理,并在征得家属同意后实施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 在不同治疗方案下,实验组的环氧化酶-2(COX-2)、血小板活化因子(PAF)、β-凝血球蛋白(β-TG)均低于对照组;溶栓结束时、溶栓后2小时、24小时、7天的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评分以及发病90d后改良Rakin量表(m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实验组的病死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吲哚布芬预处理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能有效促进患者的血小板功能恢复,对改善神经功能、预后情况并降低用药风险均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吲哚布芬 阿替普酶 血小板功能 用药安全性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患者伴吞咽障碍的临床特征及发生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8
7
作者 尤素伟 冯俊艳 +6 位作者 冯欣 周慧 崔学静 张璇 王静 郭鹏 覃国勇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22年第6期1186-1190,共5页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伴吞咽障碍的临床特征及发生卒中相关性肺炎(SAP)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10月-2021年10月本院收治的1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调查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分为吞咽良好组(98例)和吞咽障碍组(92...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伴吞咽障碍的临床特征及发生卒中相关性肺炎(SAP)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10月-2021年10月本院收治的1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调查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分为吞咽良好组(98例)和吞咽障碍组(92例),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伴吞咽障碍的临床特征。并对92例吞咽障碍组患者发病期间SAP发生率进行统计,并将患者分为SAP组和非SAP组,对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临床资料等进行组间对比分析,并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急性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发生SAP的危险因素。结果:吞咽障碍组与吞咽良好组患者的性别、体质指数(BMI)、吸烟史、饮酒史、基础疾病史等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吞咽障碍组患者的年龄、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梗死面积、梗死部位脑干比例均高于吞咽功能良好组(P<0.05),92例急性脑梗死伴吞咽障碍患者中有34例患者发生SAP,发生率为36.96%。经单因素分析显示,SAP组与非SAP组患者的性别、BMI、饮酒史、高血压病史、高脂血病史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SAP组患者的年龄、NIHSS评分、吸烟史患者比例、糖尿病史患者比例均高于非SAP组(P<0.05)。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高龄、高NIHSS评分、吸烟史、糖尿病史是急性脑梗死伴吞咽障碍并发SA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OR>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中高龄、神经功能缺损严重、梗死面积大以及脑干部位梗死患者易出现吞咽功能障碍,且有部分患者会出现SAP,而高龄、高NIHSS评分、吸烟史、糖尿病史是诱发SAP发生的影响因素,值得临床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吞咽功能障碍 卒中相关性肺炎 临床特征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