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艾滋病患者终止抗病毒治疗后的生存状况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陈坚 梁旭 +2 位作者 农慧桃 谭兰芬 覃彩艳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6-50,共5页
目的:了解艾滋病患者终止抗病毒治疗后的生存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取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选择2007—2013年百色市终止抗病毒治疗的201例艾滋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寿命表法估计生存率,Kaplan—Meier绘制生存曲线,COX回归... 目的:了解艾滋病患者终止抗病毒治疗后的生存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取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选择2007—2013年百色市终止抗病毒治疗的201例艾滋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寿命表法估计生存率,Kaplan—Meier绘制生存曲线,COX回归比例风险模型进行生存时间影响因素分析。结果:研究对象男女比例为2.65:1。平均年龄(43.35±14.05)岁,以壮族、初中以下文化、农民及农民工、已婚/同居为主,感染途径主要为异性性途径传播。艾滋病患者终止抗病毒治疗后第12、24、36个月的累积生存率为0.77、0.64、0.52。患者终止抗病毒治疗前最近一次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100个/mm^3组(A组)、100~200个/mm^3组(B组)和〉200个/mm^3组(C组)的组间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患者相对于C组患者的死亡危险度分别为4.587(95%CI:2.389~8.809)和2.501(95%CI:1.308~4.784)。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性别、治疗终止时是否有治疗药物毒副作用、终止治疗前最近一次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与生存时间存在统计学关联,其中男性相对于女性的死亡危险度为2.846(95%CI:1.257~6.443).患者终止治疗时出现治疗药物毒副作用的死亡危险度为2.765(95%CI:1.446~5.285)。结论:终止抗病毒治疗降低了艾滋病患者的生存时间,应加强抗病毒治疗患者的依从性教育及依从性支持服务,及时处置抗病毒治疗不良反应,减少停药及治疗失访的发生,对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终止抗病毒治疗 生存状况 影响因素
下载PDF
符合治疗而未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生存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陈坚 梁旭 +3 位作者 农慧桃 覃彩艳 谭兰芬 柳智豪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877-881,共5页
目的了解符合治疗标准而未抗病毒治疗艾滋病患者的生存时间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取回顾性队列研究,选择2005—2013年百色市符合抗病毒治疗标准而未治疗的393例艾滋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分析,以寿命表法估计生存率,Kap... 目的了解符合治疗标准而未抗病毒治疗艾滋病患者的生存时间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取回顾性队列研究,选择2005—2013年百色市符合抗病毒治疗标准而未治疗的393例艾滋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分析,以寿命表法估计生存率,Kaplan-Meier绘制生存曲线,Cox比例风险回归进行生存影响因素分析。结果符合治疗标准而未抗病毒治疗艾滋病患者男女比例为2.60:1,平均年龄(45.8±16.6)岁,以已婚/同居、壮族、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WHO临床分期Ⅰ期和异性性途径感染者为主,CD_4^+T淋巴细胞计数平均值为(185±112)个/mm^3,艾滋病相关病死率为21.04/100人年,中位生存时间为78个月[95%CI(38.15,117.85)],12、24、36、48、60个月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3.00%、65.04%、60.73%、55.50%、49.16%。对患者进行分层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5岁和≥55岁患者艾滋病相关病死率分别为17.60/100人年和32.29/100人年,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78个月[95%CI(33.91,122.09)]和32个月[95%CI(16.95,47.05)],两者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30,P=0.028);CD_4^+T淋巴细胞计数≤100个/mm^3(A组)、101~200个/mm^3(B组)和201~350个/mm^3(C组)患者艾滋病相关病死率分别为92.62/100人年、30.64/100人年和5.98/100人年,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4个月[95%CI(1.31,6.69)]、24个月[95%CI(4.53,43.49)]和83个月,3组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1.903,P<0.001)。