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物炭对菠萝连作土壤微生物学特性及其心腐病的影响
1
作者 覃潇敏 潘浩男 +7 位作者 环秀菊 周彩霞 韦巧云 蒋娟娟 郭李怡 郭素云 丁家东 徐健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5-71,共7页
通过温室盆栽试验,设置0%、0.4%、0.8%、1.2%4个生物炭用量(分别为B_(0)、B_(0.4)、B_(0.8)、B_(1.2)处理),研究不同用量生物炭对菠萝连作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群落、酶活性及其心腐病发病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B0处理相比,B_(0.4)、B_(... 通过温室盆栽试验,设置0%、0.4%、0.8%、1.2%4个生物炭用量(分别为B_(0)、B_(0.4)、B_(0.8)、B_(1.2)处理),研究不同用量生物炭对菠萝连作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群落、酶活性及其心腐病发病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B0处理相比,B_(0.4)、B_(0.8)和B_(1.2)处理的菠萝连作土壤pH分别显著升高0.15、0.33和0.21;土壤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及有机质含量均显著增加,而土壤全磷、全钾含量无明显变化。3个生物炭处理下,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较B0处理分别显著提高23.14%、57.28%和48.49%,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分别显著提高53.71%、153.34%和144.24%,而土壤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显著降低。此外,施用生物炭显著增加了菠萝连作土壤细菌与放线菌数量,增强了土壤脲酶、蛋白酶、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蔗糖酶及纤维素酶活性,而显著降低真菌数量以及菠萝心腐病发病率。因此,生物炭施用能够有效改善菠萝连作土壤,且以0.8%生物炭施用量的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菠萝 生物炭 土壤微生物 土壤养分 心腐病
下载PDF
磷和外源生长素对澳洲坚果幼苗排根发生及其磷素利用的影响
2
作者 覃潇敏 潘浩男 +6 位作者 环秀菊 周春衡 何铣扬 王文林 郑树芳 丁家东 覃振师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8-53,共6页
通过水培试验,探讨磷素和外源生长素对澳洲坚果幼苗排根产生量与生理特性及其磷素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正常供磷处理(PN)相比,低磷处理(PL)下澳洲坚果幼苗排根数量显著增加73.94%,也显著促进排根和非排根有机酸的分泌以及增强酸性磷... 通过水培试验,探讨磷素和外源生长素对澳洲坚果幼苗排根产生量与生理特性及其磷素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正常供磷处理(PN)相比,低磷处理(PL)下澳洲坚果幼苗排根数量显著增加73.94%,也显著促进排根和非排根有机酸的分泌以及增强酸性磷酸酶活性,并且有机酸分泌量增加主要以柠檬酸和苹果酸为主。外源生长素萘乙酸(NAA)的施用也显著增加了低磷和正常供磷处理下澳洲坚果幼苗排根数量,显著促进根系(排根和非排根)有机酸的分泌,同样以柠檬酸和苹果酸分泌增加为主;而生长素极性运输抑制剂萘基邻氨甲酰苯甲酸(NPA)施用后则抑制了排根的产生及根系有机酸的分泌。此外,低磷处理下,施用NAA后澳洲坚果幼苗排根和非排根酸性磷酸酶活性也分别显著增强了13.70%和30.50%,而NPA施用后排根和非排根酸性磷酸酶活性则分别显著降低20.67%和25.98%。本试验条件下,低磷和施用生长素通过促进澳洲坚果幼苗排根形成及其生理特性改变,增加澳洲坚果幼苗的磷素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素 生长素 澳洲坚果 排根 磷含量
下载PDF
轮作与施用生物有机肥对菠萝连作土壤微生物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覃潇敏 蒋娟娟 +8 位作者 韦巧云 张秀芬 周彩霞 赵静 黄丽君 郭素云 罗晟升 丁家东 徐健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50-57,共8页
