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环形传爆药柱的优化设计 被引量:1
1
作者 解朝变 胡双启 +1 位作者 胡立双 孙彬峰 《中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77-180,186,共5页
采用冲击波碰撞理论对环形传爆药柱中心线处冲击波碰撞类型进行了理论分析,对不同类型的冲击波碰撞给出了碰撞压力理论计算公式,得出了环形传爆药柱高径比和碰撞压力的关系曲线.计算表明,当环形传爆药柱高径比为0.5时,碰撞压力最大.与... 采用冲击波碰撞理论对环形传爆药柱中心线处冲击波碰撞类型进行了理论分析,对不同类型的冲击波碰撞给出了碰撞压力理论计算公式,得出了环形传爆药柱高径比和碰撞压力的关系曲线.计算表明,当环形传爆药柱高径比为0.5时,碰撞压力最大.与此同时,通过实验测试了环形传爆药柱在高径比为0.3,0.4,0.5,0.6和0.7时冲击波碰撞压力,实验结果表明在高径比为0.5时,碰撞压力最大,故实验得出的变化规律和理论计算结果变化规律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击波 碰撞 环形传爆药 压力测试
下载PDF
装药密度对钝化RDX冲击波起爆响应规律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解朝变 胡双启 曹雄 《中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06-608,共3页
为了提高炸药在武器系统中的安全性,对带壳钝化RDX在装药进行了冲击波加载试验.试验测定了钝化RDX装药密度分别为92%,85%,82%理论密度时对冲击波响应的剧烈程度,分析了装药密度对冲击波起爆响应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装药密度在理论... 为了提高炸药在武器系统中的安全性,对带壳钝化RDX在装药进行了冲击波加载试验.试验测定了钝化RDX装药密度分别为92%,85%,82%理论密度时对冲击波响应的剧烈程度,分析了装药密度对冲击波起爆响应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装药密度在理论密度的92%~82%范围内,随着装药密度的减小,炸药的输出能量减弱,冲击起爆响应剧烈程度减弱.降低装药密度有利于降低炸药冲击波响应剧烈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击波起爆 装药密度 易损性 钝感炸药
下载PDF
装药密度与壳体约束对钝化RDX慢速烤燃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8
3
作者 胡双启 解朝变 智小琦 《火炸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6-28,60,共4页
利用自行设计的慢速烤燃装置测定了钝化RDX在不同装药密度和约束条件下的慢速烤燃特性。结果表明,装药密度为最大理论密度的80%-94%时,随着装药密度的增大,钝化RDX发生反应的剧烈程度减小;当壳体材料相同时,随着壳体厚度的增加耐烤燃时... 利用自行设计的慢速烤燃装置测定了钝化RDX在不同装药密度和约束条件下的慢速烤燃特性。结果表明,装药密度为最大理论密度的80%-94%时,随着装药密度的增大,钝化RDX发生反应的剧烈程度减小;当壳体材料相同时,随着壳体厚度的增加耐烤燃时间增长,但反应的剧烈程度逐渐减弱;当厚度相同时,采用热导性低的材料可以降低慢烤响应的剧烈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化学 慢速烤燃 装药密度 RDX 易损性 传爆药 炸药
下载PDF
二氧化氯母体材料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杨思静 晋日亚 +2 位作者 解朝变 黄飞 荣佳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05-108,共4页
为研究二氧化氯母体材料(氯酸钠、亚氯酸钠,分别用0#和1#表示)的安全性能,采用摩擦和撞击感度仪、电火花感度仪和差式扫描量热仪(DifferentialScanningCalorimetry,DSC),对二者的机械感度、静电感度及热安全性能进行了对比研究... 为研究二氧化氯母体材料(氯酸钠、亚氯酸钠,分别用0#和1#表示)的安全性能,采用摩擦和撞击感度仪、电火花感度仪和差式扫描量热仪(DifferentialScanningCalorimetry,DSC),对二者的机械感度、静电感度及热安全性能进行了对比研究,并研究了掺杂对母体材料机械感度和静电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未掺杂的样品机械安全性较高,爆炸危险性较低。掺杂树脂、木粉、油脂后,0#样品特性落高对数值分别为1.64.2、1.688、1.758,爆炸概率分别为0.72、0、0.64;1#样品特性落高对数值分别为1.427、1.354、1.447,爆炸概率分别为0.92、0、0.88。可知掺杂后二者均有爆炸危险,机械感度提升。当木粉与0#/1样试样掺杂比例分别为1:10、1:5、1:2时,随木粉掺杂量增加,0#样品特性落高对数值由1.758降至1.715,爆炸概率由0..64上升至0.8;1#样品特性落高对数值由1.447增至1.522,爆炸概率由0.88上升至1。据此可知,随木粉与试样掺杂比例由1:10增至1:2,0#样品撞击感度趋于增加,1#样品撞击感度趋于减小,二者的摩擦感度呈上升趋势。且1帮较0撑样品对撞击、摩擦作用更敏感。两样品及掺杂3种掺杂物后样品均对静电作用不敏感;在0—300℃温升范围内,0#样品无放热峰,仅有1个吸热峰;1#样品出现两个放热峰,初始放热温度分别为167.00℃、207.21℃,焓变分别为519.7956J/g、301.5258J/g。这说明1#样品易发生热积聚,引起热爆炸;而0#样品在此温升范围内,相对较安全,热安全性能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二氧化氯 母体材料 机械感度 静电感度 热安全性
下载PDF
二氧化氯固体制剂安全性研究
5
作者 杨思静 晋日亚 +2 位作者 解朝变 黄飞 荣佳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04-206,共3页
为了研究二氧化氯固体制剂的安全性能,以某企业生产的一元二氧化氯固体消毒剂(记为0#)和自制的二元二氧化氯固体制剂主剂(记为1#)为对象,对二者的机械感度、静电感度及热安全性能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撞击感度测试时,0#试样... 为了研究二氧化氯固体制剂的安全性能,以某企业生产的一元二氧化氯固体消毒剂(记为0#)和自制的二元二氧化氯固体制剂主剂(记为1#)为对象,对二者的机械感度、静电感度及热安全性能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撞击感度测试时,0#试样在锤重5 kg、落高0.15 m的撞击条件下迅速变黄,而1#试样在同等条件下未变黄,并且在撞击条件改为锤重10 kg、落高2 m时1#试样仍未变黄;在摩擦感度测试时,0#试样在摆角(66±1)°、表压(2.45±0.07)MPa的条件下迅速变黄,而1#试样在同等条件下未变黄,且将摆角增大至(80±1)°时1#试样仍未变黄,说明二元制剂的机械安全性较高;二者对静电均不敏感;由DSC测试结果可知,在0~160℃范围内,二元制剂热安全性能较高,但随着温度上升至300℃,二者的危险系数均上升,均有爆炸危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固体二氧化氯 机械感度 静电感度 热安全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