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CD_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和WHO临床分期与生存时间存在统计学关联(P<0.05)。结论符合治疗标准而未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预后较差,发病率和病死率高,特别是年龄越高、CD_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越低或患越严重机会性感染性疾病和肿瘤患者,其生存时间越短。因此,及早发现艾滋病患者,加强随访监测,及时处置机会性感染性疾病,尽早开始抗病毒治疗对延长艾滋病患者的生存时间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未抗病毒治疗 生存分析
下载PDF
广西某城区中低档性服务妇女接纳各类公共卫生服务方式的调查 被引量:1
3
作者 覃彩艳 陈凤肖 +1 位作者 辛美 梁旭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15年第3期488-489,共2页
目的为评价社区内中、低档性服务妇女接纳各类公共卫生干预服务方式的程度。方法在研究时间内由同一批外展工作人员在外展时向场所内所有目标人群面对面提供第一类为由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外展专业人员直接到现场为目标人群提供服务:... 目的为评价社区内中、低档性服务妇女接纳各类公共卫生干预服务方式的程度。方法在研究时间内由同一批外展工作人员在外展时向场所内所有目标人群面对面提供第一类为由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外展专业人员直接到现场为目标人群提供服务:本次研究采用现场自愿咨询检测和采血服务;第二类为预约服务方式:本次研究采用到CDC提供咨询检测和免费B超;第三类为提供转介到专业性病和妇科机构接受规范医疗服务方式:本次采用转介到当地公立医院性病门诊或妇科门诊并提供免费的性病和妇科常规体检服务。在研究时间内分别统计接受三类外展服务人数,做为研究分析的分子。同时采用现场普查法每月一次统计所有场所内中、低档性服务妇女人数,并以人数最多月份的人数作为评估统计分析的分母。通过比较两类性服务妇女参加不同类型外展服务比例,并使用SPSS 18.0进行评价接受服务程度的差别。结果本次调查中接受第一类服务的比例为中档、低档性服务妇女分别为89.44%和68.7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接受第二类服务分别为40.99%和42.0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三类服务为20.81%和5.7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社区内中和低档性服务妇女两个群体都最愿意接受现场外展服务,两群体更愿意选择自己信任的医疗机构,在今后为社区内中、低档性服务群体提公共卫生服务时中应重视发展各类现场提供服务技术手段,并维持外展人员与其信任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卫生服务 性服务妇女 干预性研究
下载PDF
当前广西油茶造林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4
作者 覃彩艳 《绿色科技》 2017年第11期217-218,共2页
指出了茶油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目前市场上对油茶需求较大,此种情况下,积极地进行油茶造林是非常必要的。基于此,立足于广西油茶造林,对当前广西油茶造林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深入探讨了解决油茶造林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 广西 油茶造林 问题 对策
下载PDF
桂西南某市城区不同档次性服务妇女群体的行为调查 被引量:7
5
作者 梁旭 覃彩艳 +3 位作者 陈凤肖 谭兰芬 柳智豪 陈坚 《中国艾滋病性病》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00-202,共3页
目的对城区内不同档次的性服务妇女群体的基本情况、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高危性行为和性病感染情况进行深入研究,为对该群体进行行为干预和相关疾病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调查得到的数据使用SPSS 18.0进行相... 目的对城区内不同档次的性服务妇女群体的基本情况、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高危性行为和性病感染情况进行深入研究,为对该群体进行行为干预和相关疾病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调查得到的数据使用SPSS 18.0进行相关统计分析。结果调查显示,高中低三个档次的性服务妇女的艾滋病防治知识合格率分别为89.2%、87.7%、68.6%;"最近一个月与客人发生性行为时使用安全套"中,每次都用、有时使用、从未使用的比例,高档次性服务妇女分别为96.4%、3.6%和0,中档分别为81.1%、18.1%和0.8%,低档分别为58.2%、41.1%和0.8%。高中低三档性服务妇女梅毒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阳性率分别为2.4%、6.2%、16.1%。结论三个不同档次性服务妇女群体内的社会因素差别造成三个群体在行为学结果出现明显差异,最终表现在三个群体的性病感染方面出现明显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服务妇女 高危行为 性病