通过田间试验,探讨轮作与施用生物有机肥对菠萝连作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菠萝连作处理相比,菠萝-甘蔗轮作和菠萝-甘蔗轮作配施生物有机肥处理的菠萝产量分别显著提高18.56%和39.07%;土壤pH值分别升高0.5... 通过田间试验,探讨轮作与施用生物有机肥对菠萝连作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菠萝连作处理相比,菠萝-甘蔗轮作和菠萝-甘蔗轮作配施生物有机肥处理的菠萝产量分别显著提高18.56%和39.07%;土壤pH值分别升高0.50和0.66,明显缓解土壤酸化;土壤硝态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含量分别显著增加28.49%和57.67%、20.49%和39.77%、20.78%和45.23%、10.38%和23.10%;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较菠萝连作分别显著提高12.10%和29.56%,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分别显著提高17.99%和61.45%,而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值均降低。此外,轮作与轮作配施生物有机肥处理均显著增加了土壤细菌与放线菌数量,显著降低了真菌数量,并促进土壤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增强了土壤蔗糖酶、脲酶、酸性磷酸酶及过氧化氢酶活性。本试验条件下,轮作与增施生物有机肥能够显著改善土壤酸化状况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提高土壤肥力,以菠萝-甘蔗轮作配施生物有机肥处理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菠萝 轮作 土壤微生物 微生物量碳 微生物量氮 土壤理化特性
下载PDF
玉米与马铃薯间作对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60
4
作者 覃潇敏 郑毅 +1 位作者 汤利 龙光强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19-928,共10页
设置3个种植处理(玉米单作、马铃薯单作和玉米马铃薯间作),通过田间试验和盆栽试验,采用Biolog技术分析了玉米马铃薯根际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和功能多样性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间作处理使玉米和马铃薯根际微生物对31种碳源的... 设置3个种植处理(玉米单作、马铃薯单作和玉米马铃薯间作),通过田间试验和盆栽试验,采用Biolog技术分析了玉米马铃薯根际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和功能多样性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间作处理使玉米和马铃薯根际微生物对31种碳源的平均利用率(AWCD)分别增加17.36%、7.38%和3.76%、32.21%,其中间作马铃薯的AWCD值最高,单作玉米最低。间作玉米和间作马铃薯根际微生物群落的Shannon指数(H)、Simpson指数(D)、均匀度指数(E)、丰富度指数(S)均高于单作,但在间作和单作之间差异不显著。根际微生物对6类碳源的利用强度以糖类、羧酸类和氨基酸最高,并存在一定的差异。主成分和聚类分析表明,玉米与马铃薯间作改变了根际微生物的群落组成,糖类、羧酸类和氨基酸类碳源是区分单间作处理差异的敏感碳源。说明玉米马铃薯间作改变了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提高了根际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马铃薯间作 根际微生物群落 功能多样性
下载PDF
施磷水平对玉米大豆间作系统氮素吸收与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9
5
作者 覃潇敏 潘浩男 +2 位作者 肖靖秀 汤利 郑毅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173-1184,共12页
【目的】研究施磷对玉米大豆间作系统氮素吸收、分配和间作优势的影响,为优化玉米与大豆间作系统氮、磷养分管理提供参考。【方法】两年盆栽试验设置3种种植方式:玉米单作、大豆单作、玉米与大豆间作;4个P_(2)O_(5)施用水平:0、50、100... 【目的】研究施磷对玉米大豆间作系统氮素吸收、分配和间作优势的影响,为优化玉米与大豆间作系统氮、磷养分管理提供参考。【方法】两年盆栽试验设置3种种植方式:玉米单作、大豆单作、玉米与大豆间作;4个P_(2)O_(5)施用水平:0、50、100、150 mg/kg,分别以P0、P50、P100和P150表示。在玉米小喇叭口期、大喇叭口期、孕穗期、成熟期及大豆分枝期、开花期、结荚期、成熟期进行采样,分析玉米、大豆各器官氮素吸收、分配以及氮吸收间作优势对施磷的响应。【结果】与单作相比,在P0、P50、P100和P150水平下,2019年间作玉米和大豆籽粒生物量分别显著提高了38.2%~111.8%和22.2%~31.4%,2020年分别显著提高了38.2%~121.1%和13.0%~31.1%。在4个磷水平下,玉米大豆间作土地当量比(LER)为1.31~1.72。与P100水平下单作处理相比,在磷肥减施1/2(P50水平)条件下,玉米大豆间作并未降低玉米和大豆的籽粒生物量。间作种植提高了玉米与大豆叶、茎、根与籽粒等各器官氮素吸收量,显著提高了间作体系氮素吸收量,并促进了氮素向玉米籽粒的分配,却降低了氮素向大豆籽粒的分配。与P0水平相比,施磷进一步提高了间作体系玉米与大豆各器官的氮素吸收量,提高了间作体系氮吸收量与氮吸收间作优势,并促进了氮素向玉米籽粒的分配。与P100水平的单作相比,间作P50水平不会降低玉米与大豆植株的氮素吸收量与利用率。【结论】玉米与大豆间作具有明显的产量优势,土地当量比介于1.31~1.72之间。施磷可显著提高间作玉米和大豆的氮吸收量,并促进氮素向玉米籽粒的分配,具有明显的氮吸收间作优势。施磷水平调节玉米和大豆对养分的竞争能力,适宜的磷肥水平可缓解二者之间对氮素营养的竞争,获得更高的氮肥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磷量 玉米大豆间作 氮素吸收与分配 间作优势 玉米大豆营养竞争比
