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巨大游离椎间盘硬膜外后移位致椎管占位1例
1
作者 覃昌龙 李嘉玮 +5 位作者 冉宇 李忠泽 张超 董若愚 陈劲松 陈江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4年第4期414-418,共5页
患者,男,59岁,2022年9月14日无明显诱因出现腰痛伴左大腿外侧及小腿外侧麻木、疼痛,左足背麻木。症状逐渐加重,2022年9月21日出现右大腿外侧及小腿外侧麻木、疼痛,双下肢疼痛剧烈,难以入睡,行走约20 m后双下肢麻木、疼痛加重,休息后未... 患者,男,59岁,2022年9月14日无明显诱因出现腰痛伴左大腿外侧及小腿外侧麻木、疼痛,左足背麻木。症状逐渐加重,2022年9月21日出现右大腿外侧及小腿外侧麻木、疼痛,双下肢疼痛剧烈,难以入睡,行走约20 m后双下肢麻木、疼痛加重,休息后未见明显缓解,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为9分。于2022年9月28日入院。查体:腰椎生理曲度可,活动度严重受限。腰骶部压痛明显,未引出放射痛。双下肢皮肤感觉正常,双下肢肌力Ⅴ级,肌张力正常。双侧直腿抬高试验阴性,左侧股神经牵拉试验强阳性,右侧股神经牵拉试验阳性。双侧膝腱反射正常,双侧跟腱反射未引出,髌阵挛、踝阵挛阴性,巴氏征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硬膜外肿物 游离椎间盘
下载PDF
3D打印模型联合CBL教学法在骨折教学的运用 被引量:3
2
作者 陈江 袁慧婵 +8 位作者 袁巧妹 邸学士 龙水文 冉宇 覃昌龙 张超 李忠泽 孙慧怡 穆晓红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3年第14期13-15,共3页
目的 探索3D打印模型联合CBL教学法在骨折教学中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8年9月—2019年5月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参与中医骨伤专业临床实习的40名学生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观察组采用3D打印模型并联合CBL教学法进行教学,对照组应... 目的 探索3D打印模型联合CBL教学法在骨折教学中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8年9月—2019年5月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参与中医骨伤专业临床实习的40名学生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观察组采用3D打印模型并联合CBL教学法进行教学,对照组应用常规教具。比较2组教学中学生主观考核成绩和客观考核成绩的差别。结果 观察组理论知识考核成绩与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实践技能成绩(89.09±2.193)分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3.59±4.542)分(P<0.05);观察组学生在学习效果、学习兴趣、对骨折理解程度、诊断能力、术前计划能力、手术操作能力及总体满意度的自我评价方面,评分均高于传统教学组(P<0.05)。结论 3D打印模型联合CBL教学法的教学模式用在中医骨伤科学课程中有较好的优势,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提升学生的操作能力,值得进一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 CBL教学法 中医骨伤科学 教学改革
下载PDF
单节段Mobi-C人工间盘置换与ROI-C颈椎前路融合后颈椎矢状位参数的变化 被引量:1
3
作者 冉宇 白春晓 +7 位作者 刘楚吟 赵学千 龙水文 覃昌龙 李忠泽 张超 贾育松 陈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7期4297-4303,共7页
背景:前期研究显示,双节段颈椎间盘置换对于颈椎矢状位参数有明显改善,且优于双节段ROI-C融合器,但不同手术节段的颈椎矢状位参数存在差异。目的:研究单节段Mobi-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与ROI-C颈椎前路融合术后颈椎矢状位参数的差异。方法:... 背景:前期研究显示,双节段颈椎间盘置换对于颈椎矢状位参数有明显改善,且优于双节段ROI-C融合器,但不同手术节段的颈椎矢状位参数存在差异。目的:研究单节段Mobi-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与ROI-C颈椎前路融合术后颈椎矢状位参数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2月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就诊的60例神经根型、脊髓型或混合型颈椎病患者,按照手术方式分为Mobi-C间盘组和ROI-C融合组。所有患者均完成半年以上有效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2.1±5.0)个月,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行目测类比评分、颈椎JOA评分以及拍摄X射线片,测量颈椎矢状位参数:C_(2-7)Cobb角、C_(0-2)Cobb角、C_(2-7)矢状面轴向距离、颈椎斜率、T_(1)倾斜角、C_(7)倾斜角、胸廓入口角、脊柱功能单位角,分析两组患者的组内和组间差异,并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与结论:①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目测类比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颈椎JOA评分显著增高(P<0.05)。②与术前相比,术后1年的随访间盘组C_(2-7)Cobb、C_(2-7)矢状面轴向距离和T_(1)倾斜角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C_(0-2)Cobb角、高T_(1)倾斜角减小(P<0.05),脊柱功能单位角增大(P<0.05);融合组C_(2-7)Cobb、C_(2-7)矢状面轴向距离和T_(1)倾斜角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脊柱功能单位角和C_(7)倾斜角增高(P<0.05);间盘组比融合组脊柱功能单位角增高(P<0.05)。