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正德、利用、厚生”:实践概念的中国化与时代化——兼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的构建
1
作者 解嘉正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6期56-63,共8页
实践概念作为一个重要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起着关键的基础性作用。学界长期以来对实践概念的关注和研究,主要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和西方传统哲学的基础上进行的。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进程中,以毛泽东《实践论》为代表的实... 实践概念作为一个重要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起着关键的基础性作用。学界长期以来对实践概念的关注和研究,主要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和西方传统哲学的基础上进行的。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进程中,以毛泽东《实践论》为代表的实践理论,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与中国传统哲学的知行关系问题结合起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实践概念。新时代,同样应在中国传统哲学的“正德、利用、厚生”的文化基底上,把“人民中心”“创新本质”“生态文明”“问题意识”等重要思想与实践概念相结合,进一步充实实践概念内涵,从而重新发掘“人”在中国传统哲学和实践概念中的主体性含义,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的实践概念;同时,也应立足于中国话语,通过反思实践概念的中国化时代化,对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的规律进行初步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概念 正德、利用、厚生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
下载PDF
作为高校哲学通识教育的中国哲学史教育研究
2
作者 郑淑媛 解嘉正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54-58,共5页
中国哲学史教育作为通识教育,经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至今三个阶段。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哲学史教育作为哲学通识教育,相继呈现出新的文化形式与人格魅力面相、政治教育面相及现... 中国哲学史教育作为通识教育,经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至今三个阶段。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哲学史教育作为哲学通识教育,相继呈现出新的文化形式与人格魅力面相、政治教育面相及现代社会良药面相等。中国哲学史教育作为通识教育,也存在没有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识教育有机融合、在一定程度上疏离了哲学通识教育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把中国哲学史教育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识教育的文化基底,重视发挥中国哲学史教育哲学通识教育功能,重视历史性,注意与社会现实的联系,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通识教育 中国哲学史教育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