下载PDF
施氮对间作条件下玉米、马铃薯根际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11
6
作者 覃潇敏 郑毅 +1 位作者 汤利 龙光强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2015年第4期354-362,共9页
通过田间试验,采用平板培养法和BIOLOG技术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N0(0 kg·hm-2),N1(125 kg·hm-2),N2(250 kg·hm-2)和N3(375 kg·hm-2)对玉米//马铃薯间作作物根际微生物群落及代谢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作条件... 通过田间试验,采用平板培养法和BIOLOG技术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N0(0 kg·hm-2),N1(125 kg·hm-2),N2(250 kg·hm-2)和N3(375 kg·hm-2)对玉米//马铃薯间作作物根际微生物群落及代谢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作条件下,施氮(N1、N2、N3)处理显著提高了玉米、马铃薯根际细菌、放线菌数量及微生物总量,在N2处理微生物数量最高,却显著降低了真菌的数量。与N0处理相比,施氮均显著提高了间作条件下玉米、马铃薯根际微生物群落碳源利用率、丰富度和功能多样性,N3处理的玉米根际微生物群落的碳源利用率(AWCD)、Shannon-Wiener(H)、Simpson指数(D)、均匀度指数(E)及碳源利用丰富度指数(S)最高,而马铃薯在N2处理时最高,但对6类碳源的利用存在一定的差异。聚类和主成分分析表明,间作玉米、间作马铃薯各施氮处理土壤微生物在碳源利用上出现较大差异,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特征发生改变。表明适量施氮对调控间作作物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提高其功能多样性均具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马铃薯间作 施氮量 土壤微生物群落 功能多样性
下载PDF
施氮对玉米//马铃薯间作根际土壤酶活性和硝化势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覃潇敏 郑毅 +1 位作者 汤利 龙光强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86-894,共9页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N0:0 kg/hm2,N1:125 kg/hm2,N2:250 kg/hm2,N3:375 kg/hm2)对玉米//马铃薯间作不同生育期根际土壤酶活性和硝化势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玉米//马铃薯间作提高了玉米和马铃薯根际土壤脲酶、蛋白...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N0:0 kg/hm2,N1:125 kg/hm2,N2:250 kg/hm2,N3:375 kg/hm2)对玉米//马铃薯间作不同生育期根际土壤酶活性和硝化势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玉米//马铃薯间作提高了玉米和马铃薯根际土壤脲酶、蛋白酶及过氧化氢酶的活性,也促进了土壤的硝化作用;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在玉米拔节期(马铃薯现蕾期),间作玉米及间作马铃薯根际土壤脲酶活性、硝化势呈上升的趋势,并在N3处理达到最大值,蛋白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则呈先增后降的趋势,并在N2处理的活性最高;在成熟期,根际土壤脲酶、蛋白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均在N2处理的活性最高,而土壤硝化势则在N3处理达到最大值;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土壤硝化势与土壤酶活性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施氮及间作种植对土壤酶活性和土壤硝化势的提高均具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马铃薯间作 施氮量 土壤酶活性 硝化势
下载PDF
低磷条件下玉米大豆间作对大豆根瘤生长、固氮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覃潇敏 潘浩男 +2 位作者 肖靖秀 汤利 郑毅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2268-2277,共10页