③患者术后矢状位参数,融合组C_(2-7)Cobb与C_(7)倾斜角呈显著正相关;颈椎斜率与胸廓入口角呈显著正相关;T_(1)倾斜角与C_(7)倾斜角呈显著正相关;C_(7)倾斜角与C_(0-2)Cobb角呈显著负相关。置换组C_(2-7)Cobb与C_(7)倾斜角、脊柱功能单位角和T_(1)倾斜角呈显著正相关,与C_(0-2)Cobb角呈显著负相关;颈椎斜率与胸廓入口角呈显著正相关,与C_(2-7)矢状面轴向距离、T_(1)倾斜角和脊柱功能单位角呈显著负相关;C_(2-7)矢状面轴向距离与C_(7)倾斜角、脊柱功能单位角、T_(1)倾斜角呈显著正相关;T_(1)S与C_(7)倾斜角、脊柱功能单位角呈显著正相关,C_(7)倾斜角与脊柱功能单位角呈显著正相关。④间盘组中,高T_(1)倾斜角型患者术后胸廓入口角、T_(1)倾斜角和C_(0-2)Cobb角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而脊柱功能单位角较术前明显增高(P<0.05);而融合组未发现显著变化。⑤结论:Mobi-C间盘和ROI-C融合器治疗单节段颈椎病疗效显著,与ROI-C融合器相比,Mobi-C间盘主要通过重建颈椎局部前凸角和上颈椎前凸角来恢复生理曲度,并且在高T_(1)倾斜角患者群体中仍然保持这种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节段颈椎病 Mobi-C人工间盘 ROI-C融合器 颈椎矢状位参数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颈椎病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5
4
作者 马增斌 邸学士 +9 位作者 袁巧妹 孙悦礼 龙水文 冉宇 覃昌龙 张超 李忠泽 郑志坚 陈江 王拥军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69-974,共6页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分析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颈椎病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数据库和分析平台、疾病靶点数据库分别获取黄芪桂枝五物汤的药物成分、成分靶点及颈椎病疾病靶点并获取交集靶点,使用STRING数据库对交集靶...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分析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颈椎病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数据库和分析平台、疾病靶点数据库分别获取黄芪桂枝五物汤的药物成分、成分靶点及颈椎病疾病靶点并获取交集靶点,使用STRING数据库对交集靶点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关系网络并获取关键靶点,应用Cytoscape软件分别构建化合物靶点网络图及蛋白质互相作用关系(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PPI)网络,通过DAVID平台进行基因本体功能(gene ontology, GO)和通路分析。结果:筛选出中药活性成分41个,交集靶点187个,其中PPI网络分析中排名靠前的靶点包括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RAC serine/threonine-protein kinase, AKT)1、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半胱氨酸蛋白酶(Caspase, CASP)3等;GO及通路富集分析结果,关键蛋白富集在细胞核、细胞质、质膜等位置,参与RNA聚合、DNA复制、药物反应、信号传导等生物过程,发挥蛋白质、酶、转录因子、DNA等生命物质的结合作用,并影响蛋白质异二聚体、转录因子活性。其关键靶点主要通过参与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3-kinase, PI3K)/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信号通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MAPK)信号通路、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B,NF-κB)等信号通路对颈椎病进行调控。结论:黄芪桂枝五物汤中槲皮素、β-谷甾醇、山柰酚等化合物发挥核心作用,并参与PI3K-Akt、MAPK、NF-κB等信号通路,发挥治疗颈椎病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桂枝五物汤 颈椎病 网络药理学 作用机制
下载PDF
西藏地热活动的遥感地质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覃昌龙 何允中 《西藏地质》 1996年第1期4-12,共9页
我们以MSS卫片镶嵌了西藏中南部地区1/50万计100余万km^2的假彩色图象,并对西藏全区线性构造,环形构造以及第四纪断陷谷地、盆地进行了解译、划分出不同方向、级别的活动构造带,利用野外调查的已知水热活动点和解译的... 我们以MSS卫片镶嵌了西藏中南部地区1/50万计100余万km^2的假彩色图象,并对西藏全区线性构造,环形构造以及第四纪断陷谷地、盆地进行了解译、划分出不同方向、级别的活动构造带,利用野外调查的已知水热活动点和解译的水热活动显示区进行分析,发现,水热活动主要分布于班公湖-怒江东西向构造带以南,在雅鲁藏布江构造带两侧最为强烈,高温的水热活动点主要分布于不同方向的活动构造带内,它们是: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地热活动 遥感地质 地下热水
下载PDF
西藏水热活动特征及其与活动构造的关系 被引量:1
6
作者 周再勇 覃昌龙 《西藏地质》 1991年第1期25-37,共13页
关键词 水热活动 活动构造 西藏 地热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