原文传递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对性服务场所相互联系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梁旭 覃彩艳 陈凤肖 《中国艾滋病性病》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897-899,920,共4页
目的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整个社区内性服务妇女(FSW)活动的性服务场所相互联系的社会结构特点。方法采用社会学调查的提名法和访谈法,调查2008-2012年城区内所有性服务场所之间存在的相互联系情况,根据结果建立社区性服务场所... 目的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整个社区内性服务妇女(FSW)活动的性服务场所相互联系的社会结构特点。方法采用社会学调查的提名法和访谈法,调查2008-2012年城区内所有性服务场所之间存在的相互联系情况,根据结果建立社区性服务场所之间联系的无向矩阵数据库,选择相关社会网络分析中的相关分析指标,并使用UCINET 6.212分析软件,分析整个社区内性服务场所相互联系的社会组织结构特点,使用Net Draw对矩阵数据进行可视化处理。结果此次调查汇总后,建立一个有124个行动者的无向矩阵数据库。相对结点中心度和相对中间中心度结果,中间数量级的行动者分别为91.94%和69.35%;而相对接近中心度74.19%的行动者集中在2.688-2.896数值之间;整体网络密度为0.4588;成分分析显示,社区FSW分为3个独立群体,占整个群体比例分别为74.19%、18.55%和7.26%;派系分析显示,整个群体分为53个派系,派系之间存在共享成员的比例为96.23%。结论社区性服务场所的3个独立群体内行动者之间联系程度高。群体内部高度联系使3个独立群体内社会群体行为形成高度一致的同质性,不同群体之间异质性差别明显。可利用以上特点制定相应公共卫生干预策略、方式和提高干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服务妇女 性服务场所 社会网络分析 中心性分析 整体网络密度 凝聚子群分析
原文传递
百色市针具交换项目对吸毒人群获取针具和共针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梁旭 谭兰芬 +3 位作者 柳智豪 陈坚 陈凤肖 覃彩艳 《中国艾滋病性病》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04-306,310,共4页
目的评估长期开展针具交换项目,对当地吸毒人群获取针具和共针行为的影响。方法在同一时间内,对项目县和非项目县两类地区,自述曾有注射吸毒行为的吸毒人员进行面对面调查,利用自制的调查表调查吸毒人员的基本情况、获得清洁针具的途径... 目的评估长期开展针具交换项目,对当地吸毒人群获取针具和共针行为的影响。方法在同一时间内,对项目县和非项目县两类地区,自述曾有注射吸毒行为的吸毒人员进行面对面调查,利用自制的调查表调查吸毒人员的基本情况、获得清洁针具的途径和行为(社会营销、专业医疗机构和吸毒者社会关系三个方面),并对自述最近一个月有注射吸毒的人员的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和共用针具情况进行调查,采用SPSS 18.0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项目县和非项目县吸毒人群主要清洁针具的来源渠道都为社会营销"药店/药房",分别为69.70%和100%;吸毒人群都有固定比例的人群到专业医疗机构寻求针具,其比例分别为14.96%和18.78%;项目县吸毒人员主动到疾病预防控制部门针具交换点领取针具的比例高达57.77%,仅次于社会营销途径的来源;吸毒人群选择针具来源途径≥3个、2个和1个的比例,在项目县和非项目县分别为39.39%和6.60%、31.25%和26.90%、29.36%和66.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项目县自述最近一个月注射吸毒的人中,从未共用针具的占90.0%,有时共用占8.0%,每次其都共用占2.0%;而非项目县分别为39.76%,59.57%,1.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项目县和非项目县,最近一个月有注射吸毒行为的人员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分别为88.86%和94.68%,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具交换项目可使吸毒人群共用针具行为明显下降。在吸毒人群个人知识水平一致或相当时,共用针具频率与针具来源单一程度有关。对吸毒人群获取针具渠道行为和社会营销网络的调查,可进一步客观评估当地吸毒人群疾病控制的实际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毒人群 针具交换 社会营销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