通过盆栽试验,探讨在低磷水平(P50)和正常磷水平(P100)下,玉米与大豆间作对大豆氮磷吸收、根瘤生长与固氮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低磷水平(P50)和正常磷水平(P100)下,与单作大豆相比,大豆与玉米间作能显著增加根瘤数、根瘤重、根瘤豆血... 通过盆栽试验,探讨在低磷水平(P50)和正常磷水平(P100)下,玉米与大豆间作对大豆氮磷吸收、根瘤生长与固氮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低磷水平(P50)和正常磷水平(P100)下,与单作大豆相比,大豆与玉米间作能显著增加根瘤数、根瘤重、根瘤豆血红蛋白含量以及固氮酶活性,并促进大豆的生长与氮磷吸收。2个磷水平下,间作大豆根瘤内的氮磷浓度、酸性磷酸酶以及植酸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单作大豆,并且间作P50处理根瘤内酶活性最高。此外,与正常磷水平(P100)下的单作相比,间作P50处理的大豆根瘤内磷素浓度并未受到抑制。说明在低磷条件下,大豆与玉米间作系统主要通过增强根瘤内酸性磷酸酶、植酸酶活性来提高了根瘤内的磷浓度,以维持根瘤固氮所需的较大磷素,进而促进大豆生长与氮素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水平 玉米与大豆间作 根瘤 固氮能力 氮磷吸收
下载PDF
玉米/大豆间作体系中供磷水平对玉米磷吸收及根系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覃潇敏 潘浩男 +2 位作者 肖靖秀 汤利 郑毅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16-122,共7页
为探究不同供磷水平对间作体系玉米根系形态特征的影响,并分析这些根形态参数变化与玉米植株磷素吸收的相应关系,研究通过盆栽试验,设置玉米单作、玉米与大豆间作2种种植模式及不施磷(0 mg/kg)、低磷(50 mg/kg)、中磷(100 mg/kg)、高磷(... 为探究不同供磷水平对间作体系玉米根系形态特征的影响,并分析这些根形态参数变化与玉米植株磷素吸收的相应关系,研究通过盆栽试验,设置玉米单作、玉米与大豆间作2种种植模式及不施磷(0 mg/kg)、低磷(50 mg/kg)、中磷(100 mg/kg)、高磷(150 mg/kg)4个施磷水平。结果表明,与玉米单作相比,玉米与大豆间作种植分别显著增加了玉米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根尖数和根干重24.17%、32.23%、35.01%、26.11%和36.97%,显著降低了根平均直径17.74%,并显著提高了玉米磷吸收量58.94%。与100 mg/kg常规施磷水平的玉米单作相比,50 mg/kg低磷条件下间作玉米磷吸收量并未降低。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根系形态各参数与玉米磷吸收均有显著的相关性,其中根干重与玉米植株磷吸收的相关性最大,其次是根表面积与根系平均直径。综上表明,根系生长、根系表面积的增大以及平均根直径的减小是玉米与大豆间作提高玉米对磷素吸收能力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作 玉米 根系形态 磷肥用量 磷吸收
下载PDF
茶树/大豆间作对茶树土壤和茶叶营养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5
10
作者 覃潇敏 黄少欣 +4 位作者 韦锦坚 李金婷 陈杏 骆妍妃 韦持章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01期129-135,共7页
为茶园间作种植模式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通过盆栽试验探讨茶树/大豆间作种植下茶树土壤营养成分、微生物种群组成以及茶叶品质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作茶树相比,茶树/大豆间作可以提高茶叶氨基酸、可溶性糖及咖啡碱含量,降低了茶多... 为茶园间作种植模式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通过盆栽试验探讨茶树/大豆间作种植下茶树土壤营养成分、微生物种群组成以及茶叶品质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作茶树相比,茶树/大豆间作可以提高茶叶氨基酸、可溶性糖及咖啡碱含量,降低了茶多酚含量及酚氨比,有效改善了茶叶品质。间作茶树土壤的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含量和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均高于单作茶树,改善了土壤生态质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茶叶的营养品质与土壤全氮、碱解氮、有效磷以及放线菌的变化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说明茶园间作豆科植物对于茶园土壤环境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有效改善茶叶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间作 土壤养分 土壤微生物 茶叶品质
下载PDF
施磷量对玉米-大豆间作根际红壤无机磷形态及磷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5
11
作者 覃潇敏 农玉琴 +5 位作者 骆妍妃 陆金梅 覃宏宇 陈远权 韦锦坚 韦持章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16,共8页
通过盆栽模拟试验,探讨不同施磷量对玉米-大豆间作作物生长及磷吸收的影响,并分析根际红壤中各无机磷形态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玉米-大豆间作显著提高了作物地上部生物量及磷素吸收量,并具有明显的产量优势。与常规施磷水平(P1... 通过盆栽模拟试验,探讨不同施磷量对玉米-大豆间作作物生长及磷吸收的影响,并分析根际红壤中各无机磷形态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玉米-大豆间作显著提高了作物地上部生物量及磷素吸收量,并具有明显的产量优势。与常规施磷水平(P100)下的单作相比,玉米-大豆间作条件下,磷肥减施1/2(P50)并未降低作物籽粒产量与玉米的磷吸收量。间作种植显著降低了玉米、大豆根际红壤总无机磷含量,并且无机磷减少量主要以O-P、Fe-P和Ca-P为主。玉米、大豆根际土壤Fe-P、Al-P、Ca-P与O-P占土壤总无机磷含量的比例主要受磷水平的调控,而种植模式对玉米和大豆根际土壤中各无机磷形态的比例(除Fe-P外)均没有影响。在本试验条件下,玉米-大豆间作通过根系交互作用主要促进土壤中Fe-P、Ca-P和O-P的活化来增加玉米与大豆的磷吸收,并具有节约磷肥、维持作物产量和磷吸收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豆间作 红壤 施磷水平 无机磷形态 作物磷吸收
下载PDF
外源硒肥对茶叶化学品质及硒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1
12
作者 覃潇敏 韦锦坚 +4 位作者 农玉琴 陈海生 李金婷 陈远权 韦持章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8年第3期31-33,共3页
[目的]为合理施用硒肥、开发富硒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硒浓度对茶叶化学品质及硒含量的影响。[结果]土壤施Na_2SeO_3能有效提高春茶和夏茶的化学品质及硒含量,且随着Na_2SeO_3施用量的增加,茶叶品质的化学成分... [目的]为合理施用硒肥、开发富硒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硒浓度对茶叶化学品质及硒含量的影响。[结果]土壤施Na_2SeO_3能有效提高春茶和夏茶的化学品质及硒含量,且随着Na_2SeO_3施用量的增加,茶叶品质的化学成分(咖啡碱除外)及硒含量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且整体上均在0.125 mg/kg硒浓度时效果最佳。此外,施用硒肥对春茶品质及硒含量的作用优于夏茶。[结论]合理施用硒肥对提高茶叶品质和增加茶树硒含量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硒肥 茶叶 化学品质 硒含量
下载PDF
小麦蚕豆间作体系氮素吸收累积动态及其种间氮素竞争关系 被引量:16
13
作者 刘振洋 吴鑫雨 +8 位作者 汤利 郑毅 李海叶 潘浩男 朱东宇 王静静 黄少欣 覃潇敏 肖靖秀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284-1294,共11页
【目的】通过研究小麦//蚕豆间作地上部的氮含量和吸收量,明确不同氮水平下小麦//蚕豆间作的氮吸收累积特征,解析间作小麦和蚕豆种间氮素竞争关系。【方法】田间试验采用两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置3个种植模式(单作小麦,单作蚕豆及小... 【目的】通过研究小麦//蚕豆间作地上部的氮含量和吸收量,明确不同氮水平下小麦//蚕豆间作的氮吸收累积特征,解析间作小麦和蚕豆种间氮素竞争关系。【方法】田间试验采用两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置3个种植模式(单作小麦,单作蚕豆及小麦//蚕豆间作)及4个氮水平(N0,N1,N2,N3),其中小麦的4个施氮量依次为0、90、180、270 kg/hm2,蚕豆的4个施氮量依次为0、45、90、135 kg/hm2。测定了单间作小麦和蚕豆的产量、地上部氮累积含量,利用Logistic模型模拟小麦蚕豆的氮吸收关键参数及氮吸收动态,分析了间作小麦和蚕豆的氮素竞争关系。【结果】小麦//蚕豆间作整体平均提高小麦产量33.4%(除N3外)、降低蚕豆产量20.7%,N0和N1水平下,间作具有显著产量优势。通过Logistic模型分析发现,间作条件下小麦的氮吸收高峰比蚕豆晚1219天。4个氮水平下,间作主要提高了小麦最大氮累积量(A)、最大氮吸收速率(Rmax)和初始氮吸收速率(r),却降低了蚕豆的A、达到最大氮吸收速率所需的时间(Tmax)和Rmax。在营养生长阶段,小麦的氮素竞争力低于蚕豆,施氮可提高小麦的氮素吸收量。从施氮水平和种植模式共同作用角度分析,N0、N1和N2水平下,间作分别提高小麦的Rmax 34.1%、44.6%和21.0%。因此,当小麦达到氮吸收高峰后,间作分别提高小麦氮吸收速率和氮素累积量15.1%48.4%和9.2%28.9%,却降低蚕豆氮吸收速率和氮素累积量7.3%28.4%和7.9%14.0%。此时,间作小麦氮素竞争力大于蚕豆,在N1水平下小麦的氮素竞争力最强。【结论】小麦//蚕豆间作提高了小麦的初始及最大氮素吸收速率(r和Rmax),提高了小麦生殖生长阶段的氮素吸收和累积,是间作小麦产量优势的基础。优化氮肥投入量,可调控小麦和蚕豆的种间竞争及互补关系,是小麦//蚕豆间作体系产量优势形成、氮素高效吸收利用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蚕豆间作 产量优势 LOGISTIC模型 氮吸收关键参数 氮素竞争力
下载PDF
间作对不同氮水平下小麦产量优势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6
14
作者 刘振洋 柏文恋 +5 位作者 黄少欣 吴鑫雨 覃潇敏 汤利 郑毅 肖靖秀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85-194,共10页
为探明间作小麦的产量特征,通过2 a田间试验研究了小麦蚕豆间作种植对不同氮水平(N0、N1、N2、N3施氮量分别为0,90,180,270 kg/hm^2)下小麦产量及地上部干物质累积量的影响,并用Logistic模型模拟了单间作小麦的关键生长参数(最大生物量... 为探明间作小麦的产量特征,通过2 a田间试验研究了小麦蚕豆间作种植对不同氮水平(N0、N1、N2、N3施氮量分别为0,90,180,270 kg/hm^2)下小麦产量及地上部干物质累积量的影响,并用Logistic模型模拟了单间作小麦的关键生长参数(最大生物量(A)、初始生长速率(r)、最大生长速率(Rmax)和达到最大生长速率的时间(Tmax))及生长动态。结果表明,小麦蚕豆间作产量优势明显,LER>1(除N3水平外)。小麦产量和关键生长参数均受间作和施氮量的影响。除N3水平外,与单作小麦(MW)相比,间作平均提高靠近蚕豆的间作第1行小麦(IW1)的产量29.5%、Rmax 24.4%(除2017年N0外)、r 16.1%(除2017年N0外);N1~N2水平下,间作还平均提高IW1的A 7.9%。此外,间作也提高了小麦生长高峰期的生长速率,增加了IW1在生殖生长阶段(播种90~180 d)地上部生物量。同时,间作还使N0~N2水平下距离蚕豆稍远的第2行小麦(IW2)的产量(除2018年N2外)增长19.7%;提高N1、N2(除2018年N2外)的A 7.8%和Rmax 10.6%。综上所述,小麦蚕豆间作产量优势的形成源于边行优势和内行积极效应;间作显著提高边行和内行小麦关键生长参数A、Rmax和r是产量优势形成的基础。但间作优势和内行效应随氮肥投入量的增加而降低甚至消失。研究结果为合理间作及间作体系氮肥的合理施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和蚕豆 间作 产量 关键生长参数 生长速率 边行和内行效应
下载PDF
不同磷水平下间作对红壤团聚体及有效磷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4
15
作者 潘浩男 覃潇敏 +2 位作者 肖靖秀 汤利 郑毅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8,共8页
间作玉米对红壤团聚体的形成和磷素的有效性提高有重要作用。基于田间小区定位试验,研究不同施磷水平(P0:0 kg/hm^(2),P60:60 kg/hm^(2),P90:90 kg/hm^(2),P120:120 kg/hm^(2))下玉米大豆间作对土壤团聚体及有效磷特征的影响,为改善红... 间作玉米对红壤团聚体的形成和磷素的有效性提高有重要作用。基于田间小区定位试验,研究不同施磷水平(P0:0 kg/hm^(2),P60:60 kg/hm^(2),P90:90 kg/hm^(2),P120:120 kg/hm^(2))下玉米大豆间作对土壤团聚体及有效磷特征的影响,为改善红壤团聚体结构和提高磷肥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施磷和间作种植均有利于水稳性团聚体的形成和增大土壤平均质量直径。与单作玉米相比,间作分别显著提高了玉米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比例和平均质量直径10.5%和10.8%,且土壤中水稳性团聚体比例和平均质量直径在P120施磷水平下达到最大。玉米大豆间作相比单作玉米促进了土壤>0.25 mm团聚体含量的增加,特别是>2 mm团聚体含量增加了23.2%,同时减少了<0.053 mm团聚体含量10.2%。对比单作玉米,间作显著提高了1-2和0.25-1 mm团聚体中有效磷含量74.9%和72.8%,而对其他粒径并无显著影响。Pearson相关性分析及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发现,耕层土壤有效磷与各粒径土壤团聚体有效磷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中0.25-1和<0.053 mm团聚体有效磷对耕层土壤有效磷影响最大。因此,玉米大豆间作具有改善土壤团聚体结构及提高土壤有效磷含量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豆间作 团聚体 有效磷 施磷量
下载PDF
茶树/大豆间作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及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30
16
作者 韦持章 农玉琴 +5 位作者 陈远权 陈海生 韦锦坚 李金婷 陆金梅 覃潇敏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37-544,共8页
通过盆栽试验,设置(单作茶树、单作大豆和茶树/大豆间作)3种种植处理,探讨茶树/大豆间作种植下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酶活性的变化及二者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与单作处理相比,茶树/大豆间作增加根际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及微... 通过盆栽试验,设置(单作茶树、单作大豆和茶树/大豆间作)3种种植处理,探讨茶树/大豆间作种植下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酶活性的变化及二者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与单作处理相比,茶树/大豆间作增加根际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及微生物总量,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提高作物根际土壤脲酶、酸性磷酸酶与过氧化氢酶的活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土壤微生物数量与酶活性存在正相关关系,以茶树根际相关性最显著。说明茶树/大豆间作具有显著的种间促进效应,能有效调节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及土壤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间作 土壤微生物 土壤酶活性
下载PDF
不同氮素营养水平对茶树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及其在养分调控中的作用 被引量:12
17
作者 李金婷 黄少欣 +4 位作者 韦持章 农玉琴 陈远权 廖春文 覃潇敏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01期281-288,共8页
为茶园氮肥的科学施用提供理论依据,通过盆栽试验探讨4个不同氮素营养水平(N0、N1、N2、N3)下茶树根际土壤养分、微生物种群组成的变化以及二者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与不施氮(N0)处理相比,适宜施用氮肥可以增加茶树根际土壤的细菌、放... 为茶园氮肥的科学施用提供理论依据,通过盆栽试验探讨4个不同氮素营养水平(N0、N1、N2、N3)下茶树根际土壤养分、微生物种群组成的变化以及二者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与不施氮(N0)处理相比,适宜施用氮肥可以增加茶树根际土壤的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以及微生物总量,促进了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改善;亦提高了茶树根际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及有机质含量,并且均在N1或者N2处理时达到最大值。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氮素水平下茶树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各养分含量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的相关关系。合理施用氮肥对于茶园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其群落中细菌、放线菌及真菌数量与土壤中有效态养分含量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氮素营养 根际 土壤养分 土壤微生物
下载PDF
不同氮磷水平下小麦-蚕豆间作对产量稳定性的影响
18
作者 李春宇 覃潇敏 +2 位作者 肖靖秀 汤利 郑毅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14-122,共9页
研究不同氮或磷水平下小麦-蚕豆间作对产量稳定性的影响,为小麦-蚕豆间作系统的高产稳产及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通过5年(2015~2019年)的田间定位试验,设4个氮水平(N0-0 kg·hm^(-2)、N1-90 kg·hm^(-2)、N2-180 kg·hm^(... 研究不同氮或磷水平下小麦-蚕豆间作对产量稳定性的影响,为小麦-蚕豆间作系统的高产稳产及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通过5年(2015~2019年)的田间定位试验,设4个氮水平(N0-0 kg·hm^(-2)、N1-90 kg·hm^(-2)、N2-180 kg·hm^(-2)和N3-270 kg·hm^(-2))、3个磷水平(P0-0 kg·hm^(-2),P1-45 kg·hm^(-2)和P2-90 kg·hm^(-2))和3种种植模式(小麦单作、蚕豆单作和小麦-蚕豆间作),分析小麦-蚕豆间作系统的产量稳定性。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4个氮水平下5年间作小麦平均籽粒产量分别增加32.9%、26.1%、21.9%、14.7%,3个磷水平下5年间作小麦平均籽粒产量分别增加16.7%、20.5%、21.9%。不同氮或磷水平下,小麦-蚕豆间作具有产量优势,平均土地当量比分别为1.12和1.10。间作提高了小麦产量的稳定性,降低了蚕豆产量的稳定性,且适当施氮或磷肥可以提高小麦-蚕豆间作系统的产量稳定性。间作提高了小麦的土壤地力贡献率,增加了小麦的磷肥贡献率,但降低了其氮肥贡献率。低氮(N1)或低磷(P1)条件下,小麦-蚕豆间作可以维持产量的稳定性。在本试验条件下,小麦-蚕豆间作具有减施氮磷肥、维持作物产量及其稳定性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蚕豆间作 氮水平 磷水平 产量稳定性 土壤地力贡献率 肥料贡献率
下载PDF
茶与大豆间作对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9
19
作者 韦锦坚 覃潇敏 +4 位作者 农玉琴 骆妍妃 陆金梅 陈远权 韦持章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289-296,共8页
探究茶与大豆间作条件下根系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多样性的变化特征,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茶园间作生态系统高产优质的机制。通过田间试验,设置茶树单作、大豆单作和茶树/大豆间作3种种植模式,运用Biolog技术分析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 探究茶与大豆间作条件下根系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多样性的变化特征,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茶园间作生态系统高产优质的机制。通过田间试验,设置茶树单作、大豆单作和茶树/大豆间作3种种植模式,运用Biolog技术分析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多样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单作模式相比,茶-大豆间作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碳源平均利用率(AWCD),在120 h分别显著提高了11.52%,12.99%。茶-大豆间作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对糖类、氨基酸类、羧酸类及胺类等4类碳源的利用强度,并且提高了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数。主成分分析表明,茶树与大豆间作主要通过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对糖类、羧酸类碳源利用的模式来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的代谢多样性。本试验条件下,茶与大豆间作改变了根际微生物的群落组成,改善了根际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大豆 间作 土壤微生物 代谢多样性
下载PDF
茶树/大豆间作体系氮素对茶叶品质成分及其土壤养分的影响 被引量:7
20
作者 李金婷 韦锦坚 +5 位作者 韦持章 农玉琴 骆妍飞 陆金梅 廖春文 覃潇敏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282-288,共7页
为了探究不同氮水平下茶树/大豆间作对茶叶品质成分及其土壤养分的影响。通过盆栽试验,设置了4个氮水平(N0:0 g/kg,N1:0.25 g/kg,N2:0.50 g/kg,N3:1.00 g/kg)和茶树/大豆间作、茶树单作2种种植模式,8个处理。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茶树/... 为了探究不同氮水平下茶树/大豆间作对茶叶品质成分及其土壤养分的影响。通过盆栽试验,设置了4个氮水平(N0:0 g/kg,N1:0.25 g/kg,N2:0.50 g/kg,N3:1.00 g/kg)和茶树/大豆间作、茶树单作2种种植模式,8个处理。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茶树/大豆间作显著提高茶叶氨基酸、咖啡碱及可溶性糖的含量,降低了茶多酚的含量,改善了茶叶的营养品质以及产量;显著提高了土壤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以及有机质的含量,改善了土壤的肥力状况。此外,在茶树/大豆间作系统中,与常规施氮水平(N2)下的单作相比,氮肥减施1/2(N1)并未显著降低茶叶产量和品质成分含量,还有效改善了土壤的肥力。相关性分析表明,茶叶品质成分与土壤各营养成分的丰缺显著相关,以有效磷的影响最大。本试验条件下,茶树/大豆间作系统具有在减施氮肥而维持茶叶产量、品质和改良土壤养分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间作 氮水平 土壤养分 品质成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